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武德之最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賈母又笑道:“必有人說,主宗嫡脈小氣,才給一包糧。但給他們幾包,沒準就有那不肖子弟拿去賣了去喝酒耍錢,那豈不成了壞事了?就一包,吃完了叫他們上門來要便是!”
“老太太這苦心,盼他們能明白才好。”
“平日裏不少人有怨氣,卻不想想咱們也有難處。”
“可不是麽?隻是都是一個祖宗,有什麽法兒呢?”
嫡脈中人,包括賈赦都是出聲抱怨起來。
賈家嫡庶分的太清楚。
很多有骨氣的族人,除了族學和義莊外,別的事都不和嫡脈沾邊。
平素很少到兩府中來。
從記錄來看,隻有年底年初祝福,祭祖諸事時,賈家族人才聚的最齊。
一些宴席,基本上隻有在府裏有差事的才會來,別的族人根本不上門。
嫡脈占盡了好處,卻又抱怨庶宗的人和自己不親近,不一條心。
“對了……”鳳姐兒神色怪異的道:“賈芸那兒,就不必送了吧?”
按理來說,賈芸也是族人。
所有族人家都有,單不送賈芸有點怪。
但送賈芸,也有點怪。
畢竟賈芸現在不隻是有書局和報紙。
賈記車行也是做的規模極大。
大同節度使雲光,鎮守薊州的副總兵,神武將軍馮唐。
還有在九邊的王子騰。
都提到了賈記車行在各地陸續開設分行之事。
整個京師附近,賈記車行已經是輻射開來。
誰都想不到,憑一個車行賤業,賈芸照樣是做的風生水起,名聲大噪,日進鬥金。
賈母眉頭緊皺。
賈芸連祭祖都不來。
當然,是說有要事在身。
族人也不是個個都參與祭祖,加上之前的矛盾,倒是沒有辦法給賈芸扣上不孝的帽子。
此後這幾個月,賈芸和嫡脈仍是毫無往來。
這小子竟是打定主意,自立於賈家嫡脈之外了。
賈母內心也是複雜。
家族中出一個這麽有能為的,並且是簡在帝心,受到皇帝重視的子弟。
這原本是天大的好事。
但賈芸原本的疏離,冷淡,還有被賈赦,賈珍等人設計針對過結下的仇怨。
看來也是很難開解。
“不論如何,既然皇帝不允賈家將其逐出宗族,他仍是賈家的人,他母親卜氏也是老五媳婦,這一層沒有改變。”
賈母最終一錘定音的道:“也送一包糧給他,收或不收,看他自己。”
……
數日後,消息逐漸明朗。
薊州的局麵變得相當惡劣。
遼鎮的渾河,遼河前線,麵臨十萬以上的東虜進逼。
完全無力派兵救援薊鎮。
薊鎮方麵,古北口防線被突破,喜峰口一線以北幾百裏路變成坦途。
三屯營這個重要節點被圍,薊鎮四周也有敵騎。
整個喜峰口和薊州為核心的驛道也是四麵受敵。
薊鎮也是大鎮,額兵十一萬。
三萬在鎮城,是最精銳的兵馬。
六萬在三屯營一帶,與永平府,山海關成犄角之勢。
還有兩萬多,遍布在各隘口軍堡之中。
現在已經損失過萬兵馬,虜騎也有損失,也是和薊鎮差不多,但虜騎是東虜和北虜主力,人數應該在三十萬騎左右,薊鎮一鎮是肯定扛不住了。
朝廷一邊令京師戒嚴,一邊令山東,河南多個軍鎮北上,防止敵騎沿著北直隸數條通道南下。
另外也是令這些外鎮兵協防。
三十萬騎兵在幾百裏範圍內的機動性太強了。
敵騎隨時能集結主力精銳騎兵,給予大周主力致命一擊。
所以向來周軍與這些虜騎交戰,都是要穩紮穩打。
更重要的是要依托城池和城池之間的堡,台,墩。
整個防禦體係要是完整,加上成建製的周軍,這才能與騎兵一戰。
沒有辦法,這個時代騎兵仍然是戰場上的王者。
