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教我學針灸》督脈病症治療
在中醫這座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經絡穴位的學問深邃而神秘,其中督脈更是起著關鍵的調節作用。督脈,被視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其循行路線貫穿人體的脊柱與頭部,宛如一條連接生命能量的中軸線,對人體的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醫廬裏,彌漫著淡淡的藥香,柔和的光線透過窗欞,灑在擺放整齊的藥櫃和診療台上。就在這片寧靜之中,一陣痛苦的呻吟打破了平靜。一位患者在家人的攙扶下,艱難地邁進醫廬的門檻。他的身體微微佝僂,每邁出一步都顯得極為吃力,額頭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臉上滿是痛苦之色。
孫思邈抬眸,目光中帶著期許看向我,說道:“徒兒,這位患者的病症與督脈相關,你且運用所學,為他診治一番,切不可慌亂,仔細辯證。”
我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迅速整理思路,走向患者。先是耐心地詢問他的症狀、發病時間、日常習慣以及過往病史,接著對他進行了全麵的身體檢查,包括觀察麵色、舌苔,聆聽唿吸,觸摸脈象等。經過一番細致的診斷,了解到他久患腰痛,且伴有下肢痿軟無力,日常活動都受到極大限製,稍微活動便疼痛加劇,疲憊不堪。我判斷這與督脈陽氣不足,氣血不暢密切相關。
於是,我決定先在患者的命門穴施針。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人體陽氣的重要匯聚之處,對溫補腎陽、強壯腰膝有著關鍵作用。我手持銀針,手法輕柔地進針,緩緩刺入穴位,感受著針下的阻力變化,當達到合適的深度後,采用補法,以激發穴位的陽氣。我運用撚轉補法,緩慢而均勻地轉動針柄,使針感向四周擴散。在操作過程中,我時刻關注患者的表情和反應,患者微微皺眉,我便放緩撚轉的速度,並輕聲詢問他的感受,確保他能耐受。
接著,我又選取了腰陽關、委中、腎俞等穴位配合治療。腰陽關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可祛寒除濕、溫經通絡。施針時,我讓患者放鬆腰部,然後垂直進針,得氣後,通過提插補法,讓溫熱的針感在穴位處傳遞,仿佛將溫暖的能量注入他的身體,驅散寒濕之邪。委中為膀胱經合穴,位於膕橫紋中點,善治腰背疼痛。我精準找到穴位,運用提插瀉法,快速地提插針體,以疏通經絡,排除病邪,加強治療效果。腎俞則能補腎益精、強健腰膝,位於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我采用補法,將針緩慢刺入穴位,然後輕輕撚轉,激發穴位的補益作用,滋養腎髒,增強其功能。
經過數次針灸治療,配合適當的康複鍛煉,如指導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腰部伸展和下肢力量訓練,像緩慢的腰部扭轉、抬腿練習等,每次鍛煉都控製在適當的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勞累。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腰痛症狀逐漸緩解,下肢力量也有所增強,從最初需要家人攙扶,到後來能逐漸正常行走。他感激地說:“我以為這輩子都要被這病痛折磨了,沒想到你們給了我新的希望!”這次成功的治療讓我對督脈穴位的應用有了更多自信,也深刻體會到中醫治療的魅力。
正當我沉浸在這份喜悅與成就感中時,孫思邈雙手快速結印,口中念念有詞。刹那間,光芒閃耀,十個和督脈相關的男女患者出現在醫廬裏。
第一位患者,麵色蒼白如紙,時常頭痛眩暈,精神萎靡不振,連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都難以正常進行。經過仔細的診斷,我判斷他是督脈氣血不暢,清陽不升所致。頭部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滋養,就如同大地得不到陽光雨露的潤澤,生機漸漸枯萎。我先為他進行艾灸治療,選取百會、神庭等穴位。將艾條點燃,保持距離穴位2 - 3厘米,讓溫熱的氣息緩緩滲透進穴位。艾灸百會時,能感覺到一股暖流從頭頂向四周擴散,百會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是諸陽之會,艾灸此處有助於提升陽氣,讓陽氣如陽光般照耀頭部,改善頭部氣血供應;艾灸神庭穴,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可以調節頭部的經絡氣血,驅散頭部的陰霾,緩解頭痛眩暈。在艾灸過程中,患者逐漸放鬆下來,他說能感覺到頭部有一股暖流在流動,疼痛似乎也減輕了一些。同時,我建議他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氣、升陽作用的食物,如山藥、紅棗、小米等。可以將山藥和紅棗一起煮粥,每天早晚食用,山藥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小米健脾和胃,三者搭配,既能滋補身體,又有助於提升陽氣,改善頭痛眩暈的症狀。
