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磐石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擋不住,實在是擋不住啊!”
“我的小隊全被射死了……”
“跑,沒辦法了,法不責眾,大夥一起跑吧!”
“咱們已經盡力,沒有說一定要死在戰場的道理!”
懦夫的借口總是很多。
有人在浴血奮戰,拚死擋住北虜。
炮手不顧箭雨仍然在開火還擊。
但更多的周軍步兵已經崩潰。
有一個轉身逃走,就會帶動一隊。
然後是百人,千人……
這也是要看將領的馭下能力,還有平時的訓練,軍紀的執行等等。
有不少隊伍,裝備一般,待遇一般,但將領有威望,一樣能練出百戰雄兵,能達到令行禁止,擊鼓則進,哪怕眼前刀山火海,鳴金則退,哪怕眼前敵人拋卻滿地金銀,仍然能不為所動。
這等軍隊,才能算是一等強軍。
眼前這些周軍步卒,顯然是距離強軍還差的遠。
北虜騎隊轟隆隆策馬奔騰而來,已經是先聲奪人,接下來拋射弓矢,箭無虛發,更令披甲不高,甚至盾牌也不多的周軍死傷頗為慘重。
軍心士氣不高,組織不夠,將領威望不足……
造成了眼前的場麵。
大股周軍開始向身後奔竄。
多半的人繞道車隊,從兩側跑向南方。
手中的刀,槍,弓,還有軍旗,都是被這些人丟棄的滿地都是。
數裏外,剛集結的周軍騎兵憤怒的吼叫起來。
這些步兵,簡直就是給大周王師丟臉!
太丟人現眼了!
這些騎兵都是薊鎮精銳,也有少數馮唐從宣大那邊帶過來的精銳騎兵。
彪悍,勇武,敢戰,擅戰。
騎,射,衝殺搏鬥,都是毫無畏懼。
隻有這樣敢死彪悍的漢子,騎術還得過關,才有資格成為騎兵。
大周是用募兵製,前明的軍費不曾少花半文錢,養出幾百萬大軍,能戰者百中無一。
看前明末時,從萬曆到天啟,崇禎,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窩囊仗。
每年兩千萬兩的軍費,養出了成群的廢物。
隻便宜了文官和將門這些蠹蟲,瓜分百姓的民脂民膏。
陝北,晉北的百姓都吃土了,交上來的賦稅就是養著一群根本打不了仗的軍隊。
這是軍人之恥。
這是大周定鼎之後,痛定思痛,經常拿出來教育武勳的過往慘事。
摳摳搜嗦,不肯花錢,其實是花了更多的錢。
周軍募兵,分為邊軍,京營,內鎮三等。
內鎮步兵為最低,月餉一兩加糧一石。
就這,也和前明的邊軍相等。
內鎮騎兵,月餉二兩,加黑豆一石,糧一石。
邊軍步兵,月餉二兩,加糧一石。
邊軍騎兵,月餉三兩,加黑豆一石,糧一石。
京營步兵,月餉三兩,加糧一石。
京營騎兵,月餉四兩,加黑豆一石,糧一石。
若有火器營配置,則火器兵與騎兵相等。
弓手地位,強於步兵,略低於火器兵,騎兵。
這使得大周的軍費開銷居高不下,每年的賦稅總額中有七成左右要用在軍隊上。
如果遇到大戰,這個比例還要更高一些,最高能近八成。
這就很恐怖了。
這也使得周軍的基礎戰力都遠在明軍之上。
明軍除了少數家丁外,大半的營兵就是炮灰。
就是一群流民,乞丐,罪犯集中起來,發根長槍或是粗製濫造的火銃,這就成了大明軍人。
周軍的底線要比明軍高的多。
