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荷暗道,當然會很難,不然這技藝何至於失傳了近百年。


    金絲嵌入玉器,顧名思義,就是金鑲玉。


    金鑲玉的手法最初見於清代乾隆年間,傳說由乾隆寵愛的香妃帶到中原,清末漸漸失傳。當時由外國進貢的玉器中,一些俱有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中就有幾件金鑲玉。


    這些瑩薄如紙,嵌有金銀絲和各色寶石、玻璃的器皿,讓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當即做出了一項決定:金鑲玉隻為宮中所有,不予外傳,並命內務府造辦處仿製。


    後來,宮中的玉師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結合乾隆工的宮廷技藝,終於創造出了象征皇家的金鑲玉玉器,當時乾隆還寫了很多詩讚美其精致的做工。


    而在日新月異的現代,雖然用各種高科技及阻尼材料重現了金鑲玉工藝,比清朝的技藝更為精湛——液態的阻尼材料灌進玉與金屬間的縫隙後固化,讓玉與金屬「嚴絲合縫」,並起到減震的作用。即便是從20米的高空摔下,金鑲玉也能安然無恙。然而在金鑲玉變得堅固的同時,那份徒手打造出的古拙感與卻也不複存在了。


    蘇青荷尤記得,後世有位琢玉大師花費三年時間,做出了一串108顆的鏤空金鑲玉佛珠,當時的估價是1600萬,不是因其材料玉質,而是貴在這份手藝。


    一針一線手工縫製出的衣裳總覺得比起縫紉機裁出的,穿在身上更覺熨帖,可批量製作出的快餐總比不上家裏的味道,傾注了汗水與心血的結晶,總要比冷冰冰的機器製造出來的物件,多一分「人氣」。


    想到自己有可能會推動曆史上失傳的技藝在這個時代重現,蘇青荷心裏按耐住悸動,現在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她如今剛剛擔任禦用相玉師,有不少人都盯著,這時候貿然拋出製作金鑲玉的想法,一定會遭到不少的質疑與打壓,且開創一個技藝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雕玉師們無數次地試驗,才能得出結論。


    蘇青荷暗想,隻能過兩日去一趟玄汐閣,與那裏熟稔的雕玉師商量商量,再做打算。


    蘇青荷從丁淳口中得到了預料之中的答案,沒有和他繼續談論,將這份蠢蠢欲動的小心思暫時壓進了心底。然而,沒想到她和丁淳站在擺鍾前的這番竊竊私語,引起了另外幾人的注意。


    「蘇大人,我看你最近可是悠閑得很啊,我與魏大人正準備去喬掌事那兒交圖紙,蘇大人可要隨我們同去?」


    蘇青荷轉過身來,正好撞見了同為禦用相玉師、她的四位同僚之二,高岑與魏蘅。


    說話的那位高岑是幾位爺爺輩兒的相玉師裏最年輕的一位,四十餘歲,麵色有些病態的蒼白,細長而寡淡的眉毛,薄而利的唇,兩眼之間的間距很窄,所以被他注視的時候,總有一種被某種爬行動物盯住的即視感。


    蘇青荷曾聽過,這種長相的人寡情城府深,並且不知為何,她一見到高岑總覺得心裏不舒服,下意識地想繞道走。而他似乎對蘇青荷也些成見,話裏話外都有些陰陽怪氣。


    而高岑身邊的魏蘅,年約五十餘歲,雖然鬢發還未白,但總是下耷的眼角顯得有些無精打采,平日裏沉默寡言,好似對除自己以外的事都漠不關心。


    蘇青荷微頷首,笑道:「兩位大人先去罷,我有些圖樣還未完善,就不同你們一道兒了。」


    他二人饒有意味地相互對視一眼,高岑勾起嘴角,開口道:「那我與魏大人先行一步,後日是喬掌事規定的最後期限,你可要抓緊了。」


    蘇青荷從他倆的眼中捕捉到了一絲淡淡的譏誚,以及幸災樂禍?心下閃過一絲不對勁,卻也沒來及深想,淡笑著應了聲。


    望著他二人邁出門檻的背影,蘇青荷欲轉過身,卻無意間瞟見門框邊有一個探頭探腦的身影,眯眼細看,原是秦牧扒著門框,正衝她擠眉弄眼。


    秦牧是蘇青荷第一次來瑰玉坊上任時,同她打招唿的那位典薄。秦牧生來一副弱書生的氣質,但工作起來認真且正經,他記下的賬很少出錯,蘇青荷從他身上看到了幾分盧騫的影子,隻道再把他收進店裏當賬房先生,該是一件多省心的事。


    蘇青荷見平日裏一本正經的秦牧,此時一副欲言又止、使勁衝她努嘴拋眼色的神情,感到有些好笑,想要抬步朝他走過去,隻見他連連擺手,隨即伸出一根手指,指了指她桌案的方向。


    蘇青荷才領會了他的意思,走到自己的桌案旁,疑惑地指了指桌麵上的簿冊,秦牧見她終於體會,鬆了一口氣的同時,連連點頭。


    蘇青荷納悶地翻開書冊,隨即眸色漸深,連翻了幾頁後,蘇青荷的臉色徹底冷了下來。


    她夾在書頁裏的幾張準備過兩天交給喬掌事的圖紙,不翼而飛了。


    看著空空如也的夾頁,蘇青荷心裏倒是很平靜。


    迴憶起方才高岑和魏蘅二人詭譎的神色,她用腳趾頭想也知這事是誰做的,她隻是未想到在這小小的瑰玉坊,還會有人昧著良心做這損人不利己的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品玉鑒師 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玖並收藏一品玉鑒師 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