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零九章塵埃落定(二)
留給紅三方麵軍的時間一點點的過去,關中平原中,黃土高原上,土地革命的步伐正在大跨步的進行。
很多農戶害怕地主的報複,初期而不敢接受紅軍政工幹部分配給他們的土地。但是要想憑借僅有的糧食,熬過這個冬天對於很多貧窮的老百姓來說,確實很艱難。
於是他們接受了紅軍戰士送來的糧食,這些糧食都是地主囤積在糧倉內,準備放高利貸的本錢。已經吃到了肚子裏的糧食,很多樸實的老百姓也明白,這個債已經是欠下了。隻有靠著紅軍,才能讓自己不再欠地主永遠也還不盡的債務,一輩子任勞任怨的給地主家當長工。
有了第一個接受新土地的老百姓,第二個,第三個久根本就不是問題。
三方麵軍的紅軍比例還是很高的,不但紅一方麵軍的紅四十軍,四方麵軍的二十五軍,還有本來應該是後組建的二方麵軍的主力紅三軍。
軍中這些有經驗的政工幹部,土改工作就變得很容易。不但將沒收的惡霸地主的搶占的土地給分了下去,而且還在宣傳中加強剛分的土地的老百姓,武裝保衛自己土地的覺悟。
許永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西北農民,靠著父親和他給地主打長工,母親給地主家做些活計,勉勉強強的一家人沒有餓死。紅軍分地的消息,他是第一個支持,並在當天就領取了原本是他東家的十畝山坡地,估計一年也能打上三千斤糧食,一家人的生計有了保障。
更讓他感激的是,他不但領到了土地,而且分到了每個人五十斤的過冬口糧,看著漸漸長大的兩個兄弟,懂事的弟弟們雖然身體還沒長好,卻掙著搶地裏的活。
紅軍征兵的布告一貼出來,他就知道了,他清楚自己是家裏的主勞力,父親雖然年紀不是很大,但畢竟耕種十畝地還是很幸苦的。
看到他愁眉苦練的樣子,父親也是看在眼裏,愁在心裏,當兵打仗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有個閃失,就是客死他鄉。可許老爹還是打定了主意,讓兒子當兵去。
“咱家裏的活計我和你娘都能做,再說你弟弟也長大了,再過一兩年,也是一個好莊稼手。可紅軍對咱們家的恩情不能不報……”湊在牆根底下,父子兩人在冬日正午的陽光下,有一句沒一句的嘮著。
“爹,家裏沒牛,開春就要累的夠嗆,我琢磨著等過了春耕再去。”許永清輕輕的捏住了一個蚤子,放在牙齒間,輕輕的一咬,吧嗒一聲脆響,口水帶著跳蚤唾在地上。
脾氣火爆的許父當時就火了,嗬斥著:“讓你去就去,磨蹭個啥?紅軍幹部說了,我們的土地,要靠我們自己去保衛,你不去,我去。”
看著怒目圓睜的父親,許永清不敢反駁,隻好低著頭不做聲。第二天,跟著父親來到了招兵處,給許永清報上了名。三天後,他就隨著第一批新兵,進入了再西安不遠的新兵營裏,開始他的新兵生涯。
像許永清這樣的普通農家子弟,剛一入軍營,就以為是當兵扛槍,可是事實並不是像他們想象的那麽簡單。迎接他們的是從陝北趕來整編的謝長子部,700多老紅軍,要迎接十幾倍於他們的新兵,這個任務無疑是艱巨的。
而三方麵軍隻給了他們二個月的時間,就要成軍。拿著從西北軍中淘汰下來的武器,在寒風傲雪中,重複著列隊,刺刀等這些基礎科目,很多新兵都感到,當兵還行,就是比種地累之外,其他還都好。
和紅軍派出的小部隊順利聯係上的陝北遊擊隊,雖然頂著一個軍的番號,但他們實際的兵力才千八百人,根本無法隨大兵團作戰。
趙壽山,張漢民部帶著兩萬原西北軍來到陝北,在河防和榆林防線布防後,陝北紅軍的防禦空白已經徹底被填補。
