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治亂循環的終極奧秘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賈芸的描述。
所有人眼中仿佛能看到更細致的景像。
漠南的草原綠色。
漠北的大片黃沙戈壁。
然後從東到西。
萬裏之遠,遊牧線和農耕線都是被區分的十分清楚。
從極西的天山山脈,到河西走廊,到陝北高原,晉北,一直到河北,大周神京。
漢文明沒有控製的區域就算了,能控製的,基本上都在農耕線內。
包括河西走廊,包括漢唐的西域都護府。
甚至在漢時,能控製現在的草原區域,呂布出生的五原郡就是後世的唿和浩特,現在也是屬於韃子遊牧的地方。
失去這些地盤,不是後來的王朝沒用。
而是降水線南移了。
那些地方不再適合農耕。
隻有少數地方,比如唿和浩特,是河套地區的北端,可以借大河之便,滋潤土地,所以還可小範圍農耕。
而到了陝北,晉北,河北。
分界越發明顯。
北邊的草原區域,南邊的漢人居處。
就是以降水線為分界線。
北邊的草原哪怕水草豐美,就是不適合農耕。
降水,對農耕太重要了。
古代不是現代,沒有大規模引水的能力。
就算是現代,長時間幹旱也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甚至絕收。
“有意思的是,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隔四五百年左右,降水帶會北移,同時草原和漁獵民族居住的區域會迎來豐沛的降水,導致這些遊牧和漁獵民族會迎來一次發展壯大期。而同時,南方的降水減少,氣溫極劇下降,被稱為小冰期。小冰期的時間段會維持幾十年到百年不等,同時也是農耕文明也就是漢文明的衰落期……”
到這裏,賈芸沒有細寫。
但有心人一眼就看的出來這裏頭藏著的微言大義!
漢家有傳言,五百年自有聖人出。
治亂五百年!
想想秦時的匈奴,崛起強盛貫穿整個春秋末至戰國,直至漢武帝多次出兵,也未徹底將其擊敗。
但詭異的是,到了東漢初期,並未有赫赫之功,匈奴卻輕易被滅了。
然後三國歸晉,未過幾年就大亂,一直亂到唐初。
草原上又興起突厥,與匈奴的崛起相隔近五百年。
突厥之後,大唐三百年,五代百年,到北宋近五百年左右時,又是契丹遼國崛起。
同時北宋衰落,一直到南宋又有蒙元崛起,直至滅漢家農耕文明。
元百年,到大明三百年,豈不又是一個治亂循環?
大明末期,一直到大周太祖,太宗年間。
仍是冰災旱澇不斷。
但到了景和年間,天氣突然就有極大的變化。
困擾明朝多年的災害突然沒有了。
如果沒有賈芸的文章和數據。
很多人一直是歸到王朝氣運上。
也有文官拍馬屁,說這是景和帝仁德感化上天,乃至風調雨順。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事實。
景和帝沒有那麽高明,身上也沒有能導致氣候變化的德性。
很多人會推到氣運上,賈芸的文章能叫他們明白沒什麽氣運,一切都是自然變化!
內地風調雨順,就是暴打外夷之時。
同時也是中原王朝強盛之時。
每當草原水草豐美時,就是漢家衰退之時……
而氣候的這種變化,就是小冰期。
一切的原因,來自氣候的變化。
降水帶的南下北移。
小冰期帶來的氣候劇烈變化。
否則的話,每隔三四百年的崛起時間也太巧了?
隋時的高句麗,已經是遼東大國,威脅到了中原,所以隋唐兩代不惜代價要征服遼東。
兩個中原王朝都是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在東漢末時,遼東還是以沼澤為主,到處冰天雪地,根本沒有建立基業的可能。
待隋唐之後,北宋時,遼東又再次變得水草豐美,契丹因此而崛起,其後又緊隨女真。
這兩個王朝在遼東起家,並且建立了大量州縣。
幾百年前,怎麽沒聽說過他們?
對比遼,金繁華時,明朝在遼東的經營都相差甚遠。
那時候的遼東,一直到外東北,驛道相連,市井繁華,集鎮林立。
遍布州,縣,府,儼然與內地沒有區別。
而遼金覆滅,曾經的州縣,驛傳全部消失,遼東又隻剩下冰天雪地和一片廢墟,還有大量的原始部落。
明初時,明太祖派兵至遼東,所見的都是些蠻夷。
曾經遼朝修築的州城,還有白塔,千年之後還在,見證著降水帶北移帶來的文明迸發和進步。
但那些廢物,又見證著降水帶重新南歸之後,文明的衰退與寂滅。
這和天子的道德水準有什麽關係?
和氣運有什麽關係?
