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風聲鶴唳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了大周……
不用諱言,華夏的武德退步了。
前明更是不堪。
前明的防禦體係和外部壓力還沒有大周大。
但明軍在中後期的表現隻能說用不堪入目來形容。
就是一群乞丐和罪犯組成的所謂軍隊,能當軍人用的隻有少量家丁。
千人到幾千人規模的戰事,明軍還能打一打。
幾萬人,乃至十幾萬人的會戰,明末的明軍一次也沒贏過。
被東虜和北虜按著打。
哪怕林丹汗這種廢物,被女真幾千人追著打,逃到大明西北地方,一樣打的明軍沒脾氣。
大周軍隊在組織性,軍紀,裝備,訓練都比明軍強。
這也是外敵如此強大,大周還能扛住百年的原因所在。
但因為二十多年前的那次慘敗,直接導致周軍勳貴將領斷層,戰鬥力急劇下降。
此後還因此京師被圍數月。
那一次,傾盡全力的東虜和北虜也傷了元氣,這一次又是數十萬大軍前來,也是元氣盡複了。
令人憂慮的就是周軍實力雖有恢複,但仍沒有恢複到巔峰狀態。
這一次,隻能以固守為主。
京營也不會輕易出動,要看敵軍動向,等內鎮周軍的調度,還有西北邊軍的調度等等。
貿然出戰,京營一旦敗績,那可就是震動全國的大事,搞不好京師都守不住!
這些消息和處置,瞞不過有心人。
京師的糧價就是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大量的糧行直接翻倍,然後數日後開始限購。
雖然有漕運運河,但虜騎可能到通州一線,或是南下影響運河運輸。
最糟糕的就是京師再次被圍困。
一旦被圍,糧價就會如斷線風箏一樣飛漲!
上次圍城,糧價最終超過二十兩一石!
一石糧,可能就是一家人的性命。
很多人甚至賣房契,地契,以此來換糧活命。
人活著,總歸還有希望。
死了,還不止死一人,而是餓死全家。
全家都死了,留著房和地有什麽用?
是以這一次,有記憶的糧行都是開始限購。
一次隻賣個幾升,糧價已經漲了一倍,而且可想而知,隨著局麵更進一步惡化,糧價還會繼續暴漲。
大糧行,有個十幾萬石存糧很正常。
一包一百二十斤,一個正常的糧庫就能放幾千上萬包。
幾十個糧庫就是幾十萬石糧食。
精米,糙米,精麵,糙麵。
黑豆,黃豆,紅豆。
小米,糜子,高粱。
這是以前華夏主要的糧食種類。
有錢人吃精糧,窮人吃高粱,小米,黑豆之類的雜糧。
很多人家雜糧也不能放開吃,春荒時勒緊褲帶,夏秋時除了吃雜糧,還要摻雜大量野菜。
盡可能節省糧食和錢財,用在深冬和春荒時。
所以華夏人對糧食和土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裏的,還有儲蓄的習慣,都已經融入在基因之中。
太久長的窘迫和窮困,還有饑餓造成了獨特的民族性。
除了糧食漲價外,就是外逃潮。
去年底到京城的名士,有一些留下的,瞬間就是逃了個精光。
現在是內可以出,但外不得入。
再耽擱下去,萬一圍城,那可就困死在城中了。
還有一些授了官職,一時沒出京的新科進士,也是光速辦好手續,立刻出城。
這些人消息靈通,而且原本就不是京城人,走的也是飛快。
接下來就是一些滯留京師的商人,也是放棄了生意,迅速離開。
還有一些是在河間,保定,真定,天津各處有親戚可投奔的中等人家,有些錢,可以在外生存,也不愁路費。
這些人家中有經曆過圍城慘事的,也是第一時間決定離開。
他們也是選擇到幾百裏外的府城居住。
太遠了負擔不起,太近了怕被兵鋒波及。
躲到幾百裏外的府城,零散虜騎無法破城,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僧道黃冠女尼。
這些方外之人除了少數有職司的外,也是大量外出。
方外之人出行可比扶老攜幼的普通人要方便的多。
短短幾天,最少有幾萬人出城離開。
朝廷當然不會阻止。
萬一京城被圍,城中人口越多負擔就越重。
當大量人麵臨餓死的局麵時,城中必定大亂!
