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老臣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半年時間,最多一年……”
兩江總督府。
書房內,兩江總督王彬先是急驟的來迴踱步。
良久後,他的雙眼中放出精芒,顯然是已經下定了決心。
看到天時人口論之後,王彬就決定不再拖延和瞻前顧後了。
他的科名也是在二甲前列,並且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中進士。
年齡才五十多,但已經是科場老前輩。
為官近三十年,資曆早打磨夠了。
曾為翰林,給事中,在戶部和吏部都任過職,以四品吏部郎中直接放外巡撫。
兩任巡撫,升任總督。
其實,還算是慢的。
如果不是十餘年前就跟隨隆正帝,受到了排擠打壓,以王彬的能力,威望,資曆,早該入閣了。
這一次,也是隆正帝有密旨過來。
皇帝會留陶炳吉最少半年。
半年內,王彬穩住江南總督的位子,不求有功但求無功。
然後皇帝會授意一些臣下上奏舉薦王彬,盛讚這位總督德性和功勞。
如此,皇帝會提名王彬,繞過會推的程序,直接成為內閣入閣人選之一。
大周的內閣大學士極為尊貴,入閣的程序也很嚴謹。
不是說天子想令誰入就令誰入。
那還尊貴個屁。
大周官員,最為尊貴的就是廷推官。
也是最高等級的官員。
夠格上廷推的官職,隻有內閣和六部尚書。
剩下的,不論是侍郎,左都禦史,大理寺,翰林掌院,通政使司,京營節度,大理寺,理藩院,國子監,這些重要部門都不夠格廷推。
至於光祿寺,太常寺,太仆寺,宗人府,內府,這些部門就更差的遠了。
廷推人選,特別是大學士,是內閣,六部,諸寺,卿,先提出初步人選,這叫會推。
會推出人選後再聯合上報。
這裏頭就有群臣之間的博奕,也有君臣之間的博弈。
比如皇帝有意要提名某個大臣,會授意給自己的私人,由其在會推時提出人選。
正常情況下,皇帝提名的人選都會通過。
但皇帝也不是萬能的,比如隆正帝這幾年毫無提名權。
放眼看去,滿朝都是景和舊臣。
他既找不到心腹大臣提名,也沒有人會幫他提名。
連會推名單都上不了,談什麽廷推?
這一次顯然不同了。
皇帝借賈芸的兩論打開缺口。
一個李在春丁憂,這個可以讓給景和舊臣自己來爭。
還有一個陶炳吉離任之後的空缺,正好是可以留給王彬。
而此事皇帝和群臣已經有了默契,一個大學士,一個左都禦史都會被皇帝拿走。
說來搞笑,但這就是君臣博弈。
強如漢武帝,光武帝,也是得靠侍中和尚書台來權衡君權和相權。
到了大周,君權已經完全戰勝了相權,連名義上的宰相都沒有了。
隆正帝的情況是比較特殊。
上頭還壓了個太上皇這個婆婆在,權力受到掣肘,運作起來就更加難受。
好在曙光已現。
但王彬豈是那種坐享其成之人?
“若按陛下安排,確實可以穩妥入閣。然而,這樣入閣,還直接為次輔,不服者必眾!”
王彬也是一個意誌堅剛之人。
對景和朝的積弊深惡痛絕。
他和林如海都是有相同的見解。
要不然也不會走到一起為當時還是皇子的隆正帝效力。
隻是王彬性烈如火,做事剛強果決。
林如海卻是柔和多智,智略如海。
彼此完全是兩個風格。
但在此時此刻,兩個風格的人最終是做了一樣的決定!
不論如何,需要建功!
挾大功入朝,方有益於主上,可以更快的打開局麵!
景和朝多年積弊,不能慢悠悠的用水磨功夫了!
“賈芸此子真是不俗。”
“若非他有關農夫,農具,土地的論述,所謂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關係,真是令老夫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這中間的矛盾,就是桎梏生產力的矛盾。”
“人和,就是要調解,梳理這些矛盾。”
“人和做的好,就算所謂生產力沒有質的變化,仍然是能帶來一定的增長,減緩人口增加帶來的諸多矛盾,延緩王朝走向衰落。”
“老夫為大周之臣,不可隻顧自身前途,也該是用心調和一下矛盾,釋放生產力的時候了。”
“隻盼一切順利,到時候,老夫要親自去見一見那賈芸,當麵討教一下,此子的學問必定還沒有都暴露出來!”
