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仲景學治癰疽腫瘤》初入東漢,亂世醫緣遇癰疽腫瘤難題


    初至醫館,東漢末年的蕭索與悲戚便毫無保留地直擊心底。街頭餓殍遍地,疫病仿若洶湧的惡浪,無情地將百姓拖入生死邊緣。恐懼與絕望如濃稠的陰霾,沉甸甸地籠罩在每一寸土地之上。


    張仲景的醫館整日人潮湧動,前來求醫問診的百姓把這裏擠得滿滿當當。他們麵容憔悴,眼神中飽含著對生的渴盼以及被病痛折磨的無奈。在這些患者當中,癰疽患者的狀況格外令人揪心,病症的繁雜多樣與嚴重程度,遠遠超乎我的想象,每一種都給予我前所未有的強烈衝擊。


    一日,一位身形壯碩的年輕漢子被家人攙扶著邁進醫館。他滿臉痛苦,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不斷滾落,右肩處高高隆起一個碩大且紅腫的腫塊,周圍皮膚紅得似燃燒正旺的火焰,還源源不斷地散發著熱氣,仿佛一座隨時都會噴發的火山。


    張仲景見狀,迅速起身迎上前去。他先是輕聲細語地安撫患者的情緒,隨後小心翼翼地輕輕觸碰腫塊,一邊關切地詢問患者的感受,一邊全神貫注地仔細觀察。檢查完畢,他向我招手示意我靠近,神色凝重地說道:“癰與疽雖都表現為局部的病變,然而其本質與外在表現卻有著極大的差異,切不可將二者混淆。癰屬於陽證,就像眼前這位患者,癰腫高突,色紅灼熱,疼痛異常劇烈,發病極為急驟。這是由於外感熱毒,或者是體內濕熱蘊結,致使氣血運行受阻,壅滯於肌膚之間,熱盛肉腐,進而形成癰腫。你瞧,癰的邊界較為清晰,根盤收束,就好似這片紅腫熱痛的區域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緊緊包裹著。《黃帝內經·癰疽篇》講‘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準確地道出了癰的形成機製。陽熱之邪熾盛,腐壞血肉,化為膿汁,這便是癰出現紅腫熱痛、成膿的原因。”


    說著,張仲景緩緩翻開一本竹簡醫書,指著上麵的記載繼續闡釋道:“在診斷癰時,除了仔細觀察外在症狀,脈象亦是至關重要的判斷依據。癰證患者的脈象多為洪數,表明體內有實熱之象。而且,癰在發病初期,倘若能及時采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法,便有望使其消散;若延誤了治療時機,熱盛成膿,就必須切開排膿,再配合藥物進行調理,方能痊愈。《黃帝內經》又提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營氣在體內運行失常,不能正常滋養肌膚,反而逆亂於肌肉腠理之間,就會引發癰腫。所以在癰的初期,我們要注重調整營氣,讓氣血恢複正常的流通。”


    接著,張仲景又指向一位躺在床上、背部生瘡的老者,說道:“疽則截然不同,疽有有頭疽和無頭疽之分,多屬於陰證。有頭疽初起時,皮膚上會出現粟粒狀膿頭,很快便會向四周和深部擴散,紅腫範圍較大,潰破後瘡口形如蜂窩;無頭疽起病隱匿,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疼痛徹骨,難消、難潰、難斂。就像這位老者所患的有頭疽,是由於人體正氣不足,外感風溫、濕熱之邪,或者是體內髒腑蘊毒,導致氣血凝滯而成。疽證患者的脈象多沉細或沉遲,舌苔白膩,治療時應以扶正托毒、溫陽散寒為主。《黃帝內經》認為‘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寒性凝滯,寒邪侵入經絡,使血液運行不暢,凝滯不通,衛氣也隨之壅遏,不得正常循環,最終形成疽證的癰腫,這也是為何治療疽要注重溫通散寒。”


    我一邊聚精會神地聆聽,一邊對照患者症狀,竭盡全力在腦海中構建癰與疽的辯證框架。張仲景見我專注投入的模樣,微微點頭,補充道:“辯證之時,萬不可孤立地僅看局部症狀,一定要結合患者的全身表現,進行綜合判斷,如此方能準確無誤,為後續的治療奠定堅實的基礎。”


