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杜預雖然勢力不大,但在長安之戰中,贏得了百萬民眾的民心,更在大唐建立詩仙無敵、力挽狂瀾的無上威望。


    杜預還有叛軍留下的、無比豐厚的戰利品。別的不說,光是黃金就有百萬斤、更遺留下優秀的戰馬百萬匹。


    斧鉞、強弓硬弩,更是數不可數、堆積如山。


    加上杜預還有大唐妙子寶庫,武器庫、黃金庫和三分之二的文寶庫,全部積蓄和收藏,可謂兵精糧足、富可敵國。


    杜預殺死安祿山後,安祿山文宮爆了,從武器庫中收斂的能武裝十萬精兵的武器,堆積如山,連同他搶奪的三件國寶——遊仙枕、照病鏡、夜明杖,全部爆出,落入杜預手中。


    妙子寶庫,被黃巢、安祿山和杜預三家瓜分。


    黃巢不知所蹤、荀聖也杳無音訊。


    安祿山被杜預請動四神獸青龍所斬殺,叛軍劫掠的所有戰利品,都自動歸杜預所屬。


    可以說,杜預至少搶到了三分之二的大唐寶藏。還是對立國最重要的黃金、武器、國寶三大庫。


    黃巢搶走的文寶庫,雖然價值不菲,但在聖元大戰、十國爭霸中作用並不大。


    有錢有兵有長安,內有民望,外有強援,杜預要立國,可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隻要杜預肯定這念頭,點點頭,他自然就成為聖元大陸第十一個國家的君王。


    長安,連同被叛軍占據的洛陽、中原、河北等地,都將成為杜預的國土。


    連項羽臨走之前,也對杜預大包大攬,私下念叨:“恩師。隻要你一聲令下,我項羽願作前鋒,替你打下洛陽、河北等地。那皇帝再敢瞎嗶嗶,就幹脆打過長江去,占了金陵,奪了那皇帝鳥位!皇位給恩師你坐如何?”


    杜預卻一直在思索,沒有答應項羽起兵造\/反,打發項羽迴去了。


    是臣是君?


    何去何從?


    杜預將自己關在房內,思索了整整一個晚上。


    他對皇帝、對大唐,並沒有什麽死忠、愚忠。


    杜預不是田洪鳳,沒有生長封建忠君之中。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去你妹的。


    能當皇帝,誰不想當皇帝?一言九鼎?更不必看別人眼色。


    杜預隻是在盤算思索,此時究竟是否合適的自立時機?


    他真的自立為王,與皇帝劃江而治,分庭抗禮,會引發何等後果?是否最合適的機會?


    首先,杜預在大唐的聲望,會受到毀滅性打擊。


    大唐皇帝雖然無能,但並沒有明顯失德之處。施政隻是昏招連連,但沒有虐民。


    安史之亂爆發後,以滁州為代表,各地各城池堅決抵抗,死戰不降,就是一個明證。


    大唐氣運不絕,國祚國運還在。


    安史之亂,給大唐造成毀滅性打擊,百姓們人心思定,此時杜預若自立為王,與反賊安祿山又有什麽分別?


    就算杜預是大唐詩仙,一旦暴露出反心,也會慘遭百姓和士族的唾棄。大唐詩仙,首先得是大唐的,之後才輪的上詩仙。


    其次,杜預是否真的擁有自立為王的本錢?


    錢、兵器、人口,杜預都有點。


    但不多。


    僅憑長安一座城,就算長安肯歸屬杜預,又能掌握多大國力?多少國土?


    杜預精細計算過,滿打滿算,他自立為王,也不過能占據十幾座城池,幾千萬人口,乃是聖元大陸最小的國度。


    杜預就算自立為王,要苟延殘喘,也不得不依靠周圍強秦、楚國、大宋的眼色行事。說白了,就是兒皇帝、駙馬皇帝一位。


    未來,這個新國家的前途,可謂黯淡無比。


    第三,杜預要麵對大唐的仇恨和反攻。


    聖元十國,能在千年萬年中穩定對峙、割據一方,雄踞天下,都有深厚的底蘊,可謂深不可測。


    別看這一任大唐皇帝草包,窩囊廢,糊塗蛋,但大唐能穩穩立國,還綿延至今,隻怕都有恐怖的隱世高人、隱藏後手。


    別看大唐被安史之亂,打地如此狼狽,皇帝倉皇出逃,但隱藏的手段、隱世的強者還沒出手。


    杜預隱隱感到,從太宗妙子寶庫布置看,大唐至少還有隱藏的隱世強者,作為靠山。隻是沒到生死存亡之際,沒有出手而已。


    若杜預自立,就要麵對這恐怖的李唐隱世高手。


    反過來想,如果杜預繼續做他忠臣、直臣、能臣人設,將長安完璧歸趙,還給皇帝呢?