謝長子,陝北紅軍創建者,就被安排到了銅川,接收新兵,將部隊整編補充成一個9000人的師,成為西安警備司令部下的警備一師。和警備第一師一樣的部隊,還有一個,警備第二師,主要是作為訓練的武器太少,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徐海東帶著這個師在渭南訓練。
寒風中,謝長子看著精神抖擻的新兵戰士,猶如墜入夢般的感覺。才幾個月前,他還是被西北軍民團、土匪處處圍困的地方遊擊隊。能夠吃一頓飽飯已經是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哪裏還能想得到,自己還有帶著一個真正的師,和敵人戰鬥的機會。
陝北紅軍的另一個領軍人物,劉誌丹因為懂炮兵,還是黃埔四期的炮兵科的科班出生,被安排到方麵軍的炮兵縱隊,任炮兵司令。
現在三方麵軍的炮兵縱隊,可以說在西北這一畝三分地上,絕對的火力第一。除了炮兵的指戰員缺乏足夠的訓練,而加入縱隊的紅四十軍的炮兵部隊編製上並不大。才顯的炮兵部隊專業兵不足。
紅四十軍的火炮大部分都移交給了紅三軍,和二十五軍,改用向克虜伯洋行采購的火炮。三十六門75口徑山炮,十二門105口徑野炮,4門20高炮,如此龐大的炮兵部隊,劉誌丹還從來沒有看見過,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隻有紅四十軍過來的2000炮兵部隊中,才能夠操縱這些大家夥,而新招收的炮兵,隻能當炮兵中的輜重部隊。
炮兵部隊隻能發揮一半的火力,其他火炮有彈藥,就是沒有人能使用。這可愁懷了劉誌丹,戰場上,一個重炮團所發揮的威力,絕對不下於一個步兵軍的衝鋒。
很多戰士都是省委臨時召集來的學生兵,通過簡單的學習,和操縱手冊,隻能希望他們能夠在戰場上不要手毛腳亂。
嘴上一長串的燎泡,心急火燎的劉誌丹又一次走進了東線司令部的指揮部。一頭紮進指揮部,就叫著:“副總指揮,政委。”
沒想到,他要找的人一個沒找到,倒是李德這個剛剛空閑下來的洋教頭,轉了出來,笑著對劉誌丹問:“劉司令,你要找的人都不在,跟我說吧!”
“你――”劉誌丹一愣,反問著李德。李德的這聲劉司令叫的他心裏怪怪的。
李德不服氣的說:“在這裏,別的不敢說,火炮方麵,我說老三,沒一個人敢說老二的。”不用說,老大當然是曾一陽。拍著自己的胸膛砰砰作響,自信滿滿的說著。當然,劉誌丹也聽說了,李德是曾一陽的學弟,戰鬥在曾一陽的陰影下,反而如同長白山裏的老山參,時間越長,越精神。
劉誌丹沒心思跟李德繞圈子,反而徑直走過李德,向院子裏的房子裏張望著,想要找到曾一陽的影子。再說,劉誌丹感覺這個洋鬼子整天神神叨叨的,找人練習中文,他還以為李德又是沒事找他學俏皮話。
李德見劉誌丹不搭理他,也不著惱,反而在劉誌丹身後,不冷不熱的說:“三方麵軍裏,懂炮兵的實在是不多,要說這個指揮部裏,也就我和曾一陽了,總不能讓曾一陽給你當教官吧!反而我是一個很適合的人。”
就在劉誌丹狐疑著轉身看著李德的時候,院門口,一個有力的生硬同意道:“沒錯,他確實應該是一個好炮兵教官。”
“副總指揮……”劉誌丹驚喜的發現,曾一陽風塵仆仆的站在了門口。
還沒等劉誌丹開口說話,曾一陽就一攤手,無奈的說:“李德說的很對,你要炮兵教官,我也沒有。不過就這麽點人,要麽要跟你去耍大炮,要麽讓李德跟你去訓練炮兵。”
“我不是這個意思。部隊需要馱馬,這都是炮兵快速轉移陣地的必要裝備,不然……”劉誌丹嘴裏發苦的說著,他也知道,方麵軍也便不出來炮兵個他,反而在訓練中他摸索出一條路子來,就是將很多操典和規範改成順口溜,幫助戰士記憶。
