欒奕樸素的大帳與袁紹的奢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是要知道,人家欒奕可是當今天下公認的大漢第一富豪啊。


    人家富貴如此,生活卻如此樸素,為什麽?因為他每天都在把海量的錢財分給貧窮的百姓,發給了英勇的兵卒;而袁紹住著富麗堂皇的帳篷,卻半年不給兵卒發餉銀。


    歸結而言,袁紹愛虛榮,欒奕喜務實;袁紹高高在上,欒奕待人親和;袁紹聽停良言,欒奕以博士之身不恥下問;袁紹外寬內忌,欒奕用人不疑;袁紹少謀寡斷,欒奕足智多謀……


    正因為此,所以袁紹親信小人,導致眾叛親離,上至將校下至兵卒無不怨聲載道。而欒奕能人誌士滿堂,萬眾一心,小到衛士大到盧植眾誌成城。


    張郃至此方知,戰場戰爭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最後的結局,袁紹敗北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袁紹卻是不知,叛將張郃心中竟給自己定下了如此低劣的評價。此時的他,正心驚膽戰的朝鄴城方向亡命奔逃,路上但凡聽到點風吹草動就以為是欒奕事先埋下的伏兵,嚇得他肌肉緊繃,胃部痙攣直想嘔吐。


    在派出探馬確定未遇伏兵後才長出一口氣。可是待到下一處密林、山窪或者河穀,又會心肝亂顫一陣。再派探馬查驗,得到的答案還是一切安然。


    好不容易挨到鄴城,正見城門前站滿了迎接他歸來的人群,敲鑼打鼓好不熱鬧。在過去的時間裏,當他出師凱旋而迴的時候,他帳下的謀士還有城中的鄉紳都是用這種方式為他慶賀,如今自己敗仗而迴,人們仍敲鑼打鼓,他頓覺這些人是在諷刺自己。


    自尊心嚴重受創,氣的臉紅脖子粗,冷哼一聲誰都不理直接進城。


    進城的路上恰好經過一間裝潢雅致的茶館,茶館的掌櫃為了豐富營收,特意請了一位說書先生說書。今日說的乃是名揚天下的《神將戰飛將》,也就是欒奕大戰呂布那段。書正說到結尾呂布力竭難之,欒奕尾隨追趕部分,說書人一時興奮處嗓門不由自主的拔高了三分,“呆,狗賊休走。神將欒奕在此,納命來!”


    就在這個時候,袁紹恰好領兵打此路過,一路逃命他心裏那根筋一直繃著,再加上多年以來他始終對欒奕心存畏懼,如今聽到這話登時嚇得魂飛魄散,“不好!欒子奇追來了。”腦袋隨即一懵,胸口傳來一陣劇烈的絞痛,胃部翻湧不停,最終把持不住“哇”的噴出一口鮮血,栽落馬下。至此臥床不起,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唿了。


    可憐袁紹一代梟雄,竟被說書人口中,欒奕的名號生生嚇死。


    更為可悲的是,袁紹死後,他的正妻劉氏所作的第一件事竟不是將夫君入殮厚葬,而是令人先將袁紹最為寵愛的八個小妾一並縊死。且殺死還不算完,她還將小妾們的頭發剃光,並將之毀容。如此一來,小妾們死後到了另一個世界就不能再勾引袁紹了。


    按理說,處理完這些劉氏本想安排袁紹入葬之事。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劉氏的親子,袁紹三子袁尚卻跳了出來,告訴她還有要事未辦。


    所謂的“要事”,指的自然是“立嗣”。


    袁紹共有三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早在四年之前,也就是聖元二年,袁身這邊就已經圍繞立嗣之事展開了明爭暗鬥。


    按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傳統,袁譚是嫡長子應為當之無愧的繼任者才對。可怎奈袁譚、袁熙的生母四年前離世,年僅八歲的袁尚母親被扶成正妻且頗得袁紹喜愛,再加上袁譚長相醜陋,袁尚姿容俊偉且長得很像兒時的袁紹。所以相對而言袁紹更喜歡袁尚,意欲將未來的重擔交到英俊的三兒子手中。


    田豐、沮授為此沒少勸告袁紹,告誡他顛覆傳統有可能引發沉痛的惡果。袁紹就是不聽,力排眾議堅持立袁尚為嗣。


    而且立袁尚為嗣也就罷了,按理說在這個時候應該適當削弱一番袁譚的權力,以便為將來袁尚主政鋪路。可袁紹偏不,非奉行什麽“一子一侄”代他守衛邊關的策略。在任命高幹為並州刺史的同時,將幽州的兵馬大權交到了袁譚的手裏,封他為幽州刺史。


    所以當審配搬出袁紹遺命立袁尚為嗣之後,袁譚自然不願受現年隻有十二歲的幼弟袁尚指使,適逢得知欒奕將大軍撤迴河南支援壽春迎戰孫策而去,袁譚二話不說舉起了反旗。兄弟二人蕭牆禍起。