類似宋軍。
宋軍不能打,其實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錯覺。
宋太宗兩次慘敗是起因。
但當時的遼國正當盛時,宋軍是在北方華北平原對遼軍騎兵,以步兵為主對騎兵,基本上還能一路打到幽州附近,已經極為出色了。
不愧是五代打出來的精銳。
是趙二的水平不行,不是那支宋軍不行。
後來的多次戰事,也是朝堂準備不足,利益牽扯諸多原因失敗。
到了北宋末,宋軍在西邊已經能壓著西夏打。
最多再過二十年,西夏就得亡國。
北宋末,南宋初,宋軍經曆慘重教訓,浴火重生。
不光是嶽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能打。
吳玠,楊可世,劉錡等人,俱是能率部擊敗南下金軍,多次獲得局部戰場的勝利。
當時的金軍,挾滅遼之威,論武力可是遠在後來的女真八旗之上。
南宋末,宋軍更是扛著極盛的蒙古打了幾十年。
四川打成了無人區,釣魚台堡打死了蒙哥大汗,襄陽曆經多次圍攻戰火,始終屹立不倒……
論武功,最少在明中後期對比南宋,兩者的表現天差地遠。
這也足夠說明,嚴明製度加厚餉和募兵製,遠超過軍戶軍府製和募兵夾雜的混亂製度。
所以不管軍餉開銷多貴,周軍一直是用募兵製,而且軍製嚴謹,且武勳擁有一定的實力,不至於被文官幹預太多,管的束手束腳。
最少,訓練,招募,日常管理,包括戰場主導,這些都是武夫們自己的事,文官並不能幹預。
大戰也不會派文官為首,什麽運籌之功,文官也搶不到。
文官最多是地方有總督,可以協調諸省協同作戰,這也是內鎮省份的事。
九邊,平時是總兵官,節度使當家作主。
遇到大戰,則派公,侯勳貴為將軍,大將軍,提督總理戰事。
文官平時權重,但軍務上隻負責征收糧草賦稅,統籌移交給軍隊。
兵部管理的是武官檔案,規劃統籌後勤,器械生產,對武官功勳記功述勞,進行複核。
相對而言,大周的軍方地位要遠高於前明,和宋軍差不多,但武勳地位要高過兩宋。
所以周軍的下限也高,將士們都有身為武夫的驕傲與自覺。
老死榻上,那是軍人之恥。
見敵而逃,更是恥辱中的恥辱。
一眾周軍騎兵眼見步兵崩潰逃走,憤怒之餘,也是無奈。
步兵對騎兵,太過吃虧。
薊鎮的駐守步兵也就是內鎮兵的待遇和裝備,訓練也是等同內鎮兵。
打不過並不奇怪。
隻是這幫家夥接陣不久就崩潰逃竄,委實是武人之恥。
馮唐也是麵色陰沉,內心急迫而憤恨。
此事在預料之中,隻是原本還在期待奇跡。
崩潰之軍,事後必會被清算。
帶頭逃走的步兵,事後會有不少被抓出來,或斬首或流放。
武官則一律黜落,沒有例外。
但那是事後的事了,沒有辦法解決眼前的危局。
看著潰敗逃竄的大周步卒們,馮唐也是無奈歎息。
期待中的奇跡到底還是沒有發生。
想想也確實是不可能。
以步對騎,步兵一定要意誌堅定,陣列嚴整牢固,必須要有大量勁兵老卒在其中,哪怕山崩於前也不為所動。
這樣的步陣,才扛的住洶湧澎湃衝擊而來的騎兵!
顯然,眼前的步兵距離這個標準相差極遠……
“車陣為甚不打開?”
“是啊,打開車陣,接納潰敗將士,好歹也能為助力。”
“賈芸那邊,居然威脅潰敗將士,向他們發矢警告?”