“隻怕……”
書房中,麵色沉毅的王彬搖頭自失一笑。
他知道,賈芸必有顧慮。
也不能叫人完全不顧自己安危。
隆正帝當年選擇的人選,多半都是有理想和抱負的良臣。
性格也是各有不同。
王彬銳利如金石,但並不頑固,能理解和代入別人的立場。
隻是有的時候,不似林如海柔和多智,且王彬的考慮多半以國事為重,就算明知賈芸有苦衷,按此人的脾性,也會想方設法,把賈芸肚子裏的東西都給掏出來為止。
這就是頂級大臣的胸懷和抱負。
……
一轉眼,已經是三月初。
神雕的連載也進入了中後期。
神京日報徹底銷聲匿跡。
這家報紙原本就是陰謀的產物,準備的很倉促,根本沒有拿的出手的東西。
在陶炳吉等人倒台後,出資的幾家大東主陸續撤資,這家報紙當然是無疾而終。
這也使得不少躍躍欲試的商人熄了辦報的心思。
確實,報紙影響力大,利潤也大,但也要有那本事才行。
一部神雕,跌宕起伏,論劇情比射雕還要精彩許多。
加上賈芸之前已經經營起來的市場和口碑,神雕的售量要遠大於之前的射雕。
兩個多月時間,光是神雕出版發售,賈芸就賺了三十多萬兩。
這個數字還在急劇增加。
報紙也是月入數萬兩不等。
要看廣告投入多少。
固定收入就是十萬份左右的訂戶,每天五十萬文錢,去掉成本,收入不過四百多兩。
一個月一萬多兩,一年收入已經抵寧榮二府的莊田收入。
不少了。
加上廣告收入後,這個收入就是猛增。
京城也是大商家最多的地方。
現在報紙不是愁接不到廣告,而是要做廣告的商家太多,頭疼的是給他們排期。
光是出書和報紙這兩樣,賈芸的文化產業做的相當成功了。
年收入肯定超過百萬兩白銀。
這個數字……
已經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兩江總督府。
書房內,兩江總督王彬先是急驟的來迴踱步。
良久後,他的雙眼中放出精芒,顯然是已經下定了決心。
看到天時人口論之後,王彬就決定不再拖延和瞻前顧後了。
他的科名也是在二甲前列,並且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中進士。
年齡才五十多,但已經是科場老前輩。
為官近三十年,資曆早打磨夠了。
曾為翰林,給事中,在戶部和吏部都任過職,以四品吏部郎中直接放外巡撫。
兩任巡撫,升任總督。
其實,還算是慢的。
如果不是十餘年前就跟隨隆正帝,受到了排擠打壓,以王彬的能力,威望,資曆,早該入閣了。
這一次,也是隆正帝有密旨過來。
皇帝會留陶炳吉最少半年。
半年內,王彬穩住江南總督的位子,不求有功但求無功。
然後皇帝會授意一些臣下上奏舉薦王彬,盛讚這位總督德性和功勞。
如此,皇帝會提名王彬,繞過會推的程序,直接成為內閣入閣人選之一。
大周的內閣大學士極為尊貴,入閣的程序也很嚴謹。
不是說天子想令誰入就令誰入。
那還尊貴個屁。
大周官員,最為尊貴的就是廷推官。
也是最高等級的官員。
夠格上廷推的官職,隻有內閣和六部尚書。
剩下的,不論是侍郎,左都禦史,大理寺,翰林掌院,通政使司,京營節度,大理寺,理藩院,國子監,這些重要部門都不夠格廷推。
至於光祿寺,太常寺,太仆寺,宗人府,內府,這些部門就更差的遠了。
廷推人選,特別是大學士,是內閣,六部,諸寺,卿,先提出初步人選,這叫會推。
會推出人選後再聯合上報。
這裏頭就有群臣之間的博奕,也有君臣之間的博弈。
比如皇帝有意要提名某個大臣,會授意給自己的私人,由其在會推時提出人選。
正常情況下,皇帝提名的人選都會通過。
但皇帝也不是萬能的,比如隆正帝這幾年毫無提名權。
放眼看去,滿朝都是景和舊臣。
他既找不到心腹大臣提名,也沒有人會幫他提名。
連會推名單都上不了,談什麽廷推?