第二位患者,被失眠多夢所困擾,入睡困難,常常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進入夢鄉。即使好不容易睡著了,也會頻繁醒來,夢境紛擾。白天精神不振,頭暈腦脹,影響工作和生活。我采用了按摩的方法。先讓患者平躺在床上,放鬆身心,閉上眼睛,深唿吸幾次,放下心中的雜念。我用手指輕輕點揉他的印堂、神庭、百會等穴位,每個穴位按摩3 - 5分鍾。點揉印堂時,用拇指指腹輕輕按壓,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印堂位於兩眉之間,此處氣血匯聚,輕輕按壓可疏通局部氣血;點揉神庭穴,沿著穴位周圍緩慢打圈,刺激穴位,激發其調節作用;點揉百會時,用指腹輕輕按壓,讓患者感受穴位處的酸脹感,以促進頭部的氣血循環,調節神經係統。按摩過程中,患者漸漸閉上眼睛,唿吸也變得平穩,仿佛進入了一種寧靜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按摩,他的失眠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每天都能睡個好覺,精神狀態也煥然一新。
第三位患者,長期被便秘所折磨,排便困難,大便幹結如羊屎,每次排便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十分痛苦。腸道就像一條堵塞的河道,垃圾和廢物無法順暢排出。我除了在長強、大腸俞等穴位施針外,還建議他每天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溫蜂蜜水,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芹菜、香蕉等。施針時,在長強穴采用斜刺的方法,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 - 1寸,得氣後,運用撚轉補法,刺激腸道蠕動,長強穴位於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是督脈的起始穴位,刺激此處可激發陽氣,促進腸道的傳導功能;大腸俞則直刺0.8 - 1.2寸,位於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采用提插瀉法,以清熱利濕、通調大腸腑氣。同時,我教他一些簡單的腹部按摩方法,以促進腸道蠕動。讓他仰臥位,用手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環形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 - 15分鍾,每天早晚各一次,就像給腸道做一次溫柔的按摩,幫助它恢複正常的蠕動節奏。
第四位患者,腰膝酸軟、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即使在溫暖的季節裏,手腳也總是冰涼的,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籲籲,是腎陽不足的典型表現。腎髒就像人體的火爐,腎陽不足,火爐的火力就會減弱,身體就會失去溫暖。我在命門、關元等穴位艾灸,溫補腎陽。將艾灸盒放置在命門和關元穴位上,每次艾灸15 - 20分鍾,使溫熱的藥力滲透到穴位深處。命門是人體陽氣的根本,艾灸命門可激發腎中陽氣,讓腎髒的火爐重新燃燒起來;關元為任脈穴位,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與督脈相唿應,艾灸關元能培補元氣、溫腎固精。並推薦他食用羊肉、核桃等溫熱性食物。可以將羊肉與當歸、生薑一起燉煮,做成當歸生薑羊肉湯,每周食用2 - 3次,羊肉性溫熱,能補腎助陽,當歸養血活血,生薑溫中散寒,三者搭配,既能溫暖身體,又能滋補腎髒。
第五位患者,是一位女性,月經不調、痛經,每次月經期間腹部疼痛難忍,臉色蒼白,冷汗淋漓,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情緒也受到很大影響,變得煩躁不安。我在腰陽關、次髎等穴位施針,調理氣血。在腰陽關直刺0.5 - 1寸,采用提插補法,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腰陽關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此處受寒邪侵襲,會導致氣血凝滯,引發痛經;次髎則直刺1 - 1.5寸,位於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運用撚轉瀉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同時,建議她經期前後喝紅糖薑水,注意保暖。可以用紅糖和生薑煮水,每天飲用2 - 3次,紅糖性溫,能補血活血,生薑散寒止痛,兩者搭配,可暖宮散寒、緩解痛經。在月經期間,讓她使用熱水袋熱敷腹部,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第六位患者,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中頻繁出錯,嚴重影響了他的職業發展和自信心。大腦就像一台運轉的機器,缺乏能量和保養,就會出現故障。我按摩其百會、四神聰等穴位,改善腦部供血。用手指指腹分別點揉百會和四神聰穴位,每個穴位按摩3 - 5分鍾,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度。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摩百會可提升陽氣,醒腦開竅,讓大腦重新充滿活力;四神聰位於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處,按摩四神聰能增強記憶力、改善注意力,就像給大腦的各個角落注入活力。還建議他多吃黑芝麻、桂圓等補腦食物。可以將黑芝麻炒熟後研磨成粉,每天早晚各食用一勺,黑芝麻富含營養,能滋養肝腎、益精養血;或用桂圓幹泡水飲用,桂圓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以滋養大腦、提高記憶力。同時,建議他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
