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翊之妻徐氏的生平事跡主要如下:
建安九年,陽光明媚,丹楊郡的諸位縣令長紛紛前來拜見孫翊。此時,孫翊的妻子徐氏展現出了她在占卜方麵的非凡天賦。她凝視著卦象,心中湧起一股不安的預感,於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孫翊取消這次設宴款待之事。然而,孫翊並未將徐氏的勸告放在心上,他堅信這不過是一場普通的聚會罷了。
宴會當日,賓主盡歡,氣氛熱烈。待賓客們盡興而歸之時,孫翊像往常一樣親自送他們出門。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個看似平常的時刻,一場可怕的陰謀正在悄悄逼近。由於孫翊一時疏忽未曾攜帶佩刀,早已埋伏多時的邊鴻趁機衝上前去,手起刀落,瞬間奪去了孫翊的性命。得手後的邊鴻驚慌失措地逃入深山之中,妄圖躲避追捕。
得知丈夫遇害的消息,徐氏悲痛欲絕。但她很快冷靜下來,決心要為夫報仇雪恨。經過一番追查,徐氏終於找到了潛逃的邊鴻,並成功將其擒獲。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原來,媯覽和戴員才是這場謀殺案的幕後黑手,他們企圖借邊鴻之手除掉孫翊,以謀取更大的權力。如今東窗事發,他們竟然將所有罪責都推到邊鴻身上,並殘忍地將其殺害滅口。但是,軍中將士們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心裏都清楚,真正的兇手就是媯覽和戴員。
失去丈夫的徐氏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麵對媯覽對自己美貌的覬覦以及強行霸占孫翊妾室侍婢的惡行,徐氏表現出了驚人的智慧與勇氣。她佯裝順從媯覽的要求,同意嫁給他為妻,但同時提出需要等到晦日祭祀過後才能舉行婚禮,以此巧妙地為自己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在這段等待的日子裏,徐氏暗中與孫翊生前的親信孫高、傅嬰等人取得聯係。當這些忠心耿耿的部下聽到徐氏所遭受的苦難和委屈時,無不義憤填膺。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徐氏召集眾人相聚一處,淚如雨下地向他們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並懇請他們協助自己完成複仇大計。在場之人皆被徐氏的真情實意所打動,紛紛立下誓言,表示願不惜一切代價為主母討迴公道。就這樣,一個精心策劃的複仇聯盟悄然形成……
在那個陰沉沉的晦日裏,徐氏身著素縞,神情肅穆地完成了祭奠亡夫的儀式。她緩緩地除去身上的喪服,仿佛要與過去的悲傷做一個決絕的告別。然後,她燃起嫋嫋清香,踏入灑滿花瓣的浴池中,讓溫暖的水浸潤著自己疲憊的身軀。
洗淨一身塵埃後的徐氏,精心梳妝打扮起來。她描眉畫眼,朱唇輕點,換上一襲素雅卻不失端莊的衣裳,看上去如同往日一般溫婉動人,但那眼底深處卻隱隱閃爍著一絲決然之色。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徐氏開始像往常一樣操持家務,舉止間顯得若無其事,絲毫沒有引起媯覽的懷疑。而此時的媯覽,見徐氏已漸漸走出喪夫之痛,心中暗自得意,以為自己很快便能如願以償地得到這位美人。
終於,媯覽按捺不住內心的欲望,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徐氏的內室。然而,就在他剛剛踏進房門的瞬間,原本看似柔弱的徐氏突然柳眉倒豎,怒目圓睜,大聲嗬斥道:“惡賊!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話音未落,早已埋伏在內室四周的孫高和傅嬰如猛虎下山般衝了出來,手起刀落,媯覽甚至來不及反應,便已身首異處。
緊接著,徐氏率領眾人迅速衝出家門,直奔戴員的住所而去。此時的戴員還渾然不覺大禍臨頭,正悠然自得地坐在庭院中品茶賞景。當他看到殺氣騰騰的徐氏等人時,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想要起身逃跑,卻為時已晚。隻見孫高和傅嬰毫不留情地揮刀斬向戴員,刹那間鮮血四濺,染紅了整個庭院。
至此,這兩個害死徐氏夫君的惡人雙雙命喪黃泉。徐氏親手提著他們的首級,來到了孫翊的墓前。她雙膝跪地,淚流滿麵地將兩顆血淋淋的頭顱擺在墓碑之前,悲聲說道:“夫君啊,妾身終於為您報了血海深仇!願您在九泉之下安息……”
徐氏為夫報仇這一事跡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從故事內部情節發展來講,她的行為成功地懲治了惡人。她手刃媯覽和戴員,使得丹陽郡的叛亂勢力被清除,穩定了當地的局勢。如果沒有她的果敢行動,這兩個心懷不軌之人可能會繼續在丹陽郡興風作浪,危害孫氏家族的統治根基。
從人物形象角度看,徐氏展現出的智慧和勇氣打破了當時對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在以男性為主導的三國亂世敘事中,她成為一個突出的女性代表形象。她激勵了身邊的人,孫高、傅嬰等人受她感染,願意與她合作完成複仇計劃,也證明她的人格魅力和領導力能夠跨越性別界限。
在文化意義層麵,徐氏的故事成為後世文學作品中女性反抗惡勢力、機智勇敢的典型案例。這一故事常常被用來展現女性在困境中自我拯救的力量,為女性形象在文學領域的塑造提供了積極範例,也為後世讀者理解三國時期的人物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後世對《三國演義》中孫翊之妻徐氏的評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智慧勇敢
徐氏在麵對丈夫被殺害、自己被逼迫改嫁的困境時,沒有選擇屈服,而是巧妙地設計複仇計劃。她假意答應媯覽的求婚,以此拖延時間,同時暗中聯絡丈夫的親信,最終成功誅殺仇人,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其行為打破了當時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
忠貞節烈
