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祿心中無奈至極,深知今日難以擺脫蔡博士,隻得強裝鎮定,與蔡博士並肩而行,故作悠閑地漫步向城牆。
路上,遇有過往軍卒,禮貌地敬禮示意。二人傲然不予理會。
同時,兩人裝作熱烈交談,隻是那話語前言不搭後語,皆是些無關緊要之事。
黃祿微微側頭,低聲埋怨道:“你這廝真是大膽,竟然背著包裹,難道不怕被人發現可疑?” 眼神中滿是責備與擔憂。
蔡博士卻滿不在乎地拍拍包裹,咧嘴笑道:“黃兄今日可是心急了,往日的機謹都丟到九霄雲外去了。大晚上空著手去城牆上,豈不是更惹人懷疑?我帶的是棋盤,正好我倆平日不對付,若遇到人,就說去城牆一邊看軍情,一邊對弈幾局,定要分出個高下。此乃絕佳借口,黃兄莫要擔憂。” 說罷,還故意晃了晃背上的包裹,發出輕微的棋盤碰撞聲。
剛過一個路口,路旁一扇窗戶突然 “吱呀” 一聲打開,一個身著黑衣的家夥出現在窗前,直勾勾地盯著黃博士和蔡博士二人,一言不發,那眼神冰冷刺骨,仿佛能看穿人心。
二人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得渾身一哆嗦,心髒差點跳出嗓子眼。
待看清此人乃是大將軍府上門客一流劍師時,心中的驚懼更甚。
蔡博士努力咽下一口唾沫,硬著頭皮說道:“原來是馮劍師,不知為何在此啊?” 聲音中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顫抖。
馮劍師卻輕聲說道:“我知道蔡博士最為智慧,有好去處帶上我,前路如有人阻攔我自殺之,黃博士請前行。” 語氣平淡,卻透著一股決然。
蔡博士與黃博士對望一眼,黃博士臉上擠出一絲訕笑,心中暗自叫苦:我就這麽明顯嗎?怎麽感覺自己像個被人看穿把戲的猴子,任人擺布。
三人在忐忑不安中,有驚無險地來到李校尉駐守的那段城牆。
隻見城牆之上,已有三四個人,皆身穿黑衣,圍在一口大鍋旁,正熱鬧地吃喝著。見黃博士和蔡博士到來,其中一人抹了抹嘴角的油漬,咧嘴笑道:“喲,三位怎麽才來啊,快過來一起喝酒吃肉,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嘛。”
早已候在一旁的李校尉無奈地歎了口氣,向黃博士使了個安心的眼色。
於是,黃博士與蔡博士在眾人的簇擁下,於城牆之上擺開棋盤。黃博士伸手輕輕拈起一枚棋子,微微顫抖著落在棋盤之上,心思卻全然不在棋局。
蔡博士亦是心不在焉,眼睛時不時瞟向城牆邊。眾人圍在四周,看似專注觀戰,實則各懷心思,氣氛凝重而壓抑。
不久,城牆軍卒換崗之時,李校尉心懷體恤,高聲說道:“眾兄弟,文士老爺們吃好了要靜心對弈觀棋,把這大鍋抬下城牆,剩下的肉分給大家,吃飽了等招唿再上來。”
軍卒們聞言,紛紛拜謝,臉上洋溢著感激之色。
待軍卒們抬鍋離去,李校尉帶著親信三人,快步來到城牆隱蔽處,不知從何處變出一捆繩梯,迅速而又悄無聲息地放下城牆。此片城牆恰好背陰,天上星光也難以照亮此處。
接著,一個個觀棋之人,強裝鎮定,按商定的次序,依次順著繩梯緩緩下了城牆。每下去一人,城牆上的緊張氣氛便凝重幾分。而其餘人等,仍在原地裝模作樣地圍觀棋盤,眼睛卻不時瞥向繩梯方向。
最後離開的李校尉迴望了一眼通州城,喃喃自語道:世道真變了啊!
