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伸景學治癰疽腫瘤》共探癰疽腫瘤辨治奇旅


    初入醫館時,年少的我懷揣著對中醫世界的無限憧憬,滿心期待著能在這片古老的醫學天地裏大展宏圖。然而,現實卻給我潑了一盆冷水,學醫之路遠比想象中艱難。每日,晨曦尚未破曉,我便從狹小逼仄、僅能容身的學徒房裏匆匆起身。簡單洗漱後,便拿起掃帚,開始清掃醫館的每一寸地麵,從大堂的青石板,到各個診室的角落,都被我打掃得一塵不染。隨後,又忙著擦拭擺放著各類草藥和器具的櫃台,那些古樸的藥櫃、泛著光澤的銅秤,在我的擦拭下愈發顯得莊重而神秘。緊接著,便投身於繁瑣的藥材整理與炮製工作中,分揀藥材、清洗晾曬、研磨炮製,每一道工序都不容有絲毫差錯,稍有不慎,便可能影響藥材的藥效。這些看似枯燥的工作,實則是成為一名合格醫者的必經之路,而我內心深處,對治病救人的醫術充滿了熾熱的渴望,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索醫學的奧秘。


    癰疽之症,在中醫病症體係中猶如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是極為棘手的存在,直接關乎患者的生死安危。其症狀複雜多變,治療方式更是千差萬別,一直以來都是醫學領域的難題。我的師傅張仲景,在醫界聲名赫赫,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醫術精湛絕倫,醫德更是備受世人敬仰。師傅洞悉癰疽辨治之術的關鍵重要性,也敏銳地察覺到我對學習這門醫術的滿腔熱忱,於是,毅然決定親自悉心教導我,引領我踏入這片充滿挑戰的醫學領域。


    猶記得初次直麵癰疽病症時,我的內心充滿了迷茫與無措。眼前的患者,身上長著紅腫熱痛的瘡瘍,那觸目驚心的症狀讓我一時之間手足無措,根本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師傅似乎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他並未直接告訴我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醫道之路,始於細致入微的觀察。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微之處,都有可能是解開病症謎團的關鍵所在。”


    在師傅的耐心引導下,我靜下心來,按照他的教導,全神貫注地觀察每一位癰疽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發現,不同患者的癰疽症狀雖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仔細分辨,又各具獨特的差異。有的癰疽紅腫範圍極為廣泛,邊界模糊不清,猶如一團肆意蔓延的火焰,患者疼痛難忍,表情痛苦;有的則相對較小,顏色呈現出暗紅之色,仿佛是被歲月沉澱的瘀血,疼痛程度相對較輕,但卻隱隱散發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危險氣息。


    在持續觀察的過程中,師傅開始循序漸進地向我傳授癰疽的理論知識。他告訴我,癰疽大致可分為內癰和外癰兩大類別。內癰,隱匿於髒腑深處,猶如隱藏在黑暗中的敵人,難以察覺卻危害巨大;外癰,則發於體表,相對容易被發現,但治療起來同樣不容小覷。外癰又依據其症狀表現和發展階段的不同,有著各自獨特的名稱和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癰者,壅也。乃是氣血被邪毒壅聚而引發的化膿性疾病。疽者,阻也。指的是氣血被毒邪阻滯,進而發於皮肉筋骨的疾病。”師傅的講解深入淺出,如同在黑暗中為我點亮了一盞明燈,讓我對癰疽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仿佛在迷霧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然而,僅僅掌握理論知識,對於一名醫者來說,遠遠不夠。更關鍵、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巧妙地應用於臨床實踐之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患者解除病痛。於是,師傅開始帶著我深入參與癰疽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從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情、仔細觀察患者的症狀,到精準開具藥方,再到耐心指導患者用藥,每一個環節都讓我親身實踐、親身體驗。


    在這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治療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中醫治療理念的精妙與深邃。中醫,始終秉持著整體觀念,不僅僅著眼於癰疽本身這一局部症狀,更會全麵考慮患者的整體身體狀況、日常生活習慣以及情誌因素等諸多方麵。對於一些體質較為虛弱的患者,師傅在治療癰疽的同時,會格外注重調理其氣血,通過精心調配的藥方、溫和的針灸手法等方式,增強患者身體的抵抗力,就如同為一座搖搖欲墜的房屋加固根基;對於一些因長期情誌不暢而誘發癰疽的患者,師傅則會在運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巧妙地進行心理疏導,耐心傾聽患者的煩惱與痛苦,用溫暖的話語、關切的眼神,讓患者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安寧,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對抗疾病。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越發深切地感受到癰疽辨治之術的博大精深,仿佛是一片浩瀚無垠的海洋,深不可測。此時,現代醫學中各種各樣關於癌症的知識,如同洶湧的潮水一般,在我的腦海中不斷翻湧。一個大膽而又充滿挑戰的想法在我心中悄然萌生——嚐試將中醫的癰疽與現代醫學中的癌症進行綜合對比研究。經過一番深入的探索與分析,我驚喜地發現,中醫的癰疽與現代醫學中的部分癌症,在症狀表現和發病機製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例如,一些體表的癰疽與皮膚癌在外觀上極為相似,都表現為局部皮膚的潰瘍、糜爛,如同大地上被侵蝕的傷痕;而一些內癰,像肺癰、腸癰等,與肺癌、腸癌等在發病部位和症狀表現上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仿佛是同一條根上長出的不同分支。