“找吳鏈去,我給你批個條子,一千匹馬,再多他也拿不出來。”曾一陽知道,後勤有剛補充的2000匹馬,本來想擴編成一個騎兵團的,現在隻能先給炮兵了。
劉誌丹心滿意足的去找吳鏈這個大管家。
在陝西和山西交界的黃河段,閻錫山遲遲沒有出兵,反而是在榆林方向,派出了兩個軍的步兵,向安定、綏德分兵進攻。
趙壽山指揮部隊,對晉綏軍步步抗擊,又占據有利地形,雖然出現了一些傷亡。但晉綏軍想要徹底打通榆林到蒲城,沒有兩個月根本就別想。
反而,在黃河沿岸,的孟津等地,晉綏軍一再堅固河防沿岸的陣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做法,雖然讓呆在洛陽的蔣公很無奈,但也不好說什麽。必經,晉綏軍已經出兵了,而他的中央軍,還剛剛渡過黃河,進入陝西地界。
剛剛從河防陣地上下來,政委項英不無擔憂的說:“潼關兩個團的兵力是否是守得住?而且,黃河進入冰凍期,敵人進攻的選擇多了起來,我擔心……”
“先打閻錫山的部隊,這是作戰中已經確定了的。但怎麽打,還要讓趙壽山把戲做足,才能讓晉綏軍下到我們設計好的套中。要一邊抗擊晉綏軍的進攻,還要將部隊分散出一部分,轉移要白於山,兜個圈子,繞到晉綏軍的後麵去。等到主力在洛川布好口子,徹底掐斷晉綏軍的退路。”曾一陽趴在地圖上,看著剛標好的敵我形勢,一邊迴答著項英的問題。
項英也明白,兩個都是兇惡的敵人,而蔣公能把他的起家部隊放到這次戰役中,說明了蔣公的決心不可謂不強。
相比,勢力最強的閻錫山的晉綏軍不但裝備好,而且訓練上也不差,軍中人才濟濟,是紅軍麵臨最大的敵人。不打痛他,絕對不知道紅軍的厲害,有的好折騰。
那麽陝西剛剛建立起來的蘇維埃政權,就要永無寧日了。
第一零九章塵埃落定(二)
留給紅三方麵軍的時間一點點的過去,關中平原中,黃土高原上,土地革命的步伐正在大跨步的進行。
很多農戶害怕地主的報複,初期而不敢接受紅軍政工幹部分配給他們的土地。但是要想憑借僅有的糧食,熬過這個冬天對於很多貧窮的老百姓來說,確實很艱難。
於是他們接受了紅軍戰士送來的糧食,這些糧食都是地主囤積在糧倉內,準備放高利貸的本錢。已經吃到了肚子裏的糧食,很多樸實的老百姓也明白,這個債已經是欠下了。隻有靠著紅軍,才能讓自己不再欠地主永遠也還不盡的債務,一輩子任勞任怨的給地主家當長工。
有了第一個接受新土地的老百姓,第二個,第三個久根本就不是問題。
三方麵軍的紅軍比例還是很高的,不但紅一方麵軍的紅四十軍,四方麵軍的二十五軍,還有本來應該是後組建的二方麵軍的主力紅三軍。
軍中這些有經驗的政工幹部,土改工作就變得很容易。不但將沒收的惡霸地主的搶占的土地給分了下去,而且還在宣傳中加強剛分的土地的老百姓,武裝保衛自己土地的覺悟。
許永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西北農民,靠著父親和他給地主打長工,母親給地主家做些活計,勉勉強強的一家人沒有餓死。紅軍分地的消息,他是第一個支持,並在當天就領取了原本是他東家的十畝山坡地,估計一年也能打上三千斤糧食,一家人的生計有了保障。
更讓他感激的是,他不但領到了土地,而且分到了每個人五十斤的過冬口糧,看著漸漸長大的兩個兄弟,懂事的弟弟們雖然身體還沒長好,卻掙著搶地裏的活。
紅軍征兵的布告一貼出來,他就知道了,他清楚自己是家裏的主勞力,父親雖然年紀不是很大,但畢竟耕種十畝地還是很幸苦的。
看到他愁眉苦練的樣子,父親也是看在眼裏,愁在心裏,當兵打仗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有個閃失,就是客死他鄉。可許老爹還是打定了主意,讓兒子當兵去。