許久之後,吃肉的軍卒們發覺城牆四周寂靜異常,心中起疑,遂結伴上了城牆查看。隻見城牆上,文士大老爺們早已不見蹤影,徒留一個孤零零的棋盤擺在原地。眼尖的軍卒還看到了那垂在城牆邊的繩梯,頓時恍然大悟。
有個年輕軍卒剛想高聲唿喊,卻被身旁同伴眼疾手快地一把捂住嘴巴。
同伴低聲嗬斥道:“你喊什麽?校尉都跑了,若是被別人發現了,我們就是替罪羊,必死無疑。” 那年輕軍卒瞪大了眼睛,滿臉驚恐,連連點頭。
眾人麵麵相覷,心中權衡利弊後,一咬牙,紛紛跟著繩梯爬了下去,逃離此地。
於是,這段城牆在這一夜竟神奇的無人把守,然吳軍亦未前來此攻城,仿佛在吳軍眼中這道城牆已經無所謂了。
待次日晨曦初現,通州城內才驚覺此事,頓時大亂,人心惶惶,城內流言蜚語四起,貴人們對身邊之人各個起疑心,局勢陷入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清靈在認真修煉,對星辰之光與月華之力的豐盛,欣喜不已。
吳昊在網羅賢才,對通州城內來投的名士掃榻相迎,誌得意滿。
但流程還是要走的,於是吳國第一次科舉在高丘大營內舉辦,封無休強烈要求自己也要參加,很多吳軍文官也要參加,但誰來判卷,評比名次呢!
於是吳昊大手一揮,新來的賢才做吳軍文官出的題目,吳軍文官做新人出的題目。然後糊名投票,讓這些人自己去評比自己。
大庭廣眾之下,竟然頗為公允。
之後,黃祿策論竟然不及同來的另一人,這人寂寂無名,今日之後他的名將傳遍天下,他是吳國首屆科舉第一名:郝適中。
策論題目:商賈何為,有利國否?
郝適中答曰:商賈流通百貨,不可缺廢;國之需者,薄稅,則天下匯聚。國之惡者,重稅,則府庫豐盈;敵國需者,應壓價賤買,敵國惡者,必抬價高買,使其國人本末倒置,不戰而毀其根基。。。。
眾文士都覺得郝適中之策最陰狠,於是他成了狀元。被委任軍機參謀之職。
黃祿被委任為一郡郡守,第二日,帶著自己的官印,跟隨兩萬歸鄉之民夫,浩浩蕩蕩上任去了。
走之前,他在通州城外高舉官印,大聲疾唿:“此印我黃祿受之無愧,科舉我為第二榜眼,我之才幹值得此印,諸位大賢,黃祿去也,後會有期!”
城內貴族大嘩,對自家門客皆疑神疑鬼,管理愈發混亂;城頭守軍望著歸鄉民夫隊伍竊竊私語。完全喪失鬥誌。
更糟糕的是,太華宗世家一脈的仙師傳來消息,宣稱吳昊已獲宗主全力支持,其間竟無隻言片語提及越王。此訊一出,各家貴族頓感脊背發涼,恐懼如影隨形。
前些時日,南方貴族便已得知自家在南方的封邑、城池、莊園,被魔教反賊所攻陷。他們原本妄圖仰仗越王大軍殺迴南方,奪迴失地。豈料如今越王大軍土崩瓦解,城內門客各懷心思,軍卒們滿心皆是對分田的渴望,以致軍心渙散。
眼見大勢已去,部分南方貴族竟暗中召集親信護衛,悄然打開北城之門,向著北方倉皇逃去,欲投奔揚國的姻親尋求庇護。
曾幾何時,越國與揚國還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廝殺正酣,然時移世易,此刻一方有難,揚國的貴族姻親卻願接納越國貴族,此乃貴族間那秘而不宣的默契,同氣連枝,利益攸關之時,自會相互援手。
刹那間,眾人皆明了,越國恐將覆亡,確切而言,是越王家族的氣數已盡。於是,各家貴族紛紛開始為自身謀劃前路,以求在這亂世之中保全自身。
越國國丈仿若一夜之間被歲月侵蝕,麵容盡顯蒼老憔悴。他與越王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越王既已窮途末路,國丈家族的榮華富貴亦如夢幻泡影,即將消散。
大將軍亦不再參與國丈召集的軍議,皆因無人知曉吳昊何時會發兵攻城。此時,北門尚未被吳軍封鎖,於他們而言,趁此良機逃離,方為上上之策。
迴首百年前,眾人皆曾為楚國臣子,然卻大逆不道,囚禁楚王,擁立越王,此等行徑,本就是反叛之舉。如今拋棄越王,各奔東西,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讓老貴族可惜的是,觀此前戰事,吳昊對這些老貴族似無半分善意。現今吳昊大力啟用寒門子弟,致使諸多老貴族的門客心思活絡,皆欲前往吳昊麾下謀官。難道要讓這些曾經的權貴,在自家昔日門客麵前搖尾乞憐、阿諛奉承?此等恥辱,他們絕難忍受。故而,投奔揚國,便成了他們眼中當下最佳的出路,世事無常,當真充滿諷刺意味。
吳昊麵對這般局勢,接受了新晉狀元郝適中的諫言:不必理會通州外逃之人,料想不需多日,城內自會有人獻城歸降,屆時吳公可不費一兵一卒,輕取通州大城,生擒越王。
然人算不如天算,未過幾日,數家北逃的貴族竟狼狽不堪地折返通州城。原來,他們自家的精銳私軍,竟不敵歸鄉民夫組建的民兵。在歸鄉民夫的圍追堵截之下,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僅有寥寥數家老貴族拚死逃生,望天下之大竟無路可走,無奈之下,隻能重迴通州。
此情景一出,眾人皆驚:這民夫怎會突然變得如此勇猛無畏?