在這時,馮唐身邊的武官們一邊號令將士整隊,準備完成之後就再次對衝。
到了此時,沒有人對車隊那邊的情形再抱以希望了。
隻想著能盡早整隊完成,再次對衝,爭取早些打垮對麵之敵,然後去援助車隊那邊。
同時這些將士也是對車隊那邊的賈芸大為不滿。
潰兵如潮水般退向車隊之後。
但車隊並未打開車陣接納敗兵,而是巋然不動,敗兵隻能繞過車隊從兩側奔逃。
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也是有不少敗兵被縱騎飛掠的虜騎射死,或是追砍而死。
好在,虜騎的目標畢竟是車隊。
當大量敗兵跑遠之後,近三千披甲虜騎也是繼續沿著車隊四周奔馳起來。
到這時,在眾人眼前,三千虜騎如潮水一般撲向車隊。
到了近前時,又如同碰到石頭的激流,自然分成兩股。
兩股黑雲般的遊騎飛掠向前,同時向車隊內以騎弓射箭。
箭矢不斷如雨點般落在車隊上方。
所有看到的人都是麵色凝重……
就算是有大車遮擋。
但一群夥計和車夫,護衛,能扛的住這樣的攻擊?
要知道,這三千左右的虜騎全部是披甲精銳。
攻擊之下,同等數量的周軍步卒都扛不住,兩輪不到就崩潰逃散。
指望一群車夫夥計護衛擋住這三千披甲精騎?
近於癡人說夢。
但眼前的變化,卻是令馮唐在內的所有人都驚詫不已。
三千虜騎如洪水般肆虐奔騰,箭落如雨。
對麵的車隊卻是巋然不動。
黑色洪流如同洶湧潮水,撲打在車陣之上。
但車陣卻如堅固如磐石,紋絲不動。
車陣前的盾牌手高舉一人多高的長牌,擋住了射向長鈹手的箭矢。
也有相當多的長鈹手被車身掩護著。
大量的箭矢落在車身上,射出一個個孔洞,卻並不能造成致命傷害。
四輪大車的車身鑲鐵部件相當的多。
論防護力,不比當年戚繼光打造出來的鑲鐵偏廂車差。
而車隊內的弓手也在射箭還擊。
雖然人少,但這些弓手全部是山民獵戶組成。
彪悍勇武射術高明不遜北虜騎手。
他們又用的是步弓,勁力超過敵騎騎弓很多。
又有大車遮蔽身形當掩體,所以雖二百多人,但對麵的虜騎也是在不停的墜落下馬。
看起來居然不比周軍的火器威力小。
可惜的就是人數太少……
造成的殺傷著實有限。
馮唐已經率部向前,再次對衝。
此時還是忍不住看著車隊那邊,心中七上八下,委實難安。
但不論如何,看到虜騎一時不能得手,馮唐內心滿意之餘,也是極為詫異。
要知道,平民和軍隊,完全是兩個概念!
秦末,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打響了推翻秦朝的第一槍。
但最後成為主帥的是楚國貴族項羽,楚國王室為盟主,各地盤踞勢力,多是昔年六國的王族,貴族。
包括劉邦,也是以極強的地方勢力起家。
劉邦雖隻是亭長,但蕭何是縣中大族,曹參也是縣吏,樊噲等人要麽勇力過人,是有名的遊俠,要麽也是地方豪強,頗有實力。
劉邦一起兵,就拉出數千人,而且很快編組成了軍隊,不再是一團散沙的農民軍。
這就是有官,有吏,有將,有豪強的好處。
平時他們就擅長管理,起兵之後,相比農民出身的草根,管理壯大,得心應手。
西漢末也一樣,起兵是綠林,赤眉。
