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成龍走後,張賢元連忙派人去薑總管那裏打聽,至於東路元帥府,他原有2個同袍提拔到那裏做參軍,他去了一封書信,相信沒什麽問題。
薑總管那裏確實缺人,4個萬戶病倒1個,戰歿1個,不得已,他自己兼任了那個中萬戶的職位,至於那個陣亡的下萬戶的部隊,他隻能讓副總管先代管著,此時,他確實需要1個將才來幫忙統領部隊,哪怕隻是1個萬戶也好。
脫不花一身漢人文士的打扮,站在紅河三角洲的一塊田埂上,看著一眼望不到邊的水田,滿心歡喜,不過他又看到到處都是被燒毀的莊稼,又皺了皺眉。
“已經5天了,怎麽還不見後續的漢軍跟上來”脫不花聲音不大,但帶著不可抗拒的威嚴,“迴殿下,漢軍因糧草物資器械轉運困難,故而有些遲緩”一名侍衛參軍迴道。
“哦,他們傷亡很大嗎”脫不花頭也不迴的問道,“不,他們傷亡比前鋒小得多,但是....”參軍話還沒說完,脫不花打斷道“那他們完全可以調動更多的人手去後方轉運;
這樣做,雖然前方的兵力少了些,但是我大軍進攻的速度會加快,安南就來不及做出什麽別的反應,他們難道不明白”脫不花的話中已有憤怒在裏頭。
參軍哆嗦了一下,還是大著膽子說道“雖是如此,但調動前方兵力太多,是否合適,畢竟前鋒傷亡太大,而且有些部隊已經斷糧了”,“斷糧”脫不花有點不信“百萬頃良田,剛收獲不久,天朝雲貴廣西的糧食加起來,也沒這塊地的產量多,怎麽會斷糧呢”。
“迴殿下,前鋒進兵,所過之處,一片廢墟,貓狗皆屠,安南百姓憤怒不已,加上後續漢軍沒有跟上,於是到處點火,將收獲或待將收獲的莊稼全部焚燒了”參軍不敢隱瞞,戰戰兢兢的迴道。
“豈有此理,本帥在進兵時,不是發了文告,要興仁義天兵,救安南百姓於水火嗎”脫不花確實有些憤怒了。
“唉,殿下有所不知,這些蒙古勇士和色目人,根本不知仁義為何物,殿下發的文告,他們或者不懂,或者懂了也不當迴事,他們隻知道殺戮和征服”一個年紀有些大了的漢人管勾迴道。
“唉,一夥胡虜,該死的韃子”脫不花憤怒的罵了出來,正像曆史上的那些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一樣,他們主動漢化的速度,簡直讓人吃驚。
當年金國的統治者,剛到第三代繼承者,嶽武穆都還在的時候,就大罵自己的祖宗十八代和金兵的將士,而到了第四代,幹脆連原來的女真語言都忘了,他們都很自然的成為了後來漢族大家庭的成員。
此刻的脫不花,也是一樣的,他自小從漢人儒生為師,甚至連蒙古話都不怎麽會說,而雲南這一支蒙古王室的後人,都隻知道自己姓陸,是漢族。
在這個時空中,這一漢化的進程倒是沒受穿越者蝴蝶效應的影響,因此,脫不花以漢人文士自居,罵蒙古人和色目人是胡虜和韃子,也很正常。
“那麽多糧草物資器械轉運,山路崎嶇,確實需要費些時日,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催促,抓緊進兵”脫不花邊說邊想了想,又說道“我們前後脫節,乃是兵家大忌,尤其是在這山脈縱橫,蠻夷遍地之地;
但是我估計安南君臣還沒有從最先的打擊中清醒過來,或一時很難集中起兵力來,故而沒有抓住這個戰機,不過我想,陳氏兄弟是能夠看出來的,所以,後續漢軍必須在5天之內趕到這裏,完成對三角洲的控製,並在北江、國威路與前鋒匯合,10天後,對升龍發起總攻”
升龍,安南王庭,皇帝陳興道端坐在龍椅上,沉默不語,並肩王陳興理憂心忡忡的望著兄長,不知道說什麽好。
原本兄弟二人都看出了元軍所犯的錯誤,都知道此時集結兵力,必定能給正“分進合擊”的元軍第1梯隊中的1路以殲滅性打擊。
前鋒的元軍精銳一旦遭受重大打擊,戰略必做出重大調整,安南方會就此迎來反攻的時機,說不定蒙元的所謂第二次征南,就此铩羽而歸,都有可能。
然而,升龍城內亂成一團的情況,卻讓這戰略遲遲未能實施,另外,兩兄弟也有些私心,他們還是想盡量保留自己的3萬陳氏禁軍不要出動,或隻出動很少一部分,讓主要由安南本地人組成的蠻兵去完成這一戰略行動。
