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寶座兩側排列六根直徑一米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
九龍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用銅胎琺琅鑲嵌寶石製成的寶象、用青銅製成的甪端、用純金製成的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
九龍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那張金色的九龍寶座後是一架體型高大的,中間最高,左右兩側依次降低的整體形五扇開雕龍漆金檀木屏風。屏風後的牆壁頂上,在其正中位置又懸著一塊金邊黑底,上題“正大光明”四個金色大字的匾額。
並,那張金色的九龍寶座置於六根盤龍金柱之間,借以突出帝王唯我獨尊之地位。
九龍寶座用楠木雕龍、髹金而成,“須彌座”式,為皇帝的禦座。九條龍,每一條都昂首矯軀,大有躍然騰空之勢,極為精美生動。
軒轅鏡裝設於殿頂天花板的中部,是個飾有蟠龍、藻文的井形建築,稱為藻井。
在藻井“明鏡”部位中央,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此球即為軒轅鏡。懸球與藻井中的蟠龍聯係在一起,構成了“遊龍戲珠”的美妙形式。
高兩米有餘的金色台基四周環繞著木質朱漆欄杆,台基前的九層階梯左右兩側亦修葺著朱漆欄杆。欄杆上均雕刻著數不清的海浪、雲紋。
而此刻,崇陽殿中,鋪了滿地的金磚上。以那張金色的九龍寶座為分界線,一左一右地分列著兩列隊列整齊的文武大臣。
按照赤冰國朝堂的規矩,平常朝議,正五品以上包括正五品在內的官員,無論文武均可進入崇陽殿內議事。但,凡大典之日,如:新年、萬壽、帝王及儲君大婚之日。隻有正三品以上包括正三品在內的文武大臣方可進入崇陽殿內;而正三品以下之文武大臣,隻可站於崇陽殿前丹陛下的“萬階”之上。
因而,此時崇陽殿中左側。是兩列身居正三品以上包括正三品在內的文臣。
一眼看去,崇陽殿左側是一片紅映映的色彩,光是瞧著就無比鮮亮、耀眼、喜氣。
而殿中右側,則是兩列身居正三品以上包括正三品在內的武將。
一眼看去。崇陽殿右側皆是一片清冷低沉的晦暗甲胄!盡管崇陽殿中紅燈高懸。明亮如晝,但如此晦暗的顏色,光是看著,就讓人止不住地心生寒意。
雖然崇陽殿中的文臣加上武將共有四、五十人,但是偌大的崇陽殿內卻靜寂無聲,連唿吸聲都微不可聞。
循著那些文武大臣們麵朝的方向看去,可見崇陽殿中,在擺在那高兩米有餘的金色台基的九龍金座上。並肩端坐著兩個明黃色的身影,左側那個明黃色身影的一側。還站著一個深藍色身影。
走近了看,那兩個明黃色身影卻是一名男子與一名婦人。而那個深藍色身影卻明顯是一名頭戴深藍色宦人帽,身穿深藍色宦人服飾,手持拂塵的宦人,且那名宦人左手還捧著一個明黃色卷軸。
卻見,那名坐在九龍金座左側的男子腳踩暗紋金龍朝靴,頭戴金冕冠,身著明黃色朝服,朝服上共繡有三十八條形式各異的龍,每一條龍都張牙舞爪栩栩如生。在朝服的不同部位還繡有“十二章”紋樣,即日、月、星辰、山、龍等,所用章紋均有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鑒;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
隻是那名男子雖身形修長,但其膚色泛著枯黃,圓潤的下巴上長了一撮夾雜著華絲的斑駁胡須,薄唇微微泛著淺紫色,鼻梁雖高挺,但那嵌著一雙狹長丹鳳眼的眼窩深陷,由金冕冠一絲不苟地束在其頭頂的發絲也相當斑駁——這分明是久病成疾的症狀。
再看坐在男子身畔的那名婦人,那名婦人雖已步入不惑之年,卻是一副風韻猶存之姿,且那名婦人亦是著裝隆重:腳踩暗紋金鳳繡鞋,頭戴十二龍九鳳冠,每一條龍、每一隻鳳都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並,那名婦人亦是身披明黃色朝服,隻是其朝服之上繡著百鳥,百鳥之上繡有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
