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南方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恍惚而過。
轉眼間連燈節也過了。
各衙門早就開始辦公,隻是元宵節前後各衙門都很懶散,當官的早上點卯之後,不到一個時辰就走人了。
吏員們也懶懶的,公事也不太上心。
好在不光是朝廷官府如此,民間也大抵相同。
農村還是處於農閑時期,再勤勉的人,在此時仍是處於休憩狀態。
商人也不會在此時就出門,總得再耽擱半個月左右時間。
整個大周仍是處於半停擺的狀態。
身處揚州的林如海也是難得的休憩了半個多月,並且用心調整身體,半個多月下來,身體和精神都恢複了許多。
按往年的慣例,林如海會在年後召開幾次揚州的名士來鹽法道衙門聚會。
這也是他的愛好之一。
畢竟是探花,林家的列侯身份也是文侯,國初之時,林家先祖在太祖,太宗皇帝身邊讚畫軍務,立下不少功勞。
否則也不可能數代列侯。
林家也算是標準的書香官紳世家,隻是有爵位,又可算勳貴世家。
當年中探花,出身勳貴,迎娶賈政,可以說是林如海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同時又與當時以皇子觀政的隆正帝交好,進入對方的陣營之中。
然後就是一路被打壓。
文侯之後,勳貴之身,還有當時正當極盛的賈家為背景。
加上自身是探花。
林如海若留京,早就是翰林學士,然後成京卿,現在可能已經是三品侍郎。
蘭台寺大夫兼巡鹽禦史,也就是鹽法道,隻不過是四品。
以林如海的背景資曆,打壓的痕跡相當明顯了。
好在隆正帝已經漸漸奪迴主動,林如海距離升遷也不遠了。
鹽法道衙門的文會在揚州相當有名,是著名的大型文會之一。
但今年沒有召開。
所有人都明白,林大人在用心研讀天時人口論。
京師是天下目光聚集之處。
賈記書局和賈芸的小說早就揚名天下。
但一開始主要在北方流傳。
王朝周期論出來之後,開始傳向南方。
但報紙很難到南方。
隻有少數從北方南下的商人,遊學士子,僧道之類,會把報紙帶著南下。
王朝周期論到揚州,金陵,姑蘇等地後也是引起轟動。
南方已經是經濟和文教中心。
向來以此為傲。
但王朝周期論出現後,哪怕最傲氣的南方士子,最多說賈芸狂妄,或是取了機巧,但無人敢不認賈芸的眼光高遠。
等天時人口論一到,那就更是萬籟俱寂了。
這樣的文章,哪怕再自傲的南方士子也不敢說自己也能寫的出來。
如果說王朝周期論還有爭議,天時人口論就是打的整個南方士子抬不起頭。
這種況態下,別說林如海也沉浸在天時人口論中,就算他有心召開文府,有心氣來參加的士人和名士也怕是寥寥無幾。
“需得釋放生產力……”
“器材,人,勞作的目標。”
“換成淮揚一帶,就是要釋放鹽農,改良鹽業的生產辦法,甚至改變生產的基礎。”
“淮揚產鹽,是大量鹽農用大型鍋灶,加上各種器具,配大量柴薪燒煮鹵水,用苦功夫熬煮成鹽。”
“這種辦法,用人多,用物多,時間長,耗費柴薪多。”
“且鹽農都被有窩本的大鹽商控製,鹽價,成本,都是大鹽商說了算!”
“甚至,柴薪林地包括稻草都被鹽商控製了,他們稍微一提柴薪價格,鹽價就得上漲!”
“朝廷也知道鹽商已經成了氣候,但除了當今皇帝為皇子時,一氣令鹽商捐輸四百萬兩,解決了當時的大規模水患賑災,除此之外,鹽商一年最多捐一二百萬兩,和他們的所得相比,所付出的真的是九牛一毛。”
“整個淮揚一年出產超過十億斤鹽,每斤鹽平均在十五文錢左右,一百五十億文錢,每年一千五百萬的售鹽所得,國家在淮揚的鹽課才二百萬兩不到,舉國鹽課才二百三十萬兩銀子,成本就是鹽農,柴薪,器物損耗和運輸,最多占三成。剩下的六七百萬兩,被幾十家大鹽商瓜分!”