這一次顯然不同了。
皇帝借賈芸的兩論打開缺口。
一個李在春丁憂,這個可以讓給景和舊臣自己來爭。
還有一個陶炳吉離任之後的空缺,正好是可以留給王彬。
而此事皇帝和群臣已經有了默契,一個大學士,一個左都禦史都會被皇帝拿走。
說來搞笑,但這就是君臣博弈。
強如漢武帝,光武帝,也是得靠侍中和尚書台來權衡君權和相權。
到了大周,君權已經完全戰勝了相權,連名義上的宰相都沒有了。
隆正帝的情況是比較特殊。
上頭還壓了個太上皇這個婆婆在,權力受到掣肘,運作起來就更加難受。
好在曙光已現。
但王彬豈是那種坐享其成之人?
“若按陛下安排,確實可以穩妥入閣。然而,這樣入閣,還直接為次輔,不服者必眾!”
王彬也是一個意誌堅剛之人。
對景和朝的積弊深惡痛絕。
他和林如海都是有相同的見解。
要不然也不會走到一起為當時還是皇子的隆正帝效力。
隻是王彬性烈如火,做事剛強果決。
林如海卻是柔和多智,智略如海。
彼此完全是兩個風格。
但在此時此刻,兩個風格的人最終是做了一樣的決定!
不論如何,需要建功!
挾大功入朝,方有益於主上,可以更快的打開局麵!
景和朝多年積弊,不能慢悠悠的用水磨功夫了!
“賈芸此子真是不俗。”
“若非他有關農夫,農具,土地的論述,所謂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關係,真是令老夫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這中間的矛盾,就是桎梏生產力的矛盾。”
“人和,就是要調解,梳理這些矛盾。”
“人和做的好,就算所謂生產力沒有質的變化,仍然是能帶來一定的增長,減緩人口增加帶來的諸多矛盾,延緩王朝走向衰落。”
“老夫為大周之臣,不可隻顧自身前途,也該是用心調和一下矛盾,釋放生產力的時候了。”
“隻盼一切順利,到時候,老夫要親自去見一見那賈芸,當麵討教一下,此子的學問必定還沒有都暴露出來!”
“隻怕……”
書房中,麵色沉毅的王彬搖頭自失一笑。
他知道,賈芸必有顧慮。
也不能叫人完全不顧自己安危。
隆正帝當年選擇的人選,多半都是有理想和抱負的良臣。
性格也是各有不同。
王彬銳利如金石,但並不頑固,能理解和代入別人的立場。
隻是有的時候,不似林如海柔和多智,且王彬的考慮多半以國事為重,就算明知賈芸有苦衷,按此人的脾性,也會想方設法,把賈芸肚子裏的東西都給掏出來為止。
這就是頂級大臣的胸懷和抱負。
……
一轉眼,已經是三月初。
神雕的連載也進入了中後期。
神京日報徹底銷聲匿跡。
這家報紙原本就是陰謀的產物,準備的很倉促,根本沒有拿的出手的東西。
在陶炳吉等人倒台後,出資的幾家大東主陸續撤資,這家報紙當然是無疾而終。
這也使得不少躍躍欲試的商人熄了辦報的心思。
確實,報紙影響力大,利潤也大,但也要有那本事才行。
一部神雕,跌宕起伏,論劇情比射雕還要精彩許多。
加上賈芸之前已經經營起來的市場和口碑,神雕的售量要遠大於之前的射雕。
兩個多月時間,光是神雕出版發售,賈芸就賺了三十多萬兩。
這個數字還在急劇增加。
報紙也是月入數萬兩不等。
要看廣告投入多少。
固定收入就是十萬份左右的訂戶,每天五十萬文錢,去掉成本,收入不過四百多兩。
一個月一萬多兩,一年收入已經抵寧榮二府的莊田收入。
不少了。
加上廣告收入後,這個收入就是猛增。
京城也是大商家最多的地方。
現在報紙不是愁接不到廣告,而是要做廣告的商家太多,頭疼的是給他們排期。
光是出書和報紙這兩樣,賈芸的文化產業做的相當成功了。
年收入肯定超過百萬兩白銀。
這個數字……
已經超出了常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