徐氏對丈夫孫翊感情深厚,在孫翊死後,她牢記夫妻之情,不惜一切代價為夫報仇,這種對愛情和婚姻的忠貞不二令人敬佩,也符合傳統的道德觀念,因此被後世視為忠貞節烈的典範。
富有謀略
她不僅有勇氣,還有出色的謀略。她深知自己勢單力薄,無法與媯覽、戴員等人正麵抗衡,於是巧妙地利用對方的信任,精心策劃每一個細節,使得複仇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其謀略和膽識不遜色於當時的男性英雄豪傑。
果敢決斷
在複仇過程中,徐氏表現出了極強的果敢決斷能力。她沒有被仇恨衝昏頭腦,而是冷靜地分析形勢,果斷地采取行動,在關鍵時刻能夠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確的決策,這種品質使她在眾多三國人物中脫穎而出。
孫翊,生於184年,卒於204年,字叔弼,孫堅第三子,孫策、孫權之弟。以下是其生平事跡:
早年經曆:初平三年,天下局勢動蕩不安,戰火紛飛。就在這一年,孫策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舉家移居江都。而與此同時,年幼的孫翊則與母親一同遷往了丹陽。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孫翊和哥哥孫權逐漸長大成人。後來,他們兄弟倆因其出眾的才華和品德,被朱治大力舉薦為孝廉。消息不脛而走,很快便傳到了曹操耳中。曹操對這兩位青年才俊頗為賞識,於是向他們發出了征辟的邀請。
未繼兄位:建安五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孫家原本平靜的生活。孫策在一次外出狩獵時不幸遇刺身亡,這讓整個家族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在孫策臨終之際,朝中大臣們紛紛提議由孫翊繼承兄長之位,畢竟孫翊也是孫策的親弟弟,且頗具才能。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孫策卻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個建議,並指定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最終,孫權順利接過了兄長手中的權力大棒,肩負起了振興家族、統一天下的重任。
任職丹楊:建安八年,對於年僅二十歲的孫翊來說,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是舅父吳景突然離世,給孫翊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但逝者已矣,生者還需繼續前行。不久之後,孫翊憑借著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家族背景,被任命為偏將軍並兼任丹楊太守一職。上任後的孫翊深知責任重大,為了更好地治理地方事務,他廣納賢才。經過一番精心挑選,他最終禮聘了盛憲部下的媯覽擔任大都督,戴員出任郡丞。起初,三人合作還算融洽,各項工作也都進展得較為順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孫翊性格直爽,做事雷厲風行,對媯覽和戴員二人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誤常常加以嚴厲責難。久而久之,媯覽和戴員心中漸漸滋生出不滿情緒,並開始暗中謀劃叛變之事。
遇刺身亡:建安九年,丹楊縣令長會見孫翊,孫翊讓妻子徐氏卜卦,徐氏稱有兇卦勸其取消,孫翊因長吏久候仍決定送客,因醉意空手前往,被邊鴻從後斬殺。
妻子複仇:邊鴻逃入山中後被徐氏擒獲,媯覽、戴員將罪責推給邊鴻並殺之,但軍士認定二人是主謀。之後媯覽入府作惡,徐氏設計與孫翊親信誅殺二人,孫權返吳後盡誅其遺族。
孫翊雖然英年早逝,但仍產生了以下一些影響:
引發繼位爭議:孫策遇刺後,孫翊曾被部分大臣提名作為繼承人,這反映出他在家族內部有一定的地位和支持力量。雖然最終孫權繼位,但這一提名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孫氏家族內部權力交接初期的複雜情況,也凸顯了孫翊在家族事務中有相當的影響力。
導致家族內部動蕩:孫翊之死引發了丹陽郡的一場內亂。他的部下媯覽和戴員謀反,這不僅對當地的穩定造成巨大破壞,也使孫氏家族在江東的統治根基受到衝擊。在一段時間內,孫氏家族不得不花費精力來平息這場由孫翊之死引發的混亂。
在軍事與地方治理方麵的影響
軍事方麵:孫翊作為偏將軍,在軍事指揮上發揮過作用。他領丹陽太守一職,丹陽郡是江東的重要地區,戰略地位顯著。孫翊在此地的軍事活動,對孫氏家族在江東地區的軍事布局有著重要的意義,他的軍事才能和對當地軍隊的掌控,為孫氏家族勢力的穩固提供了支持。
地方治理:在治理丹陽郡期間,孫翊招攬了不少人才,如媯覽和戴員等。盡管這些人後來成為禍亂之源,但從側麵反映出孫翊在地方治理初期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為的,他試圖通過招攬人才來加強地方的治理和穩定,其理念和行動對於研究孫氏家族在江東的地方治理策略演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邊鴻是東漢末年孫翊的家將,其生平事跡如下:
受雇行刺:孫翊部將媯覽、戴員因常被孫翊責難,心懷不滿,遂買通邊鴻,囑其伺機刺殺孫翊。
刺殺孫翊:建安九年,丹楊縣令長會見孫翊,孫翊不顧妻子徐氏的兇卦勸阻,執意設宴。席散後,邊鴻趁孫翊酒醉空手送客之機,從後將其斬殺,隨後逃入山中。
被擒身死:邊鴻最終被徐氏擒獲,媯覽、戴員為掩蓋自身罪行,將殺孫翊的罪責推給邊鴻,並將其殺害。
邊鴻刺殺孫翊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對孫氏家族的影響
部動蕩:孫翊之死使孫氏家族內部遭受衝擊,引發了一係列權力紛爭和家族內部的不穩定。孫翊作為孫堅的第三子,在家族中具有一定地位,他的突然離世打破了原有的家族權力格局和繼承秩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孫氏家族在江東的統治基礎和未來發展方向.
