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西域都護府
千年世家:蘇氏的傳承 作者:晨曦行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
蘇遠承直搗匈奴右穀蠡王的王庭之後,此戰不僅讓匈奴遭受了慘重的軍事損失,更在匈奴內部激起層層波瀾,將其潛藏已久的矛盾徹底激發。
一時間,匈奴內部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資源和權力,紛爭不斷,互相攻伐。老單於在這場混亂中無力掌控局麵,隻能眼睜睜看著匈奴一步步走向分裂。
日逐王先賢撣的營帳內,氣氛壓抑而凝重。他眉頭緊鎖,來迴踱步,心中滿是憂慮。
他的心腹謀士烏達力走上前來,拱手道:
“大人,如今匈奴內亂不止,各方勢力相互傾軋,我等處境艱難。反觀漢朝,國力強盛,對歸附者多有優待。我以為,我們不如歸順漢朝,或許能為部眾謀得一條生路。”
日逐王停下腳步,沉思片刻,緩緩說道:
“歸漢之事,談何容易。我身為匈奴貴族,此舉恐遭族人唾棄。”
烏達力急切地說道:
“大人,如今形勢危急,若再猶豫不決,我等部眾必將在這內亂中遭受滅頂之災。漢朝素有大國風範,之前也有匈奴將領歸漢後受到重用。大人若能歸漢,不僅能保部眾平安,還有可能在漢朝獲得一席之地。”
另一位將領唿爾察也開口道:
“大人,烏達力所言極是。如今匈奴已如風中殘燭,難有複興之日。歸漢是大勢所趨,還望大人早做決斷。”
日逐王抬起頭,望向遠方,長歎一聲道:
“罷了罷了,為了部眾的未來,我心意已決。即刻派人前往漢朝,傳達我歸漢之意。”
眾人聽後,紛紛跪地,高唿:“大人英明!願追隨大人歸漢!”
......
未央宮前殿。
日逐王的使者跪在殿中,言辭懇切地表達著日逐王歸降的誠意與決心,詳述匈奴內部如今因權力紛爭而分崩離析的慘狀。
劉洵聽完使者的陳述,並未立刻表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下方的大臣們,緩緩開口道:
“諸位愛卿,日逐王歸漢一事,關乎我大漢與匈奴之局勢,且說你們的看法。”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議論紛紛。
過了片刻,一位身著朝服的大臣越眾而出,正是禦史大夫蕭望之。他拱手作揖,朗聲道:
“陛下,漢與匈奴,乃世仇也。昔日匈奴屢屢犯我邊疆,燒殺搶掠,我大漢子民深受其害。如今日逐王不過是在匈奴內亂、走投無路之時才來歸降,其心難測。若貿然接納,恐養虎為患,他日匈奴局勢稍穩,難保其不會反戈一擊。望陛下三思而後行。”
蕭望之的話一出,立刻得到了部分大臣的附和。
“禦史大夫所言極是,萬不可因一時之利而引狼入室。”
“是啊,匈奴反複無常,不可輕信。”
聽到眾人的反對,劉洵並未決定而是望向蘇遠楓說道:
“丞相有何意見。”
蘇遠楓向劉洵施了一禮後,說道:
“陛下,臣以為當接納日逐王歸降。自大漢建立以來,我大漢與匈奴征戰多年,雙方皆損失慘重。如今日逐王主動歸漢,此乃上天賜予我大漢之良機。
接納他,一來可彰顯我大漢之仁德與胸懷,令四方蠻夷皆感我朝恩威;二來可借此削弱匈奴之勢力,使其再難對我大漢邊疆構成威脅。三來則可以讓西域看見匈奴的衰敗和我大漢的強大,借此讓西域歸順”
殿內大臣們聽了蘇遠楓的話,又是一陣交頭接耳。有人暗自點頭,覺得丞相所言有理;也有人仍心存疑慮,覺得不應輕易相信匈奴。
劉洵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
