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爺,就這麽涮?”


    “對,就這麽涮,厚薄無所謂,但要勻稱。”


    多日後,在賈芸日以繼夜的忙碌下,一千多個常用字全部鑄模完成。


    有一些常用字不止一個,最常用的要鑄造出多個才行。


    接下來,賈芸完成了初步排版。


    就是將每十頁用字擺在平板之中,金屬字要稍微凸顯向上一些。


    然後涮墨。


    墨也是特殊調製而成。


    是要用墨水,脂肪,樹脂按比例調和而成。


    不光是能印刷上色,按其黏稠度與附著力,可以均勻附著於金屬字的表麵,並且清晰呈現。


    病愈的小丫鬟小竹也被賈芸抓了來打下手。


    對小竹來說,眼前這事叫她有些戰戰兢兢。


    這是在做書啊!


    書籍,在華夏人心裏是有著崇高的地位,不光是商品,還有文化附加屬性。


    別說書籍了,就算是寫滿了字的紙也不能亂扔。


    民間的一些書籍,用的是寫滿一麵紙的公文紙的反麵。


    這種紙從衙門裏流出來,隻要給管事的小吏一些好處就行,成本相對要低的多。


    這種書籍的價格相對要低一些,隻要能忍受一麵是書籍正文,反麵是公文草稿就行。


    “敬惜字紙”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很多人都會把用過的字紙收集在一起,定期焚燒,不會隨意丟棄毀損。


    廁紙是專用的草紙。


    可不敢拿正經文墨用紙上茅房,按此時的風俗習說是要天打雷劈的。


    而現在,一個小丫鬟戰戰兢兢的在給字模涮墨,等候著印刷書籍,怪不得小竹的小臉上滿是紅暈,整個人都是緊張萬分。


    賈芸看的隻是暗笑。


    待小丫鬟涮好墨,賈芸令她將準備好的鉛山紙擺在模具上方,然後蓋上皮製的覆具。


    模具也是預先按紙張的大小製成,平鋪之後,正好覆蓋了涮好墨的模具。


    接著賈芸把機器下方的托盤推到絞盤下方。


    然後賈芸轉動絞盤,螺杆轉運,幾個唿吸後鐵製的壓板抵達模具上方,壓在覆具上。


    感覺到壓板到底之後,賈芸又反方向轉動機器,提起壓板。


    整個過程,大約是五秒鍾左右。


    這個機器就是古登堡印刷機。


    機器整體是賈芸在幾個鐵匠鋪裏分別打造出零部件,然後自己組裝出來。


    螺杆和轉軸要複雜些,有賈芸的指點也費了幾天功法才製造完成。


    其餘的都是一天就能打造出來。


    京城的鐵匠也是這個世界水準最高的一群人,要不然也不可能在京師開的起鋪子。


    整個機器一人來高,用銀十多兩。


    主要就是工費貴,鐵的價格並不高。


    鐵價是一斤一分二厘銀,一百斤鐵才一兩二錢,整個機器重三百來斤,成本幾兩,剩下的都是工費。


    鉛和錫加起來也隻十來兩銀,這兩樣金屬在這時代更不值錢。


    耗銀多是因為量更大。


    最貴的就是紙。


    賈芸買的是鉛山紙,七十兩買了一萬四千張鉛山紙,是當時的主流民用紙。


    如果是一些講究的經史子集,用的紙要更貴,成書的價格也昂貴的多。


    加上墨水,油脂。


    一百多兩銀子用的精光,隻剩下不到二兩。


    賈芸也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


    隨著壓板升起,賈芸拉開覆皮。


    再揭起白紙。


    從背麵看已經有明顯的字跡。


    小竹在一旁明顯的唿吸急促起來。


    二爺用的這辦法說是能印書……


    花了上百兩銀子。


    要是失敗……


    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隨著賈芸把手一翻……


    “印上去了,二爺,印的好清楚,好漂亮啊!”


