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隻見塵土飛揚,鋪天蓋地而來,朱慈炤雖然不甚了解,但也知道是大隊騎兵來了,不光從視覺,僅憑聲音就能判斷出,轟隆隆的數萬騎兵的行進,地麵都在顫動。
要說孫傳庭能治軍呢,人來幾個月,就憑借地理優勢,從蒙古韃靼部或者是西北內附的蒙古部落那裏弄了三萬多騎,組建了三萬多騎兵,率先趕來了,剩下的六萬多大軍,還在後麵呢,四條腿比兩條腿可快太多了。
西北幾百年來,為了生存,為了物資不受互市卡脖子,內附的蒙古部落三百年來絡繹不絕,這也是大明西北基本沒什麽戰事的原因,像明末著名的猛將,虎大威、猛如虎都是內附的蒙古人,照樣為大明剿流寇,殺建奴,
原本的曆史上,兩位猛人總兵官,一個在南陽城力戰流寇而殉國,一個在河南剿滅李自成,因為賀人龍跑路,遭受圍攻殉國。
而朱慈烺的到來,自然不會讓他們再赴死,說來也是巧了,楊文嶽和虎大威前文提到過,朱慈烺密旨劫走,迴京後,自然被崇禎論罪,兩人都下了大獄,後來隨著京師南下南京閑賦了。
而猛如虎,則完全是巧了,朱慈烺派去的錦衣衛,是去如劫曹文詔一般,去劫傅宗龍的,傅宗龍因為當時在兵部幫了朱慈烺拿到了航海文件,所以朱慈烺一直關注著他,想要救他。
結果去晚了一步,傅宗龍被李自成殺害了,又圍攻南陽,錦衣衛怕朱慈烺迴去怪罪,就隻能將功補過,劫了猛如虎和劉光祚,扮作平民躲過一劫,至於唐王,實在是救不了了,目標太大。
崇禎也沒讓人失望,劉光祚和猛如虎迴京全被下獄了。
書歸正文。
幾百米開外,大軍已經漸漸停了下來,速度慢下來後,策馬走了過來,幾十米開外,隻見正中領頭的,是一位麵色堅毅,棱角分明的黑臉漢子,沒有文人的細皮嫩肉,沒有文人的書生氣息。
穿著一身絳紅色二品官袍,腰係玉帶,頭頂梁冠,因為隻是行軍,並不是要接戰,孫傳庭為了麵見親王,穿的還是非常正式的,一身大明頂級高官的裝飾,壓迫力、威懾力十足,至少,此刻的白廣恩就特別敬畏。
幾十步開外,孫傳庭就停了下來,翻身下馬,快步向著朱慈炤行來,到了近前,整理裝容,撩袍下跪,行君臣大禮。
“臣總督西北軍政、兵部尚書孫傳庭,叩見永王殿下,問殿下金安。”
朱慈炤沒有第一時間上前攙扶,而是等後麵的幾個總兵都跪地請安後,這才向王之心招招手,王之心將早已備好的聖旨遞上。
“西北總督、兵部尚書孫傳庭聽旨。”朱慈炤鼓足中氣,沉聲宣讀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下,不光是來人跪地,除了百米開外的騎兵大軍,全場都跪地接旨,山唿萬歲。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朝崩壞,北地烽煙,其禍之本源,皆半在於北方勳貴及其宗室貪得無厭,今國朝北地淪喪,京師失陷,當痛改前非。”
“特昭告天下,褫奪北方所有勳貴、宗室之爵位,收迴金印、寶冊,命定王朱慈炯駐山西,永王朱慈炤駐陝西,為大明光複失地盡宗室所能。”
“兵部尚書傳庭,扶大廈之將傾,誅叛賊無數,今又率西北軍民,抵禦流賊,護佑西北邊陲,功勞甚大,特進兵部尚書傳庭為大明太子太師,賜蟒袍玉帶,總督西北各布政使司,節製西北一切軍政,賜尚方寶劍,可上斬王爵。。。”
宣讀到這裏,朱慈炤咽了咽口水,心中有些發緊,魂淡皇兄啊,這話都說的出口,對我這個弟弟的信任還不如一個文臣大啊,這聖旨是密封的,到了宣讀的時候才拆的火漆加封,是以,朱慈炤之前也不知道聖旨內容。
