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殿試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統勳膽子雖大,也沒敢多看。
瞄了一眼就迅即低頭。
接下來,就是按會試的名次安排座位。
每人一桌一椅,桌上擺著一套文房四寶。
和會試不同,不準用自己自備的文具了。
包括草稿紙和答題紙。
整個場麵肅穆莊嚴,所有人都不出聲,不論是舉人或是做著這些雜務的人。
禦座上是皇帝。
兩側是翰林學士和大學士們。
待所有中式舉人坐下之後,開始下發試卷。
隻有一題。
“朕禦極二年有餘,乃聞王朝周期,天時人口二論,諸生試論之。”
很寬泛。
就是叫考生談一談對這兩論的看法和見解。
以此取殿試名次。
這是隆正年間第二次開科取士,第一次是即位恩科。
這一次,其實是正經隆正取士的第一次。
上一次雖是恩科,隆正帝也是和宋仁宗學習,正兒八經的出了十道策問。
從人情世故,到律法,治政,名教,方方麵麵都有涉及。
以此取士,隆正帝小心謹慎,文心周納的性格也可見一斑。
這一次卻是大而化之了。
隻寫關於王朝周期和人口論的看法。
除此無他。
盡管在金殿中,劉統勳還是頗為興奮的瞟了四周一圈。
正好與王安國四目相對。
兩人都目露興奮之色。
這是皇帝重視這兩論的表現。
而殿試題目提到兩論,最少不會再有人攻擊賈芸不學無術了。
甚至,隻要賈芸再提出新論,有新的文章麵世……
新學派的雛形就算出現了。
等若是皇權為新學派撐腰,天子用權力更進一步夯實賈芸新學的根基。
殿試策問用賈芸兩論,這絕對是對賈芸的學術地位的一次飛躍式的提升。
若不是賈芸的年齡擺在那,又沒有完善細節和更深遠的學術體係,新學派派主的地位,先哲地位,這已經是到手了。
“臣劉統勳恭記三代腳色開列於後……”
“臣王安國恭記三代腳色開列於後……”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
諸多舉子有的伏案奮筆疾書。
有的凝神細思。
有的則是滿臉的苦惱。
這是少數來的晚的舉子,他們又對新鮮事物興趣不大。
哪怕賈芸兩論早就風靡京城,甚至從北方傳到南方,但又有相當一部份舉子就是那種隻讀經義,對外事絲毫不感興趣的那種。
他們來的晚,對文會也不感興趣,偶爾聽聞賈芸和書局日報,還有賈芸兩論的事,仍然是沒有深入討論過。
甚至都沒有興趣找來原文觀看一番。
他們隻考慮如何中進士,如何揣摩文章,更上一層,爭取在進士試時考一個好成績。
到這個時候,一看策問題目,這些人便是極為苦惱了。
“陛下看來是決心要向天下推行兩論了。”
“兩論中,王朝周期論不過危言聳聽,天時人口論有些意思。”
“這樣推行,數十年後兩論當天下讀書人盡知。”
“隻有枝,沒有幹,或者說,隻有果實而無枝幹。如何研究,如何推導,如何結論?光有兩論,無有冶學之法,旁人卻無法學這樣的學問,最終還是無根浮萍,不過一時風光罷了。”
“嗯,此話有理。”
“可惜陶炳吉了。”
“沈鴻翼原本也可入閣的。”
“暫且隻能如此,說到底還是被人抓住了痛腳。”
“賈芸智略過人,心機城府都是一流,此子若不能一擊中其要害,最好示之以柔。”
大殿內,三百多人奮筆疾書。
隆正帝已經退到殿後休息,幾位大學士則是低語議論著眼前之事。
他們內心都是頗為不憤。
看到賈芸兩論成為殿試策問,這種情緒更是被無限放大。
景和舊臣原本是一個整體,滴水不漏。
皇帝想做什麽,他們心裏清楚的很。
但隻要無人主動配合,皇帝也無計可施。