複仇與團結:此事件引發了複仇行動,孫翊的妻子徐氏設計誅殺了媯覽、戴員,展現了徐氏的果敢和智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孫氏家族的人心,讓家族成員更加團結,共同應對內部的危機和外部的壓力。
對丹陽郡的影響
局勢動蕩:邊鴻的刺殺行為導致丹陽郡陷入混亂,當地的政治、軍事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媯覽、戴員等人的謀反,使得丹陽郡的治理出現空白,人心惶惶,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也產生了負麵影響.。
軍事調整:孫翊死後,孫權需要重新調整丹陽郡的軍事部署和人事安排,以確保該地區的穩定和對其的有效控製。這一過程中,孫權可能會對當地的軍隊進行整頓,加強對軍事將領的選拔和監督,從而影響到東吳在江東地區的軍事戰略布局。
曆史評價與文化影響
人物評價:邊鴻作為刺殺事件的關鍵人物,其行為被視為不忠不義的典型,受到了曆史的批判。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徐氏的複仇之舉則得到了廣泛讚譽,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女性英勇和智慧的代表事例之一,被後人傳頌。
文學創作:這一事件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均有相關描寫,通過對這一事件的藝術加工和演繹,豐富了三國故事的內容和情節,也使得邊鴻、孫翊、徐氏等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
盛憲,表字孝章,乃是東漢末期會稽郡人士。據推測,他大約出生於公元 190 年左右,是當時一位頗為出眾的政治家。此人儀表堂堂,氣質高雅偉岸,胸懷寬廣且極具度量。早年通過舉孝廉之舉步入仕途,並得以增補成為尚書郎一職。此後不久,因其卓越才能和出色表現,又榮升為吳郡太守之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盛憲不幸身患疾病,身體每況愈下,最終無奈之下隻得辭去官職,迴歸鄉裏調養身體。
就在此時,孫策開始平定吳地與會稽一帶。在此期間,孫策大肆誅殺當地的豪傑英才。而盛憲由於聲名遠揚,早已威震四方,自然也引起了孫策的深深忌憚。所幸,盛憲還有摯友孔融對他關懷備至。孔融深知好友身處險境,唯恐他遭受飛來橫禍,於是在建安九年之際修書一封寄給曹操,極力向曹操推薦盛憲之才德。曹操見信後,對盛憲亦是讚賞有加,隨即征召他出任騎都尉這一要職。可惜的是,那道任命詔書尚未送達盛憲手中,他便已遭逢不幸,慘死於孫權之手。
值得一提的是,盛憲生前還曾經推舉過媯覽和戴員兩人為孝廉。待盛憲遇害之後,此二人驚恐萬分,匆忙逃往深山之中躲避風頭。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竟被孫翊看中並聘請為自己的屬下。
盛憲的事跡產生了以下幾方麵的影響:
政治格局方麵
地方勢力的消長:盛憲曾為吳郡太守,在當地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他的存在代表著一股地方勢力,當他被孫權所殺後,當地的權力格局被打破。這一事件體現了孫氏政權在江東擴張過程中對地方勢力的打擊,加強了孫氏家族在吳郡等地的統治權威,減少了可能存在的地方勢力對其統治的威脅。
影響人才流向:盛憲舉薦的媯覽和戴員在他死後逃亡,後被孫翊招攬。這顯示出盛憲的遭遇改變了這些人的命運軌跡,他們在新的環境中引發了一係列事件。這種人才的流動和重新組合,對丹陽郡的政治局勢產生了複雜的影響,間接導致了孫翊之死和後續的複仇情節。
社會文化方麵
引發士人關注:盛憲的遭遇引起了當時士人的廣泛關注。孔融與他友善,曾寫信給曹操推薦他,這體現了當時士人之間相互扶持的風氣。盛憲事件也反映出在動蕩的時局下,士人命運的不確定性。眾多士人在諸侯紛爭的局麵下,既要考慮自身安危,又要維護朋友情誼,這種複雜的情感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
文學創作素材:盛憲的經曆為文學作品提供了素材。在《三國演義》等作品的敘事中,他的故事雖然不是核心情節,但與之相關的人物和事件交織在一起,豐富了三國故事的內容。這些情節展現了當時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政治鬥爭,為文學作品增添了生動的細節和情節衝突。
生平事跡
早年經曆:媯覽和戴員均曾被吳郡太守盛憲推舉為孝廉,盛憲被孫權所殺後,二在遙遠的過去,媯覽和戴員都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早年經曆。那時,他們有幸得到了吳郡太守盛憲的賞識,並被他推舉為孝廉。然而,命運卻對盛憲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不幸遭到了孫權的毒手。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媯覽和戴員驚恐萬分,隻得匆忙逃離城市,藏身於深山之中。
時光荏苒,他們的生活漸漸安定下來。後來,幸運之神再次眷顧了他們,孫翊看中了他們的才能,聘請他們成為自己的屬下。媯覽因自身出眾的軍事才能而擔任了丹陽大都督,負責統領軍隊;戴員則憑借著出色的政務處理能力出任郡丞一職。
可孫翊的脾氣異常暴躁,常常對媯覽和戴員百般責難,使得兩人心生怨恨。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結識了邊鴻這位心懷叵測之人。三人臭味相投,很快便勾結在了一起。終於在建安九年,趁著孫權出征征討黃祖之機,他們密謀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陰謀——買通邊鴻,讓他去暗殺孫翊。事成之後,他們巧妙地將所有罪責都推卸到邊鴻身上,並毫不留情地將其滅口,以絕後患。
孫翊被害身亡後,媯覽和戴員並未就此罷休。他們竟然膽大包天地再次痛下殺手,謀害了前來查看情況的孫河。接著,他們又迅速與劉馥取得聯係,妄圖投靠曹操,尋求新的庇護和榮華富貴。
就在此時,孫翊那忠貞不屈的遺孀徐氏挺身而出。麵對媯覽公然霸占孫翊府第以及強娶她為妻的無恥行徑,徐氏臨危不懼,巧用緩兵之計暫時穩住了媯覽。與此同時,她暗地裏積極與孫翊生前的舊部孫高、傅嬰等人緊密聯絡,共同商討複仇大計。經過一番精心謀劃,她們終於成功地將媯覽和戴員這兩個惡賊一舉誅殺,並毅然決然地將他們的首級恭敬地擺放在孫翊的墓前,以告慰亡靈。
當孫權結束征戰返迴吳國時,得知了這一係列令人發指的事件。他怒不可遏,下令將媯覽和戴員的遺族全部誅滅,以泄心頭之恨。至此,這場充滿血腥與背叛的風波方才平息,但它所留下的傷痛和陰影,卻永遠銘刻在了人們的心中。人逃亡山中,後被孫翊聘為屬下,媯覽擔任丹陽大都督督兵,戴員擔任郡丞。
最終結局: 媯覽霸占孫翊府第及妾室,還欲強占孫翊遺孀徐氏,徐氏用緩兵之計穩住媯覽,暗中與孫翊舊部孫高、傅嬰等聯絡,最終將媯覽、戴員誅殺,並將其首級祭於孫翊墓前,孫權返吳後,盡誅二人遺族。
影響
政治方麵:二人的叛亂致使丹陽太守孫翊身亡,引發當地政局動蕩,嚴重影響了東吳的地方統治秩序。此事件還牽扯到孫河被殺,加劇了孫氏家族內部的政治危機,削弱了孫氏政權在當地的統治力量,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東吳的穩定與團結。
社會方麵:他們的行為違背了忠義之道,在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下,這種以下犯上、謀殺主君的行為為人所不齒,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不良影響,也讓人們對道德和忠誠的價值產生了反思。