此話一出,全場皆驚,都不顧失禮的抬頭看向宣旨的朱慈炤,心中直唿好家夥,這朝廷換人了?風格改變如此之大,竟然放權如斯,節製西北,尚方寶劍,他娘的哪是總督啊,這簡直就是西北王了。
而且還是擁軍數十萬的實權西北王啊,現在聖旨剛廢除北地所有爵位,隻有現在宣旨的永王一個親王,這就是說,永王也要受總督節製,權利簡直大到沒邊啊,就不怕孫傳庭在西北自立嗎?這亂世之中,這個決定大膽到了極致啊。
簡直是對孫傳庭人性的考驗啊,孫傳庭此刻心中亦是猛震,之前雖然大權在握,但西北又那麽多的親王、郡王在旁,對自己牽製還是很大的。
現在,這些都不存在了,自己做任何事,法理上來說,都是合法的,隻要不公然舉起反旗,那就是啥都自己說了算。
但是,自己會不臣嗎?不會,孫傳庭心中給自己給出了堅定明確的答案,忠貞的理念已經深入心底,大明三百年有造反的文臣嗎?沒有,連造反的武將都沒有,自己怎麽打破這個禁忌,遺臭萬年?
頓了頓,朱慈炤沒管眾人驚駭詫異的眼神,繼續宣旨:“下斬不臣,一應處置,皆由總督全權決策。諸西北總督麾下總兵官,抗擊流賊有功,朝廷敘功,升遷一級,授右軍都督府右都督職,秩從一品,一應賞賜,由總督代勞,待迴朝後再行封賞。”
“著永親王朱慈炤,解送西北軍資,白銀三十萬兩,以緩西北軍政財務,由總督全權分配,待打通與朝廷聯係,後將陸續押解軍資,望眾將士用心兵事,為國效命,建功者,朝廷不吝封爵,欽哉。”
“臣等接旨,叩謝吾皇聖恩,萬歲萬萬歲。”
待叩謝完畢,朱慈炤將聖旨交到孫傳庭手上,這才拉起孫傳庭,“孫督快快請起,眾位文武,也都平身吧。”
待眾人,起身,隻見孫傳庭堅毅的麵龐,此刻也是雙眼通紅,朱慈炤心中一歎,倒也理解,給自己這麽大的殊榮,自己也怕是感動的難以自持吧。
“孫督,請接尚方寶劍。”朱慈炤從王之心手中拿過尚方寶劍,鄭重的交到了孫傳庭手中,不鄭重不行啊,這一交,算是把自己也交到了孫傳庭的手上,朱慈炤一時心中有些堵,不過也無所謂。
來的路上他就想明白了,為何皇兄要把他這個庶出的四皇子派到西北,待在數十萬大軍中,而把嫡親的三哥丟在了鳥不拉屎的山西山溝溝裏,那是因為自己從法理上講,是繼承不了大統的,自己就算在軍中,也沒有自立的號召力。
名不正、言不順,沒人會擁護他的,但要是三哥就不一定了,若是太子出了意外或者父皇明發聖旨廢太子,那三哥就能理所當然的統率數十萬大軍了,但貌似可能性也不大,這會兒父皇還活著沒都是兩說。
自己雖然不知道,但是當時早有猜測,太子皇兄是真兇殘,父皇都不知道被他怎麽樣了,不然自己和三哥能像個鵪鶉一樣,乖乖聽話?皇兄讓幹啥就幹啥,要是不聽話,他怕自己都出不了京師。
“殿下一路辛苦了,臣送殿下迴城吧。”
“善,孫督請,上本王的車駕,共乘迴城。”
推脫一番,孫傳庭還是上了車,他也急著想了解現在的局勢,這西北太偏了,中間又被流寇控製區阻斷,信息很難傳遞,導致他現在都不知道京師那邊怎麽樣了。
“殿下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臣本不該再打擾殿下,但臣心係京師安危,實在坐立難安,還請殿下相告。”孫傳庭越受朝廷恩榮,就越擔心朝廷的安危,生怕自己對不住朝廷的信任。
“無妨,孫督不必如此,本王到秦州已經三天了,一路疲乏早已除去,現在精神的很呐,既然孫督急著了解國事,那本王就陪孫督聊聊吧。”朱慈炤笑著說道。
“如此,多謝殿下了。”
“不知孫督想知道什麽?”