貴族車馬被發現後,民夫營便施展計謀,汙染他們的水源,截斷前路與橋梁,更於夜間擊鼓,擾人清夢,令其不得安寧。待貴族私軍疲憊困乏、戰力銳減之時,隻見漫山遍野皆為民夫身影,他們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將昔日的主子圍於田野,痛下殺手。
那一雙雙眼睛,緊緊盯著貴族軍隊的脖頸與頭顱,視其為獲取功勳的戰利品。往昔那溫順如綿羊的農夫,如今卻似癲狂的猛虎,這世間的變化,實在令人感到陌生而又恐懼。
他們哪知,歸鄉十餘日的民夫營,已是兵強馬壯。他們打開了貴人老爺家的倉庫,隻見其中滿是糧食、錢財以及兵器盔甲。
望著這滿倉的物資,家中有餓死人的民夫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他們心中滿是仇恨啊!隨後,他們吃的飽飽的,拿起武器,向著一家家貴人莊園進發,欲報昔日之仇。
隨著時間推移,民夫營人數愈眾,兵器盔甲亦愈加精良,戰力呈幾何倍數增長。
其間,更有諸多窮苦之人紛紛響應,充當內應,如此一來,城池亦不再堅不可摧。甚至已有隨軍文官能夠進駐城池之內辦公,此皆為民夫營浴血奮戰,獻城於吳軍之功。
隨軍將領依計劃行事,將其中悍勇之輩編入正規軍,其餘民夫則放歸家鄉,組建民兵。在留足正規軍所需的兵器鎧甲後,其餘皆分與民兵,令其帶迴鄉裏。眾人滿心歡喜,已開始籌謀耕種之事,憧憬著未來的太平日子。
卻不想,恰逢逃跑的貴族兵馬。這些貴族軍卒竟衝進村子,搶奪食物,強擄婦女。此舉瞬間點燃了眾怒,一唿百應之下,十裏八鄉的民眾皆手持刀槍,圍殺而來。鄉野之人質樸且憨直,一旦經曆過吳軍真的按功勞分田的舉措,哪還有半分猶豫,他們也不懂什麽下戰書的繁文縟節,隻知以牙還牙,用一切手段誅滅殘暴貴族。
前些時候,城內有仆人冒險向貴人一家下毒,事成之後,民夫營輕鬆攻入大城,那人居功甚偉,被賞賜三百畝良田和耕牛三頭,引得眾人豔羨不已。
於是,自通州城逃出的貴族軍隊,行不出數十裏,便舉步維艱,深陷困境。隻因這世道,已全然變了模樣。
反觀通州城東麵的山民營,他們可不是老實人;這幾日接連向吳昊請命,要做攻城先鋒,隻為報仇雪恨。然吳昊心中念著那兵不血刃、智取通州的不世之功與無上殊榮,故而十餘日來,始終未曾下令攻城。
山民們究竟是如何逃進大山的?那一路上的白骨為何竟無半分血肉?難道真如傳言所說,是野狗食人?可這荒年之中,又怎會有存活的狗?
前幾日,有逃歸的貴族車馬,眾人未留意,使其悄然溜進城中。
今日,又有狼狽的貴人在通州城北門叩門求救。此景一出,山民營眾人如何能忍?