文學方麵:二人的故事成為了文學創作的素材,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他們的叛亂及被誅殺的情節,豐富了三國故事的內容,展現了三國時期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激烈的政治鬥爭,也凸顯了徐氏等人物的智慧與勇氣,為文學作品增添了傳奇色彩和藝術感染力。
孫高、傅嬰是三國東吳丹陽太守孫翊的心腹將領.。孫翊被媯覽、戴員等人謀殺後,二人起初因懼怕而未敢即時複仇. 後來孫翊之妻徐氏以其夫生前常讚二人忠義為由,泣求他們相助,二人被徐氏激發鬥誌,答應為孫翊報仇. 他們一方麵派人向孫權報信,一方麵與徐氏密謀複仇計劃.。在晦日,徐氏以設祭除服後願嫁給媯覽為由,將其誘入府中,孫高、傅嬰藏於密室幃幕之中,待媯覽酒醉進入密室時,二人持刀躍出將其殺死,隨後又誅殺了戴員,並將二賊首級祭於孫翊靈前. 孫權領軍至丹陽後,封孫高、傅嬰為牙門將,令其守丹陽。
孫高、傅嬰誅殺媯覽、戴員一事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政治影響
穩定東吳局勢:成功鏟除了叛亂分子,避免了丹陽郡的長期動蕩,維護了東吳在當地的統治秩序,鞏固了孫權的政權
增強孫氏權威:彰顯了孫權對叛亂行為的零容忍態度,對其他潛在的叛亂分子起到了威懾作用,強化了孫氏家族在東吳的絕對權威,有利於團結各方力量,共同對抗外部勢力。
社會影響
激勵忠義精神:他們的複仇行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被視為忠義的典範,激勵了東吳的將領和士兵們對主公保持忠誠,強化了社會的忠義觀念。
彰顯女性智慧與勇氣:此事件中,孫翊之妻徐氏起到了關鍵作用,她的智慧和勇氣得到了充分展現,為當時及後世女性樹立了榜樣,打破了傳統對女性的刻板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文學影響
豐富三國故事: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精彩的素材,如在《三國演義》等作品中,他們的複仇故事被生動地描繪,進一步豐富了三國故事的內容和情節,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可讀性。
塑造人物形象:通過對孫高、傅嬰等人物的刻畫,展現了他們在麵對危機時的勇敢和擔當,以及對主公的忠誠,這些人物形象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典型的正麵形象,深受讀者喜愛。
以下是三國時期孫河的生平事跡 :
跟隨孫堅:孫河字伯海,吳郡人,本姓俞,一說為孫堅族子。其年少時便跟隨孫堅征討,常作為前驅。
輔佐孫策:孫策東渡後,孫河又跟隨其平定吳郡、會稽郡,還參與討伐李術,李術被攻破後,孫河被拜為威寇中郎將,兼任廬江太守。
斥責遇害:孫翊遇害後,孫河前往宛陵指責媯覽、戴員保護不周,二人因心虛而將其殺害。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今安徽濉溪縣)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2世紀末至208年.以下是其生平介紹:
早年經曆
東漢末年,天下動蕩不安,戰火紛飛。劉馥為躲避戰亂,輾轉來到了揚州。在建安初年的時候,他憑借著自己出眾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說服了袁術部下的將領戚寄和秦翊,讓他們毅然決然地舍棄袁術,轉而投奔曹操。由於這一功勞,劉馥很快就被曹操任命為司徒掾屬。
時光荏苒,轉眼間便到了建安五年。此時的曹操勢力逐漸壯大,開始著手對各地進行有效的治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曹操決定上表舉薦劉馥擔任揚州刺史一職。要知道,當時的江淮地區局勢可謂是混亂至極,各方勢力相互爭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然而,劉馥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毫不猶豫地孤身一人奔赴那座早已成為空城的合肥。
到達合肥後,劉馥馬不停蹄地展開工作。他首先積極與當地的各路勢力進行接觸和溝通,尤其是那些擁有一定實力的地方武裝頭目,如梅乾、雷緒等人。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劉馥成功地安撫住了這些人,並使得他們心甘情願地歸順朝廷,向中央政府繳納貢賦。不僅如此,劉馥的仁政還吸引了大量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流民紛紛歸來,重新在這裏安家落戶,使得原本荒蕪的土地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穩定社會秩序的同時,劉馥深知發展經濟對於一個地區長治久安的重要性。於是,他大力招攬各地的儒士前來合肥,興辦學校,傳播知識文化,培養人才。此外,他還組織民眾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充分利用當地肥沃的土地資源,增加糧食產量。與此同時,劉馥還親自指揮修建了一係列重要的水利設施,如芍陂、茄陂、七門、吳塘等,極大地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進一步提高了農作物的收成。
除了重視農業生產之外,劉馥對於軍事防禦也絲毫不敢懈怠。他下令加高加厚城牆堡壘,以增強城池的防禦力;同時廣泛收集木材和石料,以備不時之需。不僅如此,他還組織士兵們編織大量的草苫,用以抵禦敵軍的攻擊。更為令人稱道的是,劉馥獨具慧眼,想到了用儲存數千斛魚膏來作為戰時的防禦物資。這種創新之舉,無疑為日後可能發生的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逝世及影響
建安十三年,風雲變幻,一代名臣劉馥溘然長逝。然而,他的離去並未讓人們忘卻他曾經的功績。次年,孫權率領大軍氣勢洶洶地攻打合肥城。麵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合肥城卻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這都得益於劉馥生前精心的經營。
劉馥在世時,不僅注重城池的防禦工事建設,還大力發展民生,使得合肥城內軍民一心,眾誌成城。因此,盡管孫權圍城長達百日之久,合肥城依舊穩如泰山,令孫權無功而返。
隨著時間的推移,揚州的士民們對劉馥的思念之情愈發深厚。他生前修建的土壩和池塘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百姓。而劉馥的孫子劉弘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西晉時期官至車騎將軍,繼續為國家效力,傳承家族的榮光。
史學家陳壽在撰寫《三國誌》時,將劉馥與司馬朗等六位刺史一同列傳,並給予了高度評價:“此六人者,皆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而能夠肅清萬裏疆域,保一方平安。”
在那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劉馥的形象雖與正史大致相同,但其中一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話說當年曹操在“宴長江橫槊賦詩”之時,興致勃勃,豪情滿懷。然而,就在眾人紛紛叫好之時,劉馥卻挺身而出,直言曹操所作之詩中有不祥之言。此時的曹操已然酒醉,聽聞此言頓時勃然大怒,不由分說便手起一槊,直直刺向劉馥。可憐那劉馥,就這樣當場殞命。待到曹操酒醒之後,懊悔不迭,深知自己一時衝動鑄下大錯,於是下令以三公之禮厚葬劉馥。
此事過後,世人不禁感歎:娶妻應當選取賢良淑德之人,如同劉馥之妻那般默默支持;而用人則需謹慎權衡,切不可像曹操那般酒後誤殺忠良。否則,一旦釀成大禍,追悔莫及啊!
