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崔鈞指天路,孔明入許都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人笑而迴道:
“應友人之托,護送令母來荊,我不來此地,卻去何處?”
劉備這才明白,原來此人並非諸葛亮,乃是荊襄名士崔鈞崔州平。
單福見是摯友,激動的上前幾步:“崔兄,吾母何在……”
崔鈞撫髯笑了笑:“令堂就在茅舍之中。”
說話間,隻見一老婦人扶著門沿而出:“阿福……”
不用說,這就是單福母親了。
“母親……”
單福大叫一聲,含淚跪在老婦人麵前:“兒不孝,害母親背井離鄉奔波至此……”
老婦人欣慰的撫摸著單福的髻發,含淚點了點頭:“為娘明白,你為奔玄德公而來,吾久聞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後,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乃當世之英雄也。吾兒幸得其主,為娘也為你高興啊!”
劉備沒想到在這裏還能被人猛誇,趕緊相拜:“老夫人如此謬讚,劉備愧不敢當!”
“啊,這……這便是玄德公?”
單福介紹道:“此,正是孩兒主公,劉皇叔。”
老婦人趕緊行禮:“貧婦有幸,見過劉皇叔。”
劉備連忙攙扶:“哎呀!備能得勝,全仗令郎輔佐,備感激不盡,安敢受老夫人如此大禮?”
“受得,受得!如今天下,無論黃童、白叟、牧子、樵夫誰人不知玄德公仁德之名。”
“哎呀,愧煞我也。”
幾番寒暄,人盡歡喜,主人也出來了,乃諸葛亮三弟諸葛均,便相邀幾人房中就坐。
劉備謝過諸葛均,問及兄長諸葛亮,諸葛均說道:“兄長有事外出,已多日未歸。”
問及何事,諸葛均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劉備心中沮喪無比,但當著外人,並未將心中沮喪表露出半點。
他又朝崔州平拱手一禮:“久聞崔公大名,當年助袁討董,公為西河太守,乃一方諸侯,今為何避世於此?”
崔州平撫髯歎氣:“今漢室氣數已盡,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也。我又何必徒費工夫!”
劉備雖敬崔鈞,但聽聞此話卻非常不快,當即義正辭嚴的反駁道:
“當年董卓作亂,公尚能與諸君共舉義旗,今有識之士更當攜手同心,安能因一時之勢而輕言放棄?漢室雖衰,猶有忠臣義士在側,若人人皆言氣數已盡,置祖宗基業、天下蒼生於何地?先生此言,恕劉備不敢苟同。”
崔州平不急不怒,輕輕一笑:“劉皇叔有此擔當,令人佩服!然桓靈帝之末,買官賣官之風盛行,朝堂腐朽不堪,皇帝尚不知珍惜祖宗基業,為了享樂,幾稱金銀便將手中權力賣與那等貪婪無德之人。使得忠良之士難有晉升之路,奸佞之徒卻充斥朝堂之間。如此,天下焉能不亂?要我說,漢室之根基已然被蛀蝕殆盡,單憑一人之力萬不能修複如初!”
原來,在崔州平的眼中,最恨之事便是賣官鬻爵之事。
其父崔烈就曾因買官被人所瞧不起,問其辦法,其揶揄其父“論者嫌其銅臭”,說白了就是你活該。
崔烈大怒,舉杖責之,他則落荒而逃。
崔烈大罵其不孝,崔鈞卻邊跑邊喊:“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不孝也!”
崔鈞本為孝子,那天卻差點給崔烈氣死當場,足見其對賣官鬻爵的態度。
劉備本來並不認可漢室氣數已盡的觀點,但對於抵製朝堂賣官的態度卻是相當讚同的。
迴想當年黃巾軍為禍天下,他響應皇命,募集鄉勇,保衛涿郡,解救青州,營救董卓,射傷張寶,計奪宛城,射殺孫仲……
黃巾既滅,劉備立戰功無數,可以說,每個功勞都他和兄弟們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拚殺出來的。
換到高祖世祖時代,封爵拜將那不是基本操作?
然而真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劉備懵了。
隻見無數渾水摸魚的無能之輩依靠買官站在了他的頭上,對其頤指氣使。
而他劉備身兼無數功勳,最終隻得一小小的安喜縣令。
然而,就是這安喜縣令也當的不安生,一個督郵吃拿卡要,就能輕而易舉的斷送了他的仕途。
在把安喜縣印掛在督郵頭上,與二弟三弟策馬揚鞭而去之時,劉備眼中飄灑著淚花,心中未嚐不痛心疾首。
崔鈞說的不錯。
皇帝自己的江山自己都不上心,旁人拚了命的想扶,又怎能扶得起?