路上,遇有過往軍卒,禮貌地敬禮示意。二人傲然不予理會。
同時,兩人裝作熱烈交談,隻是那話語前言不搭後語,皆是些無關緊要之事。
黃祿微微側頭,低聲埋怨道:“你這廝真是大膽,竟然背著包裹,難道不怕被人發現可疑?” 眼神中滿是責備與擔憂。
蔡博士卻滿不在乎地拍拍包裹,咧嘴笑道:“黃兄今日可是心急了,往日的機謹都丟到九霄雲外去了。大晚上空著手去城牆上,豈不是更惹人懷疑?我帶的是棋盤,正好我倆平日不對付,若遇到人,就說去城牆一邊看軍情,一邊對弈幾局,定要分出個高下。此乃絕佳借口,黃兄莫要擔憂。” 說罷,還故意晃了晃背上的包裹,發出輕微的棋盤碰撞聲。
剛過一個路口,路旁一扇窗戶突然 “吱呀” 一聲打開,一個身著黑衣的家夥出現在窗前,直勾勾地盯著黃博士和蔡博士二人,一言不發,那眼神冰冷刺骨,仿佛能看穿人心。
二人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得渾身一哆嗦,心髒差點跳出嗓子眼。
待看清此人乃是大將軍府上門客一流劍師時,心中的驚懼更甚。
蔡博士努力咽下一口唾沫,硬著頭皮說道:“原來是馮劍師,不知為何在此啊?” 聲音中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顫抖。
馮劍師卻輕聲說道:“我知道蔡博士最為智慧,有好去處帶上我,前路如有人阻攔我自殺之,黃博士請前行。” 語氣平淡,卻透著一股決然。
蔡博士與黃博士對望一眼,黃博士臉上擠出一絲訕笑,心中暗自叫苦:我就這麽明顯嗎?怎麽感覺自己像個被人看穿把戲的猴子,任人擺布。
三人在忐忑不安中,有驚無險地來到李校尉駐守的那段城牆。
隻見城牆之上,已有三四個人,皆身穿黑衣,圍在一口大鍋旁,正熱鬧地吃喝著。見黃博士和蔡博士到來,其中一人抹了抹嘴角的油漬,咧嘴笑道:“喲,三位怎麽才來啊,快過來一起喝酒吃肉,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嘛。”
早已候在一旁的李校尉無奈地歎了口氣,向黃博士使了個安心的眼色。
於是,黃博士與蔡博士在眾人的簇擁下,於城牆之上擺開棋盤。黃博士伸手輕輕拈起一枚棋子,微微顫抖著落在棋盤之上,心思卻全然不在棋局。
蔡博士亦是心不在焉,眼睛時不時瞟向城牆邊。眾人圍在四周,看似專注觀戰,實則各懷心思,氣氛凝重而壓抑。
不久,城牆軍卒換崗之時,李校尉心懷體恤,高聲說道:“眾兄弟,文士老爺們吃好了要靜心對弈觀棋,把這大鍋抬下城牆,剩下的肉分給大家,吃飽了等招唿再上來。”
軍卒們聞言,紛紛拜謝,臉上洋溢著感激之色。
待軍卒們抬鍋離去,李校尉帶著親信三人,快步來到城牆隱蔽處,不知從何處變出一捆繩梯,迅速而又悄無聲息地放下城牆。此片城牆恰好背陰,天上星光也難以照亮此處。
接著,一個個觀棋之人,強裝鎮定,按商定的次序,依次順著繩梯緩緩下了城牆。每下去一人,城牆上的緊張氣氛便凝重幾分。而其餘人等,仍在原地裝模作樣地圍觀棋盤,眼睛卻不時瞥向繩梯方向。
最後離開的李校尉迴望了一眼通州城,喃喃自語道:世道真變了啊!
