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天子厚賞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賈芸要是真抒胸懷,那就會建言現在大周趕緊拋棄儒學,全力工業化,全力搞教育,建立手工行業,保護技術革新,實行專利法案,大開門戶進行對外貿易……
說出來怕要被噴死。
不,連金台上的皇帝也饒不了自己。
向前進是好事。
但步子邁的太大,會把蛋給扯碎的。
果然,就算賈芸現在說的這些,隆正帝也是凝神細思起來。
半晌過後,隆正帝才道:“翰林官,可知農政全書?”
一個翰林閃身出來奏道:“迴奏陛下,是有此書,前明東閣大學士李光啟著,共六十卷,計有農事,田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製造,荒政等各卷。”
“荒卷是何意?”
“迴奏陛下,荒卷是識別野菜樹皮等物,大災之年逃荒時可以辨別哪種能食用,哪種微毒,哪種巨毒等。”
隆正帝頗為意外,愣了一會之後,感歎道:“徐光啟諡號是什麽?”
“是文定。”
“嗯,朕知道了。”
文定當然是美諡,事實上,別說加一個“文”字,就算有諡號也是難得之事。
有清一代,大臣有賜諡號的才四百多人。
諡文字的就更少了。
文正八人,文襄十五人,下麵是文忠,文貞,文成,文定等。
但隆正帝此時覺得徐光啟的用心良苦,如果農政全書真的建功,此人可以再加美諡。
比如從文定加諡到文忠。
後世皇帝給前朝大臣加諡也並無不可。
金台下的諸多大臣顯然也是明白皇帝用心。
有一些翰林出身的臉上露出古怪之色。
要知道,徐光啟的學識是沒話說,其經學水準極高,也是翰林出身,若非如此,也無法以禮部尚書身份入閣,成為明朝的內閣大學士。
明朝可是有非翰林不得入閣的鐵門檻。
但徐光啟有被詬病的地方。
一是和西番人往來密切,譯“幾何原本”等西方先哲的學術著作。
二就是徐光啟對雜學太癡迷,不光是編有農政全書,還有很多幾何學,數學方麵的著作。
在後人來看這是大師,智者。
但在當時的儒臣看來,這是不務正業,用心太雜。
要是徐光啟一心辯經,怕是早成大儒。
所以真正的儒臣心裏,對徐光啟頗有非議,甚至是排擠。
此時隆正帝又問道:“可知天工開物?”
這個翰林麵露尷尬之色,答道:“臣並不知。”
這時一個工部郎中奏道:“臣見過此書,前明小臣宋應星所著,其中有不少器械圖形和如何使用的說明。”
隆正帝眼中露出明顯的不滿之色。
這就是儒臣!
平時隻講那些玄乎的大道理,隻講經義,還自詡天子師!
有用的東西,你們是一點不放在心上啊!
饒是隆正帝讀書四十年,這兩本書也是聽都沒聽過。
一則是信息傳播的滯後。
二來就是在儒臣眼裏,這種雜書雜學,毫無意義!
隻要天子懂那些經義中的大道理,國家自然就能富強了。
而沉浸在奇技淫巧之中,隻會敗壞國事!
簡直昏聵!
“這兩本書,著有司收集,朕與內閣,六部,科道並閱。”
賈芸適時奏道:“臣的書局中就有。”
隆正帝好笑道:“賈芸你這算是將買賣做到朝堂上了?”
隆正帝麵露無奈之色……
這賈芸真的是罕見的人才,但似乎是窮怕了,一心求田問舍啊……
賈芸笑道:“臣做生意是要取利,但於國有大利者,臣也不敢吝惜,隻貪自家的小利。臣會加印這兩套書各一百套,貢與陛下。”
“如此甚好。”
隆正帝滿意一笑,對著左右道:“賈芸賜過四品冠帶,實則也是白衣,朕欲賜他實職以酬其功……”
此次奏對,隆正帝明顯是十分滿意!
賈芸博學多才,見識高遠,且腹中是真有貨,不是那種隻會賣嘴邀直的儒臣!
