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宦官起勢
千年世家:蘇氏的傳承 作者:晨曦行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初元元年(公元前 48 年),未央宮前殿傳來一陣歎息聲。
數月前,漢宣帝劉洵龍禦賓天,劉奭順利承繼大統。看著滿桌的奏章,劉奭眉頭緊鎖,無奈地說道:
“朕初登大寶,這滿朝的政務如亂麻一般,朕實在不知從何下手。邊疆戰事未平,百姓又逢災荒,官員之間也是紛爭不斷,朕該如何是好啊!”
站在一側的中書令弘恭和仆射石顯,聞言趕忙上前,恭敬地伏地叩首。
弘恭率先開口:
“陛下切勿憂慮。臣等久居宮中,侍奉先帝多年,對朝廷事務也算略知一二。陛下乃天下之主,隻需安心坐鎮這未央宮,統籌全局。臣等願竭盡所能,為陛下分憂解難。”
石顯緊接著說道:
“陛下心懷天下,實乃萬民之福。如今這局麵雖棘手,但隻要有條不紊地處理,定能度過難關。臣等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將這些政務一一梳理清楚。”
聽到弘恭與石顯二人言辭懇切的表態,劉奭微微垂首。這二人跟隨先帝劉洵多年,在宮中當差,處理政務的能力他也是有所耳聞的,或許讓他們協助處理政務確實是當下可行之法。
但他還是慎重問道:
“你們當真有把握處理好這些事務?這朝廷上下的大小事宜千頭萬緒,猶如一團亂麻,稍有差錯,釀成難以挽迴的大禍。”
弘恭連忙伏地,聲音沉穩而堅定:
“陛下盡管放心,臣等必定竭盡全力,不敢有絲毫懈怠。對於邊疆戰事,可先派遣心腹之人深入前線,詳細了解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作戰態勢等具體情況,而後再與駐守邊關的將領們共同商議禦敵之策;
地方災情嚴重,百姓受苦,當務之急是盡快從各地糧倉調配糧食、衣物等物資運往災區進行救濟,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官員任免乃是國之大事,必須綜合考量其才能、品行、政績等多方麵因素,選拔出德才兼備之人擔任要職。臣等定會抽絲剝繭,仔細分析,為陛下提供最為合適的建議。”
石顯微微欠身,接著說道:
“陛下日理萬機,若事事親力親為,隻怕精力有限。陛下不妨將一些日常的瑣碎事務交由臣等處理,遇到重大決策之時,臣等定會第一時間向陛下請示。如此一來,既能提高辦事效率,又能讓陛下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國家的長遠大計。”
劉奭聽後,依舊有些猶豫,目光變得犀利起來,嚴肅說道:
“朕將如此重要的政務交予你們,是對你們寄予了厚望,你們萬不可辜負朕的信任。倘若你們心懷私心雜念,欺瞞於朕,做出有悖於朝廷律法、損害國家利益之事,朕定不輕饒,必嚴懲不貸。”
弘恭和石顯聽聞,急忙重重叩頭,額頭觸地,齊聲說道:
“陛下聖明燭照,臣等絕不敢有絲毫懈怠和私心。定當以陛下的旨意和國家的利益為重,肝腦塗地,為陛下排憂解難。”
劉奭輕輕頷首,緊繃的神色稍稍舒緩,目光從弘恭和石顯身上掃過:
“既如此,朕便先將一些簡要政務交予你們處理。你們辦畢之後,再呈給朕核查。”
待到弘恭和石顯將所負責的政務處理完畢,劉奭看後發現,無論是公文的批複,還是事務的安排,皆嚴謹細致、條理清晰。
看到二人如此得力,劉奭懸著的心漸漸放下,對他們的能力多了幾分認可,也生出了更多信任。
迴想起劉洵在位時期,霍家仗著權勢在朝中一手遮天,專擅朝政,嚴重威脅到皇權的穩固,劉奭至今仍心有餘悸。
如今自己登上皇位,他想要扶持一方自己勢力,見到弘恭與石顯處理政務時展現出的出眾能力,且身為宦官隻能依附於他,劉奭心中不由一動,一個念頭漸漸升起……
在劉奭有意放權和二人不斷的恭維下,弘恭與石顯愈發得寵。他們每日在皇帝麵前巧言令色,將劉奭哄得龍顏大悅,宦官權勢開始不斷壯大。
......