    我懷著忐忑而又激動的心情,將自己的這一想法告訴了師父。沒想到,師傅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的眼神中閃爍著鼓勵與期待的光芒。師傅不僅對我的想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還不遺餘力地鼓勵我深入研究下去,並且毫無保留地為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豐富的資料,這些猶如珍貴的寶藏,為我的研究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我一頭紮進了浩瀚的知識海洋。每日,我都在古代醫籍與現代醫學文獻之間穿梭,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中醫古籍中,探尋癰疽的古老智慧;從現代醫學的前沿研究成果中,挖掘癌症的最新治療理念。在這個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對比分析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中醫和現代醫學在治療理念上雖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同時也有著許多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地方。中醫注重從整體上調理人體的平衡,通過運用中藥、針灸、推拿等多種傳統療法,激發人體自身強大的免疫力,讓人體自身的防禦係統去對抗疾病,如同喚醒沉睡的雄獅;而現代醫學則更側重於針對病變部位進行直接、精準的治療,如采用手術切除病變組織、運用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借助放療射線摧毀腫瘤等方法,猶如鋒利的寶劍,直擊病魔要害。我不禁思索,倘若能夠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或許就能為癰疽和癌症的治療開辟出一條全新的道路,為無數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然而,在研究的道路上,我很快便遇到了瓶頸。盡管我已經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在實際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麵對複雜多變的癰疽病症,依然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師傅似乎察覺到了我的困境,一天,他決定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幫助我突破這一難關。


    隻見師傅神情莊重,閉目凝神,周身漸漸散發出一種神秘而又強大的氣息,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突然,他大喝一聲,刹那間,光芒一閃,六個全身透明的患者憑空出現在我的眼前。我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驚得目瞪口呆,合不攏嘴,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著眼前這不可思議的景象,心中充滿了震撼與疑惑。


    師傅率先走向第一個透明患者,這位患者身形清瘦,麵容憔悴,癰疽生於背部右側,病灶處高高隆起,猶如一顆熟透了即將破裂的石榴。“你仔細看,這個患者的癰疽生於背部,從他體內氣血的運行情況可以清晰地看出,是由於外感熱毒,內蘊氣血,導致氣血凝滯不通而成。其紅腫熱痛的症狀十分明顯,屬於典型的實證癰疽。”我順著師傅手指的方向,全神貫注地觀察著患者背部的癰疽,透過那透明的身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奇妙而又複雜的景象:患者體內的氣血猶如奔騰的江河,在癰疽處卻突然受阻,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擁堵、盤旋在一起,附近的經絡也被阻滯得嚴嚴實實,顏色比正常部位深了許多,呈現出一種暗紅色。皮膚表麵,紅腫的範圍界限清晰,猶如燃燒的火焰,用手輕輕觸摸,便能感受到那滾燙的熱度,患者因為疼痛,時不時地皺眉、吸氣,表情十分痛苦。


    接著,師傅帶著我來到第二位患者身前。這是一位體態豐腴的中年男子,麵色萎黃,毫無血色,癰疽發於腹部。師傅指著病灶,語重心長地說道:“你瞧,這個患者的癰疽發於腹部,從他的氣血狀態可以判斷,他氣血虛弱,脾胃功能不佳。這是由於正氣不足,毒邪內生,從而發為癰疽。此為虛證癰疽,在治療時,一定要注重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我仔細端詳著患者,透過他透明的身體,看到他體內的氣血運行緩慢,如同潺潺的溪流,缺乏生機與活力。癰疽處顏色淡紅,質地綿軟,周圍的組織像是缺乏滋養,顯得鬆散無力,仿佛是一片幹涸的土地。患者常常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自述腹部隱痛,綿綿不絕,仿佛有一隻無形的手在輕輕拉扯著他的內髒。