此類人才,當然不宜放在民間……
諸多在場諸王,勳貴,高官,顯然是各有看法。
但在此時,皇帝興趣極高,而且賈芸確定展現了足夠的才幹,出來反對,除了惹怒皇帝之外並無好的結果。
“臣賈芸不敢……”
此時反而是賈芸站了出來。
“臣並無功名,也無軍功,勳貴與文臣兩道臣都並無根基,驟然賜官,臣恐物議沸騰,並開幸進之門。況且,臣有意以教化建功,寫書,辦報,這是臣真正願為之事,請陛下明察。”
隆正帝沒好氣的道:“還有買莊子,辦工坊?”
“是……”賈芸坦然答道:“臣願以報紙開民智,興實業使民富國強。”
“辦報紙以開民智,興實業使民富國強……”
賈芸的話,令隆正帝又一次陷入沉思之中。
這種話,此前也沒有人說過。
儒臣的角度,永遠是聖道為先,致君為堯舜為第一。
如何為堯舜,便是親賢臣,遠小人。
他們便是賢良,而不同意他們的便是小人……
說著簡單,但實在叫人摸不著頭腦。
很多皇帝,少年時對這一套也是言聽計從。
但長大之後,發覺並不是那麽迴事。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欲望,所有大臣也並不是表麵上那麽光明磊落。
萬曆就是最明顯一個。
明神宗是張居正等人用心教導出來的聖君模板。
少年萬曆至青年也確實想按儒臣的明君來要求和約束自己。
但當萬曆之後發覺朝堂上根本不是那麽迴事時,他的內心就直接崩壞了。
“其誌可嘉!”
隆正帝隱隱有些明白賈芸的誌向和追求。
一則以名,二則以利,三則以此影響世人。
這少年,畢竟不是真的俗人。
真的俗人,寫不出天時人口論!
讚了一句後,隆正帝笑道:“然卿於朝廷有大功,朕焉能不賞?”
“傳旨:賈芸建言有功,著賜禦前帶禦器械,充三品勳衛,加繡衣衛指揮!”
“賜賈芸麒麟服一,賜紫韁一,賜紫金魚袋一!”
“賜賈芸嫡長子騎都尉世職。”
“賜白金百兩,表裏,絹,絲,各十匹。”
隆正帝停了一下,似乎在思索,須臾過後,又朗聲道:“賜賈芸博學鴻詞科並同進士出身,欽此!”
說出來怕要被噴死。
不,連金台上的皇帝也饒不了自己。
向前進是好事。
但步子邁的太大,會把蛋給扯碎的。
果然,就算賈芸現在說的這些,隆正帝也是凝神細思起來。
半晌過後,隆正帝才道:“翰林官,可知農政全書?”
一個翰林閃身出來奏道:“迴奏陛下,是有此書,前明東閣大學士李光啟著,共六十卷,計有農事,田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製造,荒政等各卷。”
“荒卷是何意?”
“迴奏陛下,荒卷是識別野菜樹皮等物,大災之年逃荒時可以辨別哪種能食用,哪種微毒,哪種巨毒等。”
隆正帝頗為意外,愣了一會之後,感歎道:“徐光啟諡號是什麽?”
“是文定。”
“嗯,朕知道了。”
文定當然是美諡,事實上,別說加一個“文”字,就算有諡號也是難得之事。
有清一代,大臣有賜諡號的才四百多人。
諡文字的就更少了。
文正八人,文襄十五人,下麵是文忠,文貞,文成,文定等。
但隆正帝此時覺得徐光啟的用心良苦,如果農政全書真的建功,此人可以再加美諡。
比如從文定加諡到文忠。
後世皇帝給前朝大臣加諡也並無不可。
金台下的諸多大臣顯然也是明白皇帝用心。
有一些翰林出身的臉上露出古怪之色。
要知道,徐光啟的學識是沒話說,其經學水準極高,也是翰林出身,若非如此,也無法以禮部尚書身份入閣,成為明朝的內閣大學士。
明朝可是有非翰林不得入閣的鐵門檻。
但徐光啟有被詬病的地方。
一是和西番人往來密切,譯“幾何原本”等西方先哲的學術著作。
二就是徐光啟對雜學太癡迷,不光是編有農政全書,還有很多幾何學,數學方麵的著作。
在後人來看這是大師,智者。
但在當時的儒臣看來,這是不務正業,用心太雜。
要是徐光啟一心辯經,怕是早成大儒。
所以真正的儒臣心裏,對徐光啟頗有非議,甚至是排擠。
此時隆正帝又問道:“可知天工開物?”