“敢問殿下,離開時,京師是否安穩?據臣探報,李自成率大軍向京師逼近,不知如何了?”
“唔。。。這個,據本王了解,本王三月初一離京時,李自成大軍好像已經攻破居庸關一線,前鋒已抵近昌平了。”
“什麽?那。。。那京師豈不是危在旦夕了?內長城是如何防守的,竟然被如此輕易攻破?”這話驚得孫傳庭臉色驟變。
他是做過薊遼總督和宣大總督的,對北京的防務清楚無比,內長城基本就是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了,之後北京周邊一馬平川,極不易防守,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即使沒那麽多,也有幾十萬眾,自己和他交手多次,非常明白李自成現在的實力。
北京周邊已經沒有可用的防守軍隊了,山東、河南亦是早已流寇侵入,烽煙四起,自顧不暇,必然無法迴救北京勤王。
“嗬嗬,孫督不必擔心。”朱慈炤倒是一點兒不急,“本王離京時,朝廷也南下了,皇兄早就在二月初開始布置了,三月初一,朝廷十幾萬大軍南下天津衛,然後前往南京主持朝務了。”
“什麽?朝廷南下了?這。。。這怎麽可能,那些大臣勳貴怎麽可能同意的???”孫傳庭又是一驚,早先他就判斷,朝廷必不可能南遷,滿朝文武都不會同意,這才一直憂心忡忡,怕朝廷不南遷,到時北京要是守不住,那就完了。
要說孫傳庭能治軍呢,人來幾個月,就憑借地理優勢,從蒙古韃靼部或者是西北內附的蒙古部落那裏弄了三萬多騎,組建了三萬多騎兵,率先趕來了,剩下的六萬多大軍,還在後麵呢,四條腿比兩條腿可快太多了。
西北幾百年來,為了生存,為了物資不受互市卡脖子,內附的蒙古部落三百年來絡繹不絕,這也是大明西北基本沒什麽戰事的原因,像明末著名的猛將,虎大威、猛如虎都是內附的蒙古人,照樣為大明剿流寇,殺建奴,
原本的曆史上,兩位猛人總兵官,一個在南陽城力戰流寇而殉國,一個在河南剿滅李自成,因為賀人龍跑路,遭受圍攻殉國。
而朱慈烺的到來,自然不會讓他們再赴死,說來也是巧了,楊文嶽和虎大威前文提到過,朱慈烺密旨劫走,迴京後,自然被崇禎論罪,兩人都下了大獄,後來隨著京師南下南京閑賦了。
而猛如虎,則完全是巧了,朱慈烺派去的錦衣衛,是去如劫曹文詔一般,去劫傅宗龍的,傅宗龍因為當時在兵部幫了朱慈烺拿到了航海文件,所以朱慈烺一直關注著他,想要救他。
結果去晚了一步,傅宗龍被李自成殺害了,又圍攻南陽,錦衣衛怕朱慈烺迴去怪罪,就隻能將功補過,劫了猛如虎和劉光祚,扮作平民躲過一劫,至於唐王,實在是救不了了,目標太大。
崇禎也沒讓人失望,劉光祚和猛如虎迴京全被下獄了。
書歸正文。
幾百米開外,大軍已經漸漸停了下來,速度慢下來後,策馬走了過來,幾十米開外,隻見正中領頭的,是一位麵色堅毅,棱角分明的黑臉漢子,沒有文人的細皮嫩肉,沒有文人的書生氣息。
