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隔壁房間的九皇子和陸雲軒此刻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困境,出去還是不出去,這對於何守道而言都是極為棘手的問題。
倘若出去,那麽何守道便會被視為陸雲軒的同謀,就連九皇子也可能被這幾封信牽涉其中。畢竟長久以來,他們三人在滿朝大臣的眼中幾乎成為了堅不可摧的鐵三角,攜手破獲了眾多案件。
若不出去,何守道就會被七皇子和十皇子脅迫,成為一同攻伐慶王的幫兇。而一旦慶王倒台,朝局必然大亂,首當其衝受到牽連的並非寧王,而是陸雲軒。
正當二人左右為難之時,隻聽何守道說道:“二位殿下,慶王與胡羌從事兵甲生意之事,目前尚缺一個關鍵環節,那便是數額如此巨大的錢款往來帳冊至今尚未找到。僅憑這幾封信,難以證明有實質性的交易發生。況且,此次有人持北疆令牌,卻無任何交易記錄。而我所查明的是,西疆的輜重部隊是被截殺的。這如何能證明慶王與胡羌存在交易勾結?
而十皇子又怎能證明,這些書信的內容並非胡羌人用來陷害慶王與陸大人的呢?別忘了,陸大人婚禮上的鷹殺案便是胡羌人所為。這一前一後發生的事件,未免太過巧合。”
何守道的一番話讓十皇子有些猝不及防。隻聽何守道接著說道:“十殿下既然聲稱這礦產是與十一殿下共同持有,那鄭衛國如何與二位殿下展開合作,利益如何分配,這麽長時間的賬本又在何處?再者,十殿下說是自己的人在平陽礦區找到的這些信,那究竟是在平陽案事發前,還是事發後?若是事發前,那麽十殿下就有知情不報的嫌疑;若是事發後,那麽您的人是如何突破曹開勇大人設下的層層關卡進入礦區,又如何全身而退的?
倘若這些都說不清楚,那麽十殿下就有誣陷栽贓慶王與陸雲軒大人的嫌疑。在沒有確鑿的事實證據之前,慶王乃是拱衛北疆的屏障,是抵禦胡羌的第一道防線;而陸大人在朝中屢次建立功勳,與楚宰輔一同成為穩定朝局的兩大支柱。
十殿下,如果您無法將下官的這些疑問逐一解釋清楚,恕下官難以從命。”
何守道表明態度之後,讓七皇子和十皇子陷入了被動,特別是七皇子更是不知該如何應對。他確實未曾像何守道一般追問這些細節,所以此刻隻能由十皇子來設法自圓其說了。
隻聽十皇子略作思考後說道:“何大人,此事雖錯綜複雜,但解釋起來倒也不算困難。當初我派人與鄭衛國合作,隻是讓他出麵在前台經營,而我與他實際上並無賬目往來,甚至他根本不知曉其背後是我和十一皇子,目的就是防止他胡亂攀附,肆意妄為。
他幾乎將整個皖江官場盡數籠絡,這也是我們事先未曾預料到的。 礦區的實際產出與製造,實際上是由我與十一弟派人親自督辦。
我可以告知您,我與十一弟是如何從中獲取利益的。因為十一弟在北疆戍邊,每年朝廷都會撥付一定的軍需費用,然而朝廷提供的諸多甲胄與兵器有時無法達到實際要求,而改造的流程又極為繁瑣,所以我們便利用平陽礦區自采的鐵礦自行設計打造。
後來邊城的其他守將和士兵也會向我們私自訂購,所以這部分利潤,我們根本無需與鄭衛國進行交易。 直
至後來,有人拿著四哥的北疆令牌來購買兵甲,我們當時也未懷疑四哥與胡羌人有所往來。
直到有一次十一弟與胡羌發生小規模衝突之後,發現他們的甲胄與兵器竟然與平陽礦產的如出一轍,這才引起了警覺。於是我們也在暗中展開調查。
此時,平陽縣發生了鄭衛國殺人案,我們立刻意識到此事可能會鬧大,所以提前撤離了。在撤離之前,我們對平陽山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搜查,這才發現了這些書信。但是由於太過匆忙,生產好的甲胄並未及時運出。”
“十殿下,據陸大人所言,平陽山穀還發現了大量的銅幣,這又作何解釋?”何守道問道。