就是賈芸橫空出世,才使得事情發生了變化,給了皇帝可乘之機。
“嗯,說的都對。”
一直閉目不語的首輔趙逢春終於睜開微閉的雙目。
“等待時機吧,總會有人忍不住做不該做的事。”
“到時候……自會有人出來收拾殘局。”
須眉皆白的首輔仍是一如既往的淡定從容。
幾位大學士都是鬆了口氣。
首輔這麽說,說明事態仍然在可控範圍之內。
這便好。
最近這半年多發生的事太多,令人感覺目不暇接。
也是叫這些位高權重的大佬隱隱覺得有些不安。
事情在往著失控的方向走。
好在,老首輔還在,老首輔身後的太上皇還在。
太上皇才是大周的定海神針。
那些妄語和危言聳聽,必定是影響不了太上皇。
等機會一到,太上皇出麵,必定會掃除妖氛,還大周朗朗乾坤。
……
時交五月,天氣和暖。
京城從三年一次的喧囂沉靜了下來。
外來的舉子陸續入職觀政,或是領了吏部的關防身狀,陸續離開去外地上任。
前來湊熱鬧的名士,趕三年一次大熱鬧的商人,也是陸續離開了京城。
但對這麽一座近二百多人的大城市來說也就是去除了一些浮躁喧囂,日常的生活仍然是無比繁華與熱鬧。
清晨時分。
石良推開自家鋪子門,邁步而出。
可巧路旁有人過來,兩人一對眼,俱是笑了出來。
“張兄?”
“石呆子,好巧。”
因為賈芸的關係,石良和張煊的關係也是從陌生人到好友。
兩人也是真投脾氣,都有點呆氣。
張煊算好點的,但也不是那種純粹的生意人。
要不然,當初也不會和賈芸合作的那麽愉快。
天剛亮不久,石良就抱著個包裹從店裏走了出來,正好遇到同樣帶著個包裹走出門的張煊。
“我這是保定府的客人要的貨,一套宋版書。”
“巧了,我這是真定府的,一個方向。”
“走走,一起走。”
兩人笑著同行,目的地是一樣的。
賈記車行正陽門北收貨站。
距離東大街這不過三裏地不到,安步當車,半個時辰都不要就走到了。
這還是抱著東西,空手走更快些。
距離收貨站越近,人群就越發密集起來。
瞄了一眼就迅即低頭。
接下來,就是按會試的名次安排座位。
每人一桌一椅,桌上擺著一套文房四寶。
和會試不同,不準用自己自備的文具了。
包括草稿紙和答題紙。
整個場麵肅穆莊嚴,所有人都不出聲,不論是舉人或是做著這些雜務的人。
禦座上是皇帝。
兩側是翰林學士和大學士們。
待所有中式舉人坐下之後,開始下發試卷。
隻有一題。
“朕禦極二年有餘,乃聞王朝周期,天時人口二論,諸生試論之。”
很寬泛。
就是叫考生談一談對這兩論的看法和見解。
以此取殿試名次。
這是隆正年間第二次開科取士,第一次是即位恩科。
這一次,其實是正經隆正取士的第一次。
上一次雖是恩科,隆正帝也是和宋仁宗學習,正兒八經的出了十道策問。
從人情世故,到律法,治政,名教,方方麵麵都有涉及。
以此取士,隆正帝小心謹慎,文心周納的性格也可見一斑。
這一次卻是大而化之了。
隻寫關於王朝周期和人口論的看法。
除此無他。
盡管在金殿中,劉統勳還是頗為興奮的瞟了四周一圈。
正好與王安國四目相對。
兩人都目露興奮之色。
這是皇帝重視這兩論的表現。
而殿試題目提到兩論,最少不會再有人攻擊賈芸不學無術了。
甚至,隻要賈芸再提出新論,有新的文章麵世……
新學派的雛形就算出現了。
等若是皇權為新學派撐腰,天子用權力更進一步夯實賈芸新學的根基。
殿試策問用賈芸兩論,這絕對是對賈芸的學術地位的一次飛躍式的提升。
若不是賈芸的年齡擺在那,又沒有完善細節和更深遠的學術體係,新學派派主的地位,先哲地位,這已經是到手了。
“臣劉統勳恭記三代腳色開列於後……”
“臣王安國恭記三代腳色開列於後……”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