可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人算不如天算”,除了原先就按計劃撤迴升龍的2萬邊軍外,20多萬湧入升龍城的軍民,其中至少有6萬安南潰軍,7、8天過去了,居然連區區5萬軍隊都組織不起來。
這其中固然有混亂的因素在裏麵,但原先的黎氏王族成員,在這裏明頂暗抗陳氏兄弟的命令,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陳氏兄弟當然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3萬禁軍全部拿出去拚死一搏,加上2萬邊軍,或許能給前鋒的1路元軍重創,但自己也必定會傷亡慘重,那可是2、3萬的鐵騎,而且都是嗜殺成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組成的。
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可以肯定,升龍城內的20多萬軍民,必定能像變戲法一樣突然冒出裝備陣伍齊全的6、7萬大軍出來,而他們都是本地人,更相信黎氏,或者根本就在黎氏王族或效忠黎氏的將領手上掌握著。
那樣的話,即便取得慘勝,對陳氏兄弟來說,也是得不償失,那麽,還有什麽別的辦法呢。
在原時空的曆史上,這所謂的第二次征南的情況是這樣的:元廷同樣在邊境集結了20多萬大軍,但還沒出征,就已經病停了3停,雖然比第一次征南病停的比例小一些,但仍然使得能出動的兵力大打折扣。
原時空的元軍選擇在旱季也就是冬季發起進攻,從氣候來看,也沒什麽不妥,但是,正如這時空中脫不花所說的:氣候環境的影響對雙方都是一樣的,不會偏袒哪一方。
結果,原時空的20多萬大軍隻有17、8萬能出征,隻能分成2波攻擊,為了集中兵力,攻擊路線隻分2路,但這樣做雖然短時間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了,但卻會後繼無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地方根本占領不了,這就給將來的作戰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原時空的元軍,在進入安南後,又不斷地有人病倒,反倒是安南軍,在這個季節病停比例很低,幾乎完全可以全軍抵抗;在邊境的血戰就損失了近四分之一征南大軍後,安南邊軍見抵擋不住,在大量殺傷元軍後,有計劃的向升龍後撤。
等好不容易打到升龍城下,安南進入了雨季,大軍病停人數急劇增加,攻擊兵力下降到不足3萬,而此時的安南,不算陳氏的禁軍,已在升龍集結了6萬大軍;
同時從後方建興府路、清化府路和義安府路等地調來3萬留守兵力(原本對形勢估計的比較嚴重,預先撤了一部分兵力到後方,做留守兵力,準備長期抗元的)。
陳氏兄弟馬上以這9萬人馬,加上自己的1萬陳家軍,共10萬大軍向蒙元發起了反攻,蒙元軍被打的節節敗退,更重要的是,安南北部90%的土地和城池,要麽一直被安南掌握著,要麽短暫被蒙元占領,眼下卻全部迴到了安南手中。
並被從北部山嶺防線撤迴的邊軍和當地的軍民,牢牢把控著。
眼看蒙元大軍有全軍覆沒於安南的危險,元廷緊急在邊境以雲南、廣西官府的衙役和書辦為主,還有部分青壯婦女,集結了一支7萬人的簽軍,帶著給養和藥品前來救援。
而擔任第二波攻擊的漢軍,在所有路線都被安南軍切斷的情況下,聽聞簽軍越過邊境,打通了部分後方道路後,拚死殺到太原路南部,把已經潰不成軍的第1波接了出來。
全部人馬匯集起來已經不足5萬人,前堵後追,又不斷有人病倒,這支元軍拚命殺到太原路和諒山路中部,跟簽軍匯合後狼狽撤迴了國境,近18萬大軍,活著迴來的不足2萬人,這還不算後來集結7萬損失3萬的簽軍。