運氣好,遇到降水南移,也不是在小冰期,王朝自然興盛。
運氣不好遇到小冰期,那就一切休提。
當然,賈芸也是說明,此事並不絕對。
有些王朝在建立初也是災異不斷。
但王朝初立,向心力強,梳理好了上層關係,能充分動員民力,則可以安然度過小冰期帶來的影響。
比如唐初時,明顯災害很多。
北方的遊牧民族強大。
遼東甚至出現了高句麗這樣的異族大國。
但唐初做的比隋初好,大唐順利度過了艱難時期。
到了幾百年後,北宋初立,結果就是被契丹遼國壓著打,被西夏這小國屢次擊敗。
這是趙宋的先天不足。
天氣對開國初的王朝有一定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性的。
但氣候的劇烈變化對王朝末世有著致命的影響。
這也是賈芸要進一步闡述的人口論。
天時加人口的影響才是最致命的。
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論。
賈芸是假借一個外來的番邦學者之口,將這套理論完整的闡述出來。
為什麽到了王朝末世,除了災害不斷外,各種亂象頻生?
從皇室到勳貴,到文官,武將,官紳,生員,商人,百姓……似乎大家有誌一同,都想看著王朝覆滅?
是法度廢馳所致?
是人心思亂?
土地兼並?
財富分配不公?
還是如儒生們說的那樣,就是教化不行?
但哪朝哪代,都是有儒者教化,而且王朝時間越久,其實文教就越昌盛。
從這一點,賈芸已經徹底否定了韋期逸的所謂教化論!
哪朝哪代沒有教化?
哪朝帝王不知道江山在德不在險?
特別是唐宋明這幾朝,已開科舉。
王朝中後期,滿朝都是讀書人。
兩宋更是以書生治國。
宋朝更不殺士大夫。
這樣重視文教,不也是亡國了?
大明和兩宋一樣,都是文官治國,這一點無人能否認。
大明皇帝再荒唐,也沒說如漢朝那樣,用勳貴和太監明著治國。
明朝亡國,皇帝和文官最少得五五開。
別把鍋栽到勳貴和武將等階層身上,這口鍋別人背不起。
明末時,黨爭激烈,黨同伐異,文官之間都有很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而且大量文官和官紳生員階層不肯納稅,他們和勳貴,太監,宗室一起,把大明帝國的利益給瓜分了。
剩下三瓜兩棗給武將階層,指望人家去拚命保護他們的大明。
說是明朝有億萬百姓,這大明又不是百姓的,要不是剃發易服使百姓憤怒,清朝入關後根本沒有象樣的抵抗。
更不會有幾十年的南明。
大家都寧願看著大明亡國。
為什麽矛盾會這麽激烈?
賈芸給出的答案是人口。
也是治亂循環的終極奧秘!
所有人眼中仿佛能看到更細致的景像。
漠南的草原綠色。
漠北的大片黃沙戈壁。
然後從東到西。
萬裏之遠,遊牧線和農耕線都是被區分的十分清楚。
從極西的天山山脈,到河西走廊,到陝北高原,晉北,一直到河北,大周神京。
漢文明沒有控製的區域就算了,能控製的,基本上都在農耕線內。
包括河西走廊,包括漢唐的西域都護府。
甚至在漢時,能控製現在的草原區域,呂布出生的五原郡就是後世的唿和浩特,現在也是屬於韃子遊牧的地方。
失去這些地盤,不是後來的王朝沒用。
而是降水線南移了。
那些地方不再適合農耕。
隻有少數地方,比如唿和浩特,是河套地區的北端,可以借大河之便,滋潤土地,所以還可小範圍農耕。
而到了陝北,晉北,河北。
分界越發明顯。
北邊的草原區域,南邊的漢人居處。
就是以降水線為分界線。
北邊的草原哪怕水草豐美,就是不適合農耕。
降水,對農耕太重要了。
古代不是現代,沒有大規模引水的能力。
就算是現代,長時間幹旱也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甚至絕收。
“有意思的是,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隔四五百年左右,降水帶會北移,同時草原和漁獵民族居住的區域會迎來豐沛的降水,導致這些遊牧和漁獵民族會迎來一次發展壯大期。而同時,南方的降水減少,氣溫極劇下降,被稱為小冰期。小冰期的時間段會維持幾十年到百年不等,同時也是農耕文明也就是漢文明的衰落期……”
到這裏,賈芸沒有細寫。
但有心人一眼就看的出來這裏頭藏著的微言大義!
漢家有傳言,五百年自有聖人出。
治亂五百年!
想想秦時的匈奴,崛起強盛貫穿整個春秋末至戰國,直至漢武帝多次出兵,也未徹底將其擊敗。
但詭異的是,到了東漢初期,並未有赫赫之功,匈奴卻輕易被滅了。
然後三國歸晉,未過幾年就大亂,一直亂到唐初。
草原上又興起突厥,與匈奴的崛起相隔近五百年。
突厥之後,大唐三百年,五代百年,到北宋近五百年左右時,又是契丹遼國崛起。
同時北宋衰落,一直到南宋又有蒙元崛起,直至滅漢家農耕文明。
元百年,到大明三百年,豈不又是一個治亂循環?