“丞相所言甚是。朕以仁德治天下,豈會因過往恩怨而拒人於千裏之外。日逐王歸漢,朕當接納。傳令下去,厚待使者,告知日逐王,朕願迎他及部眾歸漢。”
日逐王歸漢這一事件,在匈奴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眾多原本搖擺不定的部落開始重新審視與漢朝的關係。
在西域,各國目睹曾經強大的匈奴眾叛親離、日逐王率眾歸漢,大為震驚。長期在匈奴與漢朝夾縫中艱難求存的他們,見匈奴勢力衰退、漢朝威望日增,便紛紛調整外交策略,向漢朝靠攏。
一些西域小國率先派出使者前往長安,表達對漢朝的敬意與歸附之意。他們帶來了當地的特產、珍寶,希望能與漢朝建立更緊密的聯係。
不久之後,朝堂之上,蘇遠楓再次向劉洵進言:
“陛下,如今日逐王歸漢,匈奴於西域影響力大減,各國紛紛示好,正是我大漢將西域納入版圖的絕佳時機。若設專門機構統管西域事務,既能保障絲路暢通、促進貿易,又能鞏固我朝在西域地位、維護邊疆穩定。”
劉洵聽後,微微點頭,目光掃視著群臣,說道:
“丞相所言甚是,此事關乎重大,諸位愛卿可暢所欲言。”
大臣們聽聞,立刻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設立專門機構統管西域事務確是明智之舉,既能彰顯大漢的威嚴,又能獲取實際的利益。經過一番商討,在建立西域都護府這一決策上,大臣們達成了共識。
然而,當話題轉到西域都護的人選時,朝堂之上頓時炸開了鍋。
禦史大夫蕭望之率先站出,拱手說道:
“陛下,西域之地情況複雜,民風彪悍,需一穩重老成、經驗豐富之人前往。臣舉薦太仆陳正,他在地方任職多年,處理過諸多棘手事務,且為人公正,定能勝任此職。”
話音剛落,大鴻臚何武便反駁道:
“禦史大夫此言差矣。西域局勢多變,需有強大的軍事威懾力。陳正雖政務能力尚可,但軍事才能平平。我認為車騎將軍趙安更為合適,他征戰多年,戰功赫赫,有他坐鎮西域,定能讓那些心懷不軌之徒不敢輕舉妄動。”
何武的話引起了部分大臣的讚同,但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意見。
宗正劉達說道:
“車騎將軍趙安雖勇猛善戰,但性格過於剛硬。西域各國需要的是恩威並施的治理,若一味用強,恐適得其反。我覺得光祿大夫張宇更合適,他學識淵博,善於外交,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時間,大臣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朝堂上吵成了一團。
劉洵坐在龍椅上,眉頭微皺,仔細聆聽著大臣們的爭論。注意到一直沉默不語的蘇遠楓,便問道:
“丞相,此事是你提議,可有合適人選舉薦”
蘇遠楓向前一步,施禮道:“陛下,諸位大臣所薦之人皆有其可取之處。以陛下之聖明,定能做出最為恰當的裁決。”
對於劉洵的詢問,蘇遠楓不能迴答,自霍光倒台後,蘇家再度迴歸低調行事的狀態。在這朝堂之上,既要恰當引導皇帝做出正確決策,又絕不能因鋒芒過露而引起皇帝的忌憚,把握好這其中的微妙平衡,正是蘇家得以安穩的關鍵。
聽到蘇遠楓的迴答,劉洵就知道他的意思,隻是劉洵深知西域都護之職至關重要,需忠誠將領,否則恐養虎為患。他想到了驍勇侯蘇文驍,蘇遠承數年前去世後,蘇文驍繼承爵位,他與西域、匈奴多有接觸,是最合適的人選。
片刻後,劉洵說道:
“驍勇侯蘇文曉,忠勇可嘉,鎮守西域數年。今特詔,授其西域都護之職,望其再接再厲。”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如沸鼎一般,刹那間議論之聲此起彼伏。蘇遠楓已經是朝堂第一大臣,如今蘇文曉又榮膺西域都護這一要職,蘇家的權勢更上一層樓了。