第七位患者,癲癇反複發作,發作時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識喪失,場麵十分嚇人,家人十分擔憂。癲癇就像身體裏的一場風暴,隨時可能爆發,給患者和家人帶來巨大的痛苦。我在大椎、筋縮等穴位施針,配合艾灸,調節督脈氣血。在大椎穴直刺0.5 - 1寸,大椎位於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得氣後,采用提插瀉法,以清熱熄風、醒腦開竅,大椎是人體陽氣匯聚之處,刺激此處可調節陽氣,平息內風;筋縮穴向上斜刺0.5 - 1寸,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運用撚轉瀉法,平肝熄風、解痙止搐。施針後,在大椎和筋縮穴位上進行艾灸,每次艾灸10 - 15分鍾,以溫通經絡、扶正祛邪。同時,叮囑其避免情緒激動,規律作息,保持心情舒暢,因為情緒波動和不規律的生活作息都可能誘發癲癇發作。建議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第八位患者,痔瘡出血,肛門疼痛,坐立難安,連日常的行走和坐下都成了一種折磨。肛門周圍的血管就像膨脹的氣球,隨時可能破裂出血。我在長強、承山等穴位施針,清熱利濕。在長強穴采用斜刺法,得氣後運用撚轉瀉法,以清利濕熱、消腫止痛,長強穴靠近肛門,刺激此處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承山穴直刺1 - 2寸,位於小腿後麵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采用提插瀉法,疏導膀胱經氣、涼血止血。並建議他多吃粗糧,如玉米、燕麥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久坐。可以每隔1 - 2小時起身活動10 - 15分鍾,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痔瘡症狀。同時,建議他每天用溫水坐浴15 - 20分鍾,清潔肛門周圍,緩解疼痛和腫脹。
第九位患者,項強背痛,頸部和背部肌肉僵硬,活動受限,仿佛被繩索緊緊束縛,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連轉頭、彎腰等簡單的動作都難以完成。我按摩其風府、大椎等穴位,放鬆肌肉。用拇指指腹點揉風府穴,力度適中,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度,每次點揉3 - 5分鍾,風府位於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可祛風散寒、疏通經絡;用手掌大魚際在大椎穴及其周圍進行揉按,每次揉按5 - 10分鍾,大椎為陽氣匯聚之處,揉按此處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還建議他進行頸部拉伸運動,如頸部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和旋轉等,每個動作重複10 - 15次,每天進行2 - 3次,以改善頸部和背部的活動功能。同時,提醒他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長時間低頭或彎腰,減輕頸部和背部的壓力。
第十位患者,遺尿、尿頻,尤其是夜間頻繁起夜,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困擾許久。腎髒和膀胱的功能就像一個漏水的容器,無法正常儲存尿液。我在關元、中極等穴位艾灸,固攝腎氣。將艾灸條點燃後,在關元和中極穴位上方2 - 3厘米處進行懸灸,每次艾灸15 - 20分鍾,以溫熱不燙為度。關元為人體元氣匯聚之處,艾灸關元可補腎培元、固澀止遺;中極是膀胱的募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艾灸中極能調節膀胱功能、固攝尿液。同時,建議他睡前少喝水,進行提肛運動。每天進行3 - 4組提肛運動,每組收縮肛門3 - 5秒,然後放鬆,重複10 - 15次,以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遺尿和尿頻症狀。還建議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意腰部和腹部的保暖。
在孫思邈的悉心指導下,我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針刺、艾灸、按摩、食療等方法。每一次治療,都是一次與疾病的較量,也是一次對中醫知識的實踐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了各種困難和挑戰,比如患者對治療的恐懼和不信任,病情的反複和複雜,但我始終沒有放棄,不斷調整治療方案,耐心地與患者溝通和交流。
這段經曆讓我深刻認識到督脈在調節人體陽氣、治療疾病方麵的關鍵作用,也更加堅定了我在中醫道路上探索的決心。我深知,作為一名醫者,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醫術,更要有一顆關愛患者的心,用自己的所學,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每一位患者的康複,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鞭策,讓我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將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醫術,為傳承和發揚中醫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中醫這座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經絡穴位的學問深邃而神秘,其中督脈更是起著關鍵的調節作用。