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馬騰,劉備神清氣爽,心情也格外舒暢。


    他看著遠處的豔陽,仿佛看到興漢大業的曙光就在眼前。


    自元直和孔明相繼出山輔佐,真有如神助,萬事順遂啊!


    兩次大勝曹操,打出了氣魄和軍威。


    劉備明白,盡管他現在僅有一樊城立錐,但能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潛在的勢力正一步步壯大。


    逐鹿天下、匡扶漢室的宏願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是阿鬥的重生,改變了這一切麽?


    嗬嗬,一定是!


    劉備又有些想念阿鬥了。


    他一定是天下最好的兒子,匡扶漢室的強大執念使其重生助我。


    唉,不知何時才能去江陵一趟,好好和阿鬥說說現在的天下大勢,時局新象。


    劉備長長的歎了一口氣,於江陵的方向感慨道:


    “阿鬥吾兒,為父心切盼汝速長,待汝成年,可與為父並肩,共瞻此恢宏壯闊之興漢大業功成之日!”


    想到阿鬥,便又想到諸葛亮。


    阿鬥最心心念念的相父,如今就在自己的身旁,為自己出謀劃策。


    那種成就感和幸福感,真無法用語言形容。


    邇來數日,劉備欣喜難抑,夜不能寐。


    每念及阿鬥曾提及之《出師表》,感懷諸葛孔明先生忠義輔佐、殫精竭慮之恩,遂於夤夜起身,尋來草繩,親執其手,精心編織草帽一頂,以表謝意。


    這一日,他雙手捧起草帽,遞給諸葛亮:“軍師,欲以此聊表敬謝之意,盼翌日贈予先生,以全心意。”


    諸葛亮一怔,迴想夢中,劉備好像也送過他一頂草帽,那時如何迴應?


    他已經記不清了。


    夢中的很多細小之事,醒來便已忘卻。


    有些記下來的,也隨著時間慢慢模糊,消逝。


    所幸,唯每件大事都牢記於心。


    夢中那君臣囑托之情亦半點不曾忘懷。


    這次,他受寵若驚,當即感動跪接:“春去夏來,陽光日盛,亮正缺一遮陽之物,主公竟念及於此,亮感激不盡。”


    “哎呀,這算不得什麽。”


    而在劉備看來,哪怕能為諸葛亮做一點小事,他都覺得滿心慰藉,趕緊雙手扶起諸葛亮:“軍師為我大業殫精竭慮,我不過略表寸心,怎敢受軍師這般大禮?”


    諸葛亮也實在不知該說什麽。


    劉備這樣的主公,實乃世所罕見之明主,實乃我諸葛亮之幸也!


    他想了想,還是決定先和劉備言明軍政要事:


    “主公,曹操既得夏侯惇,必舉大軍至樊城,以泄兩敗之恨,彼時,恐怕就不是三萬或是十萬之數了。”


    劉備也凝重起來:“那依軍師之間,當如何應之?”


    諸葛亮搖搖羽扇,冥思了片刻,忽然笑了笑:“不如送他三敗之數,如何?”


    劉備大喜,遂與諸葛亮入軍帳,以論軍情。


    ……


    而另一邊,魯肅臨去出使荊州前,再次向孫權舉薦龐統。


    其言辭懇切,曉諭再三,終於又說動了孫權。


    孫權認為,魯肅向來行事穩重,舉薦賢才亦是秉持公心,所薦之人皆有真才實學,本打算屈尊再去一趟,考察一下龐統的學識。


    可就在這時,另一個重要人物踏入了江東的地界。


    此人正是孔融。


    於魯縣祭祖過後,他立刻帶家眷南下柴桑。


    孫權得知孔融投奔,頓時大喜,把去請龐統之事忘得一幹二淨。


    在孫權看來,孔融乃當世大儒,名滿天下,又和曹操並非一路。


    更關鍵問題是,我父為黃祖所害,你友為黃祖所殺。


    我為父報仇,順便亦幫你友禰衡報了仇,你是不是該對我江東心懷感激,願傾心輔佐於我呢?


    當然,我江東倒是不需要你出謀劃策。


    隻需要你為我江東占明大義,吸納四方賢才、仁人誌士來歸便可!


    而事實上,孔融也確實對孫權心存期許與認同。


    他對孫權禮數周到,二人相見,也確實有一種誌同道合的感覺。


    孫權立表孔融為賓師,位次甚在張昭之前。


    本地士族縱然不快,但也理解主公所為。


    孔融的名氣太大了。


    什麽許靖許邵,什麽陳琳王粲,皆在孔融之後。


    當然,他們也知道孔融自視清高,不是那種有意爭奪士族利益之人。


    徒給了尊貴的身份,並無實權,不許實利,倒也無妨。


    而孔融入江東之後,首事即諫孫權,勸其與劉備合縱,共禦曹操。


    此舉正合孫權那顆奮發圖強的心。


    彼時,孫權與孔融情好日密,出則同輦,入則促膝,以良師益友相待。


    而孔融的到來,也讓另一個江東名將欣喜若狂。


    此人便是太史慈。


    至孫策死後,太史慈明顯能感覺孫權在漸漸的棄用自己。


    身為江東地界首屈一指的猛將,太史慈曾為孫策所倚重,衝鋒陷陣,屢立奇功,威名遠揚。


    可現在,主公討伐黃祖,眾將皆領兵出戰,各立奇功。


    唯獨擱置太史慈於海昏以拒長沙劉磐。


    在太史慈看來,這很難以接受。


    讓他想起了在劉繇部下的日子。


    自黃忠北去援助劉備之後,劉磐駐守長沙,不複為寇,海昏置一偏將即可,實無必要如此。


    他懷念孫策,懷念與孫策四處征伐,殺敵斬將,把酒言歡的日子。


    如今,孔融既入江東,以他太史慈和孔融的交情,必會美言。


    孫權也必然會複用於自己。


    然而,再想想昔日好友之子被孫權置於上虞一隅,那小孩兒被管束得小心翼翼,毫無半點雄心壯誌,他又不怎麽希望被孫權重用了。


    不過,孔融能入江東,即便不去美言,對於太史慈來說,也是天大的喜事一件。


    隻因孔融對太史慈的恩情太大了,僅次於生養之恩。


    他想,若得時機,見見孔文舉,聊聊當年北海解圍、並肩禦敵的熱血過往,談談那患難與共、相互扶持的點滴歲月,也算是美事一件。


    然而,太史慈卻並不知道。


    孔融之所以能入江東,這並不是偶然。


    而是諸葛亮於江東布下的一枚棋子。


    這枚棋子,看似平淡無奇,卻牽引著孫劉聯盟,影響著東吳朝堂的決策,甚至能使江東各方勢力重新分化組合。


    當然,也關係著江東的生死存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滿地是菠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滿地是菠蘿並收藏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