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妨,基礎先打好,現在可就容易多了,隨軍家屬往南京運了幾十萬人,青壯不少,就看你們怎麽做宣傳動員工作了。”
“另外,北地已經基本完了,稍後向南方逃命的難民不少,本宮已經向整個北地發了南遷旨意,但多少人願意背井離鄉,還尚未可知,想來不會少,但也不會太多。”
邊走邊參觀上海新軍建設,突然,腦子靈光一閃,大笑道:“唔。。。本宮倒是給忘記了,這裏是浙江啊,還有比浙江更好的兵源嗎?”
“本宮可是記得我大明第一軍,可就是戚少保在浙江招的浙兵了,你們可以借鑒一下嘛,若本宮沒有記錯,戚家軍招的是礦兵吧?”
“聽聞浙江太湖兩岸的宗族,開礦為生,常常因衝突兩個宗族火並,連官府都不敢管,勇猛可見一般,當年能招,現在一樣可以。”
“還有《紀效新書》說的,纖夫可是好兵源啊,現在運河停擺,山東到南直,成千上萬的纖夫失業,可不正是你們招人的好時機?”
“不要怕多,這種吃苦耐勞的,召他個十幾萬先,餉銀不一定有多少,但最起碼吃住不成問題,在上海縣,招來之後,讓他們先建設民居,這上海別的不多,空地可是大把的。”
“你們規劃一下黃浦江兩岸,浦東的沼澤區填石填土,全是一望無際的平整地,之後讓這次遷徙而來的軍屬也可以定居這邊,在淺灘築牆阻斷潮汐海浪,大把的土地就出來了,有人有地害怕不能興盛?”
“徐知縣?你意下如何?這要是做好了,可全是你的功績啊,日後縣誌必然給你刻碑立傳,千古留名不在話下。”
“臣聞殿下一席話,如讀十年書啊,殿下這些妙想,臣佩服的五體投地,殿下剛到便能一眼看出如此多的治理之法,將來必是一代聖君,大明必將在殿下的治理下中興,重現永樂盛世。臣為殿下賀,為我大明賀。”
徐遠是崇禎十六年的三甲進士,來到上海剛剛一年,感覺自己年輕,沒什麽治理地方的經驗,所以也沒什麽理念。
現在看到比他年輕的多的太子殿下,下船走了沒多遠,就提了這麽多有用的法子,這才自我慚愧不已,要不說人是太子,而我隻是個小縣令呢。
“說的不錯,臣可不是奉承之言,殿下提的幾條法子,臣覺得都很有施行的可能,特別是浙兵和纖夫的提議,令臣眼前一亮啊。”
“臣依著北地的法子,在南方確實不好用,南方流民少,正經的農家子弟過得又還算殷實,想來參軍的還真就不多。”
“現在聽殿下一說,臣也是想起了,這浙兵可不就是得照著戚少保的法子招嘛,真是騎驢找驢,讓殿下笑話了。”盧象升也是心結盡開,開懷說道。
“哈哈,說起戚少保,現在後人如何?戚家隨太祖開國,曾是太祖親軍,遠征雲南,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在嘉靖朝,又是出了戚少保這樣的大將軍,朝廷可不能虧待了功臣之後啊。”朱慈烺突然有感而發。
“這個臣倒是了解一些,戚少保的子孫世襲登州衛指揮使,過得倒也不錯,領戚家軍的戚金將軍,於天啟元年奉詔北上,與馬家的白杆軍馳援遼陽。”
“在渾河遭遇合圍,兩軍七千人陣斬建奴一萬有餘,傷者無算,最終力竭被殲,實乃我大明一大損失啊,此後馬家白杆兵由秦夫人領兵重組,而戚金將軍的三個兒子遷居隱姓埋名,不問世事了。”
盧象升無不惋惜的說著明末這兩支戰力最強的軍隊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啊,朝廷,確實有些寡恩,但相同的境遇,表現卻大為不同。
戚家遁世,馬家在秦夫人的帶領下,卻是兢兢業業奉朝廷調令,東征西討多年,從無怨言,這般的土司,可真是大明獨一份啊。
“嗬嗬,都是我大明的好男兒,好樣兒的,建奴也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一刀下去照樣飆血,本宮不覺得他們有什麽了不起。”
“世人都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嗬嗬,充分說明了他們的弱點,區區數十萬建奴,有什麽可怕的,我大明有八千萬人,十個換一個,建奴再多一倍都不夠殺的。”
朱慈烺停下腳步,轉身看下身後跟著的一眾將領和內閣、尚書等發配來第一軍、第二師等任職的文臣,這才語氣激昂的說道:“我大明的男兒才是最勇猛的,女真建奴的滿萬不可敵,嗬嗬,簡直就是笑話。”
“我太祖、成祖皇帝,開疆拓土的時候,蒙古騎兵以十萬計,照樣被打的丟盔棄甲,建奴的區區一萬騎又算的了什麽?”