督脈,被視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其循行路線貫穿人體的脊柱與頭部,宛如一條連接生命能量的中軸線,對人體的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醫廬裏,彌漫著淡淡的藥香,柔和的光線透過窗欞,灑在擺放整齊的藥櫃和診療台上。就在這片寧靜之中,一陣痛苦的呻吟打破了平靜。一位患者在家人的攙扶下,艱難地邁進醫廬的門檻。他的身體微微佝僂,每邁出一步都顯得極為吃力,額頭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臉上滿是痛苦之色。
孫思邈抬眸,目光中帶著期許看向我,說道:“徒兒,這位患者的病症與督脈相關,你且運用所學,為他診治一番,切不可慌亂,仔細辯證。”
我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迅速整理思路,走向患者。先是耐心地詢問他的症狀、發病時間、日常習慣以及過往病史,接著對他進行了全麵的身體檢查,包括觀察麵色、舌苔,聆聽唿吸,觸摸脈象等。經過一番細致的診斷,了解到他久患腰痛,且伴有下肢痿軟無力,日常活動都受到極大限製,稍微活動便疼痛加劇,疲憊不堪。我判斷這與督脈陽氣不足,氣血不暢密切相關。
於是,我決定先在患者的命門穴施針。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人體陽氣的重要匯聚之處,對溫補腎陽、強壯腰膝有著關鍵作用。我手持銀針,手法輕柔地進針,緩緩刺入穴位,感受著針下的阻力變化,當達到合適的深度後,采用補法,以激發穴位的陽氣。我運用撚轉補法,緩慢而均勻地轉動針柄,使針感向四周擴散。在操作過程中,我時刻關注患者的表情和反應,患者微微皺眉,我便放緩撚轉的速度,並輕聲詢問他的感受,確保他能耐受。
接著,我又選取了腰陽關、委中、腎俞等穴位配合治療。腰陽關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可祛寒除濕、溫經通絡。施針時,我讓患者放鬆腰部,然後垂直進針,得氣後,通過提插補法,讓溫熱的針感在穴位處傳遞,仿佛將溫暖的能量注入他的身體,驅散寒濕之邪。委中為膀胱經合穴,位於膕橫紋中點,善治腰背疼痛。我精準找到穴位,運用提插瀉法,快速地提插針體,以疏通經絡,排除病邪,加強治療效果。腎俞則能補腎益精、強健腰膝,位於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我采用補法,將針緩慢刺入穴位,然後輕輕撚轉,激發穴位的補益作用,滋養腎髒,增強其功能。
經過數次針灸治療,配合適當的康複鍛煉,如指導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腰部伸展和下肢力量訓練,像緩慢的腰部扭轉、抬腿練習等,每次鍛煉都控製在適當的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勞累。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腰痛症狀逐漸緩解,下肢力量也有所增強,從最初需要家人攙扶,到後來能逐漸正常行走。他感激地說:“我以為這輩子都要被這病痛折磨了,沒想到你們給了我新的希望!”這次成功的治療讓我對督脈穴位的應用有了更多自信,也深刻體會到中醫治療的魅力。
正當我沉浸在這份喜悅與成就感中時,孫思邈雙手快速結印,口中念念有詞。刹那間,光芒閃耀,十個和督脈相關的男女患者出現在醫廬裏。
第一位患者,麵色蒼白如紙,時常頭痛眩暈,精神萎靡不振,連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都難以正常進行。經過仔細的診斷,我判斷他是督脈氣血不暢,清陽不升所致。頭部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滋養,就如同大地得不到陽光雨露的潤澤,生機漸漸枯萎。我先為他進行艾灸治療,選取百會、神庭等穴位。將艾條點燃,保持距離穴位2 - 3厘米,讓溫熱的氣息緩緩滲透進穴位。艾灸百會時,能感覺到一股暖流從頭頂向四周擴散,百會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是諸陽之會,艾灸此處有助於提升陽氣,讓陽氣如陽光般照耀頭部,改善頭部氣血供應;艾灸神庭穴,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可以調節頭部的經絡氣血,驅散頭部的陰霾,緩解頭痛眩暈。在艾灸過程中,患者逐漸放鬆下來,他說能感覺到頭部有一股暖流在流動,疼痛似乎也減輕了一些。同時,我建議他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氣、升陽作用的食物,如山藥、紅棗、小米等。可以將山藥和紅棗一起煮粥,每天早晚食用,山藥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小米健脾和胃,三者搭配,既能滋補身體,又有助於提升陽氣,改善頭痛眩暈的症狀。