這就是原時空的蒙元第二次征南的結果,以至後來大帝還想三征安南時,滿朝震恐,隻得作罷。
但在這時空,情況顯然不一樣,首先進攻的時節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在最為潮熱瘴氣彌漫的8月出兵安南,這是自唐代鮮於仲通以來,600多年未有之事,而病停的人數比例,也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居然比安南軍的病停比例還低。
22萬大軍分3路殺入安南,盡管兵力基本是平攤的,但是卻使得主攻方向可以隨時調整,敵人也不知道怎麽去重點防守,哪裏才是入侵的要點。
3波次的進攻,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後方無法鞏固和占領的問題,如今,雖然前鋒3路9萬大軍隻剩下6萬多,但是後方所有能占領的城池村寨道路全部都控製在元軍手中,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而實際上,6萬多前鋒軍也已不是安南軍所能抵擋的了,至少現在不是。
就在陳氏兄弟猶豫不決的時候,前鋒兵力已經整合為了2路,1路集結在沱江路,既可隨時東向參與對升龍城的進攻,也可隨時南下建興府路和清化府路,切斷安南軍後撤做長期抵抗的道路。
眼見蒙元前鋒已經完成2路的集結,後方第2波的漢軍正在趕來,陳興道的信心大大動搖了,這是全族進入安南30多年來,他第一次失去了信心。
“還是沒有集結起來嗎”陳興理憤怒的問向一旁的樞密使阮有成,“潰兵跟百姓混在一起,又很少有人主動站出來承認自己是官兵,黎氏將領和前皇族成員又各種阻擾,潰兵難以短時間組織起來”陳氏的親信阮有成隻能實話實說。
“是不是那個黎氏洪,喪師失地,隻身潰逃,早該梟首示眾,如今又在這裏阻擾大軍集結,本王立刻派人,將此賊緝拿,當街淩遲,我看還有誰敢抗命不遵”陳興理目視左右護衛,一副馬上就要動刀的架勢。
此時,原黎氏皇族的一個老人,現任參知政事的黎英世突然跳出來,跪倒在地,大唿道“陛下不可,陛下不可啊”,陳興道有點厭惡的看著這個老家夥,冷冷問道“有何不可,難道是因為你們是一族”。
“不不,老臣雖是前朝皇親,但當年陛下對黎氏的仁義,老臣有目共睹,天下從來是有能有德者居之,改朝換代,乃是正常之事,老臣早已忘卻前朝,對陛下忠心耿耿啊”黎英世磕頭如搗蒜道。
“好吧,朕相信你的忠心,你來說說,淩遲黎氏洪有何不可”陳興道又問道。
“一來此次元寇入侵,極其突然,雨季用兵,數百年未有聞,別說黎氏洪了,這滿朝文武,又有誰能料到”黎英世這說的也是實話,陳興道、陳興理、阮有成都點了點頭。
“二來元寇此次用了良藥,病停比例甚至少於我等本地官兵,致使賊寇大軍,人馬眾多,且鐵騎肆虐,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無法組織抵抗;
後路漢軍,亦是如此,甚至不惜分散兵力,多占我城池村寨,以至北部淪陷後,完全無法襲擾,賊寇實際已處於進可攻、退可守之境”黎英世搽了擦額頭的汗水,又接著說道。
“如此用兵,又加上元寇持有良藥,即便長山女神降世,又能為之奈何,何況黎氏洪乎”黎英世說的倒也是實情,但陳興道並不滿意,他想了想,問道“事雖不可為,但棄師而逃,又在城中明裏暗裏抵製潰軍集結,該當何罪呢”。
黎英世又搽了搽汗,說道“陛下,黎氏洪雖有棄師之罪,但想他長年駐防邊境,也有苦勞,何況9年前,抵抗元寇之時,他也多有功勞,請陛下開恩,至於抵製大軍集結,臣想,黎氏洪邊軍幾乎都以覆沒,他在軍中哪裏還有什麽影響,抵製之事,怕是另外有人”。
陳興道微微點了點頭,但臉色更嚴肅了,他知道,黎英世說的基本是實話,黎氏洪確實也翻不起什麽大浪來,但是,這黎氏皇族和效忠前朝的將領呢;
唉,當初或者就不該那麽仁慈,該把這幫家夥斬盡殺絕的,可是,當初,他們都是外來之人,如果斬盡殺絕,那今日,還有這皇位否,陳興道苦笑著搖了搖頭。