“我大明這幾十年來,軍備鬆弛,馬政崩壞,軍力下滑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不行了,而是國家的腐朽,是國家財政的腐朽。”
“從首輔張居正的改革被停止後,大明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這數十年間,國家的一切問題,最終就兩個字,沒錢。是幹什麽都沒錢,沒錢還想強軍?”
情緒略顯激動的朱慈烺一口氣說了這許多,頓了頓,看著眾人,或驚駭,或驚喜,或恍然的表情,朱慈烺這才揚聲道:“孤今天也送大家十個字,‘明軍不滿響,滿響不可敵’。”
“要想強軍,首先要杜絕的就是軍中的貪腐,孤已經任命阮大铖為新軍紀檢大臣,關注的頭等大事就是軍費、軍餉貪汙問題。”
“要是有人向軍法、軍功、錦衣衛等處反饋、檢舉將領貪汙軍費,哼哼,孤絕不請饒此等敗類。”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賺錢的法子多了,孤就一句話,你出去明搶別人的錢財,也比克扣、貪汙手下兄弟的軍餉罪責輕得多。”
“謹遵殿下令旨。”一眾文臣武將全都跪地保證。
“好了,話趕話,今日剛好說到這裏了,給大夥兒提個醒,孤也不希望誰被紀檢衙門帶走,眾卿快起來吧,走,快點轉完,迴去吃飯,孤都要餓死了。”
“哈哈,殿下放心,臣已經給殿下準備好了接風宴,不說多美味,但肯定管飽。”盧象升在軍中待了十幾年了,越來越像個武夫了,哪還有點進士的樣子。
“哦?盧大軍長莫不是要給本宮上一籃子饅頭,哈哈,這確實管飽,哈哈,走,看看你們的成果,如果讓本宮滿意,統統滴有賞。”
“哈哈,那可就謝謝殿下了。”
“。。。”
看著一眾緊步跟上去附和玩笑的武將,新來任職的文臣們麵露無奈之色,這還哪像以前自己認識的溫文儒雅的太子殿下了,變了,全變了。
搖搖頭,對視一眼,眾人也跟了上去,他們現在已經被調任此地了,當然得好好了解熟悉一下,不然以後怎麽幹活?
嗯?為什麽會用幹活這個詞呢?嗯。。。大概是沒以前清閑了吧,現在幹的事也不算高雅,隻能算是活兒了。
晚上在上海逗留一晚,第二天沿長江入海口北上,臨走前吩咐盧象升 ,讓其照拂一下戚家後人。
南下時朱慈烺已經傳旨各衛所,沿海水師衛所往上海撤離集合,內陸衛所聽從當地新軍調遣,想來登萊、靈山、威海等水師衛所,收拾完家當,也就是再過幾天會陸續到達上海。
此行朱慈烺帶了海軍第一軍第一師的一萬五千人的海軍艦隊,旗艦是從鄭家第二軍抽調的仿夷蓋倫船,船體高大異常,和寶船有的一拚。
隨行的海軍其他艦艇也是以海船為主的戰艦,現在這幾年造了不少新型大炮,陸軍以輕巧的野戰炮為主,而戰艦則是清一水的佛郎機銅炮,雖然每艘上數量還不是很多,但目前在北方海域還算夠用。
另外又從陸軍第一軍第二師抽調一個團一萬五千人的軍隊,滿載三萬人沿江而上,下午時分,已經到達南京碼頭。
此刻的碼頭人山人海,還好有調集的衛所官兵和五城兵馬司的衙役維持秩序,在內圍又是一圈的錢謙益的督標營。
領頭站在最前麵的是魏國公徐文爵代表的勳貴,陪同的是曹化淳、李繼周等代表的鎮守,隨即就是錢謙益為首的文臣,整個場麵也是人聲鼎沸,根本管不住。
老百姓議論紛紛,話說南京多少年沒有臨君了,上次是什麽時候?嘉靖?正德?悠悠一百年過去了,上一輩見過皇帝的都已經不在了,他們今日有幸,能夠一瞻太子容顏,也是三生有幸了。
“魏國公,今天不會有事兒吧?我咋感覺腿肚子直抽筋兒呢?”