得勢的還是地方豪強,不光是劉秀,其餘各大勢力也一樣都是皇族,貴族。
東漢末,黃巾起事,得勢的還是豪門世家。
袁家,四世三公,曹家,夏侯家都是高官顯貴和地方豪強,就算相對草根一些的孫堅也是地方豪強出身。
公孫家,幽州豪強,劉表,劉璋,都是宗室中的顯貴出身。
隻有劉備,空頂個宗室名頭,其實真是草根起家。
隋末,也是一樣,聲勢浩大的農民軍是滅隋主力。
最後摘桃子的是出身關隴的貴族李家。
趙大,趙二兄弟就是軍功貴族,高門大將。
以草根得天下的,隻有朱元璋一人,可見其個人能力之強,也可見得天下之難。
前明末年時,明軍已經爛到對八旗每戰必敗。
但一直到崇禎十五年,農民軍才能在正麵戰場擊敗明軍主力。
也就是朱仙鎮之戰。
打那之後,明朝才真正有亡國之象。
因為明軍主力在正麵也打不過農民軍了。
十幾年時間,李自成才打造出一支能正麵擊敗明軍主力的軍隊。
不是李自成廢物,其實此人也是人傑,屢敗屢起,最慘時身邊隻有數百騎。
但此人性格堅韌,再大的挫折也是不懼,總能從逆境中再起。
這和早前的農民軍頗有不同,很多農民軍是一打就散,再難複起。
也是和八旗入關有關,多次明軍主力擊敗李自成,張獻忠,正要窮追猛打時,八旗入關了。
明軍精銳主力北上,又被八旗所滅。
李,張二人獲得喘息機會,再次奮起。
但就算如此,也是曆時十幾年,經曆無數次激戰,方有一支真正能戰的軍隊。
而馮唐等人怎麽也想不通……就眼前這一夥趕車的,保鏢的,護村的,當著數千騎兵近距離來迴奔騰馳射,是怎麽穩住陣腳不亂的?
就算有車陣,也未免太過玄奇了些!
“殺!”
“破虜!”
此時多想無異。
眼前數千虜騎也是再度集結。
雙方又是再次撞在了一起!
這一次,周軍騎兵更為輕鬆,眼前牧民已經喪膽,勉強集陣而已。
周軍長槍大戟在前,腰刀佩劍在後,人人均是浴血殺出。
縱馬迂迴,轉身再看,虜騎殘兵已經不再收整隊列,而是衝過之後,直接向北逃竄,或是亂成一團。
馮唐麵露喜色,可以分兵去救車隊了!
“我的小隊全被射死了……”
“跑,沒辦法了,法不責眾,大夥一起跑吧!”
“咱們已經盡力,沒有說一定要死在戰場的道理!”
懦夫的借口總是很多。
有人在浴血奮戰,拚死擋住北虜。
炮手不顧箭雨仍然在開火還擊。
但更多的周軍步兵已經崩潰。
有一個轉身逃走,就會帶動一隊。
然後是百人,千人……
這也是要看將領的馭下能力,還有平時的訓練,軍紀的執行等等。
有不少隊伍,裝備一般,待遇一般,但將領有威望,一樣能練出百戰雄兵,能達到令行禁止,擊鼓則進,哪怕眼前刀山火海,鳴金則退,哪怕眼前敵人拋卻滿地金銀,仍然能不為所動。
這等軍隊,才能算是一等強軍。
眼前這些周軍步卒,顯然是距離強軍還差的遠。
北虜騎隊轟隆隆策馬奔騰而來,已經是先聲奪人,接下來拋射弓矢,箭無虛發,更令披甲不高,甚至盾牌也不多的周軍死傷頗為慘重。
軍心士氣不高,組織不夠,將領威望不足……
造成了眼前的場麵。
大股周軍開始向身後奔竄。
多半的人繞道車隊,從兩側跑向南方。
手中的刀,槍,弓,還有軍旗,都是被這些人丟棄的滿地都是。
數裏外,剛集結的周軍騎兵憤怒的吼叫起來。
這些步兵,簡直就是給大周王師丟臉!
太丟人現眼了!
