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同事之間勾心鬥角是因為嫉妒
看透領導內心的齷齪,三國職場術 作者:官場螞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50章 同事之間勾心鬥角是因為嫉妒
職場上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妒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是非地。
我以前說過文人相輕,其實是個人條件差不多的人都相輕。因為很多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太佛係的人早就被職場踢出去了。
所以混職場,除了混本事、混才能,還要混心機、混人緣、混抱負,最不能缺的還是運氣。總之失意者是大多數,而極個別的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恐怕都不長壽。
因為在職場上算計人心,太耗精氣神了。根據道家理論,先天元氣隻有0歲到16歲才能積攢, 因此16歲後隻減不增。
要是同事之間相互算計,恐怕少不了失眠、情緒波動、思慮過度、勞累過度等,都是消耗元氣的行為,但是職場上的大聰明太多了,就算知道這些,也忍不住出手跟同事鬥。
所以越是聰明人,在職場上可能風光一時,但是不一定能笑到最後,因為太勞神耗幹元氣了,隻能早早去閻王殿報到了。
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運氣,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若不成全你,你再聰明也沒用。
所以職場上的聰明人鬥,我們這些普通人看戲就成,千萬別想著攪和進去,你沒那金剛鑽,有這閑工夫養養自己的元氣,比聰明人多活些年頭就行。
劉備帶黃忠和魏延正一路勢如破竹,忽然諸葛亮派馬良送來一封信,說他夜觀天象,主將帥兇多吉少。
信的內容我就不說了,因為他們算命的專業詞匯太難,我也看不懂,總之這封信把劉備嚇得不輕,萌生了退意。
龐統一看就生了氣了,心想諸葛亮是怕我立了功跟他爭嗎?故意壞我的事嗎?
要說諸葛亮是否有這種心思,我覺得可能有一點兒,但是不大,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是防備龐統,當初諸葛亮就不會把龐統從東吳挖到劉備身邊。
不可否認諸葛亮心思多一點兒,但是也沒那麽小心眼,容不下所有人。
第二,諸葛亮防備龐統做大,將來騎在他頭上。
諸葛亮傲氣,龐統也傲氣,他們誰也不服誰管。現在諸葛亮占了先來劉備身邊,情誼深厚的優勢,他自然不想把這個地位拱手讓人,而龐統卻是憋足了勁兒跟諸葛亮爭。
所以諸葛亮不時就敲打敲打龐統,給劉備上上眼藥,目的是警示龐統屈服,少興風作浪。
第三,諸葛亮是真的操心劉備,劉備要是掛了,他的宏圖大誌就完了,所以他要攔著龐統冒進,免得把劉備賠進去。
龐統當然不服啊,就巧言開解劉備,說諸葛亮預言的兇兆已經過去了,並再三催促劉備起兵。
劉備在打仗上是值得敬佩的,總是身先士卒,所以安排龐統帶人走大路,他自己走小路。
但是領導謙讓,龐統哪裏能那麽沒有眼力價兒,推辭說他走小路。
劉備憂心忡忡,說諸葛亮示警了,要不龐統守涪關,別去了。
這句話算是徹底惹怒了龐統,他直接就把心裏話說出來了:“主公不要被諸葛亮迷惑了。諸葛亮不願意我獨自立了大功,所以以天象之說挑撥主公。那些兇兆的話不要再提了,我一定要去,明天一早走。”
第二天早上天一亮,黃忠和魏延先帶人走了,劉備不放心龐統,專門再去見他,就看到龐統的馬受驚,把龐統掀翻在地。
劉備親自跳下馬,拉住了龐統的驚馬,問龐統為什麽騎劣馬?
龐統也有些奇怪,說這馬從來沒這樣過啊!
劉備作為領導,是極善於籠絡人心的,情緒價值做得相當到位,馬上表態說,怕劣馬耽誤了龐統的性命,自己騎的白馬,叫的盧,讓給龐統騎,自己騎龐統的劣馬。
領導的這番好意,龐統再拒絕就太不識抬舉了,因此接受了的盧馬。
但是你們別忘了,的盧有“妨主”的兇名,這麽多年跟著劉備相安無事,是因為劉備本來就是天選之人,是自帶主角光環的。其他人,恐怕就無福消受了。
雒城中的劉璋手下大將吳懿、劉璝聽說劉備大軍襲來,命令張任在小路埋伏。
劉備長什麽樣子,其實劉璋的手下誰都不認識,但是的盧馬太有名了,這樣一匹神駿的白馬,在人群中相當紮眼。所以張任想當然地認為,騎白馬的就是劉備。
這也怨不得張任,那等白馬一般人誰有資格騎呢?不管在哪一國的軍隊中,騎白馬的都是主帥,張任怎麽可能知道劉備和龐統在臨行前換馬的事情?