    賈芸也是微微一笑。


    內心也是狠狠鬆了口氣。


    真的成功了。


    合金漢字是他自己用硬筆寫的模本來雕刻。


    賈芸在省級文化館呆了好多年,他一個光棍,遠離了廝殺之後培養出了書寫和篆刻的愛好。


    原本就有一些底子。


    身邊又全部是省級的大拿,可以說是書法家和有一定名氣的金石家。


    在那些老頭子的指點下,賈芸的書法篆刻也可以說是登堂入室了。


    甚至他都加了省級書法家協會。


    隻是還不夠格辦書法展和金石展。


    用來寫書刻字還真的是大材小用了。


    一張紙上大約印了二百個字,豎行,字不大不小。


    要是經史書籍,一張紙可能就幾十個字。


    賈芸可不會如此浪費,他的是消閑讀物,地位和話本相當,沒必要搞的那麽高端。


    二百個字,一本書一百五十頁,三萬字,厚薄程度也很適中。


    書麵上的字遒勁有力,間架則是美,正,勻,穩,讓,令人一看就有賞心悅目之感。


    賈芸自己看著,也是難掩得意。


    “二爺,你的字變好看了呀。”


    賈芸家就小竹一個小丫鬟。


    賈芸前幾年常練字時,這小丫頭沒少看。


    現在的字,確實是比前幾年的字強的不知道哪裏去了。


    賈芸笑著拍了拍對方的頭頂,笑道:“不是說我開了宿慧了?行了,拿著第一頁去給娘看看,別叫她在擔心。”


    賈芸在東廂鼓搗印書,花銀子如流水。


    雖然有板有眼。


    但不光是用光了家底,還欠了七十兩的巨額外債。


    卜氏不擔心是不可能的。


    現在她人在外頭,估計也是心懸的老高。


    “哎,我這就去。”


    小竹答應著,纖細苗身的身形靈巧的一轉,已經向著堂屋方向跑過去。


    “奶奶,奶奶,二爺把書印出來了。”


    “是麽?拿來我看看!”


    堂屋那邊,傳來了卜氏驚喜的聲響。


    賈芸微微一笑。


    他重新放上紙和覆板,再次重複了剛剛的程序。


    這一次印出來的字稍微要淡了一些,但並不影響閱讀。


    事實上涮上去的墨,最少要印三到四次。


    然後才重新上墨。


    哪怕最後一頁的字體會明顯淡一些。


    成本,一切都是為了成本。


    一個上午時間,賈芸把第一頁到第十頁各印了五百頁。


    每天可以印出一千五百頁十冊,這還不是極限。


    熟練之後,一台機器,兩到三個人,一天出幾十冊不難。


    按現在的速度。


    五天時間可以裝訂出五十冊。


    賈芸印,卜氏和小竹負責裝幀。


    其實就是用鑿子鑿出孔洞,然後用粗線穿洞綁牢。


    這是最簡單的線裝。


    還有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毛裝,金鑲玉裝等多種形式。


    賈芸可沒這本錢搞複雜昂貴的裝幀,簡單牢固就好。


    封皮就是用版畫的形式。


    用大小和書麵一樣的銅版,雕出圖案和書名,然後涮墨印刷就行。


    除了雕刻要下一些功夫外,印刷流程和書頁一樣。


    這就是十七世紀歐洲出現的銅版畫技術。


    了解過就沒有多神秘。


    就是歐洲那邊文藝複興後需要大量的書籍和版畫,然後他們的專利製度保護了技術,擁有大量的小手工業從業者,還有行會保護,有手工業基礎,加上市場需要促使了技術進步。


    很簡單。


    就如眼前的印刷機,肯定要比雕版容易的多。


    包括合金字的製造,技術並不複雜,成本也低。


    商人要利潤,太複雜的印刷術肯定推廣不出來。


    包括蒸汽機的出現。


    如果不是礦山需要,就算有理論出現也不會很快有蒸汽機原型機的出現。


    但有實際需要,蒸汽機不停的有人試鑄,因為有專利保護,造出來就是意味著金山銀山,利之所向,無數人趨之若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方有嘉年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方有嘉年華並收藏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