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七年,京城的天空湛藍如洗,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日光下熠熠生輝。一場震動朝野的甘肅冒賑案剛剛落下帷幕,朝野上下仍沉浸在案件帶來的驚愕與反思之中。而在這風雲變幻之際,劉墉與和珅二人,因查辦此案得力,皆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獎,一時間,二人在朝堂上的風頭無二。
且不說和珅在這一年又攬下了多少官職、權勢如何更上一層樓,單表這劉墉,此刻已然身兼數職,成了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身為都察院左都禦史,每日天還未亮,便身著朝服,踏入都察院那威嚴的大門。都察院作為朝廷的監察機構,肩負著監察、彈劾及提出建議的重任,而劉墉作為最高長官,更是深知責任重大。他時常穿梭於各個衙門之間,明察暗訪,一旦發現官員有言行失當、政務執行不力的情況,便毫不留情地予以彈劾。那些平日裏作威作福、妄圖蒙混過關的官員,在劉墉犀利的目光下,都收斂了許多,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被這位鐵麵禦史抓住把柄。
吏部尚書的衙門裏,劉墉也是常客。掌管官員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務,這可是關乎朝廷人才選拔和官員仕途命運的關鍵所在。每日,各地的官員考評資料堆積如山,劉墉總是一絲不苟地審閱著,力求為朝廷選拔出真正有才能、品德高尚的官員。
他深知,一個官員的任用是否得當,不僅關係到一方百姓的福祉,更關係到朝廷的興衰。因此,在選拔官員時,他從不偏袒任何人,隻以能力和品德為標準,那些試圖通過賄賂、走後門來謀取官職的人,在他這裏都吃了閉門羹。
與此同時,劉墉還擔任著三通館總裁。三通館內,筆墨飄香,眾多學者們正在為編纂《三通》(《通典》《通誌》《文獻通考》)而忙碌著。劉墉時常來到這裏,與學者們探討學術問題,指導編纂工作。
他深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學者們的一致敬重。在他的帶領下,《三通》的編纂工作進展順利,這部典籍將成為後世研究曆史、文化的重要資料,而劉墉也將因此在學術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最讓劉墉感到責任重大的,還是他兼任的尚書房總師傅一職。尚書房,那是皇子皇孫們接受教育的地方,承載著皇室的未來和希望。每天清晨,劉墉都會準時來到尚書房,迎接那些朝氣蓬勃的皇子皇孫們。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對這些皇室子弟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教學上,劉墉可謂是煞費苦心。他親自製定教學計劃,將儒家經典、詩詞、曆史、哲學等文化課程,與騎射、武藝等軍事體育課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力求培養出全麵發展的皇室人才。
他四處尋訪,挑選了一批在各領域都有卓越學識和高尚品德的師傅,如著名學者蔡新等人,來為皇子皇孫們授課。平日裏,他還會密切監督師傅們的教學工作,定期考核他們的教學成果,確保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在高水平。
為了了解皇子皇孫們的學業進度,劉墉經常會親自考察他們。他會讓皇子們背誦儒家經典,考查他們對詩詞的理解和創作能力,還會在騎射場上檢驗他們的武藝。一旦發現有皇子在學習上存在問題,他便會耐心地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找出問題所在,並製定相應的改進計劃。
除了傳授知識,劉墉更注重培養皇子皇孫們的品德。他時常以儒家道德規範為準則,教導他們要仁愛、禮義、忠信。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皇子皇孫們逐漸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要關心百姓疾苦,以天下為己任。
在日常生活中,劉墉也時刻關注著皇子皇孫們的言行舉止。他嚴格要求他們遵守皇室規範和禮儀製度,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風度。有一次,一位皇子在言行上有些失禮,劉墉發現後,並沒有立刻斥責他,而是耐心地給他講解禮儀的重要性,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那以後,這位皇子便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變得更加得體。
作為上書房總師傅,劉墉還經常與皇帝交流皇子皇孫們的教育情況。他會根據每個皇子皇孫的特點和學習情況,向皇帝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為皇位繼承人和皇室成員的成長出謀劃策。同時,他還積極與朝廷大臣、文化名流們溝通,促進皇室與外界的文化教育交流,為皇子皇孫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乾隆年間,劉墉憑借著自己的智慧、才能和擔當,在多個重要職位上發光發熱,成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
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八,紫禁城乾清宮。
晨光穿過雕花窗欞,灑在金磚鋪就的地麵上,映出滿朝文武的身影。大殿內,檀香嫋嫋,眾人神色各異,或神色恭敬,或心懷鬼胎。
執事太監三聲“有事早奏!無事散朝!”後,錢灃站在朝堂之上,手中緊握著一份奏折,指節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內心的波瀾,可胸腔中翻湧的怒意,卻如熊熊烈火,難以抑製。
“臣,錢灃,有本要奏。”他高亢而堅定的聲音,在大殿中陣陣迴蕩。
原本低聲議論的朝堂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乾隆帝端坐在龍椅之上,龍袍威嚴,目光如炬,開口問道:“錢愛卿有何要事?”