“放你的心吧,要抄家削爵也不會今天在這兒削,你著個什麽急啊。”徐文爵不無惡意的侃著。
“啊?還真要削爵抄家啊?北京勳貴被削的理由是北地丟失,北京淪陷,這和我南京勳貴有什麽關係啊,我們南方治理的還算政通人和,南京也固若金湯,太子沒什麽理由收拾我們吧。”
“本國公怎麽知道,要真收拾你理由還不是大把的,隨便安點罪名你就到頭了,太子可不是好糊弄的主兒,你想想太子主政的一係列操作吧,手段極其殘暴啊,待會兒都給我小心點,別碰釘子,不長眼。”
李繼周倒是喜氣洋洋的,他主子來了,他是真高興啊,現在心裏盤算著怎麽請太子登基,自己等人也就能名正言順的創立新的司禮監了。
撤離北京時,宮女跑了絕大多數,但太監恰好相反,絕大多數跟著分批南下南京了,現在的南京紫禁城,也在自己的督促下大力修葺一新,住人是沒問題的。
曹化淳麵含微笑,看不出什麽深層次的東西。
而錢謙益卻是有點激動,書信往來這麽多年了,現在太子更是履行承諾,自己一躍成為南直總督,比自己致仕前不知道高了多少,哪怕正常的一直在朝廷混,也不一定能在今日爬上這高位。
“另外,北地已經基本完了,稍後向南方逃命的難民不少,本宮已經向整個北地發了南遷旨意,但多少人願意背井離鄉,還尚未可知,想來不會少,但也不會太多。”
邊走邊參觀上海新軍建設,突然,腦子靈光一閃,大笑道:“唔。。。本宮倒是給忘記了,這裏是浙江啊,還有比浙江更好的兵源嗎?”
“本宮可是記得我大明第一軍,可就是戚少保在浙江招的浙兵了,你們可以借鑒一下嘛,若本宮沒有記錯,戚家軍招的是礦兵吧?”
“聽聞浙江太湖兩岸的宗族,開礦為生,常常因衝突兩個宗族火並,連官府都不敢管,勇猛可見一般,當年能招,現在一樣可以。”
“還有《紀效新書》說的,纖夫可是好兵源啊,現在運河停擺,山東到南直,成千上萬的纖夫失業,可不正是你們招人的好時機?”
“不要怕多,這種吃苦耐勞的,召他個十幾萬先,餉銀不一定有多少,但最起碼吃住不成問題,在上海縣,招來之後,讓他們先建設民居,這上海別的不多,空地可是大把的。”
“你們規劃一下黃浦江兩岸,浦東的沼澤區填石填土,全是一望無際的平整地,之後讓這次遷徙而來的軍屬也可以定居這邊,在淺灘築牆阻斷潮汐海浪,大把的土地就出來了,有人有地害怕不能興盛?”
