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漂亮的收尾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華夏是從西域到漠南漠北,不宜耕作。
華夏文明起於西部,從陝北沿黃河往關中,洛陽發展,到商,周之後,核心區域就是在今日的陝西,河南兩處。
到西周時,封燕於幽州,楚於湖北,還有吳,越,開始從黃河流域進入長江流域。
到秦一統天下,秦軍從楚國舊地再南下,進入嶺南,這是再入珠江流域。
這說明什麽?農耕文明與水有關,必須依水而遷徙,發展。
至五代之後,北方降水削減,關中水利設施殘敗,長安不宜為帝王居。
北宋就隻能定都於漕運方便的開封,而北宋和南宋開發湖廣,江南富裕度首次超過北方,都是和地理,天文變化有關。
華夏興起後,從河套到黃河區域,華北平原,山東,江南,湖廣,兩湖,嶺南,適宜耕作的農耕區域基本就定型。
此後的開發發展,無非就是對土地更進一步的深度挖掘利用。
在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沒有質變之前,這一片地方的極限人口,不宜超過五千萬人。
一旦超過或接近,不論是什麽朝代,什麽樣的朝廷都負擔不了,根本無法負擔!
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
人口太多,郡縣太多,管理成本無限擴大,隻能帶來各種失序。
到最後是所有階層的利益都得不到滿足。
權貴的兼並,朝政的腐敗,流寇,起義,這些隻是表象。
內裏的實質原因,就是地理環境的負擔到了極限而已……
再迴到明末。
明末時人口達到一億到一億五千萬,是因為明朝控製了半個西域,半個河套,還有遼東,雲南,貴州,而且這些地方是實控,這些是前朝都沒有實際掌握的地盤。
所以大明的容納能力要遠強於宋乃至漢唐。
隻是到了明朝末期,人口膨脹導致流寇起義,朝廷內耗導致國力更進一步衰退,無法抵禦新興的女真部族,以致最終亡國。
當然,大明的問題極多,宗藩,官製,食貨製度,太監,軍製,都是稀爛,所以雖然是大一統帝國,最後亡國於六萬丁口的小部族,有天文地理的原因,有人口膨脹的原因,也和製度原因有一定的聯係……
大周改革了前明的宗室等不合理的製度,但大周人口已經過億,各種矛盾發展也到了一定程度,體現在吏治等多方麵。
大周的疆域不如前明,但人口激增也自有原因。
前明後期,開放海禁,引入了諸多來自南美的良種。
煙草,番茄,番薯,土豆,玉米,特別是番薯,土豆和玉米這三樣,番薯試種成功後,平均畝產千斤以上,且它們耐旱,耐寒,種在邊角地一樣有好收成。
就是因為這幾樣外來的作物,造成了農業生產力在秦漢隋唐之後有了一次質的改變,導致了大周的人口快速增長。
這種增長注定會引發諸多問題。
利益分配帶來的吏治和動蕩。
人口過多,造成的人均耕地急劇減少。
小民百姓,抵抗意外風險的能力大幅度減弱。
一旦吏治持續下滑,人口越多,生產力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這就會帶來激烈的動蕩衝突,也就是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論。
至此,文章終於差不多可以結束。
天色隱隱發白。
賈芸也是終於停筆。
最後再寫幾句自辯。
“賈芸少而喪父,幼而貧寒,賴母守寡將賈芸養大成人。自賈芸記事時起,無不是母親在燈下紡線的身影,慈母親恩,無以迴報。今賈芸幸有一支筆,可以奉養老母,買田置產,賈芸並不諱言這是孜孜於求利,也是賈芸年小無知,疏忽了迴報宗族……”
“但族長賈珍,族伯賈政,族兄賈璉等,也是於數日前至陶大學士府麵承機宜,與都憲沈大了,禦史韋大人見麵,或許誤會由此而生?”
“賈芸願在祠堂向祖先謝罪,並捐助銀兩,助賈家族學,使更多貧苦族人有機會讀書上進。願修葺賈家先祖墳塋,擴大義莊莊田,使先祖無憂矣。”
“舍此之外,賈芸也不知該如何令族長釋懷?”
“若族長能見此文,使賈芸能祭祀祖先,為族人出力,足矣!”
至此,一大篇文章徹底完成。
賈芸也是疲憊不堪。
雖然概念在腦子裏。
但要用這個時代的行文習慣,盡量淺顯之餘又要顯示文采,還有邏輯性,文字的順暢性。
以及史料的詳細與準確。
不可以有半點紕漏!