**
明黃色朝服,朝服上共繡有三十八條形式各異的龍,每一條龍都張牙舞爪栩栩如生。在朝服的不同部位還繡有“十二章”紋樣,即日、月、星辰、山、龍等,所用章紋均有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鑒;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
以及色澤同為明黃色的,隻是其朝服之上繡著百鳥,百鳥之上繡有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的朝服……
如此華麗、莊嚴且隆重的服飾,這是天成大陸各國皇帝與皇後隻有在最隆重的場合才會穿的——“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
一個月前,也就是四月初二,在燕國皇宮中的鳶和殿前,燕昌帝燕天和其皇後陸熏為他們的唯一愛女——皓月公主燕清秋送嫁當日,燕天和陸熏就是穿的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
因為“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是天成大陸各國皇帝與皇後隻有在最隆重的場合才會穿的服飾,是以,燕天與陸熏二人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的次數其實並不多,至少十根手指頭是數得過來的。
燕天和陸熏甚少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的原因,其實也簡單。簡明扼要的原因隻有三點——
其一:燕天不是個喜歡奢侈、擺闊的帝王,因此每年新年、萬壽等節日,燕天都是在宮中小宴幾名當朝內閣大臣及其後妃、子嗣。既然是小宴(也可算是家宴)。燕天自然無需穿這“十二章紋”龍袍。而作為燕昌帝皇後的陸熏,亦是隨同燕天不穿“百鳥朝凰”鳳袍的。
其二:燕國國內自燕天父皇那一輩以來,便一直太平無事,別說征戰殺伐,連強盜匪患都甚少有之。如此太平盛世,亦不需要燕天和陸熏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去點將出征了。
其三:若是祭天、祭宗廟等隆重的祭祀場合,又有燕國禮部專門製作的祭祀禮服。“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根本派不上用場。
綜上所訴,自燕天登基,冊立陸熏為後以來。除卻當年立後當日,燕天與陸熏穿了一次“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外,此後,燕天與陸熏便甚少有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的時候。
除卻在燕國皇宮的鳶和殿前為燕清秋送嫁那日。燕天與陸熏穿了一次“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外。最近的一次,燕天與陸熏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還是五年前,燕國太子燕博與玉榮夫人之獨女章緋若大婚那一日……
其實,按常理來說,燕清秋不過是燕國內一名比較受寵的公主罷了,區區一位公主出嫁,堂堂燕國當朝天子與皇後。是不用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這等隆重的服飾為燕清秋送嫁的。
雖說常理如此,但因燕清秋是燕天和陸熏二人的獨女。更是燕天和陸熏二人的掌中明珠,因此,在為燕清秋送嫁當日,燕天和陸熏才會特意穿上了在這天成大陸各國皇帝與皇後隻有在最隆重的場合才會穿的“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
燕天和陸熏此舉,隻是為了昭告天下——
燕清秋雖隻是他們燕國一位即將遠嫁異國的和親公主,但是無論是在燕清秋出嫁前,還是在燕清秋出嫁以後,燕清秋在燕國的地位,始終不會亞於他們燕國的太子燕博!
當然了,上述這些是題外話,咱們話說迴來。
此刻,並肩端坐在崇陽殿內那高兩米有餘的金色台基的九龍金座上,被九龍金座周圍的六根盤龍金柱包圍的二人,大家無需多疑,他們,正是赤冰國當今天子炎豐帝——炎武藍與其皇後——上官媚!