    球,就踢到皇帝腳下。


    皇帝固然可能如趙眘說的,會穿小鞋、會陷害他,但到時候天下人都看地清清楚楚——嫉賢妒能的是你皇帝,不仁不義的是皇帝,杜預乃是奉守臣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秋忠臣、萬古賢良。


    比起利益考量,杜預更在意的,是聖道。


    歸根結底,他是讀書人,以成聖為最終目標的讀書人。


    成聖,就要立功、立德、立言。


    過去,杜預功夫都下在立言上,著書立說、興辦私學、傳播他的新儒家理念和聲音。配合杜預詩詞屢屢鎮國,已經有所成就。不光贏得大唐詩仙,連天下都有流傳。


    而比立言更難的,是立功、立德。


    立功不用說了,杜預以窮書生之身,舉人文位,卻慷慨投筆從戎、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毅然決然投身平叛戰爭,數次生死大戰斬殺了叛賊首領安祿山、史思明,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


    他已符合聖人之道要求。


    最後便是立德。


    若杜預此時選擇自立為王,便嚴重違反了讀書人的忠君道德底線,變成了安祿山之流亂臣賊子。


    聖道,他將徹底無緣。


    杜預的文宮也將嚴重受損,甚至無風而倒、自我崩塌。


    古來聖賢皆寂寞。


    聖人,並不自由,要遵守聖道的。


    但若杜預毅然決然、高風亮節,歸還長安,放棄唾手可得的萬世帝業、榮華富貴,讓大唐重新歸於一統,他在立德這上麵便無可挑剔。哪怕大唐、天下再苛刻的品評家,也無法在道德層次再指摘杜預分毫。


    杜預主意已定,拿起筆墨紙硯,揮斥方遒,酣暢淋漓書寫起來。


    他嘴角微翹,壞笑連連:“皇上啊皇上,請你不要怪我。”


    “你百年之後,有人還能記起來你,都要拜此所賜啊。”


    “我送你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讓你青史留名。”


    天明了。


    眾女一夜未眠,一直在嘰嘰喳喳,討論杜預該何去何從。


    小蠻態度鮮明:“自立,必須自立為王。那皇帝的鳥氣,咱再也不受了。”


    弄玉也支持自立:“若杜預在長安自立,我可保證大秦一定會為強力後援。但一切要看夫君的想法。”


    公孫大娘、裴十二都是唐人,自然不願意杜預分\/裂唐朝,兩人也不相信杜預會做此不臣之事,篤定杜預一定會迴歸唐廷。


    特別是王異,身為琅琊王家嫡女,王異堅決反對杜預自立:“杜預,乃一代楷模,天下英雄,他興辦私學,開宗明義,提倡“克己複禮,萬世師表”。讀書人要立功立德立言,使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禮的要求。此時自立為王,杜預就要前功盡棄,放棄聖道追求。我覺得非常不值。”


    蔡文姬、韓娥都是外鄉人,並沒有傾向性,覺得對杜預好就是好。


    “吱呀。”


    門開了。


    杜預走了出來。


    王異、公孫大娘、裴旻等唐國人都緊張看向他,唯恐杜預嗬嗬一笑,說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老子今天要當皇帝的話。


    哪怕她們心中知道,杜預是一個正直、忠誠、純粹的人,但當皇帝的誘\/惑實在太大,世上幾人能禁得住?


    當杜預鄭重其事,宣布要馬上修書一副,請大唐皇帝返迴長安、還於舊都的時候,三人同時鬆了口氣,同時眼中泛出滿滿感激、感動之色。


    裴十二沉聲道:“杜解元,真乃大唐忠義之士、千古忠臣。不愧是田大人看重之人、衣缽傳人。裴十二願誓死追隨。”


    他裴家世代忠良、父親裴旻為大唐戰死沙場,裴十二自然希望繼續追隨杜預,走忠臣之路。


    王異鬆了口氣。


    她不相信,杜預作出決策,純粹是出於忠義二字,她能敏銳察覺到杜預與田洪鳳截然不同,是兩種人。


    但杜預終究選擇了忠於大唐,沒有背叛,沒有自立,這就足夠了。


    小蠻嘀咕道:“這可是千載難逢好機會,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兒了。”


    杜預笑了笑:“我已經寫好了向皇帝報信、恭請迴駕的奏折。事不宜遲,這就發出。”


    他拿出一份聖箋寫好的表,以才氣送出。


    “這是什麽?”王異好奇。


    杜預微微一笑:“等皇帝陛下親自打開它的時候,天下都能聽到這聲音,你就知道了。”


    鴻雁傳書。瞬息千裏。


    此時,金陵。


    一大早,皇帝和太後召開朝議,商議國策。


    範相正在滔滔不絕,彈劾抹黑杜預。


    “陛下,太後。根據我們收到的可靠情報,昨日黃昏,杜預、大秦、大楚、大宋各國援軍,與叛軍安祿山在長安展開激戰。”


    “逆種文人首領黃巢,也參與其中,趁火打劫,找到並進入我大唐珍藏的妙子寶庫。”


    太後眼波一閃:“妙子寶庫?黃巢也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儒門至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炮並收藏儒門至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