穿著一身絳紅色二品官袍,腰係玉帶,頭頂梁冠,因為隻是行軍,並不是要接戰,孫傳庭為了麵見親王,穿的還是非常正式的,一身大明頂級高官的裝飾,壓迫力、威懾力十足,至少,此刻的白廣恩就特別敬畏。
幾十步開外,孫傳庭就停了下來,翻身下馬,快步向著朱慈炤行來,到了近前,整理裝容,撩袍下跪,行君臣大禮。
“臣總督西北軍政、兵部尚書孫傳庭,叩見永王殿下,問殿下金安。”
朱慈炤沒有第一時間上前攙扶,而是等後麵的幾個總兵都跪地請安後,這才向王之心招招手,王之心將早已備好的聖旨遞上。
“西北總督、兵部尚書孫傳庭聽旨。”朱慈炤鼓足中氣,沉聲宣讀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下,不光是來人跪地,除了百米開外的騎兵大軍,全場都跪地接旨,山唿萬歲。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朝崩壞,北地烽煙,其禍之本源,皆半在於北方勳貴及其宗室貪得無厭,今國朝北地淪喪,京師失陷,當痛改前非。”
“特昭告天下,褫奪北方所有勳貴、宗室之爵位,收迴金印、寶冊,命定王朱慈炯駐山西,永王朱慈炤駐陝西,為大明光複失地盡宗室所能。”
“兵部尚書傳庭,扶大廈之將傾,誅叛賊無數,今又率西北軍民,抵禦流賊,護佑西北邊陲,功勞甚大,特進兵部尚書傳庭為大明太子太師,賜蟒袍玉帶,總督西北各布政使司,節製西北一切軍政,賜尚方寶劍,可上斬王爵。。。”
宣讀到這裏,朱慈炤咽了咽口水,心中有些發緊,魂淡皇兄啊,這話都說的出口,對我這個弟弟的信任還不如一個文臣大啊,這聖旨是密封的,到了宣讀的時候才拆的火漆加封,是以,朱慈炤之前也不知道聖旨內容。
此話一出,全場皆驚,都不顧失禮的抬頭看向宣旨的朱慈炤,心中直唿好家夥,這朝廷換人了?風格改變如此之大,竟然放權如斯,節製西北,尚方寶劍,他娘的哪是總督啊,這簡直就是西北王了。
而且還是擁軍數十萬的實權西北王啊,現在聖旨剛廢除北地所有爵位,隻有現在宣旨的永王一個親王,這就是說,永王也要受總督節製,權利簡直大到沒邊啊,就不怕孫傳庭在西北自立嗎?這亂世之中,這個決定大膽到了極致啊。
簡直是對孫傳庭人性的考驗啊,孫傳庭此刻心中亦是猛震,之前雖然大權在握,但西北又那麽多的親王、郡王在旁,對自己牽製還是很大的。
現在,這些都不存在了,自己做任何事,法理上來說,都是合法的,隻要不公然舉起反旗,那就是啥都自己說了算。
但是,自己會不臣嗎?不會,孫傳庭心中給自己給出了堅定明確的答案,忠貞的理念已經深入心底,大明三百年有造反的文臣嗎?沒有,連造反的武將都沒有,自己怎麽打破這個禁忌,遺臭萬年?