“咱家裏的活計我和你娘都能做,再說你弟弟也長大了,再過一兩年,也是一個好莊稼手。可紅軍對咱們家的恩情不能不報……”湊在牆根底下,父子兩人在冬日正午的陽光下,有一句沒一句的嘮著。
“爹,家裏沒牛,開春就要累的夠嗆,我琢磨著等過了春耕再去。”許永清輕輕的捏住了一個蚤子,放在牙齒間,輕輕的一咬,吧嗒一聲脆響,口水帶著跳蚤唾在地上。
脾氣火爆的許父當時就火了,嗬斥著:“讓你去就去,磨蹭個啥?紅軍幹部說了,我們的土地,要靠我們自己去保衛,你不去,我去。”
看著怒目圓睜的父親,許永清不敢反駁,隻好低著頭不做聲。第二天,跟著父親來到了招兵處,給許永清報上了名。三天後,他就隨著第一批新兵,進入了再西安不遠的新兵營裏,開始他的新兵生涯。
像許永清這樣的普通農家子弟,剛一入軍營,就以為是當兵扛槍,可是事實並不是像他們想象的那麽簡單。迎接他們的是從陝北趕來整編的謝長子部,700多老紅軍,要迎接十幾倍於他們的新兵,這個任務無疑是艱巨的。
而三方麵軍隻給了他們二個月的時間,就要成軍。拿著從西北軍中淘汰下來的武器,在寒風傲雪中,重複著列隊,刺刀等這些基礎科目,很多新兵都感到,當兵還行,就是比種地累之外,其他還都好。
和紅軍派出的小部隊順利聯係上的陝北遊擊隊,雖然頂著一個軍的番號,但他們實際的兵力才千八百人,根本無法隨大兵團作戰。
趙壽山,張漢民部帶著兩萬原西北軍來到陝北,在河防和榆林防線布防後,陝北紅軍的防禦空白已經徹底被填補。
謝長子,陝北紅軍創建者,就被安排到了銅川,接收新兵,將部隊整編補充成一個9000人的師,成為西安警備司令部下的警備一師。和警備第一師一樣的部隊,還有一個,警備第二師,主要是作為訓練的武器太少,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徐海東帶著這個師在渭南訓練。
寒風中,謝長子看著精神抖擻的新兵戰士,猶如墜入夢般的感覺。才幾個月前,他還是被西北軍民團、土匪處處圍困的地方遊擊隊。能夠吃一頓飽飯已經是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哪裏還能想得到,自己還有帶著一個真正的師,和敵人戰鬥的機會。
陝北紅軍的另一個領軍人物,劉誌丹因為懂炮兵,還是黃埔四期的炮兵科的科班出生,被安排到方麵軍的炮兵縱隊,任炮兵司令。
現在三方麵軍的炮兵縱隊,可以說在西北這一畝三分地上,絕對的火力第一。除了炮兵的指戰員缺乏足夠的訓練,而加入縱隊的紅四十軍的炮兵部隊編製上並不大。才顯的炮兵部隊專業兵不足。
紅四十軍的火炮大部分都移交給了紅三軍,和二十五軍,改用向克虜伯洋行采購的火炮。三十六門75口徑山炮,十二門105口徑野炮,4門20高炮,如此龐大的炮兵部隊,劉誌丹還從來沒有看見過,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隻有紅四十軍過來的2000炮兵部隊中,才能夠操縱這些大家夥,而新招收的炮兵,隻能當炮兵中的輜重部隊。
炮兵部隊隻能發揮一半的火力,其他火炮有彈藥,就是沒有人能使用。這可愁懷了劉誌丹,戰場上,一個重炮團所發揮的威力,絕對不下於一個步兵軍的衝鋒。
很多戰士都是省委臨時召集來的學生兵,通過簡單的學習,和操縱手冊,隻能希望他們能夠在戰場上不要手毛腳亂。
嘴上一長串的燎泡,心急火燎的劉誌丹又一次走進了東線司令部的指揮部。一頭紮進指揮部,就叫著:“副總指揮,政委。”
沒想到,他要找的人一個沒找到,倒是李德這個剛剛空閑下來的洋教頭,轉了出來,笑著對劉誌丹問:“劉司令,你要找的人都不在,跟我說吧!”