在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得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
以蕭望之為首的儒家大臣們神色嚴肅,而弘恭、石顯則滿臉陰沉,雙方對峙著。對於雙方之間的火藥味,蘇遠楓卻置若罔聞。
蕭望之率先踏出一步,拱手道:
“陛下,如今弘恭、石顯二人,借陛下信任肆意專權。他們結黨營私,任人唯親,朝堂上下烏煙瘴氣。更有甚者,幹預司法,使得諸多案件黑白顛倒,實乃國之大患啊!”
幾位儒家大臣也紛紛附和:
“陛下,蕭大人所言極是。他們貪汙受賄,百姓怨聲載道,長此以往,社稷危矣!”
劉奭聽後,眉頭緊鎖,目光轉向弘恭與石顯,問道:
“你們可有此事?”
石顯連忙跪地,哭訴道:
“陛下,這是蕭望之等人的汙蔑啊!我等一心為陛下分憂,盡心盡力處理政務。他們不過是嫉妒我等在陛下身邊效力,故意羅織罪名,想要陷害我等。”
弘恭也趕忙磕頭:
“陛下明察,我等對陛下忠心耿耿,絕無專權之事。蕭望之他們心懷不軌,妄圖打壓異己,掌控朝堂。”
蕭望之怒目而視:
“你們休要狡辯!證據確鑿,容不得你們抵賴。陛下,切不可被他們的花言巧語蒙蔽!”
石顯冷笑道:
“蕭大人,空口無憑,你有何證據?莫不是為了一己私利,編造謊言來構陷我等。”
雙方爭論不休,朝堂上吵成一團。
“陛下,弘恭、石顯二人”
劉奭心煩意亂,抬手製止道:
“都住口!此事不可輕信一方之言,待朕派人查明真相,再做定奪。”
聽見劉奭發話,雙方隻能無奈退下。今日的場景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對於儒家和宦官勢力之間的矛盾已經持續已久。
針對劉奭偏信宦官一事,蘇遠楓多次向其懇切勸諫,但劉奭也僅僅隻是敷衍表示沒有寵幸弘恭、石顯,僅僅是認為他們可在政務上有所助力,故而予以任用罷了。
劉奭初登大位,由於喜愛儒學,依舊對蕭望加以重用。但由於蕭望之等儒家臣子處理政務建議過於理想化,實操困難。
而蘇家所倡政治學,強調皇帝需兼具崇高威望與深厚的民眾根基。
反觀弘恭、石顯,深諳處事之道,能高效解決政務難題。且二人常伴劉奭左右,久而久之,劉奭對他們愈發信任。
數月前,漢宣帝劉洵龍禦賓天,劉奭順利承繼大統。看著滿桌的奏章,劉奭眉頭緊鎖,無奈地說道:
“朕初登大寶,這滿朝的政務如亂麻一般,朕實在不知從何下手。邊疆戰事未平,百姓又逢災荒,官員之間也是紛爭不斷,朕該如何是好啊!”
站在一側的中書令弘恭和仆射石顯,聞言趕忙上前,恭敬地伏地叩首。
弘恭率先開口:
“陛下切勿憂慮。臣等久居宮中,侍奉先帝多年,對朝廷事務也算略知一二。陛下乃天下之主,隻需安心坐鎮這未央宮,統籌全局。臣等願竭盡所能,為陛下分憂解難。”
石顯緊接著說道:
“陛下心懷天下,實乃萬民之福。如今這局麵雖棘手,但隻要有條不紊地處理,定能度過難關。臣等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將這些政務一一梳理清楚。”
聽到弘恭與石顯二人言辭懇切的表態,劉奭微微垂首。這二人跟隨先帝劉洵多年,在宮中當差,處理政務的能力他也是有所耳聞的,或許讓他們協助處理政務確實是當下可行之法。
但他還是慎重問道:
“你們當真有把握處理好這些事務?這朝廷上下的大小事宜千頭萬緒,猶如一團亂麻,稍有差錯,釀成難以挽迴的大禍。”
弘恭連忙伏地,聲音沉穩而堅定:
“陛下盡管放心,臣等必定竭盡全力,不敢有絲毫懈怠。對於邊疆戰事,可先派遣心腹之人深入前線,詳細了解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作戰態勢等具體情況,而後再與駐守邊關的將領們共同商議禦敵之策;
地方災情嚴重,百姓受苦,當務之急是盡快從各地糧倉調配糧食、衣物等物資運往災區進行救濟,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官員任免乃是國之大事,必須綜合考量其才能、品行、政績等多方麵因素,選拔出德才兼備之人擔任要職。臣等定會抽絲剝繭,仔細分析,為陛下提供最為合適的建議。”