炎子明雖然是炎武藍的皇長子,是炎武藍的結發妻子、赤冰國當朝皇後上官媚的獨子,但是炎武藍根本完全不待見他這個身居赤冰國當朝儲君之位的皇長子,這是在赤冰國朝堂上眾所周知的事情。
炎武藍為何不待見炎子明這個皇長子?若要究其原因,很難,因為這個中因由極其錯綜複雜,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道得明的。
但是!炎武藍不待見炎子明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絕對是因為炎子明的——“憨傻”。
說實在的,若是炎子明隻是赤冰國中一名生在富賈之家的富公子,亦或炎子明隻是赤冰國內一名非常普通的平民百姓,炎子明憨傻些到也無可厚非。無非是等到炎子明成年了,娶妻生子,為家族延續下一代就行了。
但偏偏炎子明不是什麽生在富賈之家的富公子,更不是什麽普通的平民百姓。炎子明,是生在天家,是炎武藍這位赤冰國當朝天子的皇長子!並且,因炎子明的母後是赤冰國的皇後,炎子明更是一出生就坐上了赤冰國儲君的位子!
然而,一國儲君,如此顯赫尊貴的身份,又怎能容許炎子明是一名區區憨兒!!
說炎子明憨傻難挑大任,這還是十分委婉的說辭了。若說得直白難聽些,堂堂天家竟生出了一名憨傻癡兒,這對於高高在上,淩駕於赤冰國萬民之上,掌控著赤冰國萬民的生殺予奪大權的赤冰國皇室而言,簡直就是一種恥辱!!
而在這泱泱天成大陸上,無論在九國中的哪一國的皇室,類似炎子明這種情況的,若是公主到也罷了,在皇子中是絕對不容許出現的!更遑論是國之儲君!!
因此,相較於赤冰國的朝堂眾臣,炎武藍身邊的近侍則更加知道,炎武藍對炎子明不僅僅是不待見,大多數時候,炎武藍甚至是厭煩炎子明這個皇長子出現在他麵前的。畢竟,沒有哪個當皇帝的,樂意看見自己的皇長子竟從小就是個難挑大任的憨兒……
不得不說,這二十五年來,若是炎武藍有那麽一丁點想讓炎子明就此消失於世的想法,單憑炎武藍這赤冰國當朝天子的權勢,別說炎子明能否在這赤冰國的儲君之位上穩坐二十餘年了,就算是炎子明自身的人身安全,隻怕都是個問題!
不過好在“虎毒不食子”,炎武藍隻是不喜歡炎子明,一直以來隻是想要廢黜炎子明的儲君之位,卻從沒有生出過讓炎子明就此消失的想法。
當然了,炎武藍從沒想過對炎子明下毒手,許是因為炎子明的母後是赤冰國的皇後,在赤冰國朝堂上有非常強大的外戚勢力,而炎子明自己本身其實並不憨傻,炎子明不僅有一顆十分靈活的腦袋,還有一身出神入化的好武藝,否則……
話說迴來,盡管炎武藍不喜炎子明一事,是赤冰國朝堂上公開的秘密,炎武藍更是曾幾次三番想要廢黜炎子明的儲君之位,而今日,別說讓炎武藍穿這“十二章紋”龍袍了,今日炎武藍本意根本都不想出麵參與炎子明與燕清秋的大婚慶典的。
但是無論怎麽說,炎子明都是炎武藍的皇長子,是炎武藍親封的赤冰國儲君,且炎子明的母後還好端端地坐在赤冰國皇後的位子上,而整個赤冰國上下都在看著他炎武藍……
綜上所述,無論從什麽方麵而言,在炎子明及冠數年後才大婚的今日,作為炎子明的生身父皇,炎武藍無論如何都要給他這個皇長子——位居赤冰國儲君之位的炎子明,留那麽幾分麵子的。
於是,這才有了今日,身穿“十二章紋”龍袍的炎武藍與身穿“百鳥朝凰”鳳袍的上官媚一同端坐在這崇陽殿內的九龍金座上的場景。(未完待續。)
九龍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用銅胎琺琅鑲嵌寶石製成的寶象、用青銅製成的甪端、用純金製成的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
九龍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那張金色的九龍寶座後是一架體型高大的,中間最高,左右兩側依次降低的整體形五扇開雕龍漆金檀木屏風。屏風後的牆壁頂上,在其正中位置又懸著一塊金邊黑底,上題“正大光明”四個金色大字的匾額。