許久之後,吃肉的軍卒們發覺城牆四周寂靜異常,心中起疑,遂結伴上了城牆查看。隻見城牆上,文士大老爺們早已不見蹤影,徒留一個孤零零的棋盤擺在原地。眼尖的軍卒還看到了那垂在城牆邊的繩梯,頓時恍然大悟。
有個年輕軍卒剛想高聲唿喊,卻被身旁同伴眼疾手快地一把捂住嘴巴。
同伴低聲嗬斥道:“你喊什麽?校尉都跑了,若是被別人發現了,我們就是替罪羊,必死無疑。” 那年輕軍卒瞪大了眼睛,滿臉驚恐,連連點頭。
眾人麵麵相覷,心中權衡利弊後,一咬牙,紛紛跟著繩梯爬了下去,逃離此地。
於是,這段城牆在這一夜竟神奇的無人把守,然吳軍亦未前來此攻城,仿佛在吳軍眼中這道城牆已經無所謂了。
待次日晨曦初現,通州城內才驚覺此事,頓時大亂,人心惶惶,城內流言蜚語四起,貴人們對身邊之人各個起疑心,局勢陷入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清靈在認真修煉,對星辰之光與月華之力的豐盛,欣喜不已。
吳昊在網羅賢才,對通州城內來投的名士掃榻相迎,誌得意滿。
但流程還是要走的,於是吳國第一次科舉在高丘大營內舉辦,封無休強烈要求自己也要參加,很多吳軍文官也要參加,但誰來判卷,評比名次呢!
於是吳昊大手一揮,新來的賢才做吳軍文官出的題目,吳軍文官做新人出的題目。然後糊名投票,讓這些人自己去評比自己。
大庭廣眾之下,竟然頗為公允。
之後,黃祿策論竟然不及同來的另一人,這人寂寂無名,今日之後他的名將傳遍天下,他是吳國首屆科舉第一名:郝適中。
策論題目:商賈何為,有利國否?
郝適中答曰:商賈流通百貨,不可缺廢;國之需者,薄稅,則天下匯聚。國之惡者,重稅,則府庫豐盈;敵國需者,應壓價賤買,敵國惡者,必抬價高買,使其國人本末倒置,不戰而毀其根基。。。。
眾文士都覺得郝適中之策最陰狠,於是他成了狀元。被委任軍機參謀之職。
黃祿被委任為一郡郡守,第二日,帶著自己的官印,跟隨兩萬歸鄉之民夫,浩浩蕩蕩上任去了。
走之前,他在通州城外高舉官印,大聲疾唿:“此印我黃祿受之無愧,科舉我為第二榜眼,我之才幹值得此印,諸位大賢,黃祿去也,後會有期!”
城內貴族大嘩,對自家門客皆疑神疑鬼,管理愈發混亂;城頭守軍望著歸鄉民夫隊伍竊竊私語。完全喪失鬥誌。
更糟糕的是,太華宗世家一脈的仙師傳來消息,宣稱吳昊已獲宗主全力支持,其間竟無隻言片語提及越王。此訊一出,各家貴族頓感脊背發涼,恐懼如影隨形。
前些時日,南方貴族便已得知自家在南方的封邑、城池、莊園,被魔教反賊所攻陷。他們原本妄圖仰仗越王大軍殺迴南方,奪迴失地。豈料如今越王大軍土崩瓦解,城內門客各懷心思,軍卒們滿心皆是對分田的渴望,以致軍心渙散。
眼見大勢已去,部分南方貴族竟暗中召集親信護衛,悄然打開北城之門,向著北方倉皇逃去,欲投奔揚國的姻親尋求庇護。
曾幾何時,越國與揚國還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廝殺正酣,然時移世易,此刻一方有難,揚國的貴族姻親卻願接納越國貴族,此乃貴族間那秘而不宣的默契,同氣連枝,利益攸關之時,自會相互援手。
刹那間,眾人皆明了,越國恐將覆亡,確切而言,是越王家族的氣數已盡。於是,各家貴族紛紛開始為自身謀劃前路,以求在這亂世之中保全自身。
越國國丈仿若一夜之間被歲月侵蝕,麵容盡顯蒼老憔悴。他與越王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越王既已窮途末路,國丈家族的榮華富貴亦如夢幻泡影,即將消散。
大將軍亦不再參與國丈召集的軍議,皆因無人知曉吳昊何時會發兵攻城。此時,北門尚未被吳軍封鎖,於他們而言,趁此良機逃離,方為上上之策。
迴首百年前,眾人皆曾為楚國臣子,然卻大逆不道,囚禁楚王,擁立越王,此等行徑,本就是反叛之舉。如今拋棄越王,各奔東西,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讓老貴族可惜的是,觀此前戰事,吳昊對這些老貴族似無半分善意。現今吳昊大力啟用寒門子弟,致使諸多老貴族的門客心思活絡,皆欲前往吳昊麾下謀官。難道要讓這些曾經的權貴,在自家昔日門客麵前搖尾乞憐、阿諛奉承?此等恥辱,他們絕難忍受。故而,投奔揚國,便成了他們眼中當下最佳的出路,世事無常,當真充滿諷刺意味。
吳昊麵對這般局勢,接受了新晉狀元郝適中的諫言:不必理會通州外逃之人,料想不需多日,城內自會有人獻城歸降,屆時吳公可不費一兵一卒,輕取通州大城,生擒越王。
然人算不如天算,未過幾日,數家北逃的貴族竟狼狽不堪地折返通州城。原來,他們自家的精銳私軍,竟不敵歸鄉民夫組建的民兵。在歸鄉民夫的圍追堵截之下,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僅有寥寥數家老貴族拚死逃生,望天下之大竟無路可走,無奈之下,隻能重迴通州。
此情景一出,眾人皆驚:這民夫怎會突然變得如此勇猛無畏?