頓了頓,朱慈炤沒管眾人驚駭詫異的眼神,繼續宣旨:“下斬不臣,一應處置,皆由總督全權決策。諸西北總督麾下總兵官,抗擊流賊有功,朝廷敘功,升遷一級,授右軍都督府右都督職,秩從一品,一應賞賜,由總督代勞,待迴朝後再行封賞。”
“著永親王朱慈炤,解送西北軍資,白銀三十萬兩,以緩西北軍政財務,由總督全權分配,待打通與朝廷聯係,後將陸續押解軍資,望眾將士用心兵事,為國效命,建功者,朝廷不吝封爵,欽哉。”
“臣等接旨,叩謝吾皇聖恩,萬歲萬萬歲。”
待叩謝完畢,朱慈炤將聖旨交到孫傳庭手上,這才拉起孫傳庭,“孫督快快請起,眾位文武,也都平身吧。”
待眾人,起身,隻見孫傳庭堅毅的麵龐,此刻也是雙眼通紅,朱慈炤心中一歎,倒也理解,給自己這麽大的殊榮,自己也怕是感動的難以自持吧。
“孫督,請接尚方寶劍。”朱慈炤從王之心手中拿過尚方寶劍,鄭重的交到了孫傳庭手中,不鄭重不行啊,這一交,算是把自己也交到了孫傳庭的手上,朱慈炤一時心中有些堵,不過也無所謂。
來的路上他就想明白了,為何皇兄要把他這個庶出的四皇子派到西北,待在數十萬大軍中,而把嫡親的三哥丟在了鳥不拉屎的山西山溝溝裏,那是因為自己從法理上講,是繼承不了大統的,自己就算在軍中,也沒有自立的號召力。
名不正、言不順,沒人會擁護他的,但要是三哥就不一定了,若是太子出了意外或者父皇明發聖旨廢太子,那三哥就能理所當然的統率數十萬大軍了,但貌似可能性也不大,這會兒父皇還活著沒都是兩說。
自己雖然不知道,但是當時早有猜測,太子皇兄是真兇殘,父皇都不知道被他怎麽樣了,不然自己和三哥能像個鵪鶉一樣,乖乖聽話?皇兄讓幹啥就幹啥,要是不聽話,他怕自己都出不了京師。
“殿下一路辛苦了,臣送殿下迴城吧。”
“善,孫督請,上本王的車駕,共乘迴城。”
推脫一番,孫傳庭還是上了車,他也急著想了解現在的局勢,這西北太偏了,中間又被流寇控製區阻斷,信息很難傳遞,導致他現在都不知道京師那邊怎麽樣了。
“殿下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臣本不該再打擾殿下,但臣心係京師安危,實在坐立難安,還請殿下相告。”孫傳庭越受朝廷恩榮,就越擔心朝廷的安危,生怕自己對不住朝廷的信任。
“無妨,孫督不必如此,本王到秦州已經三天了,一路疲乏早已除去,現在精神的很呐,既然孫督急著了解國事,那本王就陪孫督聊聊吧。”朱慈炤笑著說道。
“如此,多謝殿下了。”
“不知孫督想知道什麽?”
“敢問殿下,離開時,京師是否安穩?據臣探報,李自成率大軍向京師逼近,不知如何了?”
“唔。。。這個,據本王了解,本王三月初一離京時,李自成大軍好像已經攻破居庸關一線,前鋒已抵近昌平了。”
“什麽?那。。。那京師豈不是危在旦夕了?內長城是如何防守的,竟然被如此輕易攻破?”這話驚得孫傳庭臉色驟變。
他是做過薊遼總督和宣大總督的,對北京的防務清楚無比,內長城基本就是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了,之後北京周邊一馬平川,極不易防守,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即使沒那麽多,也有幾十萬眾,自己和他交手多次,非常明白李自成現在的實力。
北京周邊已經沒有可用的防守軍隊了,山東、河南亦是早已流寇侵入,烽煙四起,自顧不暇,必然無法迴救北京勤王。
“嗬嗬,孫督不必擔心。”朱慈炤倒是一點兒不急,“本王離京時,朝廷也南下了,皇兄早就在二月初開始布置了,三月初一,朝廷十幾萬大軍南下天津衛,然後前往南京主持朝務了。”
“什麽?朝廷南下了?這。。。這怎麽可能,那些大臣勳貴怎麽可能同意的???”孫傳庭又是一驚,早先他就判斷,朝廷必不可能南遷,滿朝文武都不會同意,這才一直憂心忡忡,怕朝廷不南遷,到時北京要是守不住,那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