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許都母子重逢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國太得入許都,很快便與孫權見麵。
孫權見國太,跪伏於母親足下,痛哭流涕道:“孩兒無能,害母親身陷於此!”
孫權雖非吳國太所親生,但因是姐姐與丈夫之子,吳國太待其如待親兒。
見孫權如此,也心疼得淚水漣漣,她撫摸著孫權的臉:“孩兒,你陷敵營,可受傷否?”
孫權含淚搖了搖頭:“托母之福,未曾。”
“那就好!”
吳國太長歎了一口氣,將其扶起,輕握其臂,寬慰道:“權兒勿憂,江東有公瑾、子敬、德謀、子布等諸公,皆殫精竭慮,籌謀良策,欲救我兒出險地也。”
“江東子弟多義士,孤何其幸也!”
接著,孫權感慨一聲,卻又一聲長歎:“可孩兒這般狼狽不堪,哪還有臉再迴江東。母親若得歸南之日,請母親轉告公瑾子布,速立吾侄孫紹為江東之主!”
此一句話,讓吳國太徹底破防了。
世有傳言,吳主孫權的兄基業後,不得善待兄子孫紹。
隻供一府邸許以錦衣玉食,卻不許其輕易出府。
府外設重兵把守,形似軟禁之地。
孫權謂此道:“吳郡太守許貢雖死,然其門客眾多,多懷恨兄長,恐欲絕其嗣也。孤將侄兒安置於安穩之所,絕非行軟禁之舉,實乃出於周全護佑之念!”
按說,孫權的話也有道理。
你看,孫翊孔武有力,有孫策當年之勇,但行事莽撞,亦為刺客所害。
孫紹嚴加保護,苟於府邸,卻能安穩長大。
有人說,孫權乃借此壓製兄長遺孤。
但換一個角度,未嚐不是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把安寧歲月留給自己的侄兒。
吳國太曾經也曾懷疑。
但今天,當孫權說出這句話來,他真的理解了。
身陷囹圄之時,卻念將江東之主的位置留給孫紹,這怎不是親情之念?
可吳國太亦非短視之婦。
她心裏明白,孫紹今年不過十歲,若真將此位給了他,焉能管理好偌大個江東。
孫權雖然打仗不及父兄。
但他在位多年,善用賢能,民生熙阜,江東百姓安居樂業,此等功績豈容輕忽?
“權兒休出此言!汝念侄之情,為娘豈會不知!然今局勢危若累卵,當務之急,乃速救汝歸吳。汝若消極以待,豈不愧對公瑾、子敬等殫精竭慮、苦心籌謀乎?”
孫權亦心懷感動:“公瑾子敬欲以何計救我?”
“暫順於曹,取其之信,方得汝安歸江東。”
“哦?”
這與闞澤和孫權所言相差無幾。
但這裏麵有個大問題,孫權自也知曉:“母親,孩兒心知。曹操素性貪利,欲圖全功,料其必放兒歸吳。然其召母親至此,莫非欲執此為脅,以製孩兒乎?”
吳國太心中暗暗讚歎。
權兒身為人主,心思果然縝密。
能想到此節。
倘若我直言若此,其因為孝心必然不允,便是其歸至江東,亦會為江東百姓所不齒。
稱其以母換身安,乃大不孝之事。
在來江東之前,周瑜早把話術教給了吳國太。
“權兒放心,公瑾與子敬皆智謀之士。已為為娘想好安歸之法,汝無須掛懷。當前要務,乃讓你安妥歸至江東為佳。”
孫權聞言方得安心:“敢問娘親,是何計策?”