建安九年,陽光明媚,丹楊郡的諸位縣令長紛紛前來拜見孫翊。此時,孫翊的妻子徐氏展現出了她在占卜方麵的非凡天賦。她凝視著卦象,心中湧起一股不安的預感,於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孫翊取消這次設宴款待之事。然而,孫翊並未將徐氏的勸告放在心上,他堅信這不過是一場普通的聚會罷了。
宴會當日,賓主盡歡,氣氛熱烈。待賓客們盡興而歸之時,孫翊像往常一樣親自送他們出門。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個看似平常的時刻,一場可怕的陰謀正在悄悄逼近。由於孫翊一時疏忽未曾攜帶佩刀,早已埋伏多時的邊鴻趁機衝上前去,手起刀落,瞬間奪去了孫翊的性命。得手後的邊鴻驚慌失措地逃入深山之中,妄圖躲避追捕。
得知丈夫遇害的消息,徐氏悲痛欲絕。但她很快冷靜下來,決心要為夫報仇雪恨。經過一番追查,徐氏終於找到了潛逃的邊鴻,並成功將其擒獲。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原來,媯覽和戴員才是這場謀殺案的幕後黑手,他們企圖借邊鴻之手除掉孫翊,以謀取更大的權力。如今東窗事發,他們竟然將所有罪責都推到邊鴻身上,並殘忍地將其殺害滅口。但是,軍中將士們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心裏都清楚,真正的兇手就是媯覽和戴員。
失去丈夫的徐氏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麵對媯覽對自己美貌的覬覦以及強行霸占孫翊妾室侍婢的惡行,徐氏表現出了驚人的智慧與勇氣。她佯裝順從媯覽的要求,同意嫁給他為妻,但同時提出需要等到晦日祭祀過後才能舉行婚禮,以此巧妙地為自己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在這段等待的日子裏,徐氏暗中與孫翊生前的親信孫高、傅嬰等人取得聯係。當這些忠心耿耿的部下聽到徐氏所遭受的苦難和委屈時,無不義憤填膺。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徐氏召集眾人相聚一處,淚如雨下地向他們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並懇請他們協助自己完成複仇大計。在場之人皆被徐氏的真情實意所打動,紛紛立下誓言,表示願不惜一切代價為主母討迴公道。就這樣,一個精心策劃的複仇聯盟悄然形成……
在那個陰沉沉的晦日裏,徐氏身著素縞,神情肅穆地完成了祭奠亡夫的儀式。她緩緩地除去身上的喪服,仿佛要與過去的悲傷做一個決絕的告別。然後,她燃起嫋嫋清香,踏入灑滿花瓣的浴池中,讓溫暖的水浸潤著自己疲憊的身軀。
洗淨一身塵埃後的徐氏,精心梳妝打扮起來。她描眉畫眼,朱唇輕點,換上一襲素雅卻不失端莊的衣裳,看上去如同往日一般溫婉動人,但那眼底深處卻隱隱閃爍著一絲決然之色。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徐氏開始像往常一樣操持家務,舉止間顯得若無其事,絲毫沒有引起媯覽的懷疑。而此時的媯覽,見徐氏已漸漸走出喪夫之痛,心中暗自得意,以為自己很快便能如願以償地得到這位美人。
終於,媯覽按捺不住內心的欲望,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徐氏的內室。然而,就在他剛剛踏進房門的瞬間,原本看似柔弱的徐氏突然柳眉倒豎,怒目圓睜,大聲嗬斥道:“惡賊!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話音未落,早已埋伏在內室四周的孫高和傅嬰如猛虎下山般衝了出來,手起刀落,媯覽甚至來不及反應,便已身首異處。
緊接著,徐氏率領眾人迅速衝出家門,直奔戴員的住所而去。此時的戴員還渾然不覺大禍臨頭,正悠然自得地坐在庭院中品茶賞景。當他看到殺氣騰騰的徐氏等人時,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想要起身逃跑,卻為時已晚。隻見孫高和傅嬰毫不留情地揮刀斬向戴員,刹那間鮮血四濺,染紅了整個庭院。
至此,這兩個害死徐氏夫君的惡人雙雙命喪黃泉。徐氏親手提著他們的首級,來到了孫翊的墓前。她雙膝跪地,淚流滿麵地將兩顆血淋淋的頭顱擺在墓碑之前,悲聲說道:“夫君啊,妾身終於為您報了血海深仇!願您在九泉之下安息……”
徐氏為夫報仇這一事跡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從故事內部情節發展來講,她的行為成功地懲治了惡人。她手刃媯覽和戴員,使得丹陽郡的叛亂勢力被清除,穩定了當地的局勢。如果沒有她的果敢行動,這兩個心懷不軌之人可能會繼續在丹陽郡興風作浪,危害孫氏家族的統治根基。
從人物形象角度看,徐氏展現出的智慧和勇氣打破了當時對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在以男性為主導的三國亂世敘事中,她成為一個突出的女性代表形象。她激勵了身邊的人,孫高、傅嬰等人受她感染,願意與她合作完成複仇計劃,也證明她的人格魅力和領導力能夠跨越性別界限。
在文化意義層麵,徐氏的故事成為後世文學作品中女性反抗惡勢力、機智勇敢的典型案例。這一故事常常被用來展現女性在困境中自我拯救的力量,為女性形象在文學領域的塑造提供了積極範例,也為後世讀者理解三國時期的人物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後世對《三國演義》中孫翊之妻徐氏的評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智慧勇敢
徐氏在麵對丈夫被殺害、自己被逼迫改嫁的困境時,沒有選擇屈服,而是巧妙地設計複仇計劃。她假意答應媯覽的求婚,以此拖延時間,同時暗中聯絡丈夫的親信,最終成功誅殺仇人,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其行為打破了當時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
忠貞節烈