並,那張金色的九龍寶座置於六根盤龍金柱之間,借以突出帝王唯我獨尊之地位。
九龍寶座用楠木雕龍、髹金而成,“須彌座”式,為皇帝的禦座。九條龍,每一條都昂首矯軀,大有躍然騰空之勢,極為精美生動。
軒轅鏡裝設於殿頂天花板的中部,是個飾有蟠龍、藻文的井形建築,稱為藻井。
在藻井“明鏡”部位中央,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此球即為軒轅鏡。懸球與藻井中的蟠龍聯係在一起,構成了“遊龍戲珠”的美妙形式。
高兩米有餘的金色台基四周環繞著木質朱漆欄杆,台基前的九層階梯左右兩側亦修葺著朱漆欄杆。欄杆上均雕刻著數不清的海浪、雲紋。
而此刻,崇陽殿中,鋪了滿地的金磚上。以那張金色的九龍寶座為分界線,一左一右地分列著兩列隊列整齊的文武大臣。
按照赤冰國朝堂的規矩,平常朝議,正五品以上包括正五品在內的官員,無論文武均可進入崇陽殿內議事。但,凡大典之日,如:新年、萬壽、帝王及儲君大婚之日。隻有正三品以上包括正三品在內的文武大臣方可進入崇陽殿內;而正三品以下之文武大臣,隻可站於崇陽殿前丹陛下的“萬階”之上。
因而,此時崇陽殿中左側。是兩列身居正三品以上包括正三品在內的文臣。
一眼看去,崇陽殿左側是一片紅映映的色彩,光是瞧著就無比鮮亮、耀眼、喜氣。
而殿中右側,則是兩列身居正三品以上包括正三品在內的武將。
一眼看去。崇陽殿右側皆是一片清冷低沉的晦暗甲胄!盡管崇陽殿中紅燈高懸。明亮如晝,但如此晦暗的顏色,光是看著,就讓人止不住地心生寒意。
雖然崇陽殿中的文臣加上武將共有四、五十人,但是偌大的崇陽殿內卻靜寂無聲,連唿吸聲都微不可聞。
循著那些文武大臣們麵朝的方向看去,可見崇陽殿中,在擺在那高兩米有餘的金色台基的九龍金座上。並肩端坐著兩個明黃色的身影,左側那個明黃色身影的一側。還站著一個深藍色身影。
走近了看,那兩個明黃色身影卻是一名男子與一名婦人。而那個深藍色身影卻明顯是一名頭戴深藍色宦人帽,身穿深藍色宦人服飾,手持拂塵的宦人,且那名宦人左手還捧著一個明黃色卷軸。
卻見,那名坐在九龍金座左側的男子腳踩暗紋金龍朝靴,頭戴金冕冠,身著明黃色朝服,朝服上共繡有三十八條形式各異的龍,每一條龍都張牙舞爪栩栩如生。在朝服的不同部位還繡有“十二章”紋樣,即日、月、星辰、山、龍等,所用章紋均有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鑒;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
隻是那名男子雖身形修長,但其膚色泛著枯黃,圓潤的下巴上長了一撮夾雜著華絲的斑駁胡須,薄唇微微泛著淺紫色,鼻梁雖高挺,但那嵌著一雙狹長丹鳳眼的眼窩深陷,由金冕冠一絲不苟地束在其頭頂的發絲也相當斑駁——這分明是久病成疾的症狀。
再看坐在男子身畔的那名婦人,那名婦人雖已步入不惑之年,卻是一副風韻猶存之姿,且那名婦人亦是著裝隆重:腳踩暗紋金鳳繡鞋,頭戴十二龍九鳳冠,每一條龍、每一隻鳳都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並,那名婦人亦是身披明黃色朝服,隻是其朝服之上繡著百鳥,百鳥之上繡有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
**
明黃色朝服,朝服上共繡有三十八條形式各異的龍,每一條龍都張牙舞爪栩栩如生。在朝服的不同部位還繡有“十二章”紋樣,即日、月、星辰、山、龍等,所用章紋均有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鑒;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