哪怕是幾百年後,在一戰之前,騎兵仍然是戰場決定性的力量。
得到馬克沁出現之後……
遊牧民族才徹底老實,變得能歌善舞起來。
在這個時候,哪怕是普通的牧民,並不是職業軍人,但也會定期參加一些軍事訓練。
草原上的那達幕大會,在後世是遊戲,是玩耍,是一種愉快的交流聚會。
在這個時代,就是一種演武性質的聚會。
牧民們平時騎馬放牧,能走路就開始學騎馬,能拉動弓箭就開始進行實際的射獵。
到成為青壯年時,騎射之術已經超過了周軍的普通騎兵,不遜於周軍精銳。
至於從這些牧民青壯中選出來的精銳,常年訓練騎射和技戰之術,作為騎兵來說,精銳程度是超過了周軍精銳。
周軍的長處也有。
可以依托關隘,城池。
後勤補給源源不斷。
器械精良,普通將士都用包鋼的刀槍,也有盾牌,甲胄。
這也是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優勢和長處所在。
就如當年的漢軍。
漢軍配兩當鎧和環首刀,裝備就遠遠強過當時的匈奴。
當時的遊牧民族極度缺鐵,兵器都是劣製,甚至箭矢都是骨箭。
也沒有高橋馬鞍,沒有馬鐙。
所以才有一個漢軍當五個匈奴的說法。
李陵帶五千漢軍,披甲,帶勁弩強弓,在箭矢充足的前提下,十幾萬匈奴毫無辦法。
後來漢軍箭矢用光,這才無奈投降。
至唐時,中原王朝的軍事能力發展到了巔峰。
唐軍的戰馬數量,鎧甲數量和質量,兵器的質量,將士的戰鬥力都是達到了頂峰。
唐軍原本就有胡風,關隴集團有不少胡人血脈。
既擁有中原王朝的國力,又有胡人的戰技和血勇。
加上將領經曆過隋末大亂,個人勇力和指揮都處於巔峰。
從唐太宗到高宗這幾十年,大唐從被突厥威脅,到滅其族,擒其可汗,再滅高句麗,滅吐穀渾,兵鋒抵西域,北庭,直到越過蔥嶺,抵達西亞……
大唐的武功,足以冠絕華夏。
後人總誇說蒙元,一則,蒙元隻是當時蒙古諸汗國之一。
忽必烈的汗位並沒有得到諸汗國的承認,他就不是蒙古汗國的共主。
二來,蒙元的統治者一直是殖民心態,根本不視自己為真正的中國之主,和清廷完全是兩碼事。
三來,蒙元的戰術體係,後勤體係,動員體係完全是草原民族的那套,和漢文明的中原農耕民族完全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蒙元的成功,和農耕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有多大關係?
最少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視華夏為未被征服之地,是敵國。
而唐軍雖有胡風遺留,但主體還是漢人,動員體係,後勤體係,軍工體係,訓練,編組,戰術,都是中原王朝的華夏文明的軍事成就。
這一點,毋庸質疑!
“老太太這苦心,盼他們能明白才好。”
“平日裏不少人有怨氣,卻不想想咱們也有難處。”
“可不是麽?隻是都是一個祖宗,有什麽法兒呢?”
嫡脈中人,包括賈赦都是出聲抱怨起來。
賈家嫡庶分的太清楚。
很多有骨氣的族人,除了族學和義莊外,別的事都不和嫡脈沾邊。
平素很少到兩府中來。
從記錄來看,隻有年底年初祝福,祭祖諸事時,賈家族人才聚的最齊。
一些宴席,基本上隻有在府裏有差事的才會來,別的族人根本不上門。
嫡脈占盡了好處,卻又抱怨庶宗的人和自己不親近,不一條心。
“對了……”鳳姐兒神色怪異的道:“賈芸那兒,就不必送了吧?”