    隻是他卻不知,欒奕之所以撤軍,並不是為了支援駐守壽春的關公,而是在得知袁紹身死的消息,遵從了荀彧之計,給袁譚、袁尚兄弟留下寬鬆的環境讓這兄弟二這兄弟二人自相殘殺。


    果然不出荀彧所料,袁譚袁尚真布了他們的堂兄袁術之子袁耀、袁輝的後塵。袁譚以幽州為基,帳下有田豐、沮授一幫老臣支持;袁尚以冀州為本,內田豐、逢紀、審配相助,外有顏良、文醜兩員大將。


    雙方在春耕之後你來我往征戰不停。


    ……


    話說欒奕仍在官渡與袁紹對峙那會兒,袁紹派出心腹謀士,同時也是欒奕的好兄弟戲誌才南下江東,勸說孫策與袁紹聯合,呈南北夾擊之勢一同圍攻欒奕。


    孫策正愁欒奕聲勢日漸浩大,未來難以與之抗衡。如今得知袁紹願意與他聯合,二者一拍即合,立刻在江東調集了五萬兵馬,親掛帥印,攜張昭、周瑜、程普、黃蓋等將陳兵江畔,與距離豫州壽春不遠的逍遙津遙遙相望,隨時準備揮師北伐。


    與之同時,得知孫策即將來犯,關羽與軍師賈詡很想將其堵在大河以南,可怎奈本部隻有兩萬人馬,加上後來太史慈支援來七千人,還有後征得的一萬新兵,攏共隻有三萬七千人,根本不可能護住漫長的河岸線。隻能將防守的重點放在離壽春不遠的重鎮逍遙津。


    所以,孫策幾乎沒有受到多大阻礙便渡過了長江,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在距離逍遙津十裏處紮下了大營。


    翌日清晨,大軍便開到逍遙津教會大寨門外,叫囂著罵起陣來。


    聽到寨外江東軍汙穢不堪的侮辱之言,關羽臉上雖不悲不怒,但熟悉他的人透過他微張的雙眼卻能看出,此時他已是怒不可赦,恨不得提刀出陣了。


    賈詡最善察言觀色,迅速捕捉到關羽心中所想。他當然不能讓身為一軍主帥,一州刺史的關公親自上陣,便進言道:“將軍,敵軍甚是囂張,不若遣一驍將出去搓搓他們的銳氣。”


    關公眼前一亮,遂既搖了搖頭,“前日教主傳來親筆信,令我隻許固守不得妄動刀兵。等待河北戰事落定,再做計較。此乃軍令,我不可違抗。”


    “誒!”賈詡擺了擺手,“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教主遠在官渡,不知這邊情形。眼下孫策雖來勢洶洶,抵達逍遙津後卻遲遲不肯攻寨,這是為什麽?”


    “為什麽?”


    “因為他們心虛。他們在觀望官渡那邊的戰局,一旦袁紹占盡上風,他們便會猛攻我軍大寨;如果教主屢戰屢勝,他們會毫不猶豫退迴江南。如此而已。可以他們是因為沒有必勝的信心,所以圍而不攻。現在擺出的這副氣勢洶洶模樣不過是表象而已,如果我們趁此機會勝他們一陣,讓他們知道知道逍遙津不是那麽容易可以拿下的,他們的信念必然動搖。說不定會立刻選擇退迴江南。以攻代守便是這個道理。”


    “以攻代守?言之有理。”關公連捋數下胡須,怒睜的眼睛又眯了迴去,“何人願出陣殺敵?”


    “末將願往!”張遼、太史慈、夏侯惇同時出列。


    見手下人才濟濟,關公心中稍寬,有這麽多智者勇士相助,何愁守不住壽春。


    他先將目光移向夏侯惇,三個人裏他武藝最差,出陣怕有危險。


    再看張遼……以張遼之勇,按理此事非他莫屬。可是,此番出陣若是獲勝肯定是頭功一件,世人皆知他關羽與張遼最是要好,派張遼出戰容易給人留下任人唯親、提兄弟攬功的印象。也不合適。


    如此一來,“太史子義聽令。擇你領兵五千,出城與戰。”


    “末將遵命!”


    少頃,五千裝備精良、氣勢如虹的教會衛士,在太史慈率領下於寨牆下結起軍陣。


    太史慈立於陣前挺槍立馬,朗聲高喝:“東萊太史慈在此,孫策小兒還不前來送死?”


    此時的太史慈已是勇名在外,想當初黃巾之亂時他帥聊聊百餘人突破十數萬黃巾賊重圍,殺進長社給皇甫嵩報信的事可謂世人皆知。


    所以見關羽派出他來,孫策不敢等閑視之,從親兵手中搶來自己的長槍便要親自上陣。


    “主公不可!”周瑜趕忙將其攔下,“主公乃一軍主帥,不可輕易上陣廝殺。派其他將領去取太史子義鳥頭也是一樣。”


    孫策一想,也對!欒子奇不也好多年沒有臨陣廝殺了麽,遂依周瑜之言,“陳武,你去會會那廝。”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大教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雲戰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雲戰火並收藏三國大教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