以及色澤同為明黃色的,隻是其朝服之上繡著百鳥,百鳥之上繡有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的朝服……
如此華麗、莊嚴且隆重的服飾,這是天成大陸各國皇帝與皇後隻有在最隆重的場合才會穿的——“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
一個月前,也就是四月初二,在燕國皇宮中的鳶和殿前,燕昌帝燕天和其皇後陸熏為他們的唯一愛女——皓月公主燕清秋送嫁當日,燕天和陸熏就是穿的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
因為“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是天成大陸各國皇帝與皇後隻有在最隆重的場合才會穿的服飾,是以,燕天與陸熏二人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的次數其實並不多,至少十根手指頭是數得過來的。
燕天和陸熏甚少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的原因,其實也簡單。簡明扼要的原因隻有三點——
其一:燕天不是個喜歡奢侈、擺闊的帝王,因此每年新年、萬壽等節日,燕天都是在宮中小宴幾名當朝內閣大臣及其後妃、子嗣。既然是小宴(也可算是家宴)。燕天自然無需穿這“十二章紋”龍袍。而作為燕昌帝皇後的陸熏,亦是隨同燕天不穿“百鳥朝凰”鳳袍的。
其二:燕國國內自燕天父皇那一輩以來,便一直太平無事,別說征戰殺伐,連強盜匪患都甚少有之。如此太平盛世,亦不需要燕天和陸熏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去點將出征了。
其三:若是祭天、祭宗廟等隆重的祭祀場合,又有燕國禮部專門製作的祭祀禮服。“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根本派不上用場。
綜上所訴,自燕天登基,冊立陸熏為後以來。除卻當年立後當日,燕天與陸熏穿了一次“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外,此後,燕天與陸熏便甚少有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的時候。
除卻在燕國皇宮的鳶和殿前為燕清秋送嫁那日。燕天與陸熏穿了一次“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外。最近的一次,燕天與陸熏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還是五年前,燕國太子燕博與玉榮夫人之獨女章緋若大婚那一日……
其實,按常理來說,燕清秋不過是燕國內一名比較受寵的公主罷了,區區一位公主出嫁,堂堂燕國當朝天子與皇後。是不用穿這“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這等隆重的服飾為燕清秋送嫁的。
雖說常理如此,但因燕清秋是燕天和陸熏二人的獨女。更是燕天和陸熏二人的掌中明珠,因此,在為燕清秋送嫁當日,燕天和陸熏才會特意穿上了在這天成大陸各國皇帝與皇後隻有在最隆重的場合才會穿的“十二章紋”龍袍和“百鳥朝凰”鳳袍。
燕天和陸熏此舉,隻是為了昭告天下——
燕清秋雖隻是他們燕國一位即將遠嫁異國的和親公主,但是無論是在燕清秋出嫁前,還是在燕清秋出嫁以後,燕清秋在燕國的地位,始終不會亞於他們燕國的太子燕博!
當然了,上述這些是題外話,咱們話說迴來。
此刻,並肩端坐在崇陽殿內那高兩米有餘的金色台基的九龍金座上,被九龍金座周圍的六根盤龍金柱包圍的二人,大家無需多疑,他們,正是赤冰國當今天子炎豐帝——炎武藍與其皇後——上官媚!