“這說來有些難以啟齒,也是十一弟的無奈之舉。由於大量士兵需要自掏腰包訂製兵器甲胄,而朝廷軍餉又不能足額且及時發放,所以,為了穩定軍心,才打算用平陽銅礦製造銅幣以補充軍餉,一部分用以充抵與鄭衛國的交易款項。”
十皇子的這番解釋,讓何守道與在隔壁的陸雲軒都震驚不已。這一番操作手法,著實高明。 也填補了何守道所有的疑問。這一下,何守道不知該如何推托,而更為驚訝的還是七皇子。因為他也曾在邊關戍邊,知曉十皇子所言確為實情,隻是未曾想到他的兩個弟弟竟能如此解決問題。
何守道暗自思索,他定然不能當下就與兩位皇子一同奏陳此事,畢竟僅從十皇子的口中所述,隻能算是一麵之詞,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比如代表十皇子與十一皇子的那個人究竟是誰?十一皇子又會如何表述?而控製製造與造幣之事,鄭衛國並未交待。
於是,何守道說道:“十殿下,您的這番說辭或許能夠消除下官的所有疑慮,但是審案要求證據完整且形成閉環,所以下官需要對殿下所言逐一進行查證,也希望十殿下能將自己所說的內容寫成具陳書,簽字畫押,以作為呈堂證供。不日,下官會奏請陛下,派人前往北疆分別向慶王與十一殿下核實,不知二位殿下意下如何?”
七皇子見何守道步步為營、以退為進,就是不肯就範,也不好憑借皇子的威嚴強行施壓。隻好說道:“希望何大人盡快公事公辦。一旦四哥知曉事情敗露,聯合胡羌共同滋事,國家戰亂將起,這個責任,你我都無法承擔。”
何守道趕忙說道:“七殿下放心,下官定會以社稷為重,妥善處理。待事情查證清楚之後,必定給二位殿下一個交代。”
七皇子與十皇子離開京兆府衙,一同返迴了七王府。
這邊,九皇子與陸雲軒從隔壁房間走出。何守道看到二人,連忙擦拭額頭的汗水。說道:“九殿下與陸大人都聽到了,此事極為棘手。倘若十皇子所言屬實,而慶王與胡羌通商叛國之事確鑿無疑。而陸大人由於牽連其中,也必須暫時離職避嫌,效仿楚宰輔在瓊筵閣案中的做法。”
“當下,我們要做的是再次提審鄭衛國,將十皇子所說的內容一一與之對質。若確實如此,再奏請聖上,前往邊疆與兩位殿下對質。”九皇子說道,“陸大人放心,我與何大人定會還您清白,絕不讓功臣蒙冤。”
此時,陸雲軒隻能苦笑。事已至此,他已無需多言,隻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正好剛剛新婚,可以休息一段時日。
提審鄭衛國,果然不出他們三人所料。鄭衛國並不知道平陽山穀的背後竟有兩位皇子作為靠山。
他說道:“難怪平陽山穀的冶煉、製造我都插不上手,而且,也不讓其他人過問。原來是有這樣的緣由。”
這讓他想起,在平陽山穀的那兩個人,他也曾試圖以父親的官威壓製他們,但是,他們二人卻說道:“你若不想讓你父親官位不保,盡管讓他來試試,莫說一個區區皖江都尉,就是皖江總督又如何?你隻管平白拿錢,縱情享樂,別的一概不要多問,知道得多了,對你沒有好處。”
自那以後,他就成了一個擺設,後來索性將產業轉移到平陽縣城,任由他們二人做主。誰承想,他在平陽山穀未能施展的官威,在平陽縣城竟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猶如土皇帝一般。要不是殺人,或許也不會牽連至此,真是後悔萬分,悔不當初。
如今隻剩下兩件事,一件是向十一皇子對質,另一件是向慶王對質。他們認為十一皇子應該會與十皇子的口供一致,而他們那兩個人的口供想必也不會有差。
慶王自然不肯承認與胡羌勾結。但是人證物證俱在,這一劫慶王恐怕難以逃脫。