“要控製鹽政,提高鹽課,非得廢棄現在的辦法,也就是賈芸所說的改變生產關係,釋放生產力……”
書房中,林如海越想越興奮。
原本他還在猶豫之中。
鹽政的變革關係重大!
現在淮揚鹽課一年不到二百萬,但已經是大周極為重要的穩定財源,萬一有變,林如海負不起這個責任。
大周現在歲入三千八百萬兩銀子,鹽課二百三十多萬看似不起眼,但大周每年的財政盈餘也就幾十萬到百萬兩之間。
也就是說,去掉鹽課,財政就是赤字。
事關重大,林如海一直沒有下定決心。
看到天時人口論和王朝周期論之後,他也是終於下定了決心。
“賈家此子真是天縱之才……”
“玉兒的信裏對他不乏誇讚啊。”
“還見過麵,相貌身形氣質都是極為誇讚……”
林如海臉上露出老父親的酸澀神情。
自家女兒,還從來沒有這樣誇讚過一個外人。
況且還是個十六歲左右的少年人。
也算是黛玉潛在的結親對象。
林如海也有種自家女兒這朵小花要被人連盆端走的危機感。
當然,這也就是潛意識。
黛玉大家閨秀,又在賈家同賈母生活在一起。
林如海對黛玉並不擔心。
隻是內心隱隱有些覺得,黛玉對賈芸怕是有些好感。
不過也僅限於好感了。
大家閨秀的婚事,有時候父母都不一定能當家作主。
林如海不知道的是,賈家內部已經因為黛玉分裂成兩派。
一派是賈母,鳳姐等人,看好黛玉和寶玉。
一派則是王夫人,打死都不願看到黛玉嫁給寶玉。
賈府內圍繞這件事,也是充滿著明爭暗鬥。
林如海到底是男子,不懂這裏頭的彎彎繞。
若是賈敏還在世,絕不會把黛玉送到榮國府去住。
“鹽政之法,我要下定大決心去做……”
林如海把自己關在書房幾天,終於也是下定了決心。
此事若成,對國家,朝廷社稷大為有利。
對民生也有利。
當然,對自己也有利。
挾此聲望,足夠迴京任職了。
到時候可將黛玉接到自己身邊,幾年不見女兒,林如海心中也是想念的很。
轉眼間連燈節也過了。
各衙門早就開始辦公,隻是元宵節前後各衙門都很懶散,當官的早上點卯之後,不到一個時辰就走人了。
吏員們也懶懶的,公事也不太上心。
好在不光是朝廷官府如此,民間也大抵相同。
農村還是處於農閑時期,再勤勉的人,在此時仍是處於休憩狀態。
商人也不會在此時就出門,總得再耽擱半個月左右時間。
整個大周仍是處於半停擺的狀態。
身處揚州的林如海也是難得的休憩了半個多月,並且用心調整身體,半個多月下來,身體和精神都恢複了許多。
按往年的慣例,林如海會在年後召開幾次揚州的名士來鹽法道衙門聚會。
這也是他的愛好之一。
畢竟是探花,林家的列侯身份也是文侯,國初之時,林家先祖在太祖,太宗皇帝身邊讚畫軍務,立下不少功勞。
否則也不可能數代列侯。
林家也算是標準的書香官紳世家,隻是有爵位,又可算勳貴世家。
當年中探花,出身勳貴,迎娶賈政,可以說是林如海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同時又與當時以皇子觀政的隆正帝交好,進入對方的陣營之中。
然後就是一路被打壓。
文侯之後,勳貴之身,還有當時正當極盛的賈家為背景。
加上自身是探花。
林如海若留京,早就是翰林學士,然後成京卿,現在可能已經是三品侍郎。
蘭台寺大夫兼巡鹽禦史,也就是鹽法道,隻不過是四品。
以林如海的背景資曆,打壓的痕跡相當明顯了。
好在隆正帝已經漸漸奪迴主動,林如海距離升遷也不遠了。
鹽法道衙門的文會在揚州相當有名,是著名的大型文會之一。
但今年沒有召開。
所有人都明白,林大人在用心研讀天時人口論。
京師是天下目光聚集之處。
賈記書局和賈芸的小說早就揚名天下。
但一開始主要在北方流傳。
王朝周期論出來之後,開始傳向南方。
但報紙很難到南方。
隻有少數從北方南下的商人,遊學士子,僧道之類,會把報紙帶著南下。
王朝周期論到揚州,金陵,姑蘇等地後也是引起轟動。
南方已經是經濟和文教中心。
向來以此為傲。
但王朝周期論出現後,哪怕最傲氣的南方士子,最多說賈芸狂妄,或是取了機巧,但無人敢不認賈芸的眼光高遠。
等天時人口論一到,那就更是萬籟俱寂了。
這樣的文章,哪怕再自傲的南方士子也不敢說自己也能寫的出來。
如果說王朝周期論還有爭議,天時人口論就是打的整個南方士子抬不起頭。
這種況態下,別說林如海也沉浸在天時人口論中,就算他有心召開文府,有心氣來參加的士人和名士也怕是寥寥無幾。
“需得釋放生產力……”
“器材,人,勞作的目標。”
“換成淮揚一帶,就是要釋放鹽農,改良鹽業的生產辦法,甚至改變生產的基礎。”
“淮揚產鹽,是大量鹽農用大型鍋灶,加上各種器具,配大量柴薪燒煮鹵水,用苦功夫熬煮成鹽。”
“這種辦法,用人多,用物多,時間長,耗費柴薪多。”
“且鹽農都被有窩本的大鹽商控製,鹽價,成本,都是大鹽商說了算!”