徐氏對丈夫孫翊感情深厚,在孫翊死後,她牢記夫妻之情,不惜一切代價為夫報仇,這種對愛情和婚姻的忠貞不二令人敬佩,也符合傳統的道德觀念,因此被後世視為忠貞節烈的典範。
富有謀略
她不僅有勇氣,還有出色的謀略。她深知自己勢單力薄,無法與媯覽、戴員等人正麵抗衡,於是巧妙地利用對方的信任,精心策劃每一個細節,使得複仇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其謀略和膽識不遜色於當時的男性英雄豪傑。
果敢決斷
在複仇過程中,徐氏表現出了極強的果敢決斷能力。她沒有被仇恨衝昏頭腦,而是冷靜地分析形勢,果斷地采取行動,在關鍵時刻能夠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確的決策,這種品質使她在眾多三國人物中脫穎而出。
孫翊,生於184年,卒於204年,字叔弼,孫堅第三子,孫策、孫權之弟。以下是其生平事跡:
早年經曆:初平三年,天下局勢動蕩不安,戰火紛飛。就在這一年,孫策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舉家移居江都。而與此同時,年幼的孫翊則與母親一同遷往了丹陽。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孫翊和哥哥孫權逐漸長大成人。後來,他們兄弟倆因其出眾的才華和品德,被朱治大力舉薦為孝廉。消息不脛而走,很快便傳到了曹操耳中。曹操對這兩位青年才俊頗為賞識,於是向他們發出了征辟的邀請。
未繼兄位:建安五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孫家原本平靜的生活。孫策在一次外出狩獵時不幸遇刺身亡,這讓整個家族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在孫策臨終之際,朝中大臣們紛紛提議由孫翊繼承兄長之位,畢竟孫翊也是孫策的親弟弟,且頗具才能。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孫策卻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個建議,並指定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最終,孫權順利接過了兄長手中的權力大棒,肩負起了振興家族、統一天下的重任。
任職丹楊:建安八年,對於年僅二十歲的孫翊來說,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是舅父吳景突然離世,給孫翊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但逝者已矣,生者還需繼續前行。不久之後,孫翊憑借著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家族背景,被任命為偏將軍並兼任丹楊太守一職。上任後的孫翊深知責任重大,為了更好地治理地方事務,他廣納賢才。經過一番精心挑選,他最終禮聘了盛憲部下的媯覽擔任大都督,戴員出任郡丞。起初,三人合作還算融洽,各項工作也都進展得較為順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孫翊性格直爽,做事雷厲風行,對媯覽和戴員二人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誤常常加以嚴厲責難。久而久之,媯覽和戴員心中漸漸滋生出不滿情緒,並開始暗中謀劃叛變之事。
遇刺身亡:建安九年,丹楊縣令長會見孫翊,孫翊讓妻子徐氏卜卦,徐氏稱有兇卦勸其取消,孫翊因長吏久候仍決定送客,因醉意空手前往,被邊鴻從後斬殺。
妻子複仇:邊鴻逃入山中後被徐氏擒獲,媯覽、戴員將罪責推給邊鴻並殺之,但軍士認定二人是主謀。之後媯覽入府作惡,徐氏設計與孫翊親信誅殺二人,孫權返吳後盡誅其遺族。
孫翊雖然英年早逝,但仍產生了以下一些影響:
引發繼位爭議:孫策遇刺後,孫翊曾被部分大臣提名作為繼承人,這反映出他在家族內部有一定的地位和支持力量。雖然最終孫權繼位,但這一提名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孫氏家族內部權力交接初期的複雜情況,也凸顯了孫翊在家族事務中有相當的影響力。
導致家族內部動蕩:孫翊之死引發了丹陽郡的一場內亂。他的部下媯覽和戴員謀反,這不僅對當地的穩定造成巨大破壞,也使孫氏家族在江東的統治根基受到衝擊。在一段時間內,孫氏家族不得不花費精力來平息這場由孫翊之死引發的混亂。
在軍事與地方治理方麵的影響
軍事方麵:孫翊作為偏將軍,在軍事指揮上發揮過作用。他領丹陽太守一職,丹陽郡是江東的重要地區,戰略地位顯著。孫翊在此地的軍事活動,對孫氏家族在江東地區的軍事布局有著重要的意義,他的軍事才能和對當地軍隊的掌控,為孫氏家族勢力的穩固提供了支持。
地方治理:在治理丹陽郡期間,孫翊招攬了不少人才,如媯覽和戴員等。盡管這些人後來成為禍亂之源,但從側麵反映出孫翊在地方治理初期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為的,他試圖通過招攬人才來加強地方的治理和穩定,其理念和行動對於研究孫氏家族在江東的地方治理策略演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邊鴻是東漢末年孫翊的家將,其生平事跡如下:
受雇行刺:孫翊部將媯覽、戴員因常被孫翊責難,心懷不滿,遂買通邊鴻,囑其伺機刺殺孫翊。
刺殺孫翊:建安九年,丹楊縣令長會見孫翊,孫翊不顧妻子徐氏的兇卦勸阻,執意設宴。席散後,邊鴻趁孫翊酒醉空手送客之機,從後將其斬殺,隨後逃入山中。
被擒身死:邊鴻最終被徐氏擒獲,媯覽、戴員為掩蓋自身罪行,將殺孫翊的罪責推給邊鴻,並將其殺害。
邊鴻刺殺孫翊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對孫氏家族的影響
部動蕩:孫翊之死使孫氏家族內部遭受衝擊,引發了一係列權力紛爭和家族內部的不穩定。孫翊作為孫堅的第三子,在家族中具有一定地位,他的突然離世打破了原有的家族權力格局和繼承秩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孫氏家族在江東的統治基礎和未來發展方向.
