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日清晨,日講時刻。


    文華殿內。


    三大閣臣站於最前方,一眾講讀官分列兩側,沈念作為記注史官,站在禦座東南側。


    日講比經筵要簡易許多。


    從上百人的規模縮減到了二十餘人。


    沒有侍衛、儀仗,官員們不用磕頭,講學也能自由發揮一些。


    沈念朝前一望。


    發現眾講讀官幾乎都是身姿偉岸、長相端正儒雅之人。


    在大明。


    要想成為經筵日講官,外形條件非常重要。


    身高、長相、風姿、儀度,必須都是中等偏上,甚至優秀。


    嗓音洪亮、吐詞清晰也是必要條件。


    若長得歪瓜裂棗,才學再厚,也難以侍立皇帝左右。


    畢竟——


    達到經筵日講官標準的,至少也是進士出身且要在翰林院當過值。


    才學是門檻,外貌與聲音是必要條件。


    這也是劉克正拚命也要學好官話的緣由,吐字含混,以後的仕途皆是坎坷。


    而這些,沈念全部占優,他最大的缺陷是資曆太淺。


    ……


    很快。


    小萬曆坐到禦座之後,日講便開始了。


    先是溫習昨日所學。


    呂調陽負責將昨日之內容簡述一遍,小萬曆若有疑問,可當場提問。


    隨即,便是各個日講官進講。


    今日的課程是,先講《大學》,再講《貞觀政要》,然後講《皇明祖訓》,最後在小皇帝練習書法前,沈念才會講解《帝鑒圖說》中的一個典故。


    每講一書,都會停歇片刻。


    小萬曆去一旁暖閣,喝茶或吃些點心,然後馮保就會將內閣批閱的各種奏疏交給小萬曆禦覽。


    此刻的小萬曆還不具有決策權。


    他看奏疏上的票擬。


    主要是了解朝政,有不懂之處,便可喚在西廂房休息的閣臣問詢。


    日講,就是學習經史兼了解國家政務。


    一個十三歲的孩子。


    腦袋裏整日被灌入一堆堆國家大事,可想而知,是有多麽崩潰。


    沈念站在一旁仔細觀察著。


    觀察完小萬曆,目光便放在了眾日講官身上。


    作為一名執教經驗甚是豐富的講師,他很快就發現了這些日講官的通病。


    太端了!


    太飄了!


    太在乎師道尊嚴那一套了!


    在他們眼裏,哪怕麵對皇帝,他們也覺得,師者至高無上,必須端著架子來上課。


    講學時,充滿了說教、規矩、原則。


    “陛下必須謹記!”


    “陛下,此舉絕不可為之!”


    “陛下,此乃治國之方略,請記於心!”


    “陛下,此話至關重要,不可忘卻!”


    ……


    張口閉口,全是小皇帝要做的,小皇帝不能做的,小皇帝要謹記的……


    此類話語,宛如一塊塊巨石,壓在小萬曆的肩膀上。


    他承受的壓力太大了!


    這些日講官受程朱理學影響,外加小時的教習就是這樣教的,故而甚是刻板。


    沈念前世,那可是將學生當成小祖宗來教的。


    在他眼裏,正確的講學是平等對話,是製造共鳴。


    此法絕不適用於當下靠著應試文章考取功名的百姓之子。


    但卻適用於小萬曆。


    作為大明帝國的最高掌權者,小萬曆的品行思想、生活習慣、性格脾氣等決定著大明朝的國運。


    故而,他可以不是一個賢君明主,但必須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


    近午時,終於輪到了沈念。


    沈念今日要講的是《資治通鑒》中的一個小典故:焚錦銷金。


    此典故講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將一堆珠玉、錦繡焚燒在殿前,以此告知天下人,為君者必須要崇尚節儉,為天下百姓作表率。


    《帝鑒圖說》圍繞此典故,畫了一副精致的木版畫。


    依照常規講法——


    沈念應率先將木版畫拿出,然後對照木版畫,將此典故通讀一遍,解讀一遍,然後總結中心思想:奢靡之物易溺人,為君者尤要注意節儉,就算完了。


    然沈念卻換了一種講法。


    他站在講案前時,木版畫上蓋著一層紅綢。


    沈念道:“陛下,臣鬥膽,想讓您隨著臣所講內容,猜一猜此木版畫是一個什麽典故?”


    小萬曆當即就來了興趣。


    猜謎語,那定然是比聽說教有趣。


    唰!


    沈念胸膛一挺,朗聲道:“敢問陛下,可知當下京師內粟米一石折銀多少?糯米一石折銀多少?筍雞一隻多少錢?一隻二十斤重的活羊又要多少錢?”


    此話一出,小萬曆傻眼了。


    他哪知曉這些。


    一旁的日講官也有些傻眼,他們也不知道。


    關心朝堂大事的他們,根本沒時間在乎這些生活瑣碎。


    馬自強則是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沈念的講義就是這樣寫的,也是他審閱同意的。


    隨即,沈念道出了答案。


    “粟米一石折銀六錢四分,糯米一石折銀一兩一錢兩分,一隻筍雞七分銀子,一隻二十斤重的羊約三錢兩分銀子。”


    接下來,沈念又自問自答了各種珠寶玉器、錦繡絲綢、禦茶禦服的價格。


    一賤一貴,懸殊巨大。


    “陛下,天下萬民,勤勞節儉堪堪溫飽度日,富貴者略加節約,便是窮苦者一生之積累,自古以來,為君者……”


    沈念由淺入深,慢慢地講著。


    看似沒講典故,其實句句都在說典故。


    這一刻,不僅小皇帝聽進去了,一旁的日講官們也都聽進去了。


    這就是沈念的講法。


    他的技巧非常多。


    若小萬曆不是皇帝,沈念絕對會撤去這些講案,盤腿坐在地上講這些曆史典故。


    越高大上的內容,必須越接地氣地講,方有效果。


    不多時。


    小萬曆便興奮地說道:“朕猜出來了,是唐史中的焚錦銷金。”


    百官用這個典故舉過許多例子,小萬曆自然知曉這個有名的典故。


    “陛下聖明!”


    沈念掀開紅綢,然後退到一邊。


    他講完了!


    張居正看向沈念,麵帶欣賞,禦前的日講官隊伍裏,就缺這麽一種類型。


    隨即,日講便結束了。


    小萬曆大喜,又因明日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當即都給了賞。


    “賞張居正銀八寶四十兩,甜食三盒;呂調陽、張四維銀八寶二十兩,甜食兩盒;馬自強、許國、申時行等銀八寶十兩,甜食一盒;沈一貫、王家屏、沈念等銀八寶五兩,甜食一盒。”


    日講官們甚喜,皆知今日是沾了沈念的光。


    沈念看小萬曆的反應,便知以後文華殿兩側的講官隊伍裏也將有他的一席之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萬曆修起居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上官不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上官不水並收藏我在萬曆修起居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