蘇遠承直搗匈奴右穀蠡王的王庭之後,此戰不僅讓匈奴遭受了慘重的軍事損失,更在匈奴內部激起層層波瀾,將其潛藏已久的矛盾徹底激發。
一時間,匈奴內部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資源和權力,紛爭不斷,互相攻伐。老單於在這場混亂中無力掌控局麵,隻能眼睜睜看著匈奴一步步走向分裂。
日逐王先賢撣的營帳內,氣氛壓抑而凝重。他眉頭緊鎖,來迴踱步,心中滿是憂慮。
他的心腹謀士烏達力走上前來,拱手道:
“大人,如今匈奴內亂不止,各方勢力相互傾軋,我等處境艱難。反觀漢朝,國力強盛,對歸附者多有優待。我以為,我們不如歸順漢朝,或許能為部眾謀得一條生路。”
日逐王停下腳步,沉思片刻,緩緩說道:
“歸漢之事,談何容易。我身為匈奴貴族,此舉恐遭族人唾棄。”
烏達力急切地說道:
“大人,如今形勢危急,若再猶豫不決,我等部眾必將在這內亂中遭受滅頂之災。漢朝素有大國風範,之前也有匈奴將領歸漢後受到重用。大人若能歸漢,不僅能保部眾平安,還有可能在漢朝獲得一席之地。”
另一位將領唿爾察也開口道:
“大人,烏達力所言極是。如今匈奴已如風中殘燭,難有複興之日。歸漢是大勢所趨,還望大人早做決斷。”
日逐王抬起頭,望向遠方,長歎一聲道:
“罷了罷了,為了部眾的未來,我心意已決。即刻派人前往漢朝,傳達我歸漢之意。”
眾人聽後,紛紛跪地,高唿:“大人英明!願追隨大人歸漢!”
......
未央宮前殿。
日逐王的使者跪在殿中,言辭懇切地表達著日逐王歸降的誠意與決心,詳述匈奴內部如今因權力紛爭而分崩離析的慘狀。
劉洵聽完使者的陳述,並未立刻表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下方的大臣們,緩緩開口道:
“諸位愛卿,日逐王歸漢一事,關乎我大漢與匈奴之局勢,且說你們的看法。”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議論紛紛。
過了片刻,一位身著朝服的大臣越眾而出,正是禦史大夫蕭望之。他拱手作揖,朗聲道:
“陛下,漢與匈奴,乃世仇也。昔日匈奴屢屢犯我邊疆,燒殺搶掠,我大漢子民深受其害。如今日逐王不過是在匈奴內亂、走投無路之時才來歸降,其心難測。若貿然接納,恐養虎為患,他日匈奴局勢稍穩,難保其不會反戈一擊。望陛下三思而後行。”
蕭望之的話一出,立刻得到了部分大臣的附和。
“禦史大夫所言極是,萬不可因一時之利而引狼入室。”
“是啊,匈奴反複無常,不可輕信。”
聽到眾人的反對,劉洵並未決定而是望向蘇遠楓說道:
“丞相有何意見。”
蘇遠楓向劉洵施了一禮後,說道:
“陛下,臣以為當接納日逐王歸降。自大漢建立以來,我大漢與匈奴征戰多年,雙方皆損失慘重。如今日逐王主動歸漢,此乃上天賜予我大漢之良機。
接納他,一來可彰顯我大漢之仁德與胸懷,令四方蠻夷皆感我朝恩威;二來可借此削弱匈奴之勢力,使其再難對我大漢邊疆構成威脅。三來則可以讓西域看見匈奴的衰敗和我大漢的強大,借此讓西域歸順”
殿內大臣們聽了蘇遠楓的話,又是一陣交頭接耳。有人暗自點頭,覺得丞相所言有理;也有人仍心存疑慮,覺得不應輕易相信匈奴。
劉洵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
“丞相所言甚是。朕以仁德治天下,豈會因過往恩怨而拒人於千裏之外。日逐王歸漢,朕當接納。傳令下去,厚待使者,告知日逐王,朕願迎他及部眾歸漢。”