何去何從,何去何從啊,陳興道看向弟弟,又看向群臣。
薑總管那裏確實缺人,4個萬戶病倒1個,戰歿1個,不得已,他自己兼任了那個中萬戶的職位,至於那個陣亡的下萬戶的部隊,他隻能讓副總管先代管著,此時,他確實需要1個將才來幫忙統領部隊,哪怕隻是1個萬戶也好。
脫不花一身漢人文士的打扮,站在紅河三角洲的一塊田埂上,看著一眼望不到邊的水田,滿心歡喜,不過他又看到到處都是被燒毀的莊稼,又皺了皺眉。
“已經5天了,怎麽還不見後續的漢軍跟上來”脫不花聲音不大,但帶著不可抗拒的威嚴,“迴殿下,漢軍因糧草物資器械轉運困難,故而有些遲緩”一名侍衛參軍迴道。
“哦,他們傷亡很大嗎”脫不花頭也不迴的問道,“不,他們傷亡比前鋒小得多,但是....”參軍話還沒說完,脫不花打斷道“那他們完全可以調動更多的人手去後方轉運;
這樣做,雖然前方的兵力少了些,但是我大軍進攻的速度會加快,安南就來不及做出什麽別的反應,他們難道不明白”脫不花的話中已有憤怒在裏頭。
參軍哆嗦了一下,還是大著膽子說道“雖是如此,但調動前方兵力太多,是否合適,畢竟前鋒傷亡太大,而且有些部隊已經斷糧了”,“斷糧”脫不花有點不信“百萬頃良田,剛收獲不久,天朝雲貴廣西的糧食加起來,也沒這塊地的產量多,怎麽會斷糧呢”。
“迴殿下,前鋒進兵,所過之處,一片廢墟,貓狗皆屠,安南百姓憤怒不已,加上後續漢軍沒有跟上,於是到處點火,將收獲或待將收獲的莊稼全部焚燒了”參軍不敢隱瞞,戰戰兢兢的迴道。
“豈有此理,本帥在進兵時,不是發了文告,要興仁義天兵,救安南百姓於水火嗎”脫不花確實有些憤怒了。
“唉,殿下有所不知,這些蒙古勇士和色目人,根本不知仁義為何物,殿下發的文告,他們或者不懂,或者懂了也不當迴事,他們隻知道殺戮和征服”一個年紀有些大了的漢人管勾迴道。
“唉,一夥胡虜,該死的韃子”脫不花憤怒的罵了出來,正像曆史上的那些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一樣,他們主動漢化的速度,簡直讓人吃驚。
當年金國的統治者,剛到第三代繼承者,嶽武穆都還在的時候,就大罵自己的祖宗十八代和金兵的將士,而到了第四代,幹脆連原來的女真語言都忘了,他們都很自然的成為了後來漢族大家庭的成員。
此刻的脫不花,也是一樣的,他自小從漢人儒生為師,甚至連蒙古話都不怎麽會說,而雲南這一支蒙古王室的後人,都隻知道自己姓陸,是漢族。
在這個時空中,這一漢化的進程倒是沒受穿越者蝴蝶效應的影響,因此,脫不花以漢人文士自居,罵蒙古人和色目人是胡虜和韃子,也很正常。
“那麽多糧草物資器械轉運,山路崎嶇,確實需要費些時日,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催促,抓緊進兵”脫不花邊說邊想了想,又說道“我們前後脫節,乃是兵家大忌,尤其是在這山脈縱橫,蠻夷遍地之地;
但是我估計安南君臣還沒有從最先的打擊中清醒過來,或一時很難集中起兵力來,故而沒有抓住這個戰機,不過我想,陳氏兄弟是能夠看出來的,所以,後續漢軍必須在5天之內趕到這裏,完成對三角洲的控製,並在北江、國威路與前鋒匯合,10天後,對升龍發起總攻”
升龍,安南王庭,皇帝陳興道端坐在龍椅上,沉默不語,並肩王陳興理憂心忡忡的望著兄長,不知道說什麽好。
原本兄弟二人都看出了元軍所犯的錯誤,都知道此時集結兵力,必定能給正“分進合擊”的元軍第1梯隊中的1路以殲滅性打擊。
前鋒的元軍精銳一旦遭受重大打擊,戰略必做出重大調整,安南方會就此迎來反攻的時機,說不定蒙元的所謂第二次征南,就此铩羽而歸,都有可能。
然而,升龍城內亂成一團的情況,卻讓這戰略遲遲未能實施,另外,兩兄弟也有些私心,他們還是想盡量保留自己的3萬陳氏禁軍不要出動,或隻出動很少一部分,讓主要由安南本地人組成的蠻兵去完成這一戰略行動。