這些騎兵都是薊鎮精銳,也有少數馮唐從宣大那邊帶過來的精銳騎兵。
彪悍,勇武,敢戰,擅戰。
騎,射,衝殺搏鬥,都是毫無畏懼。
隻有這樣敢死彪悍的漢子,騎術還得過關,才有資格成為騎兵。
大周是用募兵製,前明的軍費不曾少花半文錢,養出幾百萬大軍,能戰者百中無一。
看前明末時,從萬曆到天啟,崇禎,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窩囊仗。
每年兩千萬兩的軍費,養出了成群的廢物。
隻便宜了文官和將門這些蠹蟲,瓜分百姓的民脂民膏。
陝北,晉北的百姓都吃土了,交上來的賦稅就是養著一群根本打不了仗的軍隊。
這是軍人之恥。
這是大周定鼎之後,痛定思痛,經常拿出來教育武勳的過往慘事。
摳摳搜嗦,不肯花錢,其實是花了更多的錢。
周軍募兵,分為邊軍,京營,內鎮三等。
內鎮步兵為最低,月餉一兩加糧一石。
就這,也和前明的邊軍相等。
內鎮騎兵,月餉二兩,加黑豆一石,糧一石。
邊軍步兵,月餉二兩,加糧一石。
邊軍騎兵,月餉三兩,加黑豆一石,糧一石。
京營步兵,月餉三兩,加糧一石。
京營騎兵,月餉四兩,加黑豆一石,糧一石。
若有火器營配置,則火器兵與騎兵相等。
弓手地位,強於步兵,略低於火器兵,騎兵。
這使得大周的軍費開銷居高不下,每年的賦稅總額中有七成左右要用在軍隊上。
如果遇到大戰,這個比例還要更高一些,最高能近八成。
這就很恐怖了。
這也使得周軍的基礎戰力都遠在明軍之上。
明軍除了少數家丁外,大半的營兵就是炮灰。
就是一群流民,乞丐,罪犯集中起來,發根長槍或是粗製濫造的火銃,這就成了大明軍人。
周軍的底線要比明軍高的多。
類似宋軍。
宋軍不能打,其實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錯覺。
宋太宗兩次慘敗是起因。
但當時的遼國正當盛時,宋軍是在北方華北平原對遼軍騎兵,以步兵為主對騎兵,基本上還能一路打到幽州附近,已經極為出色了。
不愧是五代打出來的精銳。
是趙二的水平不行,不是那支宋軍不行。
後來的多次戰事,也是朝堂準備不足,利益牽扯諸多原因失敗。
到了北宋末,宋軍在西邊已經能壓著西夏打。
最多再過二十年,西夏就得亡國。
北宋末,南宋初,宋軍經曆慘重教訓,浴火重生。
不光是嶽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能打。
吳玠,楊可世,劉錡等人,俱是能率部擊敗南下金軍,多次獲得局部戰場的勝利。
當時的金軍,挾滅遼之威,論武力可是遠在後來的女真八旗之上。
南宋末,宋軍更是扛著極盛的蒙古打了幾十年。
四川打成了無人區,釣魚台堡打死了蒙哥大汗,襄陽曆經多次圍攻戰火,始終屹立不倒……
論武功,最少在明中後期對比南宋,兩者的表現天差地遠。
這也足夠說明,嚴明製度加厚餉和募兵製,遠超過軍戶軍府製和募兵夾雜的混亂製度。
所以不管軍餉開銷多貴,周軍一直是用募兵製,而且軍製嚴謹,且武勳擁有一定的實力,不至於被文官幹預太多,管的束手束腳。
最少,訓練,招募,日常管理,包括戰場主導,這些都是武夫們自己的事,文官並不能幹預。
大戰也不會派文官為首,什麽運籌之功,文官也搶不到。
文官最多是地方有總督,可以協調諸省協同作戰,這也是內鎮省份的事。
九邊,平時是總兵官,節度使當家作主。
遇到大戰,則派公,侯勳貴為將軍,大將軍,提督總理戰事。
文官平時權重,但軍務上隻負責征收糧草賦稅,統籌移交給軍隊。
兵部管理的是武官檔案,規劃統籌後勤,器械生產,對武官功勳記功述勞,進行複核。