這個翰林麵露尷尬之色,答道:“臣並不知。”
這時一個工部郎中奏道:“臣見過此書,前明小臣宋應星所著,其中有不少器械圖形和如何使用的說明。”
隆正帝眼中露出明顯的不滿之色。
這就是儒臣!
平時隻講那些玄乎的大道理,隻講經義,還自詡天子師!
有用的東西,你們是一點不放在心上啊!
饒是隆正帝讀書四十年,這兩本書也是聽都沒聽過。
一則是信息傳播的滯後。
二來就是在儒臣眼裏,這種雜書雜學,毫無意義!
隻要天子懂那些經義中的大道理,國家自然就能富強了。
而沉浸在奇技淫巧之中,隻會敗壞國事!
簡直昏聵!
“這兩本書,著有司收集,朕與內閣,六部,科道並閱。”
賈芸適時奏道:“臣的書局中就有。”
隆正帝好笑道:“賈芸你這算是將買賣做到朝堂上了?”
隆正帝麵露無奈之色……
這賈芸真的是罕見的人才,但似乎是窮怕了,一心求田問舍啊……
賈芸笑道:“臣做生意是要取利,但於國有大利者,臣也不敢吝惜,隻貪自家的小利。臣會加印這兩套書各一百套,貢與陛下。”
“如此甚好。”
隆正帝滿意一笑,對著左右道:“賈芸賜過四品冠帶,實則也是白衣,朕欲賜他實職以酬其功……”
此次奏對,隆正帝明顯是十分滿意!
賈芸博學多才,見識高遠,且腹中是真有貨,不是那種隻會賣嘴邀直的儒臣!
此類人才,當然不宜放在民間……
諸多在場諸王,勳貴,高官,顯然是各有看法。
但在此時,皇帝興趣極高,而且賈芸確定展現了足夠的才幹,出來反對,除了惹怒皇帝之外並無好的結果。
“臣賈芸不敢……”
此時反而是賈芸站了出來。
“臣並無功名,也無軍功,勳貴與文臣兩道臣都並無根基,驟然賜官,臣恐物議沸騰,並開幸進之門。況且,臣有意以教化建功,寫書,辦報,這是臣真正願為之事,請陛下明察。”
隆正帝沒好氣的道:“還有買莊子,辦工坊?”
“是……”賈芸坦然答道:“臣願以報紙開民智,興實業使民富國強。”
“辦報紙以開民智,興實業使民富國強……”
賈芸的話,令隆正帝又一次陷入沉思之中。
這種話,此前也沒有人說過。
儒臣的角度,永遠是聖道為先,致君為堯舜為第一。
如何為堯舜,便是親賢臣,遠小人。
他們便是賢良,而不同意他們的便是小人……
說著簡單,但實在叫人摸不著頭腦。
很多皇帝,少年時對這一套也是言聽計從。
但長大之後,發覺並不是那麽迴事。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欲望,所有大臣也並不是表麵上那麽光明磊落。
萬曆就是最明顯一個。
明神宗是張居正等人用心教導出來的聖君模板。
少年萬曆至青年也確實想按儒臣的明君來要求和約束自己。
但當萬曆之後發覺朝堂上根本不是那麽迴事時,他的內心就直接崩壞了。
“其誌可嘉!”
隆正帝隱隱有些明白賈芸的誌向和追求。
一則以名,二則以利,三則以此影響世人。
這少年,畢竟不是真的俗人。
真的俗人,寫不出天時人口論!
讚了一句後,隆正帝笑道:“然卿於朝廷有大功,朕焉能不賞?”
“傳旨:賈芸建言有功,著賜禦前帶禦器械,充三品勳衛,加繡衣衛指揮!”
“賜賈芸麒麟服一,賜紫韁一,賜紫金魚袋一!”
“賜賈芸嫡長子騎都尉世職。”
“賜白金百兩,表裏,絹,絲,各十匹。”
隆正帝停了一下,似乎在思索,須臾過後,又朗聲道:“賜賈芸博學鴻詞科並同進士出身,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