“徐知縣?你意下如何?這要是做好了,可全是你的功績啊,日後縣誌必然給你刻碑立傳,千古留名不在話下。”
“臣聞殿下一席話,如讀十年書啊,殿下這些妙想,臣佩服的五體投地,殿下剛到便能一眼看出如此多的治理之法,將來必是一代聖君,大明必將在殿下的治理下中興,重現永樂盛世。臣為殿下賀,為我大明賀。”
徐遠是崇禎十六年的三甲進士,來到上海剛剛一年,感覺自己年輕,沒什麽治理地方的經驗,所以也沒什麽理念。
現在看到比他年輕的多的太子殿下,下船走了沒多遠,就提了這麽多有用的法子,這才自我慚愧不已,要不說人是太子,而我隻是個小縣令呢。
“說的不錯,臣可不是奉承之言,殿下提的幾條法子,臣覺得都很有施行的可能,特別是浙兵和纖夫的提議,令臣眼前一亮啊。”
“臣依著北地的法子,在南方確實不好用,南方流民少,正經的農家子弟過得又還算殷實,想來參軍的還真就不多。”
“現在聽殿下一說,臣也是想起了,這浙兵可不就是得照著戚少保的法子招嘛,真是騎驢找驢,讓殿下笑話了。”盧象升也是心結盡開,開懷說道。
“哈哈,說起戚少保,現在後人如何?戚家隨太祖開國,曾是太祖親軍,遠征雲南,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在嘉靖朝,又是出了戚少保這樣的大將軍,朝廷可不能虧待了功臣之後啊。”朱慈烺突然有感而發。
“這個臣倒是了解一些,戚少保的子孫世襲登州衛指揮使,過得倒也不錯,領戚家軍的戚金將軍,於天啟元年奉詔北上,與馬家的白杆軍馳援遼陽。”
“在渾河遭遇合圍,兩軍七千人陣斬建奴一萬有餘,傷者無算,最終力竭被殲,實乃我大明一大損失啊,此後馬家白杆兵由秦夫人領兵重組,而戚金將軍的三個兒子遷居隱姓埋名,不問世事了。”
盧象升無不惋惜的說著明末這兩支戰力最強的軍隊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啊,朝廷,確實有些寡恩,但相同的境遇,表現卻大為不同。
戚家遁世,馬家在秦夫人的帶領下,卻是兢兢業業奉朝廷調令,東征西討多年,從無怨言,這般的土司,可真是大明獨一份啊。
“嗬嗬,都是我大明的好男兒,好樣兒的,建奴也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一刀下去照樣飆血,本宮不覺得他們有什麽了不起。”
“世人都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嗬嗬,充分說明了他們的弱點,區區數十萬建奴,有什麽可怕的,我大明有八千萬人,十個換一個,建奴再多一倍都不夠殺的。”
朱慈烺停下腳步,轉身看下身後跟著的一眾將領和內閣、尚書等發配來第一軍、第二師等任職的文臣,這才語氣激昂的說道:“我大明的男兒才是最勇猛的,女真建奴的滿萬不可敵,嗬嗬,簡直就是笑話。”
“我太祖、成祖皇帝,開疆拓土的時候,蒙古騎兵以十萬計,照樣被打的丟盔棄甲,建奴的區區一萬騎又算的了什麽?”
“我大明這幾十年來,軍備鬆弛,馬政崩壞,軍力下滑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不行了,而是國家的腐朽,是國家財政的腐朽。”
“從首輔張居正的改革被停止後,大明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這數十年間,國家的一切問題,最終就兩個字,沒錢。是幹什麽都沒錢,沒錢還想強軍?”
情緒略顯激動的朱慈烺一口氣說了這許多,頓了頓,看著眾人,或驚駭,或驚喜,或恍然的表情,朱慈烺這才揚聲道:“孤今天也送大家十個字,‘明軍不滿響,滿響不可敵’。”
“要想強軍,首先要杜絕的就是軍中的貪腐,孤已經任命阮大铖為新軍紀檢大臣,關注的頭等大事就是軍費、軍餉貪汙問題。”
“要是有人向軍法、軍功、錦衣衛等處反饋、檢舉將領貪汙軍費,哼哼,孤絕不請饒此等敗類。”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賺錢的法子多了,孤就一句話,你出去明搶別人的錢財,也比克扣、貪汙手下兄弟的軍餉罪責輕得多。”
“謹遵殿下令旨。”一眾文臣武將全都跪地保證。
“好了,話趕話,今日剛好說到這裏了,給大夥兒提個醒,孤也不希望誰被紀檢衙門帶走,眾卿快起來吧,走,快點轉完,迴去吃飯,孤都要餓死了。”
“哈哈,殿下放心,臣已經給殿下準備好了接風宴,不說多美味,但肯定管飽。”盧象升在軍中待了十幾年了,越來越像個武夫了,哪還有點進士的樣子。
“哦?盧大軍長莫不是要給本宮上一籃子饅頭,哈哈,這確實管飽,哈哈,走,看看你們的成果,如果讓本宮滿意,統統滴有賞。”
“哈哈,那可就謝謝殿下了。”
“。。。”
看著一眾緊步跟上去附和玩笑的武將,新來任職的文臣們麵露無奈之色,這還哪像以前自己認識的溫文儒雅的太子殿下了,變了,全變了。
搖搖頭,對視一眼,眾人也跟了上去,他們現在已經被調任此地了,當然得好好了解熟悉一下,不然以後怎麽幹活?