第二位患者,被失眠多夢所困擾,入睡困難,常常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進入夢鄉。即使好不容易睡著了,也會頻繁醒來,夢境紛擾。白天精神不振,頭暈腦脹,影響工作和生活。我采用了按摩的方法。先讓患者平躺在床上,放鬆身心,閉上眼睛,深唿吸幾次,放下心中的雜念。我用手指輕輕點揉他的印堂、神庭、百會等穴位,每個穴位按摩3 - 5分鍾。點揉印堂時,用拇指指腹輕輕按壓,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印堂位於兩眉之間,此處氣血匯聚,輕輕按壓可疏通局部氣血;點揉神庭穴,沿著穴位周圍緩慢打圈,刺激穴位,激發其調節作用;點揉百會時,用指腹輕輕按壓,讓患者感受穴位處的酸脹感,以促進頭部的氣血循環,調節神經係統。按摩過程中,患者漸漸閉上眼睛,唿吸也變得平穩,仿佛進入了一種寧靜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按摩,他的失眠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每天都能睡個好覺,精神狀態也煥然一新。
第三位患者,長期被便秘所折磨,排便困難,大便幹結如羊屎,每次排便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十分痛苦。腸道就像一條堵塞的河道,垃圾和廢物無法順暢排出。我除了在長強、大腸俞等穴位施針外,還建議他每天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溫蜂蜜水,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芹菜、香蕉等。施針時,在長強穴采用斜刺的方法,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 - 1寸,得氣後,運用撚轉補法,刺激腸道蠕動,長強穴位於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是督脈的起始穴位,刺激此處可激發陽氣,促進腸道的傳導功能;大腸俞則直刺0.8 - 1.2寸,位於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采用提插瀉法,以清熱利濕、通調大腸腑氣。同時,我教他一些簡單的腹部按摩方法,以促進腸道蠕動。讓他仰臥位,用手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環形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 - 15分鍾,每天早晚各一次,就像給腸道做一次溫柔的按摩,幫助它恢複正常的蠕動節奏。
第四位患者,腰膝酸軟、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即使在溫暖的季節裏,手腳也總是冰涼的,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籲籲,是腎陽不足的典型表現。腎髒就像人體的火爐,腎陽不足,火爐的火力就會減弱,身體就會失去溫暖。我在命門、關元等穴位艾灸,溫補腎陽。將艾灸盒放置在命門和關元穴位上,每次艾灸15 - 20分鍾,使溫熱的藥力滲透到穴位深處。命門是人體陽氣的根本,艾灸命門可激發腎中陽氣,讓腎髒的火爐重新燃燒起來;關元為任脈穴位,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與督脈相唿應,艾灸關元能培補元氣、溫腎固精。並推薦他食用羊肉、核桃等溫熱性食物。可以將羊肉與當歸、生薑一起燉煮,做成當歸生薑羊肉湯,每周食用2 - 3次,羊肉性溫熱,能補腎助陽,當歸養血活血,生薑溫中散寒,三者搭配,既能溫暖身體,又能滋補腎髒。
第五位患者,是一位女性,月經不調、痛經,每次月經期間腹部疼痛難忍,臉色蒼白,冷汗淋漓,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情緒也受到很大影響,變得煩躁不安。我在腰陽關、次髎等穴位施針,調理氣血。在腰陽關直刺0.5 - 1寸,采用提插補法,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腰陽關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此處受寒邪侵襲,會導致氣血凝滯,引發痛經;次髎則直刺1 - 1.5寸,位於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運用撚轉瀉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同時,建議她經期前後喝紅糖薑水,注意保暖。可以用紅糖和生薑煮水,每天飲用2 - 3次,紅糖性溫,能補血活血,生薑散寒止痛,兩者搭配,可暖宮散寒、緩解痛經。在月經期間,讓她使用熱水袋熱敷腹部,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第六位患者,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中頻繁出錯,嚴重影響了他的職業發展和自信心。大腦就像一台運轉的機器,缺乏能量和保養,就會出現故障。我按摩其百會、四神聰等穴位,改善腦部供血。用手指指腹分別點揉百會和四神聰穴位,每個穴位按摩3 - 5分鍾,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度。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摩百會可提升陽氣,醒腦開竅,讓大腦重新充滿活力;四神聰位於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處,按摩四神聰能增強記憶力、改善注意力,就像給大腦的各個角落注入活力。還建議他多吃黑芝麻、桂圓等補腦食物。可以將黑芝麻炒熟後研磨成粉,每天早晚各食用一勺,黑芝麻富含營養,能滋養肝腎、益精養血;或用桂圓幹泡水飲用,桂圓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以滋養大腦、提高記憶力。同時,建議他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
