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滅門絕戶?皆懼斷根本而絕後路罷了
天幕通萬代,這是未來華夏? 作者:蘇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什麽把殺人全家看的最重的是中國網文?中國網文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
殺人不殺全家,留著人迴來報仇嗎?謝光陰無語,殺人全家當然是有道理的好吧,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男頻作者們,更是人均「九族推廣大使」。開局三章必祭天,爹媽兄弟帶丫鬟,連看門大黃都得領盒飯,不然怎麽讓讀者爽起來呢?《趙氏孤兒》要是活在當代,怕是要被讀者吐槽複仇劇情太慢熱了。
商鞅點讚:“本相發明的連坐製,三千年後已久深入人心!但本相當年發明連坐製是為震懾宵小,你們倒好,直接批發九族消消樂?”
掏出秦簡:
《論滅門情節的標準化操作指南》
商鞅突然冷笑:“不過現代作者還是太嫩,本相變法時連渭水都染紅了,你們鍵盤敲出來的血海算個什麽?殺人是門藝術懂嗎?”
朱元璋讚成:“敢這麽和我說話,你的九族是批發的?咱當年誅胡惟庸九族才殺了一萬五,你們這玄幻小說動輒滅國屠城,格局小了!”
“不過這幫後生還算有慧根,就是殺人理由太單薄,當年咱空印案可是連殺帶編《逆臣錄》的……”
孔子無語:“說好的“以直報怨”呢?你們這是直接報喪啊?仁愛呢?為我族類,其心必異,也不帶你們這樣殺的啊。”
包青天抱著狗頭鍘懷疑人生:“本府鍘個陳世美都被說殘忍,你們現代人動不動屠城是幾個意思?雖然是話本,但這樣的心用在正途,你做什麽都會成功的啊……”
實操還是得看祖宗啊。
[因為我們是農耕文明
在農耕文明的生產方式裏,“雜草”是一個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即便是不直接參與農耕的詩人,也會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
雜草,對於農作物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它們會跟農作物爭奪養分。所以我們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雜草。
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把所有的草根全部鏟除,這是因為有時候根本沒辦法區分“雜草”的根和“禾苗”的根的區別,所以就不能一股腦的把一塊土地裏的根全鏟除了。
中國人一聽到“滅門”,就覺得這是滔天的大罪,是嚴重挑戰社會倫理道德的犯罪,這個心理,是由“不能一股腦把好苗的根和壞苗的根全鏟除了”決定的;
比如我們中國人聽到社會新聞裏“滅門”就下意識的覺得這是一樁慘案。
我們的文藝作品裏想要表現某個人物的兇殘邪惡,也會用這個人做了慘絕人寰的“滅門慘案”來表現,例如《九品芝麻官》裏的常威,殺了戚家上下一十三口。
但是中國人對於“殺小孩”卻不以為意,漢語裏甚至有“斬草除根”這樣的成語;
文藝作品裏,也對殺小孩不怎麽在意,比如2023年大火的《封神》電影裏,麵對西伯侯抱著的小嬰兒雷震子,二郎神楊戩可以毫無心理負擔的說要殺掉;
而西方則不同,他們總體來說是海洋文明,以漁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在漁民當中“絕戶網”是絕對被禁止的。
漁民們誰要是用了這種網,那是要被其他漁民群起而攻之的。因為你不讓最小的魚跑掉,明年後年你就無魚可撈了,從而自己也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以漁獵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他們對於“殺小孩”天然有一種不能接受,這和以農耕為主要生存方式的中國人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正如上麵所說,中國人覺得必須“斬草除根”,否則就會“春風吹又生”。
至於“滅門”,漁獵民族倒是沒什麽心理負擔。因為漁民們並不知道這一網下去是不是魚的全家,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無所謂的態度。
至於遊牧民族,他們的做法是“不殺比車輪矮的小孩”,背後的社會共識是:殺了沒有繁殖能力的小牲畜,明年後年就沒有牲畜了,那自己也就活不下去了。]
鄭和看著天幕想起過去看過的種種,感慨道:“禁絕戶網,不僅僅是害怕天罰,更有著可持續發展的道理。”
“海上風濤險惡,倘若竭澤而漁,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舟楫空返,威脅生存的道理。至於‘滅門’之說,與海上‘絕戶’實際上是殊途同歸——都是皆懼斷根本而絕後路,這是生靈存續之共理。”
忽必烈策馬揚鞭,輕哼出聲:“草原之民,幼羔不殺,可不是什麽婦人之仁。羔長可為羊群,孩幼可成勇士。中原人所謂的斬草除根,恰似焚荒原以驅狼,雖烈卻損沃土,長久以往必自取滅亡。”
“後世的祥和可不代表此時的平靜。”
司馬遷輕歎,雖知道都是玩笑但所反應出來的本質還是讓他心有戚戚:
“縱觀史冊,白起坑趙卒四十萬,項羽屠鹹陽焚阿房,皆以‘除惡’為名,而留千古罵名。”
“農夫鋤草尚留餘地,治國牧民豈可盡絕?‘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恩怨分明,方顯人道。”
這世道倒是變了,變得更現實更功利了。
殺人不殺全家,留著人迴來報仇嗎?謝光陰無語,殺人全家當然是有道理的好吧,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男頻作者們,更是人均「九族推廣大使」。開局三章必祭天,爹媽兄弟帶丫鬟,連看門大黃都得領盒飯,不然怎麽讓讀者爽起來呢?《趙氏孤兒》要是活在當代,怕是要被讀者吐槽複仇劇情太慢熱了。
商鞅點讚:“本相發明的連坐製,三千年後已久深入人心!但本相當年發明連坐製是為震懾宵小,你們倒好,直接批發九族消消樂?”