朝堂之上,氣氛突然肅穆起來,群臣分列兩旁,安靜地等待著錢灃的奏本內容。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現象?因為錢灃現如今的身份所致。錢灃現在的身份是監察禦史,而監察禦史就是監督和彈劾地方官員的一個差事。所以當錢灃說有本奏的時候,朝中官員都會內心有所顫動。
隻見禦史錢灃神色莊重,出班向前邁出堅定的一步,雙手穩穩地展開手中的奏折,聲音洪亮且字字鏗鏘有力地奏道:“陛下,臣今日鬥膽,要彈劾山東巡撫國泰!此人在山東任上,全然不顧百姓死活,公然貪墨巨額銀兩。他利用職務之便,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致使山東當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無數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了生計苦苦掙紮,而國泰卻中飽私囊,過著奢靡無度的生活。如此行徑,實在是有負陛下的信任與百姓的期盼,懇請陛下徹查此事,還山東百姓一個公道!”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大臣們交頭接耳,神色驚惶,仿佛聽到了什麽不可思議的事情。
而站在前排的和珅聽後,反應極其強烈,因為國泰的山東巡撫是和珅推薦的。而國泰有事,一旦查實,就是他和珅舉薦之過。和珅能不著急嗎?
“錢灃!”和珅終於按捺不住,大步出列,怒目圓睜,“你可不要血口噴人!據本官所知,國泰在山東兢兢業業,一心為民,何來貪墨之說?”
錢灃神色平靜,不卑不亢地說道:“和大人,去年黃河決堤,朝廷撥銀五十萬兩賑災,可真正用於賑災的不足十萬兩。其餘四十萬兩,皆進了國泰的私人腰包!你可知曉?”
“荒謬!”和珅冷笑一聲,眼中滿是不屑,“單憑你一人信口雌黃,可有證據?”
錢灃不慌不忙,從袖中取出一疊賬冊,朗聲道:“這是山東各州縣呈上的賬目,每一筆銀兩去向都記錄在案。還有這些,”他又拿出一疊訴狀,“是山東百姓的聯名狀,控訴國泰強征賦稅,致使民不聊生!”
和珅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怎麽也沒想到,錢灃竟能拿到這些鐵證。他轉頭看向乾隆,那意思是不能輕信錢灃之言。
然後拱手道:“皇上,錢禦史所言,恐怕有失偏頗。國泰在山東多年,政績斐然,這些所謂的證據,未必可信。”
錢灃直視和珅,目光如炬:“和大人,此言差矣。這些賬冊皆有州縣官員簽字畫押,豈能作假?況且,國泰在山東的所作所為,早已天怒人怨。僅去年冬,濟南城外凍死百姓數百,皆因國泰克扣賑災銀兩所致!難道和大人想袒護國泰不成?”
乾隆看二人爭執不下,眉頭緊鎖,神色凝重地說道:“罷了罷了,二位愛卿不必爭吵。錢愛卿,此事非同小可,你可有確鑿證據?”
“臣有!”錢灃從懷中取出一封密信,雙手呈上,“這是國泰心腹所寫的密信,詳細記錄了貪墨銀兩的去向。其中提到,部分銀兩用於賄賂朝中重臣!”
此言一出,滿朝震驚。大臣們麵麵相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珅的臉色微微一變,但很快恢複了平靜。“撲通”一聲跪地,陳述道:“皇上明鑒!錢灃這是有的放矢!他這是想陷害奴才!”
錢灃看著和珅冷冷一笑說道:“和大人大人,俗話說‘無風不起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雖然和大人有舉薦之嫌,然和大人若能揮刀斷腕,也不失和大人清廉風範!”
乾隆帝猛地一拍龍椅扶手,站起身來,怒喝一聲:“夠了!”