可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人算不如天算”,除了原先就按計劃撤迴升龍的2萬邊軍外,20多萬湧入升龍城的軍民,其中至少有6萬安南潰軍,7、8天過去了,居然連區區5萬軍隊都組織不起來。
這其中固然有混亂的因素在裏麵,但原先的黎氏王族成員,在這裏明頂暗抗陳氏兄弟的命令,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陳氏兄弟當然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3萬禁軍全部拿出去拚死一搏,加上2萬邊軍,或許能給前鋒的1路元軍重創,但自己也必定會傷亡慘重,那可是2、3萬的鐵騎,而且都是嗜殺成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組成的。
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可以肯定,升龍城內的20多萬軍民,必定能像變戲法一樣突然冒出裝備陣伍齊全的6、7萬大軍出來,而他們都是本地人,更相信黎氏,或者根本就在黎氏王族或效忠黎氏的將領手上掌握著。
那樣的話,即便取得慘勝,對陳氏兄弟來說,也是得不償失,那麽,還有什麽別的辦法呢。
在原時空的曆史上,這所謂的第二次征南的情況是這樣的:元廷同樣在邊境集結了20多萬大軍,但還沒出征,就已經病停了3停,雖然比第一次征南病停的比例小一些,但仍然使得能出動的兵力大打折扣。
原時空的元軍選擇在旱季也就是冬季發起進攻,從氣候來看,也沒什麽不妥,但是,正如這時空中脫不花所說的:氣候環境的影響對雙方都是一樣的,不會偏袒哪一方。
結果,原時空的20多萬大軍隻有17、8萬能出征,隻能分成2波攻擊,為了集中兵力,攻擊路線隻分2路,但這樣做雖然短時間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了,但卻會後繼無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地方根本占領不了,這就給將來的作戰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原時空的元軍,在進入安南後,又不斷地有人病倒,反倒是安南軍,在這個季節病停比例很低,幾乎完全可以全軍抵抗;在邊境的血戰就損失了近四分之一征南大軍後,安南邊軍見抵擋不住,在大量殺傷元軍後,有計劃的向升龍後撤。
等好不容易打到升龍城下,安南進入了雨季,大軍病停人數急劇增加,攻擊兵力下降到不足3萬,而此時的安南,不算陳氏的禁軍,已在升龍集結了6萬大軍;
同時從後方建興府路、清化府路和義安府路等地調來3萬留守兵力(原本對形勢估計的比較嚴重,預先撤了一部分兵力到後方,做留守兵力,準備長期抗元的)。
陳氏兄弟馬上以這9萬人馬,加上自己的1萬陳家軍,共10萬大軍向蒙元發起了反攻,蒙元軍被打的節節敗退,更重要的是,安南北部90%的土地和城池,要麽一直被安南掌握著,要麽短暫被蒙元占領,眼下卻全部迴到了安南手中。
並被從北部山嶺防線撤迴的邊軍和當地的軍民,牢牢把控著。
眼看蒙元大軍有全軍覆沒於安南的危險,元廷緊急在邊境以雲南、廣西官府的衙役和書辦為主,還有部分青壯婦女,集結了一支7萬人的簽軍,帶著給養和藥品前來救援。
而擔任第二波攻擊的漢軍,在所有路線都被安南軍切斷的情況下,聽聞簽軍越過邊境,打通了部分後方道路後,拚死殺到太原路南部,把已經潰不成軍的第1波接了出來。
全部人馬匯集起來已經不足5萬人,前堵後追,又不斷有人病倒,這支元軍拚命殺到太原路和諒山路中部,跟簽軍匯合後狼狽撤迴了國境,近18萬大軍,活著迴來的不足2萬人,這還不算後來集結7萬損失3萬的簽軍。
這就是原時空的蒙元第二次征南的結果,以至後來大帝還想三征安南時,滿朝震恐,隻得作罷。