複仇與團結:此事件引發了複仇行動,孫翊的妻子徐氏設計誅殺了媯覽、戴員,展現了徐氏的果敢和智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孫氏家族的人心,讓家族成員更加團結,共同應對內部的危機和外部的壓力。
對丹陽郡的影響
局勢動蕩:邊鴻的刺殺行為導致丹陽郡陷入混亂,當地的政治、軍事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媯覽、戴員等人的謀反,使得丹陽郡的治理出現空白,人心惶惶,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也產生了負麵影響.。
軍事調整:孫翊死後,孫權需要重新調整丹陽郡的軍事部署和人事安排,以確保該地區的穩定和對其的有效控製。這一過程中,孫權可能會對當地的軍隊進行整頓,加強對軍事將領的選拔和監督,從而影響到東吳在江東地區的軍事戰略布局。
曆史評價與文化影響
人物評價:邊鴻作為刺殺事件的關鍵人物,其行為被視為不忠不義的典型,受到了曆史的批判。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徐氏的複仇之舉則得到了廣泛讚譽,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女性英勇和智慧的代表事例之一,被後人傳頌。
文學創作:這一事件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均有相關描寫,通過對這一事件的藝術加工和演繹,豐富了三國故事的內容和情節,也使得邊鴻、孫翊、徐氏等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
盛憲,表字孝章,乃是東漢末期會稽郡人士。據推測,他大約出生於公元 190 年左右,是當時一位頗為出眾的政治家。此人儀表堂堂,氣質高雅偉岸,胸懷寬廣且極具度量。早年通過舉孝廉之舉步入仕途,並得以增補成為尚書郎一職。此後不久,因其卓越才能和出色表現,又榮升為吳郡太守之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盛憲不幸身患疾病,身體每況愈下,最終無奈之下隻得辭去官職,迴歸鄉裏調養身體。
就在此時,孫策開始平定吳地與會稽一帶。在此期間,孫策大肆誅殺當地的豪傑英才。而盛憲由於聲名遠揚,早已威震四方,自然也引起了孫策的深深忌憚。所幸,盛憲還有摯友孔融對他關懷備至。孔融深知好友身處險境,唯恐他遭受飛來橫禍,於是在建安九年之際修書一封寄給曹操,極力向曹操推薦盛憲之才德。曹操見信後,對盛憲亦是讚賞有加,隨即征召他出任騎都尉這一要職。可惜的是,那道任命詔書尚未送達盛憲手中,他便已遭逢不幸,慘死於孫權之手。
值得一提的是,盛憲生前還曾經推舉過媯覽和戴員兩人為孝廉。待盛憲遇害之後,此二人驚恐萬分,匆忙逃往深山之中躲避風頭。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竟被孫翊看中並聘請為自己的屬下。
盛憲的事跡產生了以下幾方麵的影響:
政治格局方麵
地方勢力的消長:盛憲曾為吳郡太守,在當地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他的存在代表著一股地方勢力,當他被孫權所殺後,當地的權力格局被打破。這一事件體現了孫氏政權在江東擴張過程中對地方勢力的打擊,加強了孫氏家族在吳郡等地的統治權威,減少了可能存在的地方勢力對其統治的威脅。
影響人才流向:盛憲舉薦的媯覽和戴員在他死後逃亡,後被孫翊招攬。這顯示出盛憲的遭遇改變了這些人的命運軌跡,他們在新的環境中引發了一係列事件。這種人才的流動和重新組合,對丹陽郡的政治局勢產生了複雜的影響,間接導致了孫翊之死和後續的複仇情節。
社會文化方麵
引發士人關注:盛憲的遭遇引起了當時士人的廣泛關注。孔融與他友善,曾寫信給曹操推薦他,這體現了當時士人之間相互扶持的風氣。盛憲事件也反映出在動蕩的時局下,士人命運的不確定性。眾多士人在諸侯紛爭的局麵下,既要考慮自身安危,又要維護朋友情誼,這種複雜的情感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
文學創作素材:盛憲的經曆為文學作品提供了素材。在《三國演義》等作品的敘事中,他的故事雖然不是核心情節,但與之相關的人物和事件交織在一起,豐富了三國故事的內容。這些情節展現了當時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政治鬥爭,為文學作品增添了生動的細節和情節衝突。
生平事跡
早年經曆:媯覽和戴員均曾被吳郡太守盛憲推舉為孝廉,盛憲被孫權所殺後,二在遙遠的過去,媯覽和戴員都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早年經曆。那時,他們有幸得到了吳郡太守盛憲的賞識,並被他推舉為孝廉。然而,命運卻對盛憲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不幸遭到了孫權的毒手。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媯覽和戴員驚恐萬分,隻得匆忙逃離城市,藏身於深山之中。
時光荏苒,他們的生活漸漸安定下來。後來,幸運之神再次眷顧了他們,孫翊看中了他們的才能,聘請他們成為自己的屬下。媯覽因自身出眾的軍事才能而擔任了丹陽大都督,負責統領軍隊;戴員則憑借著出色的政務處理能力出任郡丞一職。
可孫翊的脾氣異常暴躁,常常對媯覽和戴員百般責難,使得兩人心生怨恨。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結識了邊鴻這位心懷叵測之人。三人臭味相投,很快便勾結在了一起。終於在建安九年,趁著孫權出征征討黃祖之機,他們密謀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陰謀——買通邊鴻,讓他去暗殺孫翊。事成之後,他們巧妙地將所有罪責都推卸到邊鴻身上,並毫不留情地將其滅口,以絕後患。
孫翊被害身亡後,媯覽和戴員並未就此罷休。他們竟然膽大包天地再次痛下殺手,謀害了前來查看情況的孫河。接著,他們又迅速與劉馥取得聯係,妄圖投靠曹操,尋求新的庇護和榮華富貴。
就在此時,孫翊那忠貞不屈的遺孀徐氏挺身而出。麵對媯覽公然霸占孫翊府第以及強娶她為妻的無恥行徑,徐氏臨危不懼,巧用緩兵之計暫時穩住了媯覽。與此同時,她暗地裏積極與孫翊生前的舊部孫高、傅嬰等人緊密聯絡,共同商討複仇大計。經過一番精心謀劃,她們終於成功地將媯覽和戴員這兩個惡賊一舉誅殺,並毅然決然地將他們的首級恭敬地擺放在孫翊的墓前,以告慰亡靈。
當孫權結束征戰返迴吳國時,得知了這一係列令人發指的事件。他怒不可遏,下令將媯覽和戴員的遺族全部誅滅,以泄心頭之恨。至此,這場充滿血腥與背叛的風波方才平息,但它所留下的傷痛和陰影,卻永遠銘刻在了人們的心中。人逃亡山中,後被孫翊聘為屬下,媯覽擔任丹陽大都督督兵,戴員擔任郡丞。
最終結局: 媯覽霸占孫翊府第及妾室,還欲強占孫翊遺孀徐氏,徐氏用緩兵之計穩住媯覽,暗中與孫翊舊部孫高、傅嬰等聯絡,最終將媯覽、戴員誅殺,並將其首級祭於孫翊墓前,孫權返吳後,盡誅二人遺族。
影響
政治方麵:二人的叛亂致使丹陽太守孫翊身亡,引發當地政局動蕩,嚴重影響了東吳的地方統治秩序。此事件還牽扯到孫河被殺,加劇了孫氏家族內部的政治危機,削弱了孫氏政權在當地的統治力量,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東吳的穩定與團結。
社會方麵:他們的行為違背了忠義之道,在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下,這種以下犯上、謀殺主君的行為為人所不齒,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不良影響,也讓人們對道德和忠誠的價值產生了反思。