嗯?為什麽會用幹活這個詞呢?嗯。。。大概是沒以前清閑了吧,現在幹的事也不算高雅,隻能算是活兒了。
晚上在上海逗留一晚,第二天沿長江入海口北上,臨走前吩咐盧象升 ,讓其照拂一下戚家後人。
南下時朱慈烺已經傳旨各衛所,沿海水師衛所往上海撤離集合,內陸衛所聽從當地新軍調遣,想來登萊、靈山、威海等水師衛所,收拾完家當,也就是再過幾天會陸續到達上海。
此行朱慈烺帶了海軍第一軍第一師的一萬五千人的海軍艦隊,旗艦是從鄭家第二軍抽調的仿夷蓋倫船,船體高大異常,和寶船有的一拚。
隨行的海軍其他艦艇也是以海船為主的戰艦,現在這幾年造了不少新型大炮,陸軍以輕巧的野戰炮為主,而戰艦則是清一水的佛郎機銅炮,雖然每艘上數量還不是很多,但目前在北方海域還算夠用。
另外又從陸軍第一軍第二師抽調一個團一萬五千人的軍隊,滿載三萬人沿江而上,下午時分,已經到達南京碼頭。
此刻的碼頭人山人海,還好有調集的衛所官兵和五城兵馬司的衙役維持秩序,在內圍又是一圈的錢謙益的督標營。
領頭站在最前麵的是魏國公徐文爵代表的勳貴,陪同的是曹化淳、李繼周等代表的鎮守,隨即就是錢謙益為首的文臣,整個場麵也是人聲鼎沸,根本管不住。
老百姓議論紛紛,話說南京多少年沒有臨君了,上次是什麽時候?嘉靖?正德?悠悠一百年過去了,上一輩見過皇帝的都已經不在了,他們今日有幸,能夠一瞻太子容顏,也是三生有幸了。
“魏國公,今天不會有事兒吧?我咋感覺腿肚子直抽筋兒呢?”
“放你的心吧,要抄家削爵也不會今天在這兒削,你著個什麽急啊。”徐文爵不無惡意的侃著。
“啊?還真要削爵抄家啊?北京勳貴被削的理由是北地丟失,北京淪陷,這和我南京勳貴有什麽關係啊,我們南方治理的還算政通人和,南京也固若金湯,太子沒什麽理由收拾我們吧。”
“本國公怎麽知道,要真收拾你理由還不是大把的,隨便安點罪名你就到頭了,太子可不是好糊弄的主兒,你想想太子主政的一係列操作吧,手段極其殘暴啊,待會兒都給我小心點,別碰釘子,不長眼。”
李繼周倒是喜氣洋洋的,他主子來了,他是真高興啊,現在心裏盤算著怎麽請太子登基,自己等人也就能名正言順的創立新的司禮監了。
撤離北京時,宮女跑了絕大多數,但太監恰好相反,絕大多數跟著分批南下南京了,現在的南京紫禁城,也在自己的督促下大力修葺一新,住人是沒問題的。
曹化淳麵含微笑,看不出什麽深層次的東西。
而錢謙益卻是有點激動,書信往來這麽多年了,現在太子更是履行承諾,自己一躍成為南直總督,比自己致仕前不知道高了多少,哪怕正常的一直在朝廷混,也不一定能在今日爬上這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