但在這時空,情況顯然不一樣,首先進攻的時節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在最為潮熱瘴氣彌漫的8月出兵安南,這是自唐代鮮於仲通以來,600多年未有之事,而病停的人數比例,也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居然比安南軍的病停比例還低。
22萬大軍分3路殺入安南,盡管兵力基本是平攤的,但是卻使得主攻方向可以隨時調整,敵人也不知道怎麽去重點防守,哪裏才是入侵的要點。
3波次的進攻,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後方無法鞏固和占領的問題,如今,雖然前鋒3路9萬大軍隻剩下6萬多,但是後方所有能占領的城池村寨道路全部都控製在元軍手中,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而實際上,6萬多前鋒軍也已不是安南軍所能抵擋的了,至少現在不是。
就在陳氏兄弟猶豫不決的時候,前鋒兵力已經整合為了2路,1路集結在沱江路,既可隨時東向參與對升龍城的進攻,也可隨時南下建興府路和清化府路,切斷安南軍後撤做長期抵抗的道路。
眼見蒙元前鋒已經完成2路的集結,後方第2波的漢軍正在趕來,陳興道的信心大大動搖了,這是全族進入安南30多年來,他第一次失去了信心。
“還是沒有集結起來嗎”陳興理憤怒的問向一旁的樞密使阮有成,“潰兵跟百姓混在一起,又很少有人主動站出來承認自己是官兵,黎氏將領和前皇族成員又各種阻擾,潰兵難以短時間組織起來”陳氏的親信阮有成隻能實話實說。
“是不是那個黎氏洪,喪師失地,隻身潰逃,早該梟首示眾,如今又在這裏阻擾大軍集結,本王立刻派人,將此賊緝拿,當街淩遲,我看還有誰敢抗命不遵”陳興理目視左右護衛,一副馬上就要動刀的架勢。
此時,原黎氏皇族的一個老人,現任參知政事的黎英世突然跳出來,跪倒在地,大唿道“陛下不可,陛下不可啊”,陳興道有點厭惡的看著這個老家夥,冷冷問道“有何不可,難道是因為你們是一族”。
“不不,老臣雖是前朝皇親,但當年陛下對黎氏的仁義,老臣有目共睹,天下從來是有能有德者居之,改朝換代,乃是正常之事,老臣早已忘卻前朝,對陛下忠心耿耿啊”黎英世磕頭如搗蒜道。
“好吧,朕相信你的忠心,你來說說,淩遲黎氏洪有何不可”陳興道又問道。
“一來此次元寇入侵,極其突然,雨季用兵,數百年未有聞,別說黎氏洪了,這滿朝文武,又有誰能料到”黎英世這說的也是實話,陳興道、陳興理、阮有成都點了點頭。
“二來元寇此次用了良藥,病停比例甚至少於我等本地官兵,致使賊寇大軍,人馬眾多,且鐵騎肆虐,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無法組織抵抗;
後路漢軍,亦是如此,甚至不惜分散兵力,多占我城池村寨,以至北部淪陷後,完全無法襲擾,賊寇實際已處於進可攻、退可守之境”黎英世搽了擦額頭的汗水,又接著說道。
“如此用兵,又加上元寇持有良藥,即便長山女神降世,又能為之奈何,何況黎氏洪乎”黎英世說的倒也是實情,但陳興道並不滿意,他想了想,問道“事雖不可為,但棄師而逃,又在城中明裏暗裏抵製潰軍集結,該當何罪呢”。
黎英世又搽了搽汗,說道“陛下,黎氏洪雖有棄師之罪,但想他長年駐防邊境,也有苦勞,何況9年前,抵抗元寇之時,他也多有功勞,請陛下開恩,至於抵製大軍集結,臣想,黎氏洪邊軍幾乎都以覆沒,他在軍中哪裏還有什麽影響,抵製之事,怕是另外有人”。
陳興道微微點了點頭,但臉色更嚴肅了,他知道,黎英世說的基本是實話,黎氏洪確實也翻不起什麽大浪來,但是,這黎氏皇族和效忠前朝的將領呢;
唉,當初或者就不該那麽仁慈,該把這幫家夥斬盡殺絕的,可是,當初,他們都是外來之人,如果斬盡殺絕,那今日,還有這皇位否,陳興道苦笑著搖了搖頭。
何去何從,何去何從啊,陳興道看向弟弟,又看向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