大明末期,一直到大周太祖,太宗年間。
仍是冰災旱澇不斷。
但到了景和年間,天氣突然就有極大的變化。
困擾明朝多年的災害突然沒有了。
如果沒有賈芸的文章和數據。
很多人一直是歸到王朝氣運上。
也有文官拍馬屁,說這是景和帝仁德感化上天,乃至風調雨順。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事實。
景和帝沒有那麽高明,身上也沒有能導致氣候變化的德性。
很多人會推到氣運上,賈芸的文章能叫他們明白沒什麽氣運,一切都是自然變化!
內地風調雨順,就是暴打外夷之時。
同時也是中原王朝強盛之時。
每當草原水草豐美時,就是漢家衰退之時……
而氣候的這種變化,就是小冰期。
一切的原因,來自氣候的變化。
降水帶的南下北移。
小冰期帶來的氣候劇烈變化。
否則的話,每隔三四百年的崛起時間也太巧了?
隋時的高句麗,已經是遼東大國,威脅到了中原,所以隋唐兩代不惜代價要征服遼東。
兩個中原王朝都是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在東漢末時,遼東還是以沼澤為主,到處冰天雪地,根本沒有建立基業的可能。
待隋唐之後,北宋時,遼東又再次變得水草豐美,契丹因此而崛起,其後又緊隨女真。
這兩個王朝在遼東起家,並且建立了大量州縣。
幾百年前,怎麽沒聽說過他們?
對比遼,金繁華時,明朝在遼東的經營都相差甚遠。
那時候的遼東,一直到外東北,驛道相連,市井繁華,集鎮林立。
遍布州,縣,府,儼然與內地沒有區別。
而遼金覆滅,曾經的州縣,驛傳全部消失,遼東又隻剩下冰天雪地和一片廢墟,還有大量的原始部落。
明初時,明太祖派兵至遼東,所見的都是些蠻夷。
曾經遼朝修築的州城,還有白塔,千年之後還在,見證著降水帶北移帶來的文明迸發和進步。
但那些廢物,又見證著降水帶重新南歸之後,文明的衰退與寂滅。
這和天子的道德水準有什麽關係?
和氣運有什麽關係?
運氣好,遇到降水南移,也不是在小冰期,王朝自然興盛。
運氣不好遇到小冰期,那就一切休提。
當然,賈芸也是說明,此事並不絕對。
有些王朝在建立初也是災異不斷。
但王朝初立,向心力強,梳理好了上層關係,能充分動員民力,則可以安然度過小冰期帶來的影響。
比如唐初時,明顯災害很多。
北方的遊牧民族強大。
遼東甚至出現了高句麗這樣的異族大國。
但唐初做的比隋初好,大唐順利度過了艱難時期。
到了幾百年後,北宋初立,結果就是被契丹遼國壓著打,被西夏這小國屢次擊敗。
這是趙宋的先天不足。
天氣對開國初的王朝有一定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性的。
但氣候的劇烈變化對王朝末世有著致命的影響。
這也是賈芸要進一步闡述的人口論。
天時加人口的影響才是最致命的。
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論。
賈芸是假借一個外來的番邦學者之口,將這套理論完整的闡述出來。
為什麽到了王朝末世,除了災害不斷外,各種亂象頻生?
從皇室到勳貴,到文官,武將,官紳,生員,商人,百姓……似乎大家有誌一同,都想看著王朝覆滅?
是法度廢馳所致?
是人心思亂?
土地兼並?
財富分配不公?
還是如儒生們說的那樣,就是教化不行?
但哪朝哪代,都是有儒者教化,而且王朝時間越久,其實文教就越昌盛。
從這一點,賈芸已經徹底否定了韋期逸的所謂教化論!
哪朝哪代沒有教化?
哪朝帝王不知道江山在德不在險?
特別是唐宋明這幾朝,已開科舉。
王朝中後期,滿朝都是讀書人。
兩宋更是以書生治國。
宋朝更不殺士大夫。
這樣重視文教,不也是亡國了?
大明和兩宋一樣,都是文官治國,這一點無人能否認。
大明皇帝再荒唐,也沒說如漢朝那樣,用勳貴和太監明著治國。
明朝亡國,皇帝和文官最少得五五開。
別把鍋栽到勳貴和武將等階層身上,這口鍋別人背不起。
明末時,黨爭激烈,黨同伐異,文官之間都有很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而且大量文官和官紳生員階層不肯納稅,他們和勳貴,太監,宗室一起,把大明帝國的利益給瓜分了。
剩下三瓜兩棗給武將階層,指望人家去拚命保護他們的大明。
說是明朝有億萬百姓,這大明又不是百姓的,要不是剃發易服使百姓憤怒,清朝入關後根本沒有象樣的抵抗。
更不會有幾十年的南明。
大家都寧願看著大明亡國。
為什麽矛盾會這麽激烈?
賈芸給出的答案是人口。
也是治亂循環的終極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