掏出秦簡:
《論滅門情節的標準化操作指南》
商鞅突然冷笑:“不過現代作者還是太嫩,本相變法時連渭水都染紅了,你們鍵盤敲出來的血海算個什麽?殺人是門藝術懂嗎?”
朱元璋讚成:“敢這麽和我說話,你的九族是批發的?咱當年誅胡惟庸九族才殺了一萬五,你們這玄幻小說動輒滅國屠城,格局小了!”
“不過這幫後生還算有慧根,就是殺人理由太單薄,當年咱空印案可是連殺帶編《逆臣錄》的……”
孔子無語:“說好的“以直報怨”呢?你們這是直接報喪啊?仁愛呢?為我族類,其心必異,也不帶你們這樣殺的啊。”
包青天抱著狗頭鍘懷疑人生:“本府鍘個陳世美都被說殘忍,你們現代人動不動屠城是幾個意思?雖然是話本,但這樣的心用在正途,你做什麽都會成功的啊……”
實操還是得看祖宗啊。
[因為我們是農耕文明
在農耕文明的生產方式裏,“雜草”是一個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即便是不直接參與農耕的詩人,也會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
雜草,對於農作物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它們會跟農作物爭奪養分。所以我們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雜草。
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把所有的草根全部鏟除,這是因為有時候根本沒辦法區分“雜草”的根和“禾苗”的根的區別,所以就不能一股腦的把一塊土地裏的根全鏟除了。
中國人一聽到“滅門”,就覺得這是滔天的大罪,是嚴重挑戰社會倫理道德的犯罪,這個心理,是由“不能一股腦把好苗的根和壞苗的根全鏟除了”決定的;
比如我們中國人聽到社會新聞裏“滅門”就下意識的覺得這是一樁慘案。
我們的文藝作品裏想要表現某個人物的兇殘邪惡,也會用這個人做了慘絕人寰的“滅門慘案”來表現,例如《九品芝麻官》裏的常威,殺了戚家上下一十三口。
但是中國人對於“殺小孩”卻不以為意,漢語裏甚至有“斬草除根”這樣的成語;
文藝作品裏,也對殺小孩不怎麽在意,比如2023年大火的《封神》電影裏,麵對西伯侯抱著的小嬰兒雷震子,二郎神楊戩可以毫無心理負擔的說要殺掉;
而西方則不同,他們總體來說是海洋文明,以漁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在漁民當中“絕戶網”是絕對被禁止的。
漁民們誰要是用了這種網,那是要被其他漁民群起而攻之的。因為你不讓最小的魚跑掉,明年後年你就無魚可撈了,從而自己也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以漁獵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他們對於“殺小孩”天然有一種不能接受,這和以農耕為主要生存方式的中國人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正如上麵所說,中國人覺得必須“斬草除根”,否則就會“春風吹又生”。
至於“滅門”,漁獵民族倒是沒什麽心理負擔。因為漁民們並不知道這一網下去是不是魚的全家,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無所謂的態度。
至於遊牧民族,他們的做法是“不殺比車輪矮的小孩”,背後的社會共識是:殺了沒有繁殖能力的小牲畜,明年後年就沒有牲畜了,那自己也就活不下去了。]
鄭和看著天幕想起過去看過的種種,感慨道:“禁絕戶網,不僅僅是害怕天罰,更有著可持續發展的道理。”
“海上風濤險惡,倘若竭澤而漁,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舟楫空返,威脅生存的道理。至於‘滅門’之說,與海上‘絕戶’實際上是殊途同歸——都是皆懼斷根本而絕後路,這是生靈存續之共理。”
忽必烈策馬揚鞭,輕哼出聲:“草原之民,幼羔不殺,可不是什麽婦人之仁。羔長可為羊群,孩幼可成勇士。中原人所謂的斬草除根,恰似焚荒原以驅狼,雖烈卻損沃土,長久以往必自取滅亡。”
“後世的祥和可不代表此時的平靜。”
司馬遷輕歎,雖知道都是玩笑但所反應出來的本質還是讓他心有戚戚:
“縱觀史冊,白起坑趙卒四十萬,項羽屠鹹陽焚阿房,皆以‘除惡’為名,而留千古罵名。”
“農夫鋤草尚留餘地,治國牧民豈可盡絕?‘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恩怨分明,方顯人道。”
這世道倒是變了,變得更現實更功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