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村的最東頭,是三間通著的大屋子。那是生產隊養牛的地方。有一個六七十歲的老爺爺專門喂養那些牛。那裏的牛長啥樣小西貝已經不記得了,隻記得老爺爺給牛炒的料豆子。老爺爺非常細心,每天照顧那些牛,拿幹淨的黃豆放在大鐵鍋裏炒,炒得金黃酥脆的,再摻到草料裏邊,給牛吃。


    那個時候農村的小孩子沒有什麽零食,聞到老爺爺炒豆子的香味會饞得流口水。小西貝那時有兩三歲,隔壁鄰居家的紅姑有七八歲,紅姑喜歡和小西貝玩。有一天,她用手拉著小西貝的小手說,“小西貝,姑姑帶你去找老爺爺要豆豆吃好不好?”小西貝答應了,於是兩個小姑娘手拉著手一起往村東牛屋走去。


    她們從村子中間一直走,先經過二奶奶家門前的紅棗樹,又經過一個壓水井,走到前邊五保戶駝背老奶奶的門口,馬上就到老爺爺的牛屋了。一路上紅姑緊緊抓住小西貝的手,生怕小西貝摔了跤。


    終於到了老爺爺喂牛的地方。老爺爺見到兩個小女孩來了,問道,“你倆不在家玩,怎麽跑這裏來了?”紅姑馬上答道,“二爺爺,我帶小西貝給你要豆子吃呢。”老爺爺隨手抓了一把炒熟的黃豆,塞到紅姑手裏,“快迴家吧,領著小西貝,小心別摔倒嘍…”紅姑和小西貝吃了一路炒黃豆原路返迴了家,一路上甭提有多開心啦……


    在小西貝最早的記憶裏,家裏院子裏種了兩棵高大的石榴樹,在堂屋的門兩旁一邊一棵。春末夏初的季節,石榴樹就會掛滿了通紅的花兒,十分喜慶。那時村裏來了照相的,田爺爺就喊來一家老小在石榴樹前聚在一起合個影。等到中秋時節,一個個大石榴肚子鼓鼓的在眼前晃來晃去,誰忍不住就會揪一個,用手掰兩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在院子外邊,田爺爺種了一園子白牡丹,一大片百日草,還有幾棵蘋果樹,櫻桃樹。每年春夏,那些花花草草開得很漂亮,陪伴小西貝度過了金色的童年。


    有一次小西貝跟爸爸媽媽出了遠門,有好幾個星期沒迴家。後來田爺爺和田奶奶去把小西貝接迴來了。快要到家的時候,小西貝的二妹飛快地迎過來,“姐姐,姐姐,咱家的花開啦!”小西貝跟著二妹一起,跑到一棵開得正盛的櫻桃樹下,兩姊妹一起歡唿,跳躍,看著滿樹粉紅的繁花,就像擁有了整個春天。


    小西貝的二妹叫小茜兒,她們還有一個弟弟叫皮蛋。那個時候農村沒有什麽好玩的,孩子們每天玩泥巴。在門囗大路上一年四季都不缺土。夏天的時侯,調皮的孩子就會脫了衣服躺在沙土上,由別的孩子往胳膊腿上腰上堆沙土,頭上也堆,直至全身都堆遍了,然後這個躺著的孩子慢慢起身站起來,地上就出現一個人型,這就是他們打造的“孩模子”。


    門口到處有土堆。每天吃過飯,小西貝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拿著媽媽做飯用的鍋鏟子在土推上挖土。挖下來的土用來抓成一個個的“雞蛋”。抓的時候要用勁,雙手先捧一大把土,再緊緊地往中間用力,努力抓成一個又圓又結實的土球,抓得越多越有成就感。為了抓更多的“雞蛋”,小西貝和小茜兒皮蛋一起忙得不亦樂乎,顧不得吃飯,奶奶喊迴家吃飯也裝作沒聽見,田奶奶嘴裏不住地嚷嚷著,“真皮呦真皮呦!喊也聽不見,玩瘋嘍……”


    那個歲月農村是很苦的,村裏連個像樣的商店也沒有。偶爾會有個走街串巷的小貨郎,挑著一些小玩意,手裏拿著一隻小鼓,一搖就響的那種,人們稱之為“貨郎鼓”。小鼓一響,孩子們就興奮地衝出家門,跑到挑子旁圍了一圈,選自己喜歡的東西。小西貝相中了一款彩色發卡,纏著田奶奶給買,田奶奶本不想買,經不住小西貝的哭鬧,終於付了一毛錢,買了兩隻淺藍色的小發卡,戴到了小西貝的頭上。


    在田爺爺家房子後邊的東北角,有一個枯井,養的小雞有時會掉到井裏去。那時侯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一根繩子栓上一個筐子,進去一個小孩子,然後把筐子送到井裏,由這個小孩子把小雞救上來。等他把小雞捧在手裏,上邊的大人就會用力往上拉繩子。小雞馬上就成功獲救了。


    童年的經曆一幕幕就像在昨天,小西貝記憶猶新。最早的記憶刻在腦海裏為什麽如此清晰?可能是那時候大腦的底片是空白的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西貝的迴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上生明月小西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上生明月小西貝並收藏小西貝的迴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