寫完之後,頭痛欲裂,精神疲憊。
但也是極度放鬆。
天時論加人口論……
北迴歸線,降水線,小冰期,加上人口膨脹之後的各種毛病,史書上有非常清楚的見解。
古人也不是蠢貨。
理論和科學的發展,確實是使後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看的更加深遠。
但隻要將成套的理論給拋出來,古人理解起來並不困難。
賈芸可以確定……
自己的天時人口論造成的轟動和效果,會遠遠超過王朝周期論!
因為這一篇文章,更加深入,立論更高,論據更加翔實!
“致仁,致誠,你們幾個進來,可以準備印刷了!”
隨著賈芸叫聲,趙致仁和馮致義,周致誠幾個都是魚貫而入。
時近五更,天寒地凍。
這些小子一個個臉都凍的發青。
很顯然,他們是一個個就在屋外廊簷下候著。
一直到賈芸忙完,招唿他們進來為止。
看到如此場景,賈芸先是一怔,接著便是內心一陣感動。
這幫小子……
也不枉自己一直全心全力的調教他們!
“一個個凍的嘴烏青!”賈芸笑罵道:“一會各車間都多生幾個炭盆,別凍手凍腳的,再把我寫的文章印的錯字百出!”
這麽一罵,一群少年臉上反是都露出笑容。
這樣看來,東主是極有把握!
這些少年,對賈芸是有著迷信般的信賴和尊重。
幾個月下來,他們也是看著賈芸從普通小書局做到神京第一。
報紙從無到有,風靡整個大周北方。
還有諸多細處,事事都證明賈芸的正確。
比如賈珍等人去陶炳吉的相府會麵,時間長短,幾個人,都是被周致誠一路跟著,看的清清楚楚。
否則賈芸也無從知曉。
當然,還是有局限性。
比如不知道賈珍賈政幾個與陶炳吉說了些什麽。
但知道這事就足夠了!
賈芸在文章最後點出了賈家與陶炳吉的秘密會麵。
這事,相當犯忌。
也就是賈家現在不掌兵權了。
還是一群蠢貨加紈絝。
換了三十年前的賈家,當朝大學士密會賈代善或賈代化?
消息一出,大學士立刻得請辭,賈家也得放棄兵權!
文武勾結,這是最大的忌諱!
華夏文明起於西部,從陝北沿黃河往關中,洛陽發展,到商,周之後,核心區域就是在今日的陝西,河南兩處。
到西周時,封燕於幽州,楚於湖北,還有吳,越,開始從黃河流域進入長江流域。
到秦一統天下,秦軍從楚國舊地再南下,進入嶺南,這是再入珠江流域。
這說明什麽?農耕文明與水有關,必須依水而遷徙,發展。
至五代之後,北方降水削減,關中水利設施殘敗,長安不宜為帝王居。
北宋就隻能定都於漕運方便的開封,而北宋和南宋開發湖廣,江南富裕度首次超過北方,都是和地理,天文變化有關。
華夏興起後,從河套到黃河區域,華北平原,山東,江南,湖廣,兩湖,嶺南,適宜耕作的農耕區域基本就定型。
此後的開發發展,無非就是對土地更進一步的深度挖掘利用。
在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沒有質變之前,這一片地方的極限人口,不宜超過五千萬人。
一旦超過或接近,不論是什麽朝代,什麽樣的朝廷都負擔不了,根本無法負擔!