日逐王歸漢這一事件,在匈奴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眾多原本搖擺不定的部落開始重新審視與漢朝的關係。
在西域,各國目睹曾經強大的匈奴眾叛親離、日逐王率眾歸漢,大為震驚。長期在匈奴與漢朝夾縫中艱難求存的他們,見匈奴勢力衰退、漢朝威望日增,便紛紛調整外交策略,向漢朝靠攏。
一些西域小國率先派出使者前往長安,表達對漢朝的敬意與歸附之意。他們帶來了當地的特產、珍寶,希望能與漢朝建立更緊密的聯係。
不久之後,朝堂之上,蘇遠楓再次向劉洵進言:
“陛下,如今日逐王歸漢,匈奴於西域影響力大減,各國紛紛示好,正是我大漢將西域納入版圖的絕佳時機。若設專門機構統管西域事務,既能保障絲路暢通、促進貿易,又能鞏固我朝在西域地位、維護邊疆穩定。”
劉洵聽後,微微點頭,目光掃視著群臣,說道:
“丞相所言甚是,此事關乎重大,諸位愛卿可暢所欲言。”
大臣們聽聞,立刻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設立專門機構統管西域事務確是明智之舉,既能彰顯大漢的威嚴,又能獲取實際的利益。經過一番商討,在建立西域都護府這一決策上,大臣們達成了共識。
然而,當話題轉到西域都護的人選時,朝堂之上頓時炸開了鍋。
禦史大夫蕭望之率先站出,拱手說道:
“陛下,西域之地情況複雜,民風彪悍,需一穩重老成、經驗豐富之人前往。臣舉薦太仆陳正,他在地方任職多年,處理過諸多棘手事務,且為人公正,定能勝任此職。”
話音剛落,大鴻臚何武便反駁道:
“禦史大夫此言差矣。西域局勢多變,需有強大的軍事威懾力。陳正雖政務能力尚可,但軍事才能平平。我認為車騎將軍趙安更為合適,他征戰多年,戰功赫赫,有他坐鎮西域,定能讓那些心懷不軌之徒不敢輕舉妄動。”
何武的話引起了部分大臣的讚同,但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意見。
宗正劉達說道:
“車騎將軍趙安雖勇猛善戰,但性格過於剛硬。西域各國需要的是恩威並施的治理,若一味用強,恐適得其反。我覺得光祿大夫張宇更合適,他學識淵博,善於外交,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時間,大臣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朝堂上吵成了一團。
劉洵坐在龍椅上,眉頭微皺,仔細聆聽著大臣們的爭論。注意到一直沉默不語的蘇遠楓,便問道:
“丞相,此事是你提議,可有合適人選舉薦”
蘇遠楓向前一步,施禮道:“陛下,諸位大臣所薦之人皆有其可取之處。以陛下之聖明,定能做出最為恰當的裁決。”
對於劉洵的詢問,蘇遠楓不能迴答,自霍光倒台後,蘇家再度迴歸低調行事的狀態。在這朝堂之上,既要恰當引導皇帝做出正確決策,又絕不能因鋒芒過露而引起皇帝的忌憚,把握好這其中的微妙平衡,正是蘇家得以安穩的關鍵。
聽到蘇遠楓的迴答,劉洵就知道他的意思,隻是劉洵深知西域都護之職至關重要,需忠誠將領,否則恐養虎為患。他想到了驍勇侯蘇文驍,蘇遠承數年前去世後,蘇文驍繼承爵位,他與西域、匈奴多有接觸,是最合適的人選。
片刻後,劉洵說道:
“驍勇侯蘇文曉,忠勇可嘉,鎮守西域數年。今特詔,授其西域都護之職,望其再接再厲。”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如沸鼎一般,刹那間議論之聲此起彼伏。蘇遠楓已經是朝堂第一大臣,如今蘇文曉又榮膺西域都護這一要職,蘇家的權勢更上一層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