劉備痛心含淚道:“依先生所言,莫非我大漢真無藥可救也?”
崔鈞捏著須髯,意味深長的看了一眼劉備:“除非有天選之人,胸懷大誌,破而後立,如光武之再造中興,方可救大漢於傾覆,否則……”
說到此,崔鈞笑著擺了擺手:“吾言盡於此,再多說恐引災禍。玄德公,萬勿怪罪!”
“哦?”
劉備怔住,細細思索崔鈞的話,眼前仿佛隱約現出一條陌生而又光輝的康莊大路。
換作以往,這條路他想都不敢想,可現在,阿鬥說自己終成帝王,這路也未嚐走不得。
隻是……
劉備腦海中又浮現出陛下於曹操麵前戰戰兢兢的樣子。
那一日,陛下隻能將那親手寫下的血書藏在衣帶之間。
劉備心中一痛。
陛下非桓靈二帝,他一直都有上進之心。
我若有朝一日自立為大漢皇帝,又將置陛下於何地?
想到此處,劉備心生惆悵,不禁長歎,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
崔鈞一抱拳:“友人之托我已辦妥,現無他事,容在下告辭。”
劉備朝崔鈞一抱拳:“先生,此去何處?”
崔鈞擺擺手:“躬耕鄉野,暫避於世。”
“先生難道真不打算再出山?”
“這個嘛……”
崔鈞捋了捋短須,望著遠處的驕陽:“倘若那天選之人驚現於世,我自會誠心輔佐,甘效犬馬之勞。倘若世間並無天選之人,那就讓我躬耕於鄉野,老死於阡陌吧!”
說著,又道一聲:“告辭!”
然後拂袖離去。
話說到這個份上,劉備也不好再挽留,隻得起身相送。
行至門口,劉備問道:“先生,備還有一問。”
崔鈞站定轉頭:“玄德公還有何事?”
“孔明先生既去穎川而不與先生同歸,先生可知其……去了何處?又幾時歸來?”
“他去了許都,至於幾時迴來……”
崔鈞淡淡一笑:“那在下就不清楚了。”
“什麽?許都??”
劉備的心咯噔一下,他身體晃了晃,差點癱軟在地。
許都?
也就是許昌!
那是誰的地盤?
曹操啊!
莫非,這一世,臥龍先生要入仕於曹操?
那我大漢豈不必亡也?!
“應友人之托,護送令母來荊,我不來此地,卻去何處?”
劉備這才明白,原來此人並非諸葛亮,乃是荊襄名士崔鈞崔州平。
單福見是摯友,激動的上前幾步:“崔兄,吾母何在……”
崔鈞撫髯笑了笑:“令堂就在茅舍之中。”
說話間,隻見一老婦人扶著門沿而出:“阿福……”
不用說,這就是單福母親了。
“母親……”
單福大叫一聲,含淚跪在老婦人麵前:“兒不孝,害母親背井離鄉奔波至此……”
老婦人欣慰的撫摸著單福的髻發,含淚點了點頭:“為娘明白,你為奔玄德公而來,吾久聞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後,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乃當世之英雄也。吾兒幸得其主,為娘也為你高興啊!”
劉備沒想到在這裏還能被人猛誇,趕緊相拜:“老夫人如此謬讚,劉備愧不敢當!”
“啊,這……這便是玄德公?”
單福介紹道:“此,正是孩兒主公,劉皇叔。”
老婦人趕緊行禮:“貧婦有幸,見過劉皇叔。”
劉備連忙攙扶:“哎呀!備能得勝,全仗令郎輔佐,備感激不盡,安敢受老夫人如此大禮?”
“受得,受得!如今天下,無論黃童、白叟、牧子、樵夫誰人不知玄德公仁德之名。”
“哎呀,愧煞我也。”
幾番寒暄,人盡歡喜,主人也出來了,乃諸葛亮三弟諸葛均,便相邀幾人房中就坐。
劉備謝過諸葛均,問及兄長諸葛亮,諸葛均說道:“兄長有事外出,已多日未歸。”
問及何事,諸葛均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劉備心中沮喪無比,但當著外人,並未將心中沮喪表露出半點。
他又朝崔州平拱手一禮:“久聞崔公大名,當年助袁討董,公為西河太守,乃一方諸侯,今為何避世於此?”
崔州平撫髯歎氣:“今漢室氣數已盡,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也。我又何必徒費工夫!”