大殿瞬間安靜下來,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氣斂息,不敢發出一絲聲響。乾隆為何會發怒,因為和珅是乾隆一手提拔起來的,若和珅卷入其中,乾隆也就有了一個失察之嫌。乾隆那是皇帝,皇帝哪兒能失察呢?
“錢灃,”乾隆寒著臉沉聲道,“你可知彈劾朝廷重臣,若查無實據,該當何罪否?”
錢灃“撲通”一聲跪地,叩首道:“臣願以項上人頭擔保,所言句句屬實!若有一字虛言,甘受極刑!”
乾隆帝沉吟片刻,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最後緩緩開口:“傳朕旨意,即刻派欽差前往山東,徹查此案!”
隨著乾隆帝的話音落下,朝堂上的氣氛終於鬆緩了些許,但眾人心中都明白,這一場風波,才剛剛開始。
數日後,乾隆下旨,著劉墉、和珅、錢灃三人為欽差大臣,前往山東查訪國泰的貪腐大案。
大夥可能注意到了一點情況,就是在朝堂之上錢灃彈劾國泰的時候,劉墉卻一句話都沒說,這是為什麽呢?
主要是和珅小時候,劉墉救過和珅的命,私下裏和珅一直與劉墉叔侄相稱。另外,和珅又是劉墉向乾隆請命把和珅弄到了京城,進入了鹹安宮官學館讀書,他們倆還有師生之嫌。這事兒皇上、紀曉嵐、英廉大學士及許多老臣都知道。為了避嫌,劉墉在和珅與錢灃朝堂辯論的時候,就沒有敢參與其中。這倒不是袒護和珅,隻是不好參與而已。
接到旨意後,劉墉、和珅與錢灃便各自忙碌起來。
劉墉迴府後,在書房裏踱步沉思良久,把我和甄平叫到跟前,仔細商議此次查訪的細節。“此番前往山東,困難重重,因為國泰是和珅舉薦的,和珅必然會想辦法袒護國泰,我們務必提前做準備,提前派人到山東暗查錢灃所奏的一切。”
劉墉神色凝重地繼續說道,“你們即刻去收集山東官場近年來的往來公文、民生記錄,尤其是與國泰相關的,事無巨細,都要整理清楚。另外,通知粘杆處的成員立刻展開調查。”我和甄平立刻領命而去。我等走後,劉墉書房內燈火通明,直至深夜。
和珅迴到府邸,臉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深知此次查訪對自己和國泰的重要性,一旦國泰罪行坐實,自己也難脫幹係。“去把劉全叫來!”和珅衝著管家喊道。不多時,劉全匆匆趕來,和珅湊近他耳邊,低聲吩咐道:“你馬上派人快馬加鞭趕往山東,給國泰送信,讓他務必銷毀所有可能成為把柄的一切賬目和信件,把自己的宅院和衙門裏的那些齷齪之事都清理幹淨。另外,給那些與他往來密切的官員都傳個話,讓他們好自為之。”劉全連連點頭,轉身出門安排去了。
咱再說錢灃則迴到家中,將自己關在房內,仔細整理著手中已有的證據。他深知這是一場艱難的較量,對手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段狠辣。他拿出紙筆,將此次查訪可能遇到的阻礙和應對策略一一列出,反複斟酌。“我既已下定決心,就絕不退縮,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為山東百姓討迴公道。”錢灃低聲對自己說道,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
出發前一日,三人在朝堂上碰麵。和珅皮笑肉不笑地看著錢灃說:“錢禦史,這次查訪責任重大,可別因為一時衝動,冤枉了朝廷命官啊。”錢灃毫不示弱地迴應道:“和大人放心,我自會以事實為依據,絕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劉墉在一旁打圓場:“二位,都是為了朝廷,為了百姓,咱們齊心協力,早日查明真相才是。”
第二日清晨,三人帶著隨行的護衛和差役,浩浩蕩蕩地離開了京城。一路上,和珅表麵上與劉墉、錢灃談笑風生,實則心思全在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調查。他暗中留意著錢灃的一舉一動,試圖找出破綻,好為國泰開脫,另外,也想著如何把自己擇得一幹二淨。
錢灃則坐在馬車裏,閉目養神,腦海中不斷梳理著案件的線索,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劉墉看著車窗外的景色,心中暗自思量,此次山東之行,必然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正邪較量,自己身為欽差,定要秉持公正,還朝廷一個清明,還百姓一個公道。
當他們的隊伍踏入山東境內時,一場圍繞著真相與權力的風暴,即將全麵爆發。
且不說和珅在這一年又攬下了多少官職、權勢如何更上一層樓,單表這劉墉,此刻已然身兼數職,成了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身為都察院左都禦史,每日天還未亮,便身著朝服,踏入都察院那威嚴的大門。都察院作為朝廷的監察機構,肩負著監察、彈劾及提出建議的重任,而劉墉作為最高長官,更是深知責任重大。他時常穿梭於各個衙門之間,明察暗訪,一旦發現官員有言行失當、政務執行不力的情況,便毫不留情地予以彈劾。那些平日裏作威作福、妄圖蒙混過關的官員,在劉墉犀利的目光下,都收斂了許多,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被這位鐵麵禦史抓住把柄。
