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將來禍亂我劉氏江山的,必是太子
千年世家:蘇氏的傳承 作者:晨曦行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甘露元年(公元前 53 年)。
劉洵這位被後世譽為中興之主的帝王,在這個世界因為蘇氏的原因少了一些磨礪,但其強硬的政治手腕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卻絲毫不少。大漢王朝在他的統領下,恰似那噴薄而出的朝陽,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輝,步入了又一個輝煌的高峰。
未央宮,一座宮殿內燈火輝煌,一場尋常的宴會正熱鬧舉行。漢宣帝劉洵高坐主位,身著明黃龍袍,神情威嚴又不失親和。
群臣們身著朝服,分坐兩旁,觥籌交錯間,歡聲笑語不斷。
大司農首先起身,恭敬地向劉洵拱手道:
“陛下,今歲各地農田收成頗豐,倉儲充實,百姓生活也漸趨安穩,此皆陛下聖明之故啊。”
劉洵微微一笑,擺了擺手道:
“農乃國之根本,此乃眾卿與百姓齊心協力之功,朕不過是略盡心力而已。”
西域諸國的使者離席,快步上前,說道:
“陛下,西域諸國近來紛紛表示願與大漢交好,通商往來日益頻繁,皆對我大漢之強盛與陛下之威名欽佩不已。”
劉洵聽後,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大聲道:
“西域能與我大漢友好相處,互通有無,實乃幸事。望汝等繼續維護好這來之不易之局麵。”
使者連忙叩首:
“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
蘇遠楓起身說道:
“陛下,今大漢國力強盛,然地方之上,豪強惡霸橫行無忌,仿若暗礁潛藏於平靜海麵之下。實乃國之隱患、民之禍患。”
劉洵聞言,先是一怔,旋即嘴角微微上揚,輕笑道:
“丞相這一番言辭,可是在委婉勸諫朕啊,將那些資產百萬的豪強徙往平陵、杜陵吧,如此一來,既能將他們置於朝廷更近的監督之下,又能將他們原先占領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蘇遠楓微微躬身說道:
“陛下聖明。”
宴會上,群臣們紛紛就國家的軍政、民生等問題與劉洵交流,劉洵耐心傾聽,一一迴應,君臣之間氣氛融洽。
在這融洽的氛圍中,有一人神情卻略顯緊張,正是一直在劉洵一旁陪侍宴飲的太子劉奭。
看著劉洵與群臣交流甚歡,劉奭猶豫再三後,還是起身向劉洵拱手行禮,委婉地說道:
“父皇,兒臣以為如今執法過於嚴苛,百姓多有畏懼之心。以兒臣之見,不如多用儒生治國,用德教來感化百姓,如此方能讓天下歸心,彰顯我大漢的仁德。”
劉奭的這番話,讓宴會瞬間冷場。群臣們紛紛停下手中的酒杯,將目光投向了太子和劉洵。
劉奭是劉洵與嫡妻許平君之子,八歲被立為太子。自幼長於宮廷,老師多為當世名儒,如夏侯勝、蕭望之等。
性情本就仁厚、柔弱的他便更加喜愛儒學,儒家所描繪的 “大同”“小康” 社會理想,以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人生追求,對他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劉洵的臉色瞬間變得嚴肅起來,看著眼前的劉奭,心中既有些失望,又有些憤怒。在他看來,劉奭的想法過於天真,不切實際。
劉洵放下酒杯,看向太子劉奭道:
“奭兒,你久居宮廷,不懂民間艱辛與治國之難。漢家治國,王道霸道並行,不可單用德教。周朝古製雖好,但時移世易,如今若一味效仿,必然會導致政令不通、亂象叢生。”
劉奭聽了劉洵的話,心中雖然有些不服,但也不敢反駁。隻是低著頭,沉默不語。
漢宣帝見狀輕歎:“我漢家自有一套治國之法,本就是王道與霸道並用,豈能隻用德教。”
劉奭抬頭,眼中滿是疑惑,說道:
“兒臣並非以德代刑,隻是應以德為主、刑為輔。儒家學說有大智慧,善用可興邦。”
見狀,劉洵怒火難抑,拍案怒斥:
“你太讓我失望!身為太子如此不切實際,唉,將來禍亂我劉氏江山的,必是太子啊!”