“甚至,柴薪林地包括稻草都被鹽商控製了,他們稍微一提柴薪價格,鹽價就得上漲!”
“朝廷也知道鹽商已經成了氣候,但除了當今皇帝為皇子時,一氣令鹽商捐輸四百萬兩,解決了當時的大規模水患賑災,除此之外,鹽商一年最多捐一二百萬兩,和他們的所得相比,所付出的真的是九牛一毛。”
“整個淮揚一年出產超過十億斤鹽,每斤鹽平均在十五文錢左右,一百五十億文錢,每年一千五百萬的售鹽所得,國家在淮揚的鹽課才二百萬兩不到,舉國鹽課才二百三十萬兩銀子,成本就是鹽農,柴薪,器物損耗和運輸,最多占三成。剩下的六七百萬兩,被幾十家大鹽商瓜分!”
“要控製鹽政,提高鹽課,非得廢棄現在的辦法,也就是賈芸所說的改變生產關係,釋放生產力……”
書房中,林如海越想越興奮。
原本他還在猶豫之中。
鹽政的變革關係重大!
現在淮揚鹽課一年不到二百萬,但已經是大周極為重要的穩定財源,萬一有變,林如海負不起這個責任。
大周現在歲入三千八百萬兩銀子,鹽課二百三十多萬看似不起眼,但大周每年的財政盈餘也就幾十萬到百萬兩之間。
也就是說,去掉鹽課,財政就是赤字。
事關重大,林如海一直沒有下定決心。
看到天時人口論和王朝周期論之後,他也是終於下定了決心。
“賈家此子真是天縱之才……”
“玉兒的信裏對他不乏誇讚啊。”
“還見過麵,相貌身形氣質都是極為誇讚……”
林如海臉上露出老父親的酸澀神情。
自家女兒,還從來沒有這樣誇讚過一個外人。
況且還是個十六歲左右的少年人。
也算是黛玉潛在的結親對象。
林如海也有種自家女兒這朵小花要被人連盆端走的危機感。
當然,這也就是潛意識。
黛玉大家閨秀,又在賈家同賈母生活在一起。
林如海對黛玉並不擔心。
隻是內心隱隱有些覺得,黛玉對賈芸怕是有些好感。
不過也僅限於好感了。
大家閨秀的婚事,有時候父母都不一定能當家作主。
林如海不知道的是,賈家內部已經因為黛玉分裂成兩派。
一派是賈母,鳳姐等人,看好黛玉和寶玉。
一派則是王夫人,打死都不願看到黛玉嫁給寶玉。
賈府內圍繞這件事,也是充滿著明爭暗鬥。
林如海到底是男子,不懂這裏頭的彎彎繞。
若是賈敏還在世,絕不會把黛玉送到榮國府去住。
“鹽政之法,我要下定大決心去做……”
林如海把自己關在書房幾天,終於也是下定了決心。
此事若成,對國家,朝廷社稷大為有利。
對民生也有利。
當然,對自己也有利。
挾此聲望,足夠迴京任職了。
到時候可將黛玉接到自己身邊,幾年不見女兒,林如海心中也是想念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