吏部尚書的衙門裏,劉墉也是常客。掌管官員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務,這可是關乎朝廷人才選拔和官員仕途命運的關鍵所在。每日,各地的官員考評資料堆積如山,劉墉總是一絲不苟地審閱著,力求為朝廷選拔出真正有才能、品德高尚的官員。
他深知,一個官員的任用是否得當,不僅關係到一方百姓的福祉,更關係到朝廷的興衰。因此,在選拔官員時,他從不偏袒任何人,隻以能力和品德為標準,那些試圖通過賄賂、走後門來謀取官職的人,在他這裏都吃了閉門羹。
與此同時,劉墉還擔任著三通館總裁。三通館內,筆墨飄香,眾多學者們正在為編纂《三通》(《通典》《通誌》《文獻通考》)而忙碌著。劉墉時常來到這裏,與學者們探討學術問題,指導編纂工作。
他深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學者們的一致敬重。在他的帶領下,《三通》的編纂工作進展順利,這部典籍將成為後世研究曆史、文化的重要資料,而劉墉也將因此在學術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最讓劉墉感到責任重大的,還是他兼任的尚書房總師傅一職。尚書房,那是皇子皇孫們接受教育的地方,承載著皇室的未來和希望。每天清晨,劉墉都會準時來到尚書房,迎接那些朝氣蓬勃的皇子皇孫們。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對這些皇室子弟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教學上,劉墉可謂是煞費苦心。他親自製定教學計劃,將儒家經典、詩詞、曆史、哲學等文化課程,與騎射、武藝等軍事體育課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力求培養出全麵發展的皇室人才。
他四處尋訪,挑選了一批在各領域都有卓越學識和高尚品德的師傅,如著名學者蔡新等人,來為皇子皇孫們授課。平日裏,他還會密切監督師傅們的教學工作,定期考核他們的教學成果,確保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在高水平。
為了了解皇子皇孫們的學業進度,劉墉經常會親自考察他們。他會讓皇子們背誦儒家經典,考查他們對詩詞的理解和創作能力,還會在騎射場上檢驗他們的武藝。一旦發現有皇子在學習上存在問題,他便會耐心地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找出問題所在,並製定相應的改進計劃。
除了傳授知識,劉墉更注重培養皇子皇孫們的品德。他時常以儒家道德規範為準則,教導他們要仁愛、禮義、忠信。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皇子皇孫們逐漸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要關心百姓疾苦,以天下為己任。
在日常生活中,劉墉也時刻關注著皇子皇孫們的言行舉止。他嚴格要求他們遵守皇室規範和禮儀製度,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風度。有一次,一位皇子在言行上有些失禮,劉墉發現後,並沒有立刻斥責他,而是耐心地給他講解禮儀的重要性,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那以後,這位皇子便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變得更加得體。
作為上書房總師傅,劉墉還經常與皇帝交流皇子皇孫們的教育情況。他會根據每個皇子皇孫的特點和學習情況,向皇帝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為皇位繼承人和皇室成員的成長出謀劃策。同時,他還積極與朝廷大臣、文化名流們溝通,促進皇室與外界的文化教育交流,為皇子皇孫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乾隆年間,劉墉憑借著自己的智慧、才能和擔當,在多個重要職位上發光發熱,成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
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八,紫禁城乾清宮。
晨光穿過雕花窗欞,灑在金磚鋪就的地麵上,映出滿朝文武的身影。大殿內,檀香嫋嫋,眾人神色各異,或神色恭敬,或心懷鬼胎。
執事太監三聲“有事早奏!無事散朝!”後,錢灃站在朝堂之上,手中緊握著一份奏折,指節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內心的波瀾,可胸腔中翻湧的怒意,卻如熊熊烈火,難以抑製。
“臣,錢灃,有本要奏。”他高亢而堅定的聲音,在大殿中陣陣迴蕩。
原本低聲議論的朝堂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乾隆帝端坐在龍椅之上,龍袍威嚴,目光如炬,開口問道:“錢愛卿有何要事?”