與其留著太多人加重京城的負擔,不如放這些人早早離去為好。
這也是外不得入,內可以出的原因所在。
外不得入,也是不能再加重京城負擔了。
同時也是防止韃子的間諜進入。
朝廷畢竟還是有經驗。
總體上民間慌亂,但朝廷部署起來沒有太大問題。
連日間大量輕騎奉命外出。
除了調山東,河南諸內鎮兵外。
更重要的是宣府鎮,大同鎮,榆林鎮,山西鎮,陝西鎮,甘肅鎮等諸多邊鎮兵。
這些軍鎮,軍兵加起來大幾十萬。
就算要防止套寇,西羌,緊急調二十萬左右的勤王兵不成問題。
加上南直隸,山東,河南等內鎮兵,半年之內,會有五十萬左右的勤王兵馬趕來。
如果韃子兵力超過三十萬,那就是舉國之戰了,會有更多的兵馬陸續趕赴京師一帶,與虜騎進行決戰!
混亂之中,也是有人在混水摸魚。
……
寧郡王府。
寧郡王竟是站著,持壺替諸多叔王斟酒。
正中上座是垂垂老矣,滿頭白發的義忠老親王。
這位老親王,其實是景和帝的嫡長子,地位極其超然。
但景和帝在權衡利弊考慮再三之後,廢掉了其儲君之位,轉封為義忠親王。
用心良苦。
此前為儲君,現在為忠親王,就是要忠於新君,忠於大周社稷,顧全大局。
但義忠親王如何能接受?
身份血脈高貴,又是年長皇子,皇位卻是被隆正帝接了去。
當真是難以接受。
這些年來,因為景和帝內心的一些愧疚,義忠親王一脈,還有奪嫡失敗的義廉,義智,義敦,義勇等諸王,還有身為皇嫡長孫的寧郡王,北靜王水溶等諸王。
重臣中,也頗有一些暗中投效的存在。
紅樓中,隱晦的鐵網山打圍之事,應該是一次未遂的政變。
結果,義忠親王一脈失敗了。
後來包括賈家,史家,王家在內的勳貴都被清算,下場極其淒慘。
還有衛若蘭,裘良,馮紫英等外圍青年勳貴子弟,估計也是沒有好下場。
此時此刻,聽著城頭號角聲鼓聲不停,這些宗王臉上反而都是輕鬆愉快的笑意。
不用諱言,華夏的武德退步了。
前明更是不堪。
前明的防禦體係和外部壓力還沒有大周大。
但明軍在中後期的表現隻能說用不堪入目來形容。
就是一群乞丐和罪犯組成的所謂軍隊,能當軍人用的隻有少量家丁。
千人到幾千人規模的戰事,明軍還能打一打。
幾萬人,乃至十幾萬人的會戰,明末的明軍一次也沒贏過。
被東虜和北虜按著打。
哪怕林丹汗這種廢物,被女真幾千人追著打,逃到大明西北地方,一樣打的明軍沒脾氣。
大周軍隊在組織性,軍紀,裝備,訓練都比明軍強。
這也是外敵如此強大,大周還能扛住百年的原因所在。
但因為二十多年前的那次慘敗,直接導致周軍勳貴將領斷層,戰鬥力急劇下降。
此後還因此京師被圍數月。
那一次,傾盡全力的東虜和北虜也傷了元氣,這一次又是數十萬大軍前來,也是元氣盡複了。
令人憂慮的就是周軍實力雖有恢複,但仍沒有恢複到巔峰狀態。
這一次,隻能以固守為主。
京營也不會輕易出動,要看敵軍動向,等內鎮周軍的調度,還有西北邊軍的調度等等。
貿然出戰,京營一旦敗績,那可就是震動全國的大事,搞不好京師都守不住!
這些消息和處置,瞞不過有心人。
京師的糧價就是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大量的糧行直接翻倍,然後數日後開始限購。
雖然有漕運運河,但虜騎可能到通州一線,或是南下影響運河運輸。
最糟糕的就是京師再次被圍困。
一旦被圍,糧價就會如斷線風箏一樣飛漲!
上次圍城,糧價最終超過二十兩一石!
一石糧,可能就是一家人的性命。
很多人甚至賣房契,地契,以此來換糧活命。
人活著,總歸還有希望。
死了,還不止死一人,而是餓死全家。
全家都死了,留著房和地有什麽用?