吳國太迴想臨別時公瑾所言:主公若問是何計策,便言以江夏北部置換國太歸吳。
然而,此時吳國太動了一些小聰明。
她心知,權兒此戰未得寸土,還把公瑾辛苦打下的合淝賠進去了。
若再言以江夏之北置換,權兒更覺無顏麵對江東父老,心中必愧疚難安。
於是,她換了一個說法:
“我亦不知,隻教我亦暫順於曹。然公瑾、子敬胸藏韜略,此二人所謀之策,必萬無一失,權兒且放寬心便是。”
按說,吳國太的心是好的,隻未曾深思一事。
若以前者迴複,孫權不用背負太大心理負擔。
就算吳國太自殺,乃自身勇烈,無愧於江東孫氏門楣。
而在孫權看來,江東諸臣已為吳國太備下周全之策,積極圖為營救之事。
事實上,周瑜魯肅也的確打算這麽做。
隻是他們心皆知道,曹操必然不會應允。
吳國太自可憑勇烈身死,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更可使孫權可以複仇之名和曹操決裂,繼續孫劉聯盟之好。
這是以最小的代價,為孫權被擒一事彌補過失,亦可消弭隱患了。
但若以後者迴複,在孫權看來,那就可能是子敬公瑾籌謀不周。
亦或未做妥善籌謀,而致國太不見安歸之途,不得已而自殺。
那兩者給人的感覺就不太一樣了。
當然,過後孫權若得解釋,也可能會明白其中因由。
但國太此言,極有可能埋下隱患。
這也說明,盡管某些女子心懷大義,但相比周瑜魯肅這種頂級謀士,缺乏深度和理智的思考。
吳國太見過孫權之後,被安置在特意準備好的豪華府邸。
曹操對吳國太可謂關懷備至,每日皆命庖人精心烹製江東風味佳肴奉上,所居之處遍陳吳地珍稀古玩、絲竹雅樂,更有一眾伶俐婢仆太監侍奉左右,一應起居瑣事皆安排得妥妥帖帖。
按說,太監隻能是皇帝太後等皇帝或者皇室女眷所用。
曹操此舉,肯定是逾越祖製禮法。
易被人為此詬病。
但曹操不在乎。
事實上,那些太監也多是曹操安插在皇帝身旁的親信。
大家心裏也都明白。
畢竟和睡在皇帝寢宮的董卓相比,曹操隻是調出幾個太監的舉動實在算不上什麽大不了的事。
但就是這看起來沒什麽大不了的事,給了吳國太極大的尊榮和禮遇。
而且曹操不僅待他如此,亦待孫權如此。
這給了吳國太一種感覺,曹操無比欣賞權兒,未嚐會有害他之意。
這幾日,曹操多來拜訪。
每次來都親自檢查一番,看看府中哪裏有照顧的不到位,然後悉心指正,然後再溫言禮貌,與國太作別。
搞得吳國太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這一日,曹操又至國太府邸,卻言:“孤既欲嫁女與仲謀,然當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文台既不在,孤便想與國太商議一下,仲謀婚姻之事!”
孫權見國太,跪伏於母親足下,痛哭流涕道:“孩兒無能,害母親身陷於此!”
孫權雖非吳國太所親生,但因是姐姐與丈夫之子,吳國太待其如待親兒。
見孫權如此,也心疼得淚水漣漣,她撫摸著孫權的臉:“孩兒,你陷敵營,可受傷否?”
孫權含淚搖了搖頭:“托母之福,未曾。”
“那就好!”
吳國太長歎了一口氣,將其扶起,輕握其臂,寬慰道:“權兒勿憂,江東有公瑾、子敬、德謀、子布等諸公,皆殫精竭慮,籌謀良策,欲救我兒出險地也。”
“江東子弟多義士,孤何其幸也!”
接著,孫權感慨一聲,卻又一聲長歎:“可孩兒這般狼狽不堪,哪還有臉再迴江東。母親若得歸南之日,請母親轉告公瑾子布,速立吾侄孫紹為江東之主!”
此一句話,讓吳國太徹底破防了。
世有傳言,吳主孫權的兄基業後,不得善待兄子孫紹。
隻供一府邸許以錦衣玉食,卻不許其輕易出府。
府外設重兵把守,形似軟禁之地。
孫權謂此道:“吳郡太守許貢雖死,然其門客眾多,多懷恨兄長,恐欲絕其嗣也。孤將侄兒安置於安穩之所,絕非行軟禁之舉,實乃出於周全護佑之念!”
按說,孫權的話也有道理。
你看,孫翊孔武有力,有孫策當年之勇,但行事莽撞,亦為刺客所害。
孫紹嚴加保護,苟於府邸,卻能安穩長大。
有人說,孫權乃借此壓製兄長遺孤。
但換一個角度,未嚐不是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把安寧歲月留給自己的侄兒。
吳國太曾經也曾懷疑。
但今天,當孫權說出這句話來,他真的理解了。
身陷囹圄之時,卻念將江東之主的位置留給孫紹,這怎不是親情之念?
可吳國太亦非短視之婦。
她心裏明白,孫紹今年不過十歲,若真將此位給了他,焉能管理好偌大個江東。
孫權雖然打仗不及父兄。
但他在位多年,善用賢能,民生熙阜,江東百姓安居樂業,此等功績豈容輕忽?