文學方麵:二人的故事成為了文學創作的素材,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他們的叛亂及被誅殺的情節,豐富了三國故事的內容,展現了三國時期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激烈的政治鬥爭,也凸顯了徐氏等人物的智慧與勇氣,為文學作品增添了傳奇色彩和藝術感染力。
孫高、傅嬰是三國東吳丹陽太守孫翊的心腹將領.。孫翊被媯覽、戴員等人謀殺後,二人起初因懼怕而未敢即時複仇. 後來孫翊之妻徐氏以其夫生前常讚二人忠義為由,泣求他們相助,二人被徐氏激發鬥誌,答應為孫翊報仇. 他們一方麵派人向孫權報信,一方麵與徐氏密謀複仇計劃.。在晦日,徐氏以設祭除服後願嫁給媯覽為由,將其誘入府中,孫高、傅嬰藏於密室幃幕之中,待媯覽酒醉進入密室時,二人持刀躍出將其殺死,隨後又誅殺了戴員,並將二賊首級祭於孫翊靈前. 孫權領軍至丹陽後,封孫高、傅嬰為牙門將,令其守丹陽。
孫高、傅嬰誅殺媯覽、戴員一事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政治影響
穩定東吳局勢:成功鏟除了叛亂分子,避免了丹陽郡的長期動蕩,維護了東吳在當地的統治秩序,鞏固了孫權的政權
增強孫氏權威:彰顯了孫權對叛亂行為的零容忍態度,對其他潛在的叛亂分子起到了威懾作用,強化了孫氏家族在東吳的絕對權威,有利於團結各方力量,共同對抗外部勢力。
社會影響
激勵忠義精神:他們的複仇行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被視為忠義的典範,激勵了東吳的將領和士兵們對主公保持忠誠,強化了社會的忠義觀念。
彰顯女性智慧與勇氣:此事件中,孫翊之妻徐氏起到了關鍵作用,她的智慧和勇氣得到了充分展現,為當時及後世女性樹立了榜樣,打破了傳統對女性的刻板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文學影響
豐富三國故事: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精彩的素材,如在《三國演義》等作品中,他們的複仇故事被生動地描繪,進一步豐富了三國故事的內容和情節,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可讀性。
塑造人物形象:通過對孫高、傅嬰等人物的刻畫,展現了他們在麵對危機時的勇敢和擔當,以及對主公的忠誠,這些人物形象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典型的正麵形象,深受讀者喜愛。
以下是三國時期孫河的生平事跡 :
跟隨孫堅:孫河字伯海,吳郡人,本姓俞,一說為孫堅族子。其年少時便跟隨孫堅征討,常作為前驅。
輔佐孫策:孫策東渡後,孫河又跟隨其平定吳郡、會稽郡,還參與討伐李術,李術被攻破後,孫河被拜為威寇中郎將,兼任廬江太守。
斥責遇害:孫翊遇害後,孫河前往宛陵指責媯覽、戴員保護不周,二人因心虛而將其殺害。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今安徽濉溪縣)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2世紀末至208年.以下是其生平介紹:
早年經曆
東漢末年,天下動蕩不安,戰火紛飛。劉馥為躲避戰亂,輾轉來到了揚州。在建安初年的時候,他憑借著自己出眾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說服了袁術部下的將領戚寄和秦翊,讓他們毅然決然地舍棄袁術,轉而投奔曹操。由於這一功勞,劉馥很快就被曹操任命為司徒掾屬。
時光荏苒,轉眼間便到了建安五年。此時的曹操勢力逐漸壯大,開始著手對各地進行有效的治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曹操決定上表舉薦劉馥擔任揚州刺史一職。要知道,當時的江淮地區局勢可謂是混亂至極,各方勢力相互爭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然而,劉馥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毫不猶豫地孤身一人奔赴那座早已成為空城的合肥。
到達合肥後,劉馥馬不停蹄地展開工作。他首先積極與當地的各路勢力進行接觸和溝通,尤其是那些擁有一定實力的地方武裝頭目,如梅乾、雷緒等人。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劉馥成功地安撫住了這些人,並使得他們心甘情願地歸順朝廷,向中央政府繳納貢賦。不僅如此,劉馥的仁政還吸引了大量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流民紛紛歸來,重新在這裏安家落戶,使得原本荒蕪的土地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穩定社會秩序的同時,劉馥深知發展經濟對於一個地區長治久安的重要性。於是,他大力招攬各地的儒士前來合肥,興辦學校,傳播知識文化,培養人才。此外,他還組織民眾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充分利用當地肥沃的土地資源,增加糧食產量。與此同時,劉馥還親自指揮修建了一係列重要的水利設施,如芍陂、茄陂、七門、吳塘等,極大地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進一步提高了農作物的收成。
除了重視農業生產之外,劉馥對於軍事防禦也絲毫不敢懈怠。他下令加高加厚城牆堡壘,以增強城池的防禦力;同時廣泛收集木材和石料,以備不時之需。不僅如此,他還組織士兵們編織大量的草苫,用以抵禦敵軍的攻擊。更為令人稱道的是,劉馥獨具慧眼,想到了用儲存數千斛魚膏來作為戰時的防禦物資。這種創新之舉,無疑為日後可能發生的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逝世及影響
建安十三年,風雲變幻,一代名臣劉馥溘然長逝。然而,他的離去並未讓人們忘卻他曾經的功績。次年,孫權率領大軍氣勢洶洶地攻打合肥城。麵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合肥城卻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這都得益於劉馥生前精心的經營。
劉馥在世時,不僅注重城池的防禦工事建設,還大力發展民生,使得合肥城內軍民一心,眾誌成城。因此,盡管孫權圍城長達百日之久,合肥城依舊穩如泰山,令孫權無功而返。
隨著時間的推移,揚州的士民們對劉馥的思念之情愈發深厚。他生前修建的土壩和池塘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百姓。而劉馥的孫子劉弘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西晉時期官至車騎將軍,繼續為國家效力,傳承家族的榮光。
史學家陳壽在撰寫《三國誌》時,將劉馥與司馬朗等六位刺史一同列傳,並給予了高度評價:“此六人者,皆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而能夠肅清萬裏疆域,保一方平安。”
在那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劉馥的形象雖與正史大致相同,但其中一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話說當年曹操在“宴長江橫槊賦詩”之時,興致勃勃,豪情滿懷。然而,就在眾人紛紛叫好之時,劉馥卻挺身而出,直言曹操所作之詩中有不祥之言。此時的曹操已然酒醉,聽聞此言頓時勃然大怒,不由分說便手起一槊,直直刺向劉馥。可憐那劉馥,就這樣當場殞命。待到曹操酒醒之後,懊悔不迭,深知自己一時衝動鑄下大錯,於是下令以三公之禮厚葬劉馥。
此事過後,世人不禁感歎:娶妻應當選取賢良淑德之人,如同劉馥之妻那般默默支持;而用人則需謹慎權衡,切不可像曹操那般酒後誤殺忠良。否則,一旦釀成大禍,追悔莫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