那隻能說龐統運氣不好,是倒黴體質,替劉備擋了一災。
此時是公元214年夏末秋初,小路狹窄難行,又草木茂盛,確實是伏擊的好地方,龐統也是精通兵法的,看到這種地勢心裏不安,停下馬問:“這是什麽地方?”
有士兵迴答:“這裏是落鳳坡。”
龐統大驚:“我道號‘鳳雛‘,這裏叫落鳳坡,這不是明擺著咒我嗎?”
也許有這方麵的因素,但是我覺得龐統蠢得地方在於——在行軍當中,他為什麽要停下馬啊!是當活靶子嗎?
因為行軍當中,普通士兵是不能隨便停的,否則就是違抗軍令,隻有主帥想停就就停,沒人能管,再加上的盧白馬,那是讓敵軍認定了他就是劉備啊!
因此張任抓住時機,命令弓箭手將龐統亂箭射死,時年三十六歲。
可憐的盧啊,一代名馬,也跟著一塊兒死了!
我為什麽要花這麽多篇幅寫龐統之死?因為有些話我實在不吐不快:
第一,嫉妒心讓人衝動之下,會做出錯誤決定。
不管諸葛亮真實的想法是什麽,不管他送那封示警信是不是手伸得太長了,龐統都不應該為了跟諸葛亮賭氣,而做出衝動的決定。
論才學,龐統不比諸葛亮差,他不服諸葛亮可以理解,但是做決策者,應該時刻冷靜理智,不能被情緒所左右。
第二,不是自己該承受的便宜,不占。
劉備把的盧馬讓給龐統,是劉備的心意,但是龐統也可以另外選一匹好馬,沒必要非騎的盧啊,白馬可是主帥的象征!他那是僭越啊!
如果龐統騎了一匹黑馬、紅馬、黃馬等,都不會被射死!
第三,就算再懂兵法,也犯了低級錯誤。
其實小路不止龐統這一隊兵馬,在龐統之前,魏延先帶兵走了小路。但是張任放過了魏延,因為看出魏延急匆匆通過小路,可能不是主帥,同時他也沒有把握在小路這麽狹窄的地方全殲魏延。
後來龐統過小路時,行軍速度太慢了,《三國演義》中的原話是“迤邐前進”,隻有主帥才可以這麽任性,不理會兵法大忌,並且他還蠢到停下馬來,張任要再不抓住機會射死他,就對不起龐統的愚蠢。
所以龐統之死,我一點兒也不惋惜,就算史書上再眾口一詞為他意難平,我也要跟史書掰扯掰扯,有些人就算才學再高,不嫉妒就不會死,不作也不會死。
職場上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妒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是非地。
我以前說過文人相輕,其實是個人條件差不多的人都相輕。因為很多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太佛係的人早就被職場踢出去了。
所以混職場,除了混本事、混才能,還要混心機、混人緣、混抱負,最不能缺的還是運氣。總之失意者是大多數,而極個別的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恐怕都不長壽。
因為在職場上算計人心,太耗精氣神了。根據道家理論,先天元氣隻有0歲到16歲才能積攢, 因此16歲後隻減不增。
要是同事之間相互算計,恐怕少不了失眠、情緒波動、思慮過度、勞累過度等,都是消耗元氣的行為,但是職場上的大聰明太多了,就算知道這些,也忍不住出手跟同事鬥。
所以越是聰明人,在職場上可能風光一時,但是不一定能笑到最後,因為太勞神耗幹元氣了,隻能早早去閻王殿報到了。
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運氣,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若不成全你,你再聰明也沒用。
所以職場上的聰明人鬥,我們這些普通人看戲就成,千萬別想著攪和進去,你沒那金剛鑽,有這閑工夫養養自己的元氣,比聰明人多活些年頭就行。
劉備帶黃忠和魏延正一路勢如破竹,忽然諸葛亮派馬良送來一封信,說他夜觀天象,主將帥兇多吉少。
信的內容我就不說了,因為他們算命的專業詞匯太難,我也看不懂,總之這封信把劉備嚇得不輕,萌生了退意。
龐統一看就生了氣了,心想諸葛亮是怕我立了功跟他爭嗎?故意壞我的事嗎?