按理來說,賈芸也是族人。
所有族人家都有,單不送賈芸有點怪。
但送賈芸,也有點怪。
畢竟賈芸現在不隻是有書局和報紙。
賈記車行也是做的規模極大。
大同節度使雲光,鎮守薊州的副總兵,神武將軍馮唐。
還有在九邊的王子騰。
都提到了賈記車行在各地陸續開設分行之事。
整個京師附近,賈記車行已經是輻射開來。
誰都想不到,憑一個車行賤業,賈芸照樣是做的風生水起,名聲大噪,日進鬥金。
賈母眉頭緊皺。
賈芸連祭祖都不來。
當然,是說有要事在身。
族人也不是個個都參與祭祖,加上之前的矛盾,倒是沒有辦法給賈芸扣上不孝的帽子。
此後這幾個月,賈芸和嫡脈仍是毫無往來。
這小子竟是打定主意,自立於賈家嫡脈之外了。
賈母內心也是複雜。
家族中出一個這麽有能為的,並且是簡在帝心,受到皇帝重視的子弟。
這原本是天大的好事。
但賈芸原本的疏離,冷淡,還有被賈赦,賈珍等人設計針對過結下的仇怨。
看來也是很難開解。
“不論如何,既然皇帝不允賈家將其逐出宗族,他仍是賈家的人,他母親卜氏也是老五媳婦,這一層沒有改變。”
賈母最終一錘定音的道:“也送一包糧給他,收或不收,看他自己。”
……
數日後,消息逐漸明朗。
薊州的局麵變得相當惡劣。
遼鎮的渾河,遼河前線,麵臨十萬以上的東虜進逼。
完全無力派兵救援薊鎮。
薊鎮方麵,古北口防線被突破,喜峰口一線以北幾百裏路變成坦途。
三屯營這個重要節點被圍,薊鎮四周也有敵騎。
整個喜峰口和薊州為核心的驛道也是四麵受敵。
薊鎮也是大鎮,額兵十一萬。
三萬在鎮城,是最精銳的兵馬。
六萬在三屯營一帶,與永平府,山海關成犄角之勢。
還有兩萬多,遍布在各隘口軍堡之中。
現在已經損失過萬兵馬,虜騎也有損失,也是和薊鎮差不多,但虜騎是東虜和北虜主力,人數應該在三十萬騎左右,薊鎮一鎮是肯定扛不住了。
朝廷一邊令京師戒嚴,一邊令山東,河南多個軍鎮北上,防止敵騎沿著北直隸數條通道南下。
另外也是令這些外鎮兵協防。
三十萬騎兵在幾百裏範圍內的機動性太強了。
敵騎隨時能集結主力精銳騎兵,給予大周主力致命一擊。
所以向來周軍與這些虜騎交戰,都是要穩紮穩打。
更重要的是要依托城池和城池之間的堡,台,墩。
整個防禦體係要是完整,加上成建製的周軍,這才能與騎兵一戰。
沒有辦法,這個時代騎兵仍然是戰場上的王者。
哪怕是幾百年後,在一戰之前,騎兵仍然是戰場決定性的力量。
得到馬克沁出現之後……
遊牧民族才徹底老實,變得能歌善舞起來。
在這個時候,哪怕是普通的牧民,並不是職業軍人,但也會定期參加一些軍事訓練。
草原上的那達幕大會,在後世是遊戲,是玩耍,是一種愉快的交流聚會。
在這個時代,就是一種演武性質的聚會。
牧民們平時騎馬放牧,能走路就開始學騎馬,能拉動弓箭就開始進行實際的射獵。
到成為青壯年時,騎射之術已經超過了周軍的普通騎兵,不遜於周軍精銳。
至於從這些牧民青壯中選出來的精銳,常年訓練騎射和技戰之術,作為騎兵來說,精銳程度是超過了周軍精銳。
周軍的長處也有。
可以依托關隘,城池。
後勤補給源源不斷。
器械精良,普通將士都用包鋼的刀槍,也有盾牌,甲胄。
這也是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優勢和長處所在。
就如當年的漢軍。
漢軍配兩當鎧和環首刀,裝備就遠遠強過當時的匈奴。
當時的遊牧民族極度缺鐵,兵器都是劣製,甚至箭矢都是骨箭。
也沒有高橋馬鞍,沒有馬鐙。
所以才有一個漢軍當五個匈奴的說法。
李陵帶五千漢軍,披甲,帶勁弩強弓,在箭矢充足的前提下,十幾萬匈奴毫無辦法。
後來漢軍箭矢用光,這才無奈投降。
至唐時,中原王朝的軍事能力發展到了巔峰。
唐軍的戰馬數量,鎧甲數量和質量,兵器的質量,將士的戰鬥力都是達到了頂峰。
唐軍原本就有胡風,關隴集團有不少胡人血脈。
既擁有中原王朝的國力,又有胡人的戰技和血勇。
加上將領經曆過隋末大亂,個人勇力和指揮都處於巔峰。
從唐太宗到高宗這幾十年,大唐從被突厥威脅,到滅其族,擒其可汗,再滅高句麗,滅吐穀渾,兵鋒抵西域,北庭,直到越過蔥嶺,抵達西亞……
大唐的武功,足以冠絕華夏。
後人總誇說蒙元,一則,蒙元隻是當時蒙古諸汗國之一。
忽必烈的汗位並沒有得到諸汗國的承認,他就不是蒙古汗國的共主。
二來,蒙元的統治者一直是殖民心態,根本不視自己為真正的中國之主,和清廷完全是兩碼事。
三來,蒙元的戰術體係,後勤體係,動員體係完全是草原民族的那套,和漢文明的中原農耕民族完全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蒙元的成功,和農耕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有多大關係?
最少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視華夏為未被征服之地,是敵國。
而唐軍雖有胡風遺留,但主體還是漢人,動員體係,後勤體係,軍工體係,訓練,編組,戰術,都是中原王朝的華夏文明的軍事成就。
這一點,毋庸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