    趁著張仲景講解的間隙,我鼓起勇氣說道:“先生,其實在來到這裏之前,我曾有幸和孫思邈學習過針灸、艾灸與按摩之術,還跟隨道師張玄精通了正骨之法。”張仲景聽聞,眼中閃過一絲驚訝,旋即露出讚賞之色,說道:“如此經曆,實屬難能可貴,想必你已掌握諸多醫道精髓,日後定能在醫術上大有建樹。有這些技藝傍身,再結合對癰疽病症的鑽研,定能為患者解除更多病痛。”


    解決了癰與疽的辯證問題,張仲景又將話題引向癰疽與瘤的關係。他帶著我走到醫館後院,那裏晾曬著各種各樣的藥材。他俯身拿起一塊色澤深褐的穿山甲鱗片,說道:“癰疽是氣血在肌表壅滯而發,以局部紅腫熱痛、化膿破潰為主要特征;瘤則是氣血、痰濕等在體內聚結形成的局限性腫塊,質地較硬,通常沒有明顯的紅腫熱痛。比如脖子上的癭瘤,多因肝鬱氣滯、痰凝血瘀所致;而體表的肉瘤,常由脾虛痰濕凝聚而成。瘤一般發展較為緩慢,初期患者可能毫無察覺,但隨著瘤體逐漸增大,就會壓迫周圍組織,引發諸多不適。《黃帝內經》雖未對瘤有詳細論述,但氣血不暢、痰濕凝聚的發病機理與癰疽有相似之處,都是體內氣血津液代謝失常的結果。”


    我思考片刻,提出疑問:“先生,在我原來的時代,有一種叫癌症的重病,患者體內會長出惡性腫瘤,致人死亡。我思索許久,認為癌症或許就是癰疽的一種,應是內癰疽。我們現在所見的癰疽多在體表,是外癰疽,而我那個時代的癌症,很可能是癰疽長在了內髒。”


    張仲景微微皺眉,陷入沉思,許久才開口:“從你描述來看,你的推斷頗有道理。人體經絡氣血相通,體表與內髒緊密相連,若氣血痰濕等在體內髒腑處壅滯,形成內癰疽,其表現或許就如同你所說的癌症。醫道同源,無論病症如何變化,根源都是人體陰陽失衡、氣血不暢。我們平日裏治療癰疽,采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等方法,使氣血通暢,陰陽調和,病症就能緩解。或許這些思路,也能為攻克你說的癌症提供參考。就像《黃帝內經》倡導的整體觀念,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治療疾病要從整體出發,調整陰陽氣血的平衡。你能從古今病症中探尋聯係,這份鑽研精神難能可貴。”


    隨著對各類癰疽病例研究的深入,我們越發意識到傳統經方雖療效顯著,但結合其他療法或許能帶來更全麵的治療效果。張仲景陷入了長時間的思索,反複考量各種療法的優勢與互補性。終於,在一個靜謐的夜晚,張仲景把我叫到跟前,目光中滿是堅定與期許,說道:“經過這些時日的探討與實踐,我決定在往後的治療中,將針灸、艾灸、按摩、正骨之法與經方相結合。針灸能通經絡、調氣血,艾灸可溫通陽氣、散寒除濕,按摩能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正骨可糾正骨骼關節的錯位,改善氣血運行。把它們與經方配合運用,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病情,多管齊下,定能更好地驅散病邪,助患者恢複健康。”


    在之後的日子裏,我們開始嚐試將多種療法融合。有一位患有多年腰疽的患者,不僅局部疼痛難忍,還伴有腰部活動受限。張仲景先以經方扶正祛邪,同時,我運用所學的按摩手法,為患者舒緩腰部緊張的肌肉,再配合艾灸溫通局部氣血。經過一段時間的綜合治療,患者的疼痛明顯減輕,腰部活動也逐漸恢複正常。


    還有一位癰腫初起的患者,除了服用清熱解毒的經方,張仲景還指導我為其施針,選取特定穴位,以瀉熱解毒、疏通經絡。隨著治療的推進,患者原本紅腫熱痛的癰腫迅速消散,病情得到了有效控製。


    跟隨張仲景學習的曆程,讓我深切體悟到中醫的精妙絕倫之處。它不僅僅是一門醫術,更是對生命整體的深度洞察與理解,從人與自然的微妙關係,到人體內部髒腑經絡的相互作用,無一不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在這個亂世,我愈發明晰自己肩負的責任之重,那就是全力以赴地努力學習,傳承這門偉大的醫術,為飽受病痛折磨的百姓帶去希望的曙光。哪怕未來的道路荊棘叢生,充滿艱難險阻,我也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負這段來之不易的醫緣,讓中醫的熠熠光芒在這黑暗的時代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