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引兵出城,半路上遇到秦炎一行。


    得知韓馥已經獻城投降,沮授情緒十分激動,大罵韓馥,怒其不幸,哀其不爭。


    “主公,那袁紹如今得了鄴城,已經掌握了冀州,實力大增,但公孫瓚已然出兵,定會派人索求冀州土地,我料想,二人定有一戰。”


    冷靜下來,沮授頭腦轉動,對眼下的情形作出判斷。


    “那依公與所言,我軍此刻當如何?”


    “靜觀其變,某猜測,二人此次必然分不出勝負,最後應會請人出麵調停,長安路遠,目下最有可能之人,當是主公。”


    秦炎深以為然,於是帶兵返迴漁陽,繼續安心發展,同時也派人持續袁紹與公孫瓚兩軍的動作。


    此行又得到沮授張合兩人來投,更添助力。


    果然如同沮授預測那般,公孫瓚對於勞師動眾卻一無所獲十分不滿。


    得知袁紹已經掌控冀州之後,派公孫越討要地盤,袁紹不許。


    於是公孫瓚暴怒,率兵與袁紹在磐河對峙。


    袁紹兵多將廣,勝了幾場,稍占上風,公孫瓚自從得到劉備相助,又將局勢扳平,殺敗袁紹。


    兩軍互有勝負,勢均力敵,如此又對峙了兩月。


    幽州牧劉虞感念兩州百姓不易,受戰火侵擾,有意從中斡旋,於是派人趕往漁陽邀請秦炎同往,為他助威。


    袁紹與公孫瓚得知劉虞想要出麵調停,都是十分不屑,不將劉虞放在眼中,但聽到秦炎也率軍與劉虞同行,這才勉強同意會麵。


    “我二人今日能在這裏坐下講和,全是因為當初與焱升的情誼。”


    秦炎聽到兩人的話,麵色微變,心中暗道袁紹與公孫瓚兩人都是麵善心黑之輩,這一番言語,分明就是在挑撥他與劉虞之間的關係。


    “將軍莫要胡說,今日你兩家能夠罷兵言和,全是使君從中斡旋,我又怎敢居功?”


    秦炎察言觀色,察覺劉虞麵色不悅,立刻出言打斷兩人,將功勞全都推給劉虞,這才讓劉虞稍稍安心。


    酒宴間,劉虞見兩人對自己與秦炎的態度可謂截然不同,再次不悅,心中對於秦炎生出不滿。


    等到事情結束,劉虞不待秦炎一起,獨自返迴。


    見秦炎與劉虞兩部軍馬分道揚鑣,袁紹與公孫瓚都是露出計謀得逞的笑容。


    早有人將先前發生的事告知田疇,田疇聽罷,心中有了對策。


    等到劉虞入城,便立刻諫言,陳說利害。


    “使君遭遇,在下已經得知,切莫中了袁紹與公孫瓚的離間之計。”


    “袁紹得了冀州,此後自然想要幽州,公孫瓚早有不臣之心,想要取使君而代之。”


    “內有強敵覬覦,外有諸侯窺視,以使君一人之力,如何能夠應對?”


    “那秦炎素有名聲,對使君恭敬有加,乃是一大助力,使君莫要因一時衝動自斬臂膀,因小失大!”


    劉虞扶額感歎,對田疇再三感謝,“險些中了那兩人奸計!”


    當即命人攜帶酒肉輜重,送往漁陽慰問秦炎。


    但不僅劉虞有意斡旋,長安朝堂中李儒同樣諫言董卓,以此施恩於袁紹公孫瓚。


    等到馬日磾與趙岐作為使者趕到時,袁紹公孫瓚兩處兵馬早已各自班師。


    隻得悻悻返迴長安,迴稟董卓。


    “劉虞本是宗親,不久前又派遣使者拜謁天子,不宜打壓,反倒應該褒獎。倒是那漁陽令秦炎,曾參與關東逆軍,當日襲擾相國的,便有此人。”


    李儒心有計策,對董卓諫言,


    “不若這般,對劉虞大加賞賜,彰顯相國寬宏,再言秦炎大逆不道,命劉虞率軍征討。”


    董卓十分讚同,將具體事宜,全權交給李儒處理。


    七月,


    劉虞接到朝廷詔書,命他征討秦炎。


    消息一出,各方震驚。


    劉虞麵露愁容,聽著麾下各人七嘴八舌,隻感覺心煩意亂。


    “秦炎表麵恭敬,實則早有不臣之心,如今朝廷有詔,自當遵從。”


    有人提議,遵從朝廷的命令,討伐秦炎。


    “不可,且不論秦炎聲名如何,單是他麾下猛將如雲,又手握萬餘精兵,我軍如何討伐?”


    齊周魏攸等人立刻站出來反對,不認為僅憑借兵力優勢就能取得勝利。


    “袁本初新的冀州,又是四世三公,或可向他求助。”


    此時又有人站出來,想到冀州袁紹,或許能夠外援。


    “韓馥之事尚且曆曆在目,難不成想讓使君成為下一個韓馥不成!”


    田疇冷冽一言,頓時讓那些人啞然,麵露羞愧,不再言語。


    劉虞見眾人爭論不下,一時難以有統一,也就揮散眾人,明日再議。


    雖是如此說著,卻也讓人整頓兵馬。


    秦炎這裏也得到消息,不過依舊十分冷靜。


    “劉虞在幽州有仁德,我若起兵反抗,必然被群起而攻之,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能讓討伐事成。”


    將麾下文武召集到一起,秦炎首先明確自己的決定。


    接著便是麾下眾人發揮智謀的時候。


    “近日代郡有黑山賊作亂,正在四處劫掠”


    “若是上報州府,使君定然不會坐視不理,任由黑山賊為禍治下。”


    “有了剿賊平亂的理由,想必朝廷也不會多說什麽。”


    荀彧的話讓眾人頻頻點頭同意,秦炎也十分讚同,將矛盾轉移,想來劉虞聽了這個理由也不會拒絕。


    於是荀彧毛遂自薦,請為使者,親赴薊城說服劉虞。


    又有田疇從旁相助,事情進行的十分順利,劉虞當即書寫奏疏,以平定黑山賊禍亂為由,拒絕了朝廷的詔令。


    翌日,劉虞起兵五萬,任命秦炎為先鋒,平定黑山賊。


    劉虞的奏疏送到長安,讓董卓大為惱怒,由此也將劉虞記恨。


    侍中劉和恐怕董卓報複,連夜逃離長安,輾轉到南陽袁術處,等待劉虞派兵接應。


    消息被公孫瓚得知,聽從謀士建議,派遣公孫越半途截殺,想要將嫁禍袁紹。


    截殺未成,公孫越身份敗露,劉和僥幸逃迴到薊城。


    由此劉虞與袁紹更加記恨公孫瓚,暗中互有聯絡,謀劃共同討伐公孫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縣丞開始的崛起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予暗同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予暗同塵並收藏三國:從縣丞開始的崛起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