貴族車馬被發現後,民夫營便施展計謀,汙染他們的水源,截斷前路與橋梁,更於夜間擊鼓,擾人清夢,令其不得安寧。待貴族私軍疲憊困乏、戰力銳減之時,隻見漫山遍野皆為民夫身影,他們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將昔日的主子圍於田野,痛下殺手。
那一雙雙眼睛,緊緊盯著貴族軍隊的脖頸與頭顱,視其為獲取功勳的戰利品。往昔那溫順如綿羊的農夫,如今卻似癲狂的猛虎,這世間的變化,實在令人感到陌生而又恐懼。
他們哪知,歸鄉十餘日的民夫營,已是兵強馬壯。他們打開了貴人老爺家的倉庫,隻見其中滿是糧食、錢財以及兵器盔甲。
望著這滿倉的物資,家中有餓死人的民夫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他們心中滿是仇恨啊!隨後,他們吃的飽飽的,拿起武器,向著一家家貴人莊園進發,欲報昔日之仇。
隨著時間推移,民夫營人數愈眾,兵器盔甲亦愈加精良,戰力呈幾何倍數增長。
其間,更有諸多窮苦之人紛紛響應,充當內應,如此一來,城池亦不再堅不可摧。甚至已有隨軍文官能夠進駐城池之內辦公,此皆為民夫營浴血奮戰,獻城於吳軍之功。
隨軍將領依計劃行事,將其中悍勇之輩編入正規軍,其餘民夫則放歸家鄉,組建民兵。在留足正規軍所需的兵器鎧甲後,其餘皆分與民兵,令其帶迴鄉裏。眾人滿心歡喜,已開始籌謀耕種之事,憧憬著未來的太平日子。
卻不想,恰逢逃跑的貴族兵馬。這些貴族軍卒竟衝進村子,搶奪食物,強擄婦女。此舉瞬間點燃了眾怒,一唿百應之下,十裏八鄉的民眾皆手持刀槍,圍殺而來。鄉野之人質樸且憨直,一旦經曆過吳軍真的按功勞分田的舉措,哪還有半分猶豫,他們也不懂什麽下戰書的繁文縟節,隻知以牙還牙,用一切手段誅滅殘暴貴族。
前些時候,城內有仆人冒險向貴人一家下毒,事成之後,民夫營輕鬆攻入大城,那人居功甚偉,被賞賜三百畝良田和耕牛三頭,引得眾人豔羨不已。
於是,自通州城逃出的貴族軍隊,行不出數十裏,便舉步維艱,深陷困境。隻因這世道,已全然變了模樣。
反觀通州城東麵的山民營,他們可不是老實人;這幾日接連向吳昊請命,要做攻城先鋒,隻為報仇雪恨。然吳昊心中念著那兵不血刃、智取通州的不世之功與無上殊榮,故而十餘日來,始終未曾下令攻城。
山民們究竟是如何逃進大山的?那一路上的白骨為何竟無半分血肉?難道真如傳言所說,是野狗食人?可這荒年之中,又怎會有存活的狗?
前幾日,有逃歸的貴族車馬,眾人未留意,使其悄然溜進城中。
今日,又有狼狽的貴人在通州城北門叩門求救。此景一出,山民營眾人如何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