石顯微微欠身,接著說道:
“陛下日理萬機,若事事親力親為,隻怕精力有限。陛下不妨將一些日常的瑣碎事務交由臣等處理,遇到重大決策之時,臣等定會第一時間向陛下請示。如此一來,既能提高辦事效率,又能讓陛下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國家的長遠大計。”
劉奭聽後,依舊有些猶豫,目光變得犀利起來,嚴肅說道:
“朕將如此重要的政務交予你們,是對你們寄予了厚望,你們萬不可辜負朕的信任。倘若你們心懷私心雜念,欺瞞於朕,做出有悖於朝廷律法、損害國家利益之事,朕定不輕饒,必嚴懲不貸。”
弘恭和石顯聽聞,急忙重重叩頭,額頭觸地,齊聲說道:
“陛下聖明燭照,臣等絕不敢有絲毫懈怠和私心。定當以陛下的旨意和國家的利益為重,肝腦塗地,為陛下排憂解難。”
劉奭輕輕頷首,緊繃的神色稍稍舒緩,目光從弘恭和石顯身上掃過:
“既如此,朕便先將一些簡要政務交予你們處理。你們辦畢之後,再呈給朕核查。”
待到弘恭和石顯將所負責的政務處理完畢,劉奭看後發現,無論是公文的批複,還是事務的安排,皆嚴謹細致、條理清晰。
看到二人如此得力,劉奭懸著的心漸漸放下,對他們的能力多了幾分認可,也生出了更多信任。
迴想起劉洵在位時期,霍家仗著權勢在朝中一手遮天,專擅朝政,嚴重威脅到皇權的穩固,劉奭至今仍心有餘悸。
如今自己登上皇位,他想要扶持一方自己勢力,見到弘恭與石顯處理政務時展現出的出眾能力,且身為宦官隻能依附於他,劉奭心中不由一動,一個念頭漸漸升起……
在劉奭有意放權和二人不斷的恭維下,弘恭與石顯愈發得寵。他們每日在皇帝麵前巧言令色,將劉奭哄得龍顏大悅,宦官權勢開始不斷壯大。
......
在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得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
以蕭望之為首的儒家大臣們神色嚴肅,而弘恭、石顯則滿臉陰沉,雙方對峙著。對於雙方之間的火藥味,蘇遠楓卻置若罔聞。
蕭望之率先踏出一步,拱手道:
“陛下,如今弘恭、石顯二人,借陛下信任肆意專權。他們結黨營私,任人唯親,朝堂上下烏煙瘴氣。更有甚者,幹預司法,使得諸多案件黑白顛倒,實乃國之大患啊!”
幾位儒家大臣也紛紛附和:
“陛下,蕭大人所言極是。他們貪汙受賄,百姓怨聲載道,長此以往,社稷危矣!”
劉奭聽後,眉頭緊鎖,目光轉向弘恭與石顯,問道:
“你們可有此事?”
石顯連忙跪地,哭訴道:
“陛下,這是蕭望之等人的汙蔑啊!我等一心為陛下分憂,盡心盡力處理政務。他們不過是嫉妒我等在陛下身邊效力,故意羅織罪名,想要陷害我等。”
弘恭也趕忙磕頭:
“陛下明察,我等對陛下忠心耿耿,絕無專權之事。蕭望之他們心懷不軌,妄圖打壓異己,掌控朝堂。”
蕭望之怒目而視:
“你們休要狡辯!證據確鑿,容不得你們抵賴。陛下,切不可被他們的花言巧語蒙蔽!”
石顯冷笑道:
“蕭大人,空口無憑,你有何證據?莫不是為了一己私利,編造謊言來構陷我等。”
雙方爭論不休,朝堂上吵成一團。
“陛下,弘恭、石顯二人”
劉奭心煩意亂,抬手製止道:
“都住口!此事不可輕信一方之言,待朕派人查明真相,再做定奪。”
聽見劉奭發話,雙方隻能無奈退下。今日的場景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對於儒家和宦官勢力之間的矛盾已經持續已久。
針對劉奭偏信宦官一事,蘇遠楓多次向其懇切勸諫,但劉奭也僅僅隻是敷衍表示沒有寵幸弘恭、石顯,僅僅是認為他們可在政務上有所助力,故而予以任用罷了。
劉奭初登大位,由於喜愛儒學,依舊對蕭望加以重用。但由於蕭望之等儒家臣子處理政務建議過於理想化,實操困難。
而蘇家所倡政治學,強調皇帝需兼具崇高威望與深厚的民眾根基。
反觀弘恭、石顯,深諳處事之道,能高效解決政務難題。且二人常伴劉奭左右,久而久之,劉奭對他們愈發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