相對而言,大周的軍方地位要遠高於前明,和宋軍差不多,但武勳地位要高過兩宋。
所以周軍的下限也高,將士們都有身為武夫的驕傲與自覺。
老死榻上,那是軍人之恥。
見敵而逃,更是恥辱中的恥辱。
一眾周軍騎兵眼見步兵崩潰逃走,憤怒之餘,也是無奈。
步兵對騎兵,太過吃虧。
薊鎮的駐守步兵也就是內鎮兵的待遇和裝備,訓練也是等同內鎮兵。
打不過並不奇怪。
隻是這幫家夥接陣不久就崩潰逃竄,委實是武人之恥。
馮唐也是麵色陰沉,內心急迫而憤恨。
此事在預料之中,隻是原本還在期待奇跡。
崩潰之軍,事後必會被清算。
帶頭逃走的步兵,事後會有不少被抓出來,或斬首或流放。
武官則一律黜落,沒有例外。
但那是事後的事了,沒有辦法解決眼前的危局。
看著潰敗逃竄的大周步卒們,馮唐也是無奈歎息。
期待中的奇跡到底還是沒有發生。
想想也確實是不可能。
以步對騎,步兵一定要意誌堅定,陣列嚴整牢固,必須要有大量勁兵老卒在其中,哪怕山崩於前也不為所動。
這樣的步陣,才扛的住洶湧澎湃衝擊而來的騎兵!
顯然,眼前的步兵距離這個標準相差極遠……
“車陣為甚不打開?”
“是啊,打開車陣,接納潰敗將士,好歹也能為助力。”
“賈芸那邊,居然威脅潰敗將士,向他們發矢警告?”
在這時,馮唐身邊的武官們一邊號令將士整隊,準備完成之後就再次對衝。
到了此時,沒有人對車隊那邊的情形再抱以希望了。
隻想著能盡早整隊完成,再次對衝,爭取早些打垮對麵之敵,然後去援助車隊那邊。
同時這些將士也是對車隊那邊的賈芸大為不滿。
潰兵如潮水般退向車隊之後。
但車隊並未打開車陣接納敗兵,而是巋然不動,敗兵隻能繞過車隊從兩側奔逃。
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也是有不少敗兵被縱騎飛掠的虜騎射死,或是追砍而死。
好在,虜騎的目標畢竟是車隊。
當大量敗兵跑遠之後,近三千披甲虜騎也是繼續沿著車隊四周奔馳起來。
到這時,在眾人眼前,三千虜騎如潮水一般撲向車隊。
到了近前時,又如同碰到石頭的激流,自然分成兩股。
兩股黑雲般的遊騎飛掠向前,同時向車隊內以騎弓射箭。
箭矢不斷如雨點般落在車隊上方。
所有看到的人都是麵色凝重……
就算是有大車遮擋。
但一群夥計和車夫,護衛,能扛的住這樣的攻擊?
要知道,這三千左右的虜騎全部是披甲精銳。
攻擊之下,同等數量的周軍步卒都扛不住,兩輪不到就崩潰逃散。
指望一群車夫夥計護衛擋住這三千披甲精騎?
近於癡人說夢。
但眼前的變化,卻是令馮唐在內的所有人都驚詫不已。
三千虜騎如洪水般肆虐奔騰,箭落如雨。
對麵的車隊卻是巋然不動。
黑色洪流如同洶湧潮水,撲打在車陣之上。
但車陣卻如堅固如磐石,紋絲不動。
車陣前的盾牌手高舉一人多高的長牌,擋住了射向長鈹手的箭矢。
也有相當多的長鈹手被車身掩護著。
大量的箭矢落在車身上,射出一個個孔洞,卻並不能造成致命傷害。
四輪大車的車身鑲鐵部件相當的多。
論防護力,不比當年戚繼光打造出來的鑲鐵偏廂車差。
而車隊內的弓手也在射箭還擊。
雖然人少,但這些弓手全部是山民獵戶組成。
彪悍勇武射術高明不遜北虜騎手。
他們又用的是步弓,勁力超過敵騎騎弓很多。
又有大車遮蔽身形當掩體,所以雖二百多人,但對麵的虜騎也是在不停的墜落下馬。
看起來居然不比周軍的火器威力小。
可惜的就是人數太少……
造成的殺傷著實有限。
馮唐已經率部向前,再次對衝。
此時還是忍不住看著車隊那邊,心中七上八下,委實難安。
但不論如何,看到虜騎一時不能得手,馮唐內心滿意之餘,也是極為詫異。
要知道,平民和軍隊,完全是兩個概念!