“權兒休出此言!汝念侄之情,為娘豈會不知!然今局勢危若累卵,當務之急,乃速救汝歸吳。汝若消極以待,豈不愧對公瑾、子敬等殫精竭慮、苦心籌謀乎?”
孫權亦心懷感動:“公瑾子敬欲以何計救我?”
“暫順於曹,取其之信,方得汝安歸江東。”
“哦?”
這與闞澤和孫權所言相差無幾。
但這裏麵有個大問題,孫權自也知曉:“母親,孩兒心知。曹操素性貪利,欲圖全功,料其必放兒歸吳。然其召母親至此,莫非欲執此為脅,以製孩兒乎?”
吳國太心中暗暗讚歎。
權兒身為人主,心思果然縝密。
能想到此節。
倘若我直言若此,其因為孝心必然不允,便是其歸至江東,亦會為江東百姓所不齒。
稱其以母換身安,乃大不孝之事。
在來江東之前,周瑜早把話術教給了吳國太。
“權兒放心,公瑾與子敬皆智謀之士。已為為娘想好安歸之法,汝無須掛懷。當前要務,乃讓你安妥歸至江東為佳。”
孫權聞言方得安心:“敢問娘親,是何計策?”
吳國太迴想臨別時公瑾所言:主公若問是何計策,便言以江夏北部置換國太歸吳。
然而,此時吳國太動了一些小聰明。
她心知,權兒此戰未得寸土,還把公瑾辛苦打下的合淝賠進去了。
若再言以江夏之北置換,權兒更覺無顏麵對江東父老,心中必愧疚難安。
於是,她換了一個說法:
“我亦不知,隻教我亦暫順於曹。然公瑾、子敬胸藏韜略,此二人所謀之策,必萬無一失,權兒且放寬心便是。”
按說,吳國太的心是好的,隻未曾深思一事。
若以前者迴複,孫權不用背負太大心理負擔。
就算吳國太自殺,乃自身勇烈,無愧於江東孫氏門楣。
而在孫權看來,江東諸臣已為吳國太備下周全之策,積極圖為營救之事。
事實上,周瑜魯肅也的確打算這麽做。
隻是他們心皆知道,曹操必然不會應允。
吳國太自可憑勇烈身死,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更可使孫權可以複仇之名和曹操決裂,繼續孫劉聯盟之好。
這是以最小的代價,為孫權被擒一事彌補過失,亦可消弭隱患了。
但若以後者迴複,在孫權看來,那就可能是子敬公瑾籌謀不周。
亦或未做妥善籌謀,而致國太不見安歸之途,不得已而自殺。
那兩者給人的感覺就不太一樣了。
當然,過後孫權若得解釋,也可能會明白其中因由。
但國太此言,極有可能埋下隱患。
這也說明,盡管某些女子心懷大義,但相比周瑜魯肅這種頂級謀士,缺乏深度和理智的思考。
吳國太見過孫權之後,被安置在特意準備好的豪華府邸。
曹操對吳國太可謂關懷備至,每日皆命庖人精心烹製江東風味佳肴奉上,所居之處遍陳吳地珍稀古玩、絲竹雅樂,更有一眾伶俐婢仆太監侍奉左右,一應起居瑣事皆安排得妥妥帖帖。
按說,太監隻能是皇帝太後等皇帝或者皇室女眷所用。
曹操此舉,肯定是逾越祖製禮法。
易被人為此詬病。
但曹操不在乎。
事實上,那些太監也多是曹操安插在皇帝身旁的親信。
大家心裏也都明白。
畢竟和睡在皇帝寢宮的董卓相比,曹操隻是調出幾個太監的舉動實在算不上什麽大不了的事。
但就是這看起來沒什麽大不了的事,給了吳國太極大的尊榮和禮遇。
而且曹操不僅待他如此,亦待孫權如此。
這給了吳國太一種感覺,曹操無比欣賞權兒,未嚐會有害他之意。
這幾日,曹操多來拜訪。
每次來都親自檢查一番,看看府中哪裏有照顧的不到位,然後悉心指正,然後再溫言禮貌,與國太作別。
搞得吳國太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這一日,曹操又至國太府邸,卻言:“孤既欲嫁女與仲謀,然當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文台既不在,孤便想與國太商議一下,仲謀婚姻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