朝堂之上,氣氛突然肅穆起來,群臣分列兩旁,安靜地等待著錢灃的奏本內容。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現象?因為錢灃現如今的身份所致。錢灃現在的身份是監察禦史,而監察禦史就是監督和彈劾地方官員的一個差事。所以當錢灃說有本奏的時候,朝中官員都會內心有所顫動。
隻見禦史錢灃神色莊重,出班向前邁出堅定的一步,雙手穩穩地展開手中的奏折,聲音洪亮且字字鏗鏘有力地奏道:“陛下,臣今日鬥膽,要彈劾山東巡撫國泰!此人在山東任上,全然不顧百姓死活,公然貪墨巨額銀兩。他利用職務之便,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致使山東當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無數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了生計苦苦掙紮,而國泰卻中飽私囊,過著奢靡無度的生活。如此行徑,實在是有負陛下的信任與百姓的期盼,懇請陛下徹查此事,還山東百姓一個公道!”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大臣們交頭接耳,神色驚惶,仿佛聽到了什麽不可思議的事情。
而站在前排的和珅聽後,反應極其強烈,因為國泰的山東巡撫是和珅推薦的。而國泰有事,一旦查實,就是他和珅舉薦之過。和珅能不著急嗎?
“錢灃!”和珅終於按捺不住,大步出列,怒目圓睜,“你可不要血口噴人!據本官所知,國泰在山東兢兢業業,一心為民,何來貪墨之說?”
錢灃神色平靜,不卑不亢地說道:“和大人,去年黃河決堤,朝廷撥銀五十萬兩賑災,可真正用於賑災的不足十萬兩。其餘四十萬兩,皆進了國泰的私人腰包!你可知曉?”
“荒謬!”和珅冷笑一聲,眼中滿是不屑,“單憑你一人信口雌黃,可有證據?”
錢灃不慌不忙,從袖中取出一疊賬冊,朗聲道:“這是山東各州縣呈上的賬目,每一筆銀兩去向都記錄在案。還有這些,”他又拿出一疊訴狀,“是山東百姓的聯名狀,控訴國泰強征賦稅,致使民不聊生!”
和珅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怎麽也沒想到,錢灃竟能拿到這些鐵證。他轉頭看向乾隆,那意思是不能輕信錢灃之言。
然後拱手道:“皇上,錢禦史所言,恐怕有失偏頗。國泰在山東多年,政績斐然,這些所謂的證據,未必可信。”
錢灃直視和珅,目光如炬:“和大人,此言差矣。這些賬冊皆有州縣官員簽字畫押,豈能作假?況且,國泰在山東的所作所為,早已天怒人怨。僅去年冬,濟南城外凍死百姓數百,皆因國泰克扣賑災銀兩所致!難道和大人想袒護國泰不成?”
乾隆看二人爭執不下,眉頭緊鎖,神色凝重地說道:“罷了罷了,二位愛卿不必爭吵。錢愛卿,此事非同小可,你可有確鑿證據?”
“臣有!”錢灃從懷中取出一封密信,雙手呈上,“這是國泰心腹所寫的密信,詳細記錄了貪墨銀兩的去向。其中提到,部分銀兩用於賄賂朝中重臣!”
此言一出,滿朝震驚。大臣們麵麵相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珅的臉色微微一變,但很快恢複了平靜。“撲通”一聲跪地,陳述道:“皇上明鑒!錢灃這是有的放矢!他這是想陷害奴才!”
錢灃看著和珅冷冷一笑說道:“和大人大人,俗話說‘無風不起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雖然和大人有舉薦之嫌,然和大人若能揮刀斷腕,也不失和大人清廉風範!”
乾隆帝猛地一拍龍椅扶手,站起身來,怒喝一聲:“夠了!”
大殿瞬間安靜下來,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氣斂息,不敢發出一絲聲響。乾隆為何會發怒,因為和珅是乾隆一手提拔起來的,若和珅卷入其中,乾隆也就有了一個失察之嫌。乾隆那是皇帝,皇帝哪兒能失察呢?