要說諸葛亮是否有這種心思,我覺得可能有一點兒,但是不大,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是防備龐統,當初諸葛亮就不會把龐統從東吳挖到劉備身邊。
不可否認諸葛亮心思多一點兒,但是也沒那麽小心眼,容不下所有人。
第二,諸葛亮防備龐統做大,將來騎在他頭上。
諸葛亮傲氣,龐統也傲氣,他們誰也不服誰管。現在諸葛亮占了先來劉備身邊,情誼深厚的優勢,他自然不想把這個地位拱手讓人,而龐統卻是憋足了勁兒跟諸葛亮爭。
所以諸葛亮不時就敲打敲打龐統,給劉備上上眼藥,目的是警示龐統屈服,少興風作浪。
第三,諸葛亮是真的操心劉備,劉備要是掛了,他的宏圖大誌就完了,所以他要攔著龐統冒進,免得把劉備賠進去。
龐統當然不服啊,就巧言開解劉備,說諸葛亮預言的兇兆已經過去了,並再三催促劉備起兵。
劉備在打仗上是值得敬佩的,總是身先士卒,所以安排龐統帶人走大路,他自己走小路。
但是領導謙讓,龐統哪裏能那麽沒有眼力價兒,推辭說他走小路。
劉備憂心忡忡,說諸葛亮示警了,要不龐統守涪關,別去了。
這句話算是徹底惹怒了龐統,他直接就把心裏話說出來了:“主公不要被諸葛亮迷惑了。諸葛亮不願意我獨自立了大功,所以以天象之說挑撥主公。那些兇兆的話不要再提了,我一定要去,明天一早走。”
第二天早上天一亮,黃忠和魏延先帶人走了,劉備不放心龐統,專門再去見他,就看到龐統的馬受驚,把龐統掀翻在地。
劉備親自跳下馬,拉住了龐統的驚馬,問龐統為什麽騎劣馬?
龐統也有些奇怪,說這馬從來沒這樣過啊!
劉備作為領導,是極善於籠絡人心的,情緒價值做得相當到位,馬上表態說,怕劣馬耽誤了龐統的性命,自己騎的白馬,叫的盧,讓給龐統騎,自己騎龐統的劣馬。
領導的這番好意,龐統再拒絕就太不識抬舉了,因此接受了的盧馬。
但是你們別忘了,的盧有“妨主”的兇名,這麽多年跟著劉備相安無事,是因為劉備本來就是天選之人,是自帶主角光環的。其他人,恐怕就無福消受了。
雒城中的劉璋手下大將吳懿、劉璝聽說劉備大軍襲來,命令張任在小路埋伏。
劉備長什麽樣子,其實劉璋的手下誰都不認識,但是的盧馬太有名了,這樣一匹神駿的白馬,在人群中相當紮眼。所以張任想當然地認為,騎白馬的就是劉備。
這也怨不得張任,那等白馬一般人誰有資格騎呢?不管在哪一國的軍隊中,騎白馬的都是主帥,張任怎麽可能知道劉備和龐統在臨行前換馬的事情?
那隻能說龐統運氣不好,是倒黴體質,替劉備擋了一災。
此時是公元214年夏末秋初,小路狹窄難行,又草木茂盛,確實是伏擊的好地方,龐統也是精通兵法的,看到這種地勢心裏不安,停下馬問:“這是什麽地方?”
有士兵迴答:“這裏是落鳳坡。”
龐統大驚:“我道號‘鳳雛‘,這裏叫落鳳坡,這不是明擺著咒我嗎?”
也許有這方麵的因素,但是我覺得龐統蠢得地方在於——在行軍當中,他為什麽要停下馬啊!是當活靶子嗎?
因為行軍當中,普通士兵是不能隨便停的,否則就是違抗軍令,隻有主帥想停就就停,沒人能管,再加上的盧白馬,那是讓敵軍認定了他就是劉備啊!
因此張任抓住時機,命令弓箭手將龐統亂箭射死,時年三十六歲。
可憐的盧啊,一代名馬,也跟著一塊兒死了!
我為什麽要花這麽多篇幅寫龐統之死?因為有些話我實在不吐不快:
第一,嫉妒心讓人衝動之下,會做出錯誤決定。
不管諸葛亮真實的想法是什麽,不管他送那封示警信是不是手伸得太長了,龐統都不應該為了跟諸葛亮賭氣,而做出衝動的決定。
論才學,龐統不比諸葛亮差,他不服諸葛亮可以理解,但是做決策者,應該時刻冷靜理智,不能被情緒所左右。
第二,不是自己該承受的便宜,不占。
劉備把的盧馬讓給龐統,是劉備的心意,但是龐統也可以另外選一匹好馬,沒必要非騎的盧啊,白馬可是主帥的象征!他那是僭越啊!
如果龐統騎了一匹黑馬、紅馬、黃馬等,都不會被射死!
第三,就算再懂兵法,也犯了低級錯誤。
其實小路不止龐統這一隊兵馬,在龐統之前,魏延先帶兵走了小路。但是張任放過了魏延,因為看出魏延急匆匆通過小路,可能不是主帥,同時他也沒有把握在小路這麽狹窄的地方全殲魏延。
後來龐統過小路時,行軍速度太慢了,《三國演義》中的原話是“迤邐前進”,隻有主帥才可以這麽任性,不理會兵法大忌,並且他還蠢到停下馬來,張任要再不抓住機會射死他,就對不起龐統的愚蠢。
所以龐統之死,我一點兒也不惋惜,就算史書上再眾口一詞為他意難平,我也要跟史書掰扯掰扯,有些人就算才學再高,不嫉妒就不會死,不作也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