秦末,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打響了推翻秦朝的第一槍。
但最後成為主帥的是楚國貴族項羽,楚國王室為盟主,各地盤踞勢力,多是昔年六國的王族,貴族。
包括劉邦,也是以極強的地方勢力起家。
劉邦雖隻是亭長,但蕭何是縣中大族,曹參也是縣吏,樊噲等人要麽勇力過人,是有名的遊俠,要麽也是地方豪強,頗有實力。
劉邦一起兵,就拉出數千人,而且很快編組成了軍隊,不再是一團散沙的農民軍。
這就是有官,有吏,有將,有豪強的好處。
平時他們就擅長管理,起兵之後,相比農民出身的草根,管理壯大,得心應手。
西漢末也一樣,起兵是綠林,赤眉。
得勢的還是地方豪強,不光是劉秀,其餘各大勢力也一樣都是皇族,貴族。
東漢末,黃巾起事,得勢的還是豪門世家。
袁家,四世三公,曹家,夏侯家都是高官顯貴和地方豪強,就算相對草根一些的孫堅也是地方豪強出身。
公孫家,幽州豪強,劉表,劉璋,都是宗室中的顯貴出身。
隻有劉備,空頂個宗室名頭,其實真是草根起家。
隋末,也是一樣,聲勢浩大的農民軍是滅隋主力。
最後摘桃子的是出身關隴的貴族李家。
趙大,趙二兄弟就是軍功貴族,高門大將。
以草根得天下的,隻有朱元璋一人,可見其個人能力之強,也可見得天下之難。
前明末年時,明軍已經爛到對八旗每戰必敗。
但一直到崇禎十五年,農民軍才能在正麵戰場擊敗明軍主力。
也就是朱仙鎮之戰。
打那之後,明朝才真正有亡國之象。
因為明軍主力在正麵也打不過農民軍了。
十幾年時間,李自成才打造出一支能正麵擊敗明軍主力的軍隊。
不是李自成廢物,其實此人也是人傑,屢敗屢起,最慘時身邊隻有數百騎。
但此人性格堅韌,再大的挫折也是不懼,總能從逆境中再起。
這和早前的農民軍頗有不同,很多農民軍是一打就散,再難複起。
也是和八旗入關有關,多次明軍主力擊敗李自成,張獻忠,正要窮追猛打時,八旗入關了。
明軍精銳主力北上,又被八旗所滅。
李,張二人獲得喘息機會,再次奮起。
但就算如此,也是曆時十幾年,經曆無數次激戰,方有一支真正能戰的軍隊。
而馮唐等人怎麽也想不通……就眼前這一夥趕車的,保鏢的,護村的,當著數千騎兵近距離來迴奔騰馳射,是怎麽穩住陣腳不亂的?
就算有車陣,也未免太過玄奇了些!
“殺!”
“破虜!”
此時多想無異。
眼前數千虜騎也是再度集結。
雙方又是再次撞在了一起!
這一次,周軍騎兵更為輕鬆,眼前牧民已經喪膽,勉強集陣而已。
周軍長槍大戟在前,腰刀佩劍在後,人人均是浴血殺出。
縱馬迂迴,轉身再看,虜騎殘兵已經不再收整隊列,而是衝過之後,直接向北逃竄,或是亂成一團。
馮唐麵露喜色,可以分兵去救車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