諸多舉子有的伏案奮筆疾書。
有的凝神細思。
有的則是滿臉的苦惱。
這是少數來的晚的舉子,他們又對新鮮事物興趣不大。
哪怕賈芸兩論早就風靡京城,甚至從北方傳到南方,但又有相當一部份舉子就是那種隻讀經義,對外事絲毫不感興趣的那種。
他們來的晚,對文會也不感興趣,偶爾聽聞賈芸和書局日報,還有賈芸兩論的事,仍然是沒有深入討論過。
甚至都沒有興趣找來原文觀看一番。
他們隻考慮如何中進士,如何揣摩文章,更上一層,爭取在進士試時考一個好成績。
到這個時候,一看策問題目,這些人便是極為苦惱了。
“陛下看來是決心要向天下推行兩論了。”
“兩論中,王朝周期論不過危言聳聽,天時人口論有些意思。”
“這樣推行,數十年後兩論當天下讀書人盡知。”
“隻有枝,沒有幹,或者說,隻有果實而無枝幹。如何研究,如何推導,如何結論?光有兩論,無有冶學之法,旁人卻無法學這樣的學問,最終還是無根浮萍,不過一時風光罷了。”
“嗯,此話有理。”
“可惜陶炳吉了。”
“沈鴻翼原本也可入閣的。”
“暫且隻能如此,說到底還是被人抓住了痛腳。”
“賈芸智略過人,心機城府都是一流,此子若不能一擊中其要害,最好示之以柔。”
大殿內,三百多人奮筆疾書。
隆正帝已經退到殿後休息,幾位大學士則是低語議論著眼前之事。
他們內心都是頗為不憤。
看到賈芸兩論成為殿試策問,這種情緒更是被無限放大。
景和舊臣原本是一個整體,滴水不漏。
皇帝想做什麽,他們心裏清楚的很。
但隻要無人主動配合,皇帝也無計可施。
就是賈芸橫空出世,才使得事情發生了變化,給了皇帝可乘之機。
“嗯,說的都對。”
一直閉目不語的首輔趙逢春終於睜開微閉的雙目。
“等待時機吧,總會有人忍不住做不該做的事。”
“到時候……自會有人出來收拾殘局。”
須眉皆白的首輔仍是一如既往的淡定從容。
幾位大學士都是鬆了口氣。
首輔這麽說,說明事態仍然在可控範圍之內。
這便好。
最近這半年多發生的事太多,令人感覺目不暇接。
也是叫這些位高權重的大佬隱隱覺得有些不安。
事情在往著失控的方向走。
好在,老首輔還在,老首輔身後的太上皇還在。
太上皇才是大周的定海神針。
那些妄語和危言聳聽,必定是影響不了太上皇。
等機會一到,太上皇出麵,必定會掃除妖氛,還大周朗朗乾坤。
……
時交五月,天氣和暖。
京城從三年一次的喧囂沉靜了下來。
外來的舉子陸續入職觀政,或是領了吏部的關防身狀,陸續離開去外地上任。
前來湊熱鬧的名士,趕三年一次大熱鬧的商人,也是陸續離開了京城。
但對這麽一座近二百多人的大城市來說也就是去除了一些浮躁喧囂,日常的生活仍然是無比繁華與熱鬧。
清晨時分。
石良推開自家鋪子門,邁步而出。
可巧路旁有人過來,兩人一對眼,俱是笑了出來。
“張兄?”
“石呆子,好巧。”
因為賈芸的關係,石良和張煊的關係也是從陌生人到好友。
兩人也是真投脾氣,都有點呆氣。
張煊算好點的,但也不是那種純粹的生意人。
要不然,當初也不會和賈芸合作的那麽愉快。
天剛亮不久,石良就抱著個包裹從店裏走了出來,正好遇到同樣帶著個包裹走出門的張煊。
“我這是保定府的客人要的貨,一套宋版書。”
“巧了,我這是真定府的,一個方向。”
“走走,一起走。”
兩人笑著同行,目的地是一樣的。
賈記車行正陽門北收貨站。
距離東大街這不過三裏地不到,安步當車,半個時辰都不要就走到了。
這還是抱著東西,空手走更快些。
距離收貨站越近,人群就越發密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