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後,才有人繼續說道:“嗯,按賈芸的說法,疆域,農耕方式,生產力和收入已經到頂峰。如果不是有番薯,玉米,土豆這些外來作物……”


    “慎言,慎言。”


    “這有什麽,陛下發下報紙就是令我們討論,我看賈芸說的有道理。”


    “我也讚同,一目了然!”


    “據說欽天監和戶部已經證實了曆朝天文誌記錄,和賈芸的小冰期之說完全對的上!”


    “人口論也對的上,曆朝大亂之始,無不是人口到達一定的峰值。疆域大小,生產收獲的水準,決定了能承載多少人口。一旦過了極限,便是大亂之始。如果天時好,人和好,那麽還能拖延,但爆發大亂是遲早的事,沒有緩和的可能。”


    “唉,所謂王朝興廢,治亂循環,應天法祖,江山在德不在險……原來都是虛妄。哪怕做足人和,隻要人口到了一定基數,崩潰是遲早的事情。”


    “那咱們現在做的所有事,有何意義?”


    “隻能盡全力減緩崩潰的時間啊,賈芸不是說了,每次人口到頂峰的崩潰都是毀滅性的……秦漢之交的大崩潰毀掉了先秦傳承的貴族體係。東漢末毀掉了舊有的察舉製,出現了門閥世家。唐末之後,世家門閥毀了。宋亡,古典華夏讀書人的脊梁骨被打折了……明末的大亂之後,偽清那短短不到二十年,華夏已經成了醬缸,要不是我大周太祖皇帝提三尺劍驅逐韃虜,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麽模樣。”


    “明末人口應該是過億,幾十年的戰亂損失了最少四五千萬人,隻剩下不到六千萬人口。短短百年不到,現在人口激增到億人……”


    “這是有外來的作物的功能,但也不能不警惕了!”


    “這也是陛下敲鍾大朝會,分發報紙的原因所在。”


    “據說皇城附近所有訂報的人家都被繡衣衛和龍禁衛上門了……附近幾裏的報紙被搜刮一空,這才湊了這幾千份出來。”


    “賈芸是國士啊……這一次的大朝會我覺得值,應該召開。”


    “沒錯,賈芸真國士也!”


    “我還以為賈芸是隻知謀利的小說家之流,最多算是能留名史書的文豪,現在看來,可不僅是文豪那麽簡單!”


    “此次不可再無視賈芸之能,刷新吏治,再現人和,絕不能耽擱了!”


    “對!現在這局麵,如果人心不能趨於一同,那就完了!”


    議論紛紛的當然是中下層的官員。


    而且是以年輕官員為主。


    血仍未冷。


    年紀老邁的,眼中就是驚疑不定,他們還沒有完全理解。


    中年官員,顧慮較多,不敢隨意發聲。


    但基本上他們看完文章後,又彼此交流一會,也是可以確定這天時人口論確實是無可辯駁,引用的史料記錄和天時記錄,人口記錄,都是和賈芸的文章完全契合。


    這一下,他們要考慮的不光是站隊問題了。


    人口論中,關於人口過多造成的大崩盤,哪一次都是極為慘烈。


    漢初時,連四匹純白馬都湊不出來,皇帝的車駕都是雜馬。


    人口減半。


    東漢末,蜀漢才九十萬人口,東吳不到三百萬,實力最強的魏國也就四百多萬人,幾十萬戶。


    所謂白骨露於野,千裏無人煙。


    兩漢的世家在東漢幾乎全部重新洗牌。


    魏晉九品中正製形成的門閥,北方關隴世家形成的門閥,在唐末後蕩然無存。


    兩宋之變,蒙古入侵,人口又是減半,四川幾乎被屠光。


    多少世家徹底灰飛煙滅。


    哪怕距離這樣的大崩盤可能還有幾十年,但總得為兒孫計,為後人計啊。


    這個時代談不上破除封建迷信。


    而且基本上都存在宗族。


    宗族是帶給人家族責任感。


    讀書人好歹還有社會責任感,哪怕不多。


    最少也是要求名。


    生為太傅,門前牌坊高聳,死諡文忠,流芳百世。


    此外就是要保住傳承。


    沒有後代不得血食,這時代很多人是信的。


    要真的搞到天下大亂,整個大周崩盤,不知道自己家族會不會搞到舉族消消樂……


    一念及此,哪怕是標準的景和舊臣,此時心思也是變了。


    最少,是原本牢不可破的文官聯盟,此時最少在所有人的心裏已經有了明顯的裂痕。


    這也是隆正帝追求的效果。


    派出禁軍搜集報紙,絕對是隆正帝的神來之筆。


    讀出來,沒有看到文字來的震撼。


    還有配圖。


    還有羅列的數字資料。


    一目了然。


    要不然,哪來這麽強大的說服力?


    別說這群文官,殿內的宗王,包括忠智親王,忠廉親王,忠勇親王,哲郡王,禮郡王等宗室諸王都是被說服了。


    他們多半不是和隆正帝一條心。


    當年奪嫡時,大家都是人頭打出狗腦子來了。


    現在除了一些死硬的宗王外,都是被天時人口論給折服了。


    大周要亡國了,大家都沒好下場。


    子孫後代的富貴也完了。


    此外便是趙國公田鐸和諸位實權勳貴,都是麵色大變。


    武夫喜歡戰功,但不代表他們喜歡舉國大亂的崩盤式的戰亂。


    他們孜孜以求的勳貴地位和擁有的一切在這樣的大亂中都毫無意義。


    在這一點上,勳貴們和宗王,皇帝的利益一致相同。


    隻有廉親王幾人,仍是不為所動模樣。


    他們對隆正帝的敵意已經深入骨髓,甚至還在義忠親王之上……


    和解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和解。


    就算如此,也是足夠了。


    隆正帝反不如一開始那麽緊張,幾千人一起讀報的場麵太壯觀了。


    估計也會史書記錄下來。


    兩次敲鍾俱是因為一人……


    隆正帝也有些好笑的想,這賈芸真的是上天賜下來的瑰寶!


    可惜這瑰寶毫無政治上的野心,這一次若不是陶炳吉等人拉著賈家壓迫過份,賈芸都未必會出手。


    這小子就是個求田問舍,安心當富家翁的性格。


    這可不成……


    此後得想辦法給他壓擔子才是!


    隻是還不知道,此子眼光境界高古深遠,具有常人難及的戰略眼光,一眼能看的清曆史的迷霧,實為難得的人才。


    但如果處理具體的軍政事務,賈芸的能力如何,還有待考察。


    隆正帝在賈芸寫出王朝周期論時,心裏還有個考察之後再說的想法。


    這一次,卻隻是想著要給賈芸找個合適的位置了。


    過高不行,有拔苗助長之嫌。


    過低也不行,賈芸這樣的大才,放個校尉給他,或是幹個順天府通判,同知,都屬於浪費人才。


    隻能暫且拋下此事,容後再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方有嘉年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方有嘉年華並收藏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