“你――”劉誌丹一愣,反問著李德。李德的這聲劉司令叫的他心裏怪怪的。
李德不服氣的說:“在這裏,別的不敢說,火炮方麵,我說老三,沒一個人敢說老二的。”不用說,老大當然是曾一陽。拍著自己的胸膛砰砰作響,自信滿滿的說著。當然,劉誌丹也聽說了,李德是曾一陽的學弟,戰鬥在曾一陽的陰影下,反而如同長白山裏的老山參,時間越長,越精神。
劉誌丹沒心思跟李德繞圈子,反而徑直走過李德,向院子裏的房子裏張望著,想要找到曾一陽的影子。再說,劉誌丹感覺這個洋鬼子整天神神叨叨的,找人練習中文,他還以為李德又是沒事找他學俏皮話。
李德見劉誌丹不搭理他,也不著惱,反而在劉誌丹身後,不冷不熱的說:“三方麵軍裏,懂炮兵的實在是不多,要說這個指揮部裏,也就我和曾一陽了,總不能讓曾一陽給你當教官吧!反而我是一個很適合的人。”
就在劉誌丹狐疑著轉身看著李德的時候,院門口,一個有力的生硬同意道:“沒錯,他確實應該是一個好炮兵教官。”
“副總指揮……”劉誌丹驚喜的發現,曾一陽風塵仆仆的站在了門口。
還沒等劉誌丹開口說話,曾一陽就一攤手,無奈的說:“李德說的很對,你要炮兵教官,我也沒有。不過就這麽點人,要麽要跟你去耍大炮,要麽讓李德跟你去訓練炮兵。”
“我不是這個意思。部隊需要馱馬,這都是炮兵快速轉移陣地的必要裝備,不然……”劉誌丹嘴裏發苦的說著,他也知道,方麵軍也便不出來炮兵個他,反而在訓練中他摸索出一條路子來,就是將很多操典和規範改成順口溜,幫助戰士記憶。
“找吳鏈去,我給你批個條子,一千匹馬,再多他也拿不出來。”曾一陽知道,後勤有剛補充的2000匹馬,本來想擴編成一個騎兵團的,現在隻能先給炮兵了。
劉誌丹心滿意足的去找吳鏈這個大管家。
在陝西和山西交界的黃河段,閻錫山遲遲沒有出兵,反而是在榆林方向,派出了兩個軍的步兵,向安定、綏德分兵進攻。
趙壽山指揮部隊,對晉綏軍步步抗擊,又占據有利地形,雖然出現了一些傷亡。但晉綏軍想要徹底打通榆林到蒲城,沒有兩個月根本就別想。
反而,在黃河沿岸,的孟津等地,晉綏軍一再堅固河防沿岸的陣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做法,雖然讓呆在洛陽的蔣公很無奈,但也不好說什麽。必經,晉綏軍已經出兵了,而他的中央軍,還剛剛渡過黃河,進入陝西地界。
剛剛從河防陣地上下來,政委項英不無擔憂的說:“潼關兩個團的兵力是否是守得住?而且,黃河進入冰凍期,敵人進攻的選擇多了起來,我擔心……”
“先打閻錫山的部隊,這是作戰中已經確定了的。但怎麽打,還要讓趙壽山把戲做足,才能讓晉綏軍下到我們設計好的套中。要一邊抗擊晉綏軍的進攻,還要將部隊分散出一部分,轉移要白於山,兜個圈子,繞到晉綏軍的後麵去。等到主力在洛川布好口子,徹底掐斷晉綏軍的退路。”曾一陽趴在地圖上,看著剛標好的敵我形勢,一邊迴答著項英的問題。
項英也明白,兩個都是兇惡的敵人,而蔣公能把他的起家部隊放到這次戰役中,說明了蔣公的決心不可謂不強。
相比,勢力最強的閻錫山的晉綏軍不但裝備好,而且訓練上也不差,軍中人才濟濟,是紅軍麵臨最大的敵人。不打痛他,絕對不知道紅軍的厲害,有的好折騰。
那麽陝西剛剛建立起來的蘇維埃政權,就要永無寧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