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傳出輕微的喧嘩聲。


    殿外的喧嘩聲就更大了。


    韋期逸麵色灰敗,心如死灰。


    他在賈芸麵前自傲的就是進士身份,現在最少在名義上賈芸也是同進士出身了!


    就算賈政當年,也就是給了賢良方正出身,是賜與出身中最低檔的一等。


    這樣賈政才算有了文官身份,才有資格到戶部任職。


    賢良方正之上,是賜同進士出身。


    再上,便是博學鴻詞。


    這是從太宗年間開始的恩科,為了籠絡前明遺民,安定人心,所以特開博學鴻詞科,隻收前明在野的官員和有功名身份的名士。


    沒有功名的名士,除非是名震天下的那種,否則也很難獲得入場的資格。


    門檻高,反而成就了博學鴻詞的地位。


    近百年間,無數名士趨之若鶩。


    到如今,立國多年,已經無需邀好遺老遺少,所以景和二十年開過一科之後,距今十餘年並未再進行博學鴻詞的考試。


    因為少,反而更加珍貴。


    有博學鴻詞身份的,品階倒是不高,一等不過類比五品,二等六品,三等七品。


    但足以成為總督,巡撫的座上賓。


    賈芸有此身份,遠超過他的所謂五品捐官。


    現在便是大學士,尚書見了,也得尊稱一聲“賈先生”,否則便是對博學鴻詞科不敬,也是對大周天子不敬!


    這也是當年太宗皇帝時,必須要拔高博學鴻詞科的地位而做的硬性規定。


    事涉皇權尊嚴,沒有人敢肆意冒犯。


    雖說不是什麽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但有博學鴻詞加同進士出身,此後不僅沒有官員能肆意拿捏賈芸,便是學問之道上,賈芸也有了立足之基。


    純粹的白衣,捐官,帶有賜給冠帶之類,最多證明賈芸的勳臣之後的身份。


    對他在學問之道上揚名立萬,成為學識大家並無幫助。


    但博學鴻詞科資格,對賈芸會起到極大的幫助。


    此外就是勳衛身份,位在三品,這是給公侯級別勳貴子弟的殊榮。


    入侍大明宮,賜給出入宮禁腰牌,隻要賈芸願意,此後可以天天入宮。


    勳衛,起自唐,前明時也是給功臣子弟的榮譽,允其入宮侍衛在皇帝和太子,諸王左右,彼此親近,增近關係。


    如李景隆,平安等人,都曾任過勳衛。


    賈芸的勳衛一職,就是給的官階品級,與四品冠帶一樣,算是給賈芸升官,隻是從四品升到了三品。


    繡衣衛指揮也是一樣,沒有加“掌印”二字,就是個榮譽,並不是實任。


    倒是帶禦器械,就是兩宋和前明的勳衛加禦前帶刀舍人,是榮譽也是信任。


    加上這個,便是說賈芸真的有資格帶刀劍入宮,成為皇帝的心腹勳衛。


    這是隆正帝在表明態度,賈芸是他的人。


    既是保護,也是實在的拉攏。


    還有騎都尉世職,賈芸老婆都不知道在哪,但未來的兒子已經有四品世職在身。


    也就比賈珍的三等將軍低一品而已。


    騎都尉之下,是雲騎尉,再下等是輕車都尉。


    一般來說就傳到輕車都尉為止。


    比如賈珍這三等將軍,再傳下去就是騎都尉。


    也就是說,賈芸的兒子與賈蓉的爵位相等。


    這也是個相當實惠的恩典了!


    博學鴻詞,賜同進士出身,勳衛,帶禦器械,騎都尉世職……


    這些東西,隨便哪一樣都比白銀百兩,表裏十匹等賞賜要值錢的多。


    這是萬兩銀子也買不到的體麵。


    隆正帝口諭一條接一條,大殿內外都是有些嘈雜聲響。


    但無人出來勸阻反對。


    賈芸的天時人口論,意義遠在那博學鴻詞科的詩詞歌賦之上。


    那些名士都配,賈芸不配?


    一個同進士出身,賈芸不配?


    既然有功,酬給世職,賈芸不配?


    誰敢出來,怕是隻會招來天子的怒意和斥責,不會有任何效果。


    “臣賈芸叩謝天恩。”


    賈芸當然也不會拒絕,坦蕩行禮,從容謝恩。


    隆正帝臉上露出一抹笑容。


    此子是難得的人才。


    自己如此施恩,賈芸坦然接受,算是成為打了自己標簽的心腹臣下了。


    迴想數年之前,哪怕已經是皇帝,諸多臣子還是不敢隨意接受皇帝的恩賞。


    太上皇還在,並且還在施加影響,軍中,朝堂,都是景和舊臣。


    隆正帝真的是舉步維艱!


    現在先是王朝周期論,接著又是天時人口論。


    景和帝的諸多神奇色彩也是被削弱許多。


    再加上治亂之憂,太上皇年邁,也不願出頭承擔責任。


    龍首宮那裏傳來的新消息時,既然有憂患,便是隨皇帝施行新政……


    “臣陶炳吉老邁昏庸,自請致仕。”


    “臣沈鴻翼私會勳貴,請陛下重重治罪。”


    賞功之後,該當罰過。


    陶炳吉和沈鴻翼倒也頗為自覺,不必等皇帝示意,或是禦史出手。


    自己解下梁冠,叩請致仕和請罪。


    “陶先生所請不允,罰俸一個月足矣。”


    “沈卿處事孟浪,迴鄉冠帶閑居去吧。”


    “臣陶炳吉謝恩。”


    “臣沈鴻翼謝恩。”


    兩位大臣叩首謝恩。


    雖然陶炳吉的致仕請求被駁迴,但大家都知道是時間問題。


    大學士好比是私人家裏的老師,不管怎樣都要給個麵子。


    一般大臣稱“卿”,很少稱愛卿之類,那是影視瞎扯蛋。


    但大學士慣例是稱“先生”。


    這就是皇家對大學士的尊重。


    大學士被罰俸,就是皇帝擺明了不再尊重和信任。


    但次輔大學士畢竟身份貴重,一請辭就允,會使別的大學士寒心,相當不妥。


    最少要辭五六次之後,才會允其致仕,給乘騎,也就是驛傳免費送到家中榮養。


    對七旬以上的大學士,這是好事,一生功成名就了。


    但陶炳吉還不到六十,對政客來說正是年富力強之時。


    首輔老邁,陶炳吉還是有不小的機會衝擊首輔。


    這一次的失算,陶炳吉算是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當然,也是對他個人而言,對很多人來說,次輔已經是天上人了。


    大周三年一次進士春闈,每次取中三百多人。


    三十年正常科考加恩科,取中人數超四千人。


    這三十年間,能進入內閣的不超二十人。


    內閣大學士是進士中的精英,對普通人來說,進士都是文曲星君下凡。


    除了江南幾個地方,每個縣都有若幹進士甚至都有狀元外。


    很多文教一般或是不發達的地方,取出從唐到宋,明,清的縣誌來查,可能一個千年曆史的縣,人口基數百萬,但整個千年的科舉史上,考中進士的也就幾個人。


    這並不誇張。


    所以陶炳吉在很多人眼裏早就是功成名就。


    隻是在登頂的最後一路行差踏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方有嘉年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方有嘉年華並收藏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