劉備雖敬崔鈞,但聽聞此話卻非常不快,當即義正辭嚴的反駁道:
“當年董卓作亂,公尚能與諸君共舉義旗,今有識之士更當攜手同心,安能因一時之勢而輕言放棄?漢室雖衰,猶有忠臣義士在側,若人人皆言氣數已盡,置祖宗基業、天下蒼生於何地?先生此言,恕劉備不敢苟同。”
崔州平不急不怒,輕輕一笑:“劉皇叔有此擔當,令人佩服!然桓靈帝之末,買官賣官之風盛行,朝堂腐朽不堪,皇帝尚不知珍惜祖宗基業,為了享樂,幾稱金銀便將手中權力賣與那等貪婪無德之人。使得忠良之士難有晉升之路,奸佞之徒卻充斥朝堂之間。如此,天下焉能不亂?要我說,漢室之根基已然被蛀蝕殆盡,單憑一人之力萬不能修複如初!”
原來,在崔州平的眼中,最恨之事便是賣官鬻爵之事。
其父崔烈就曾因買官被人所瞧不起,問其辦法,其揶揄其父“論者嫌其銅臭”,說白了就是你活該。
崔烈大怒,舉杖責之,他則落荒而逃。
崔烈大罵其不孝,崔鈞卻邊跑邊喊:“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不孝也!”
崔鈞本為孝子,那天卻差點給崔烈氣死當場,足見其對賣官鬻爵的態度。
劉備本來並不認可漢室氣數已盡的觀點,但對於抵製朝堂賣官的態度卻是相當讚同的。
迴想當年黃巾軍為禍天下,他響應皇命,募集鄉勇,保衛涿郡,解救青州,營救董卓,射傷張寶,計奪宛城,射殺孫仲……
黃巾既滅,劉備立戰功無數,可以說,每個功勞都他和兄弟們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拚殺出來的。
換到高祖世祖時代,封爵拜將那不是基本操作?
然而真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劉備懵了。
隻見無數渾水摸魚的無能之輩依靠買官站在了他的頭上,對其頤指氣使。
而他劉備身兼無數功勳,最終隻得一小小的安喜縣令。
然而,就是這安喜縣令也當的不安生,一個督郵吃拿卡要,就能輕而易舉的斷送了他的仕途。
在把安喜縣印掛在督郵頭上,與二弟三弟策馬揚鞭而去之時,劉備眼中飄灑著淚花,心中未嚐不痛心疾首。
崔鈞說的不錯。
皇帝自己的江山自己都不上心,旁人拚了命的想扶,又怎能扶得起?
劉備痛心含淚道:“依先生所言,莫非我大漢真無藥可救也?”
崔鈞捏著須髯,意味深長的看了一眼劉備:“除非有天選之人,胸懷大誌,破而後立,如光武之再造中興,方可救大漢於傾覆,否則……”
說到此,崔鈞笑著擺了擺手:“吾言盡於此,再多說恐引災禍。玄德公,萬勿怪罪!”
“哦?”
劉備怔住,細細思索崔鈞的話,眼前仿佛隱約現出一條陌生而又光輝的康莊大路。
換作以往,這條路他想都不敢想,可現在,阿鬥說自己終成帝王,這路也未嚐走不得。
隻是……
劉備腦海中又浮現出陛下於曹操麵前戰戰兢兢的樣子。
那一日,陛下隻能將那親手寫下的血書藏在衣帶之間。
劉備心中一痛。
陛下非桓靈二帝,他一直都有上進之心。
我若有朝一日自立為大漢皇帝,又將置陛下於何地?
想到此處,劉備心生惆悵,不禁長歎,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
崔鈞一抱拳:“友人之托我已辦妥,現無他事,容在下告辭。”
劉備朝崔鈞一抱拳:“先生,此去何處?”
崔鈞擺擺手:“躬耕鄉野,暫避於世。”
“先生難道真不打算再出山?”
“這個嘛……”
崔鈞捋了捋短須,望著遠處的驕陽:“倘若那天選之人驚現於世,我自會誠心輔佐,甘效犬馬之勞。倘若世間並無天選之人,那就讓我躬耕於鄉野,老死於阡陌吧!”
說著,又道一聲:“告辭!”
然後拂袖離去。
話說到這個份上,劉備也不好再挽留,隻得起身相送。
行至門口,劉備問道:“先生,備還有一問。”
崔鈞站定轉頭:“玄德公還有何事?”
“孔明先生既去穎川而不與先生同歸,先生可知其……去了何處?又幾時歸來?”
“他去了許都,至於幾時迴來……”
崔鈞淡淡一笑:“那在下就不清楚了。”
“什麽?許都??”
劉備的心咯噔一下,他身體晃了晃,差點癱軟在地。
許都?
也就是許昌!
那是誰的地盤?
曹操啊!
莫非,這一世,臥龍先生要入仕於曹操?
那我大漢豈不必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