是以這一次,有記憶的糧行都是開始限購。
一次隻賣個幾升,糧價已經漲了一倍,而且可想而知,隨著局麵更進一步惡化,糧價還會繼續暴漲。
大糧行,有個十幾萬石存糧很正常。
一包一百二十斤,一個正常的糧庫就能放幾千上萬包。
幾十個糧庫就是幾十萬石糧食。
精米,糙米,精麵,糙麵。
黑豆,黃豆,紅豆。
小米,糜子,高粱。
這是以前華夏主要的糧食種類。
有錢人吃精糧,窮人吃高粱,小米,黑豆之類的雜糧。
很多人家雜糧也不能放開吃,春荒時勒緊褲帶,夏秋時除了吃雜糧,還要摻雜大量野菜。
盡可能節省糧食和錢財,用在深冬和春荒時。
所以華夏人對糧食和土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裏的,還有儲蓄的習慣,都已經融入在基因之中。
太久長的窘迫和窮困,還有饑餓造成了獨特的民族性。
除了糧食漲價外,就是外逃潮。
去年底到京城的名士,有一些留下的,瞬間就是逃了個精光。
現在是內可以出,但外不得入。
再耽擱下去,萬一圍城,那可就困死在城中了。
還有一些授了官職,一時沒出京的新科進士,也是光速辦好手續,立刻出城。
這些人消息靈通,而且原本就不是京城人,走的也是飛快。
接下來就是一些滯留京師的商人,也是放棄了生意,迅速離開。
還有一些是在河間,保定,真定,天津各處有親戚可投奔的中等人家,有些錢,可以在外生存,也不愁路費。
這些人家中有經曆過圍城慘事的,也是第一時間決定離開。
他們也是選擇到幾百裏外的府城居住。
太遠了負擔不起,太近了怕被兵鋒波及。
躲到幾百裏外的府城,零散虜騎無法破城,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僧道黃冠女尼。
這些方外之人除了少數有職司的外,也是大量外出。
方外之人出行可比扶老攜幼的普通人要方便的多。
短短幾天,最少有幾萬人出城離開。
朝廷當然不會阻止。
萬一京城被圍,城中人口越多負擔就越重。
當大量人麵臨餓死的局麵時,城中必定大亂!
與其留著太多人加重京城的負擔,不如放這些人早早離去為好。
這也是外不得入,內可以出的原因所在。
外不得入,也是不能再加重京城負擔了。
同時也是防止韃子的間諜進入。
朝廷畢竟還是有經驗。
總體上民間慌亂,但朝廷部署起來沒有太大問題。
連日間大量輕騎奉命外出。
除了調山東,河南諸內鎮兵外。
更重要的是宣府鎮,大同鎮,榆林鎮,山西鎮,陝西鎮,甘肅鎮等諸多邊鎮兵。
這些軍鎮,軍兵加起來大幾十萬。
就算要防止套寇,西羌,緊急調二十萬左右的勤王兵不成問題。
加上南直隸,山東,河南等內鎮兵,半年之內,會有五十萬左右的勤王兵馬趕來。
如果韃子兵力超過三十萬,那就是舉國之戰了,會有更多的兵馬陸續趕赴京師一帶,與虜騎進行決戰!
混亂之中,也是有人在混水摸魚。
……
寧郡王府。
寧郡王竟是站著,持壺替諸多叔王斟酒。
正中上座是垂垂老矣,滿頭白發的義忠老親王。
這位老親王,其實是景和帝的嫡長子,地位極其超然。
但景和帝在權衡利弊考慮再三之後,廢掉了其儲君之位,轉封為義忠親王。
用心良苦。
此前為儲君,現在為忠親王,就是要忠於新君,忠於大周社稷,顧全大局。
但義忠親王如何能接受?
身份血脈高貴,又是年長皇子,皇位卻是被隆正帝接了去。
當真是難以接受。
這些年來,因為景和帝內心的一些愧疚,義忠親王一脈,還有奪嫡失敗的義廉,義智,義敦,義勇等諸王,還有身為皇嫡長孫的寧郡王,北靜王水溶等諸王。
重臣中,也頗有一些暗中投效的存在。
紅樓中,隱晦的鐵網山打圍之事,應該是一次未遂的政變。
結果,義忠親王一脈失敗了。
後來包括賈家,史家,王家在內的勳貴都被清算,下場極其淒慘。
還有衛若蘭,裘良,馮紫英等外圍青年勳貴子弟,估計也是沒有好下場。
此時此刻,聽著城頭號角聲鼓聲不停,這些宗王臉上反而都是輕鬆愉快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