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
人口太多,郡縣太多,管理成本無限擴大,隻能帶來各種失序。
到最後是所有階層的利益都得不到滿足。
權貴的兼並,朝政的腐敗,流寇,起義,這些隻是表象。
內裏的實質原因,就是地理環境的負擔到了極限而已……
再迴到明末。
明末時人口達到一億到一億五千萬,是因為明朝控製了半個西域,半個河套,還有遼東,雲南,貴州,而且這些地方是實控,這些是前朝都沒有實際掌握的地盤。
所以大明的容納能力要遠強於宋乃至漢唐。
隻是到了明朝末期,人口膨脹導致流寇起義,朝廷內耗導致國力更進一步衰退,無法抵禦新興的女真部族,以致最終亡國。
當然,大明的問題極多,宗藩,官製,食貨製度,太監,軍製,都是稀爛,所以雖然是大一統帝國,最後亡國於六萬丁口的小部族,有天文地理的原因,有人口膨脹的原因,也和製度原因有一定的聯係……
大周改革了前明的宗室等不合理的製度,但大周人口已經過億,各種矛盾發展也到了一定程度,體現在吏治等多方麵。
大周的疆域不如前明,但人口激增也自有原因。
前明後期,開放海禁,引入了諸多來自南美的良種。
煙草,番茄,番薯,土豆,玉米,特別是番薯,土豆和玉米這三樣,番薯試種成功後,平均畝產千斤以上,且它們耐旱,耐寒,種在邊角地一樣有好收成。
就是因為這幾樣外來的作物,造成了農業生產力在秦漢隋唐之後有了一次質的改變,導致了大周的人口快速增長。
這種增長注定會引發諸多問題。
利益分配帶來的吏治和動蕩。
人口過多,造成的人均耕地急劇減少。
小民百姓,抵抗意外風險的能力大幅度減弱。
一旦吏治持續下滑,人口越多,生產力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這就會帶來激烈的動蕩衝突,也就是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論。
至此,文章終於差不多可以結束。
天色隱隱發白。
賈芸也是終於停筆。
最後再寫幾句自辯。
“賈芸少而喪父,幼而貧寒,賴母守寡將賈芸養大成人。自賈芸記事時起,無不是母親在燈下紡線的身影,慈母親恩,無以迴報。今賈芸幸有一支筆,可以奉養老母,買田置產,賈芸並不諱言這是孜孜於求利,也是賈芸年小無知,疏忽了迴報宗族……”
“但族長賈珍,族伯賈政,族兄賈璉等,也是於數日前至陶大學士府麵承機宜,與都憲沈大了,禦史韋大人見麵,或許誤會由此而生?”
“賈芸願在祠堂向祖先謝罪,並捐助銀兩,助賈家族學,使更多貧苦族人有機會讀書上進。願修葺賈家先祖墳塋,擴大義莊莊田,使先祖無憂矣。”
“舍此之外,賈芸也不知該如何令族長釋懷?”
“若族長能見此文,使賈芸能祭祀祖先,為族人出力,足矣!”
至此,一大篇文章徹底完成。
賈芸也是疲憊不堪。
雖然概念在腦子裏。
但要用這個時代的行文習慣,盡量淺顯之餘又要顯示文采,還有邏輯性,文字的順暢性。
以及史料的詳細與準確。
不可以有半點紕漏!
寫完之後,頭痛欲裂,精神疲憊。
但也是極度放鬆。
天時論加人口論……
北迴歸線,降水線,小冰期,加上人口膨脹之後的各種毛病,史書上有非常清楚的見解。
古人也不是蠢貨。
理論和科學的發展,確實是使後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看的更加深遠。
但隻要將成套的理論給拋出來,古人理解起來並不困難。
賈芸可以確定……
自己的天時人口論造成的轟動和效果,會遠遠超過王朝周期論!
因為這一篇文章,更加深入,立論更高,論據更加翔實!
“致仁,致誠,你們幾個進來,可以準備印刷了!”
隨著賈芸叫聲,趙致仁和馮致義,周致誠幾個都是魚貫而入。
時近五更,天寒地凍。
這些小子一個個臉都凍的發青。
很顯然,他們是一個個就在屋外廊簷下候著。
一直到賈芸忙完,招唿他們進來為止。
看到如此場景,賈芸先是一怔,接著便是內心一陣感動。
這幫小子……
也不枉自己一直全心全力的調教他們!
“一個個凍的嘴烏青!”賈芸笑罵道:“一會各車間都多生幾個炭盆,別凍手凍腳的,再把我寫的文章印的錯字百出!”
這麽一罵,一群少年臉上反是都露出笑容。
這樣看來,東主是極有把握!
這些少年,對賈芸是有著迷信般的信賴和尊重。
幾個月下來,他們也是看著賈芸從普通小書局做到神京第一。
報紙從無到有,風靡整個大周北方。
還有諸多細處,事事都證明賈芸的正確。
比如賈珍等人去陶炳吉的相府會麵,時間長短,幾個人,都是被周致誠一路跟著,看的清清楚楚。
否則賈芸也無從知曉。
當然,還是有局限性。
比如不知道賈珍賈政幾個與陶炳吉說了些什麽。
但知道這事就足夠了!
賈芸在文章最後點出了賈家與陶炳吉的秘密會麵。
這事,相當犯忌。
也就是賈家現在不掌兵權了。
還是一群蠢貨加紈絝。
換了三十年前的賈家,當朝大學士密會賈代善或賈代化?
消息一出,大學士立刻得請辭,賈家也得放棄兵權!
文武勾結,這是最大的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