第七位患者,癲癇反複發作,發作時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識喪失,場麵十分嚇人,家人十分擔憂。癲癇就像身體裏的一場風暴,隨時可能爆發,給患者和家人帶來巨大的痛苦。我在大椎、筋縮等穴位施針,配合艾灸,調節督脈氣血。在大椎穴直刺0.5 - 1寸,大椎位於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得氣後,采用提插瀉法,以清熱熄風、醒腦開竅,大椎是人體陽氣匯聚之處,刺激此處可調節陽氣,平息內風;筋縮穴向上斜刺0.5 - 1寸,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運用撚轉瀉法,平肝熄風、解痙止搐。施針後,在大椎和筋縮穴位上進行艾灸,每次艾灸10 - 15分鍾,以溫通經絡、扶正祛邪。同時,叮囑其避免情緒激動,規律作息,保持心情舒暢,因為情緒波動和不規律的生活作息都可能誘發癲癇發作。建議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第八位患者,痔瘡出血,肛門疼痛,坐立難安,連日常的行走和坐下都成了一種折磨。肛門周圍的血管就像膨脹的氣球,隨時可能破裂出血。我在長強、承山等穴位施針,清熱利濕。在長強穴采用斜刺法,得氣後運用撚轉瀉法,以清利濕熱、消腫止痛,長強穴靠近肛門,刺激此處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承山穴直刺1 - 2寸,位於小腿後麵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采用提插瀉法,疏導膀胱經氣、涼血止血。並建議他多吃粗糧,如玉米、燕麥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久坐。可以每隔1 - 2小時起身活動10 - 15分鍾,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痔瘡症狀。同時,建議他每天用溫水坐浴15 - 20分鍾,清潔肛門周圍,緩解疼痛和腫脹。
第九位患者,項強背痛,頸部和背部肌肉僵硬,活動受限,仿佛被繩索緊緊束縛,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連轉頭、彎腰等簡單的動作都難以完成。我按摩其風府、大椎等穴位,放鬆肌肉。用拇指指腹點揉風府穴,力度適中,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度,每次點揉3 - 5分鍾,風府位於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可祛風散寒、疏通經絡;用手掌大魚際在大椎穴及其周圍進行揉按,每次揉按5 - 10分鍾,大椎為陽氣匯聚之處,揉按此處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還建議他進行頸部拉伸運動,如頸部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和旋轉等,每個動作重複10 - 15次,每天進行2 - 3次,以改善頸部和背部的活動功能。同時,提醒他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長時間低頭或彎腰,減輕頸部和背部的壓力。
第十位患者,遺尿、尿頻,尤其是夜間頻繁起夜,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困擾許久。腎髒和膀胱的功能就像一個漏水的容器,無法正常儲存尿液。我在關元、中極等穴位艾灸,固攝腎氣。將艾灸條點燃後,在關元和中極穴位上方2 - 3厘米處進行懸灸,每次艾灸15 - 20分鍾,以溫熱不燙為度。關元為人體元氣匯聚之處,艾灸關元可補腎培元、固澀止遺;中極是膀胱的募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艾灸中極能調節膀胱功能、固攝尿液。同時,建議他睡前少喝水,進行提肛運動。每天進行3 - 4組提肛運動,每組收縮肛門3 - 5秒,然後放鬆,重複10 - 15次,以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遺尿和尿頻症狀。還建議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意腰部和腹部的保暖。
在孫思邈的悉心指導下,我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針刺、艾灸、按摩、食療等方法。每一次治療,都是一次與疾病的較量,也是一次對中醫知識的實踐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了各種困難和挑戰,比如患者對治療的恐懼和不信任,病情的反複和複雜,但我始終沒有放棄,不斷調整治療方案,耐心地與患者溝通和交流。
這段經曆讓我深刻認識到督脈在調節人體陽氣、治療疾病方麵的關鍵作用,也更加堅定了我在中醫道路上探索的決心。我深知,作為一名醫者,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醫術,更要有一顆關愛患者的心,用自己的所學,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每一位患者的康複,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鞭策,讓我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將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醫術,為傳承和發揚中醫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