劉洵的這番斥責,猶如一聲驚雷,在宴會的大廳中迴蕩。
群臣們紛紛低下了頭,大氣都不敢出。舞姬們也停止了舞蹈,瑟瑟發抖地站在一旁。
劉奭被劉洵的這一番話嚇得臉色蒼白,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不敢再言語。
片刻後,禦史大夫蕭望之率先開口說道:
“陛下,太子殿下心係天下,對儒家之道的推崇體現了他對國家繁榮、百姓安樂的美好願景。此番言論雖有不妥,但也是出於對國家的責任感。
望陛下息怒,還望陛下暫且息怒,我等臣僚定當傾盡全力,悉心教導太子,助他改正不足。”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附和,有的強調太子的孝心和上進心,有的提及培養儲君需要時間和耐心。劉洵聽著群臣的勸諫,臉色逐漸緩和了下來。
洵聽著群臣的勸諫,臉色逐漸緩和了下來。
他看了看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的劉奭,又環顧了一下滿朝為太子求情的大臣們,緩緩說道:
“罷了罷了,今日看在諸位愛卿的麵上,暫且不追究此事。太子,你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莫要再如此天真幼稚。日後定要多學習治國理政的實際方法,莫讓朕再如此失望。”
劉奭乃是他與許平君所生之子,往昔與許平君的夫妻情分曆曆在目,這份深情讓他狠不下心廢除劉奭的太子之位。
況且,劉奭其實並未犯下什麽不可饒恕的大錯,僅僅是在治國理念上與他有所分歧。一旦貿然廢太子,必然會引發群臣強烈反對,朝堂恐生波瀾。
當下,也隻能暗自期許,盼望劉奭能夠早日幡然醒悟,改變自己的想法,日後成長為一位合格的儲君。
劉奭聽了,連忙磕頭謝恩,聲音帶著哭腔說道:
“兒臣謹遵父皇教誨,定當痛改前非,用心學習治國之道,不負父皇和諸位大臣的期望。”
蘇遠楓目光深沉,凝視劉奭許久。這場不大不小風波在群臣的勸諫下,暫時平息了下來,但誰也沒想到這會是大漢走向衰敗的前兆。
劉洵這位被後世譽為中興之主的帝王,在這個世界因為蘇氏的原因少了一些磨礪,但其強硬的政治手腕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卻絲毫不少。大漢王朝在他的統領下,恰似那噴薄而出的朝陽,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輝,步入了又一個輝煌的高峰。
未央宮,一座宮殿內燈火輝煌,一場尋常的宴會正熱鬧舉行。漢宣帝劉洵高坐主位,身著明黃龍袍,神情威嚴又不失親和。
群臣們身著朝服,分坐兩旁,觥籌交錯間,歡聲笑語不斷。
大司農首先起身,恭敬地向劉洵拱手道:
“陛下,今歲各地農田收成頗豐,倉儲充實,百姓生活也漸趨安穩,此皆陛下聖明之故啊。”
劉洵微微一笑,擺了擺手道:
“農乃國之根本,此乃眾卿與百姓齊心協力之功,朕不過是略盡心力而已。”
西域諸國的使者離席,快步上前,說道:
“陛下,西域諸國近來紛紛表示願與大漢交好,通商往來日益頻繁,皆對我大漢之強盛與陛下之威名欽佩不已。”
劉洵聽後,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大聲道:
“西域能與我大漢友好相處,互通有無,實乃幸事。望汝等繼續維護好這來之不易之局麵。”
使者連忙叩首:
“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
蘇遠楓起身說道:
“陛下,今大漢國力強盛,然地方之上,豪強惡霸橫行無忌,仿若暗礁潛藏於平靜海麵之下。實乃國之隱患、民之禍患。”
劉洵聞言,先是一怔,旋即嘴角微微上揚,輕笑道:
“丞相這一番言辭,可是在委婉勸諫朕啊,將那些資產百萬的豪強徙往平陵、杜陵吧,如此一來,既能將他們置於朝廷更近的監督之下,又能將他們原先占領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蘇遠楓微微躬身說道:
“陛下聖明。”
宴會上,群臣們紛紛就國家的軍政、民生等問題與劉洵交流,劉洵耐心傾聽,一一迴應,君臣之間氣氛融洽。
在這融洽的氛圍中,有一人神情卻略顯緊張,正是一直在劉洵一旁陪侍宴飲的太子劉奭。
看著劉洵與群臣交流甚歡,劉奭猶豫再三後,還是起身向劉洵拱手行禮,委婉地說道:
“父皇,兒臣以為如今執法過於嚴苛,百姓多有畏懼之心。以兒臣之見,不如多用儒生治國,用德教來感化百姓,如此方能讓天下歸心,彰顯我大漢的仁德。”
劉奭的這番話,讓宴會瞬間冷場。群臣們紛紛停下手中的酒杯,將目光投向了太子和劉洵。
劉奭是劉洵與嫡妻許平君之子,八歲被立為太子。自幼長於宮廷,老師多為當世名儒,如夏侯勝、蕭望之等。
性情本就仁厚、柔弱的他便更加喜愛儒學,儒家所描繪的 “大同”“小康” 社會理想,以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人生追求,對他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劉洵的臉色瞬間變得嚴肅起來,看著眼前的劉奭,心中既有些失望,又有些憤怒。在他看來,劉奭的想法過於天真,不切實際。
劉洵放下酒杯,看向太子劉奭道:
“奭兒,你久居宮廷,不懂民間艱辛與治國之難。漢家治國,王道霸道並行,不可單用德教。周朝古製雖好,但時移世易,如今若一味效仿,必然會導致政令不通、亂象叢生。”
劉奭聽了劉洵的話,心中雖然有些不服,但也不敢反駁。隻是低著頭,沉默不語。
漢宣帝見狀輕歎:“我漢家自有一套治國之法,本就是王道與霸道並用,豈能隻用德教。”
劉奭抬頭,眼中滿是疑惑,說道:
“兒臣並非以德代刑,隻是應以德為主、刑為輔。儒家學說有大智慧,善用可興邦。”
見狀,劉洵怒火難抑,拍案怒斥:
“你太讓我失望!身為太子如此不切實際,唉,將來禍亂我劉氏江山的,必是太子啊!”
劉洵的這番斥責,猶如一聲驚雷,在宴會的大廳中迴蕩。
群臣們紛紛低下了頭,大氣都不敢出。舞姬們也停止了舞蹈,瑟瑟發抖地站在一旁。
劉奭被劉洵的這一番話嚇得臉色蒼白,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不敢再言語。
片刻後,禦史大夫蕭望之率先開口說道:
“陛下,太子殿下心係天下,對儒家之道的推崇體現了他對國家繁榮、百姓安樂的美好願景。此番言論雖有不妥,但也是出於對國家的責任感。
望陛下息怒,還望陛下暫且息怒,我等臣僚定當傾盡全力,悉心教導太子,助他改正不足。”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附和,有的強調太子的孝心和上進心,有的提及培養儲君需要時間和耐心。劉洵聽著群臣的勸諫,臉色逐漸緩和了下來。
洵聽著群臣的勸諫,臉色逐漸緩和了下來。
他看了看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的劉奭,又環顧了一下滿朝為太子求情的大臣們,緩緩說道:
“罷了罷了,今日看在諸位愛卿的麵上,暫且不追究此事。太子,你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莫要再如此天真幼稚。日後定要多學習治國理政的實際方法,莫讓朕再如此失望。”
劉奭乃是他與許平君所生之子,往昔與許平君的夫妻情分曆曆在目,這份深情讓他狠不下心廢除劉奭的太子之位。
況且,劉奭其實並未犯下什麽不可饒恕的大錯,僅僅是在治國理念上與他有所分歧。一旦貿然廢太子,必然會引發群臣強烈反對,朝堂恐生波瀾。
當下,也隻能暗自期許,盼望劉奭能夠早日幡然醒悟,改變自己的想法,日後成長為一位合格的儲君。
劉奭聽了,連忙磕頭謝恩,聲音帶著哭腔說道:
“兒臣謹遵父皇教誨,定當痛改前非,用心學習治國之道,不負父皇和諸位大臣的期望。”
蘇遠楓目光深沉,凝視劉奭許久。這場不大不小風波在群臣的勸諫下,暫時平息了下來,但誰也沒想到這會是大漢走向衰敗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