    第三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她神情憂鬱,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哀愁。癰疽生於乳房外側,如同一顆隱藏在暗處的定時炸彈。師傅歎了口氣,緩緩說道:“此乃情誌不暢,肝鬱化火所致。女子以肝為先天,長期的情緒抑鬱,導致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灼傷津液,煉液為痰,痰火相互凝結於乳房,最終發為癰疽。”我專注地觀察著她體內的氣血運行情況,隻見氣機紊亂,肝髒部位的氣血如同打結的繩索,擁堵不堪。癰疽初期,僅見乳房局部微微腫脹疼痛,皮色微紅,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然而,隨著病情的逐漸發展,腫塊逐漸增大,疼痛也愈發劇烈,如同洶湧的海浪,一波接著一波,還伴有心煩易怒、口苦咽幹等症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第四位患者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童,此刻卻滿臉淚痕,癰疽生於腿部,皮膚表麵可見多個膿頭,狀如蜂窩,讓人看了心疼不已。師傅蹲下身子,溫柔地摸了摸孩子的頭,對我說道:“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飲食又不知節製,極易損傷脾胃。此患兒便是因脾胃積熱,火毒內生,發於肌膚而成癰疽。”我看著患兒稚嫩的身體,他的氣血如同初綻的花朵,嬌嫩而脆弱。脾胃運化失常,食物在體內堆積,化熱生火,熱毒順著經絡在腿部積聚,形成了這可怕的癰疽。患兒哭鬧不止,不願下地行走,腿部癰疽處膿水不斷滲出,散發著難聞的氣味,仿佛在訴說著他的痛苦。


    第五位患者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他麵容消瘦,神情憔悴,癰疽生於頸部,患處堅硬如石,推之不移,仿佛是一座難以撼動的大山。師傅神色凝重,緩緩說道:“老人年高體弱,正氣虧虛,氣血運行不暢,加之長期感受外邪,痰瘀相互交結於頸部,形成此疽。這是較為棘手的病症,治療時需格外謹慎。”我觀察著老人的身體,他的氣血如同即將幹涸的河流,運行遲滯,頸部的經絡被痰瘀堵塞得嚴嚴實實,猶如河道淤積了大量的泥沙。癰疽發展緩慢,但破壞力極強,不僅嚴重影響頸部的活動,還逐漸侵蝕周圍的組織,老人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每說一句話都顯得十分吃力。


    最後一位患者是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男子,癰疽生於臀部,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疼痛也不明顯,如同隱藏在黑暗中的敵人,不易被察覺。師傅指著病灶,認真地說道:“此為陰疽,多因陽虛寒凝,氣血凝滯所致。患者陽氣不足,無法溫煦氣血,寒邪內生,痹阻經絡,發為此症。”我仔細觀察患者體內的氣血運行,發現他陽氣衰弱,氣血如同被寒冬凍結的河流,在臀部淤積不動。初期症狀隱匿,很難被發現,隨著病情的悄然進展,才逐漸出現酸痛、沉重感,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內陷,危及生命,猶如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師傅依次為我詳細講解了六個透明患者的癰疽診斷和確診方法,每一個患者的癰疽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特點,背後都隱藏著複雜的病因和病理機製。在講解過程中,師傅還不時地向我提問,引導我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一開始,我的迴答常常不準確,甚至漏洞百出,但師傅並沒有絲毫的責怪之意,而是始終耐心地引導我,從不同的角度啟發我,幫助我一點點地糾正錯誤,讓我在錯誤中不斷成長。


    “醫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師傅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每一個患者都是一本生動鮮活的醫書,隻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才能真正掌握醫術的精髓,成為一名合格的醫者。”


    經過這次特殊而又難忘的教導,我的醫術有了質的飛躍和提升。我不僅能夠準確無誤地辨認癰疽的各種症狀,精準地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還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出科學合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在後續的治療過程中,我靈活自如地運用針灸、中藥等多元治療法則,成功地治愈了許多癰疽患者,看到他們臉上重新綻放出健康的笑容,我的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滿足感。


    然而,我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停下探索的腳步。我深知,醫學的道路猶如浩瀚宇宙,永無止境,還有無數未知的領域等待著我去勇敢地探索和發現。我下定決心,繼續深入研究癰疽與癌症的內在關聯,不斷嚐試將中醫和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有機結合起來,為更多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帶來希望的曙光。


    在醫館的日子裏,我一邊如饑似渴地學習,一邊腳踏實地地實踐。每當看到患者在我的精心治療下逐漸康複,重新恢複健康,我的心中就充滿了成就感和使命感。我深知,這一切不僅僅是我個人努力的結果,更是師傅悉心教導、傾囊相授的成果。師傅的言傳身教,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又如同溫暖的陽光,給予我無盡的力量和勇氣。


    “師傅,謝謝您。”一天,我滿懷感激地對師傅說,“是您讓我明白了醫道的真諦,讓我在醫學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我一定會繼續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者,不辜負您的期望。”


    師傅微笑著看著我,眼中充滿了欣慰和鼓勵:“你有這份決心和毅力,我很欣慰。記住,醫乃仁術,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患者的利益為重,用你的醫術去幫助更多的人,這才是醫者的使命和擔當。”


    我重重地點了點頭,將師傅的話深深地銘記在心中。在未來漫長的醫道之路上,我將帶著師傅的殷切教誨,懷揣著對醫學的熱愛和對患者的責任,不斷砥礪前行,用自己的醫術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讓中醫的光芒在世間綻放得更加絢爛奪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