炎子明雖然是炎武藍的皇長子,是炎武藍的結發妻子、赤冰國當朝皇後上官媚的獨子,但是炎武藍根本完全不待見他這個身居赤冰國當朝儲君之位的皇長子,這是在赤冰國朝堂上眾所周知的事情。
炎武藍為何不待見炎子明這個皇長子?若要究其原因,很難,因為這個中因由極其錯綜複雜,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道得明的。
但是!炎武藍不待見炎子明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絕對是因為炎子明的——“憨傻”。
說實在的,若是炎子明隻是赤冰國中一名生在富賈之家的富公子,亦或炎子明隻是赤冰國內一名非常普通的平民百姓,炎子明憨傻些到也無可厚非。無非是等到炎子明成年了,娶妻生子,為家族延續下一代就行了。
但偏偏炎子明不是什麽生在富賈之家的富公子,更不是什麽普通的平民百姓。炎子明,是生在天家,是炎武藍這位赤冰國當朝天子的皇長子!並且,因炎子明的母後是赤冰國的皇後,炎子明更是一出生就坐上了赤冰國儲君的位子!
然而,一國儲君,如此顯赫尊貴的身份,又怎能容許炎子明是一名區區憨兒!!
說炎子明憨傻難挑大任,這還是十分委婉的說辭了。若說得直白難聽些,堂堂天家竟生出了一名憨傻癡兒,這對於高高在上,淩駕於赤冰國萬民之上,掌控著赤冰國萬民的生殺予奪大權的赤冰國皇室而言,簡直就是一種恥辱!!
而在這泱泱天成大陸上,無論在九國中的哪一國的皇室,類似炎子明這種情況的,若是公主到也罷了,在皇子中是絕對不容許出現的!更遑論是國之儲君!!
因此,相較於赤冰國的朝堂眾臣,炎武藍身邊的近侍則更加知道,炎武藍對炎子明不僅僅是不待見,大多數時候,炎武藍甚至是厭煩炎子明這個皇長子出現在他麵前的。畢竟,沒有哪個當皇帝的,樂意看見自己的皇長子竟從小就是個難挑大任的憨兒……
不得不說,這二十五年來,若是炎武藍有那麽一丁點想讓炎子明就此消失於世的想法,單憑炎武藍這赤冰國當朝天子的權勢,別說炎子明能否在這赤冰國的儲君之位上穩坐二十餘年了,就算是炎子明自身的人身安全,隻怕都是個問題!
不過好在“虎毒不食子”,炎武藍隻是不喜歡炎子明,一直以來隻是想要廢黜炎子明的儲君之位,卻從沒有生出過讓炎子明就此消失的想法。
當然了,炎武藍從沒想過對炎子明下毒手,許是因為炎子明的母後是赤冰國的皇後,在赤冰國朝堂上有非常強大的外戚勢力,而炎子明自己本身其實並不憨傻,炎子明不僅有一顆十分靈活的腦袋,還有一身出神入化的好武藝,否則……
話說迴來,盡管炎武藍不喜炎子明一事,是赤冰國朝堂上公開的秘密,炎武藍更是曾幾次三番想要廢黜炎子明的儲君之位,而今日,別說讓炎武藍穿這“十二章紋”龍袍了,今日炎武藍本意根本都不想出麵參與炎子明與燕清秋的大婚慶典的。
但是無論怎麽說,炎子明都是炎武藍的皇長子,是炎武藍親封的赤冰國儲君,且炎子明的母後還好端端地坐在赤冰國皇後的位子上,而整個赤冰國上下都在看著他炎武藍……
綜上所述,無論從什麽方麵而言,在炎子明及冠數年後才大婚的今日,作為炎子明的生身父皇,炎武藍無論如何都要給他這個皇長子——位居赤冰國儲君之位的炎子明,留那麽幾分麵子的。
於是,這才有了今日,身穿“十二章紋”龍袍的炎武藍與身穿“百鳥朝凰”鳳袍的上官媚一同端坐在這崇陽殿內的九龍金座上的場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