“錢灃,”乾隆寒著臉沉聲道,“你可知彈劾朝廷重臣,若查無實據,該當何罪否?”
錢灃“撲通”一聲跪地,叩首道:“臣願以項上人頭擔保,所言句句屬實!若有一字虛言,甘受極刑!”
乾隆帝沉吟片刻,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最後緩緩開口:“傳朕旨意,即刻派欽差前往山東,徹查此案!”
隨著乾隆帝的話音落下,朝堂上的氣氛終於鬆緩了些許,但眾人心中都明白,這一場風波,才剛剛開始。
數日後,乾隆下旨,著劉墉、和珅、錢灃三人為欽差大臣,前往山東查訪國泰的貪腐大案。
大夥可能注意到了一點情況,就是在朝堂之上錢灃彈劾國泰的時候,劉墉卻一句話都沒說,這是為什麽呢?
主要是和珅小時候,劉墉救過和珅的命,私下裏和珅一直與劉墉叔侄相稱。另外,和珅又是劉墉向乾隆請命把和珅弄到了京城,進入了鹹安宮官學館讀書,他們倆還有師生之嫌。這事兒皇上、紀曉嵐、英廉大學士及許多老臣都知道。為了避嫌,劉墉在和珅與錢灃朝堂辯論的時候,就沒有敢參與其中。這倒不是袒護和珅,隻是不好參與而已。
接到旨意後,劉墉、和珅與錢灃便各自忙碌起來。
劉墉迴府後,在書房裏踱步沉思良久,把我和甄平叫到跟前,仔細商議此次查訪的細節。“此番前往山東,困難重重,因為國泰是和珅舉薦的,和珅必然會想辦法袒護國泰,我們務必提前做準備,提前派人到山東暗查錢灃所奏的一切。”
劉墉神色凝重地繼續說道,“你們即刻去收集山東官場近年來的往來公文、民生記錄,尤其是與國泰相關的,事無巨細,都要整理清楚。另外,通知粘杆處的成員立刻展開調查。”我和甄平立刻領命而去。我等走後,劉墉書房內燈火通明,直至深夜。
和珅迴到府邸,臉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深知此次查訪對自己和國泰的重要性,一旦國泰罪行坐實,自己也難脫幹係。“去把劉全叫來!”和珅衝著管家喊道。不多時,劉全匆匆趕來,和珅湊近他耳邊,低聲吩咐道:“你馬上派人快馬加鞭趕往山東,給國泰送信,讓他務必銷毀所有可能成為把柄的一切賬目和信件,把自己的宅院和衙門裏的那些齷齪之事都清理幹淨。另外,給那些與他往來密切的官員都傳個話,讓他們好自為之。”劉全連連點頭,轉身出門安排去了。
咱再說錢灃則迴到家中,將自己關在房內,仔細整理著手中已有的證據。他深知這是一場艱難的較量,對手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段狠辣。他拿出紙筆,將此次查訪可能遇到的阻礙和應對策略一一列出,反複斟酌。“我既已下定決心,就絕不退縮,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為山東百姓討迴公道。”錢灃低聲對自己說道,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
出發前一日,三人在朝堂上碰麵。和珅皮笑肉不笑地看著錢灃說:“錢禦史,這次查訪責任重大,可別因為一時衝動,冤枉了朝廷命官啊。”錢灃毫不示弱地迴應道:“和大人放心,我自會以事實為依據,絕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劉墉在一旁打圓場:“二位,都是為了朝廷,為了百姓,咱們齊心協力,早日查明真相才是。”
第二日清晨,三人帶著隨行的護衛和差役,浩浩蕩蕩地離開了京城。一路上,和珅表麵上與劉墉、錢灃談笑風生,實則心思全在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調查。他暗中留意著錢灃的一舉一動,試圖找出破綻,好為國泰開脫,另外,也想著如何把自己擇得一幹二淨。
錢灃則坐在馬車裏,閉目養神,腦海中不斷梳理著案件的線索,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劉墉看著車窗外的景色,心中暗自思量,此次山東之行,必然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正邪較量,自己身為欽差,定要秉持公正,還朝廷一個清明,還百姓一個公道。
當他們的隊伍踏入山東境內時,一場圍繞著真相與權力的風暴,即將全麵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