這事該如何向皇上奏陳,如何能讓慶王與十一皇子配合質證,這事比較棘手,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引起兵變。
禦書房。皇上與何守道。
何守道向皇上一一詳細奏陳審問經過。幾位皇子如何參與其中。而其中與胡羌交易之事,亦是婉轉說來。
但說到陸雲軒避嫌一事,何守道道:“啟奏陛下,陸大人此次被牽連其中,一定是被人誣陷,如若被停職避嫌,恐怕會中人算計。還請陛下三思,如今陸大人身兼禦史台與吏部兩職主官,輕易不能職啊”
皇上略一思忖,說道:“陸愛卿之為人忠誠,朕亦是頗為欣賞,隻是這事關重大,如果不避嫌,恐難堵幽幽眾口。濁者自濁,清者自清。朕將此案交於你來主審,希望你能盡快還陸雲軒之清白。為了便宜行事,特讓九皇子與十二皇子配合你調查。明日,你便與九皇子與十二皇子一起,赴邊關與十一皇子與四皇子分別對質。有兩位皇子陪同,想必不會有多少曲折。”
第二天,朝會。
陸雲軒請奏,聽如何避嫌。被準。
散朝之後。何守道與九皇子、十二皇子一起,帶領一千禁衛軍奔赴北疆。
倘若出去,那麽何守道便會被視為陸雲軒的同謀,就連九皇子也可能被這幾封信牽涉其中。畢竟長久以來,他們三人在滿朝大臣的眼中幾乎成為了堅不可摧的鐵三角,攜手破獲了眾多案件。
若不出去,何守道就會被七皇子和十皇子脅迫,成為一同攻伐慶王的幫兇。而一旦慶王倒台,朝局必然大亂,首當其衝受到牽連的並非寧王,而是陸雲軒。
正當二人左右為難之時,隻聽何守道說道:“二位殿下,慶王與胡羌從事兵甲生意之事,目前尚缺一個關鍵環節,那便是數額如此巨大的錢款往來帳冊至今尚未找到。僅憑這幾封信,難以證明有實質性的交易發生。況且,此次有人持北疆令牌,卻無任何交易記錄。而我所查明的是,西疆的輜重部隊是被截殺的。這如何能證明慶王與胡羌存在交易勾結?
而十皇子又怎能證明,這些書信的內容並非胡羌人用來陷害慶王與陸大人的呢?別忘了,陸大人婚禮上的鷹殺案便是胡羌人所為。這一前一後發生的事件,未免太過巧合。”
何守道的一番話讓十皇子有些猝不及防。隻聽何守道接著說道:“十殿下既然聲稱這礦產是與十一殿下共同持有,那鄭衛國如何與二位殿下展開合作,利益如何分配,這麽長時間的賬本又在何處?再者,十殿下說是自己的人在平陽礦區找到的這些信,那究竟是在平陽案事發前,還是事發後?若是事發前,那麽十殿下就有知情不報的嫌疑;若是事發後,那麽您的人是如何突破曹開勇大人設下的層層關卡進入礦區,又如何全身而退的?
倘若這些都說不清楚,那麽十殿下就有誣陷栽贓慶王與陸雲軒大人的嫌疑。在沒有確鑿的事實證據之前,慶王乃是拱衛北疆的屏障,是抵禦胡羌的第一道防線;而陸大人在朝中屢次建立功勳,與楚宰輔一同成為穩定朝局的兩大支柱。
十殿下,如果您無法將下官的這些疑問逐一解釋清楚,恕下官難以從命。”
何守道表明態度之後,讓七皇子和十皇子陷入了被動,特別是七皇子更是不知該如何應對。他確實未曾像何守道一般追問這些細節,所以此刻隻能由十皇子來設法自圓其說了。
隻聽十皇子略作思考後說道:“何大人,此事雖錯綜複雜,但解釋起來倒也不算困難。當初我派人與鄭衛國合作,隻是讓他出麵在前台經營,而我與他實際上並無賬目往來,甚至他根本不知曉其背後是我和十一皇子,目的就是防止他胡亂攀附,肆意妄為。
他幾乎將整個皖江官場盡數籠絡,這也是我們事先未曾預料到的。 礦區的實際產出與製造,實際上是由我與十一弟派人親自督辦。
我可以告知您,我與十一弟是如何從中獲取利益的。因為十一弟在北疆戍邊,每年朝廷都會撥付一定的軍需費用,然而朝廷提供的諸多甲胄與兵器有時無法達到實際要求,而改造的流程又極為繁瑣,所以我們便利用平陽礦區自采的鐵礦自行設計打造。
後來邊城的其他守將和士兵也會向我們私自訂購,所以這部分利潤,我們根本無需與鄭衛國進行交易。 直
至後來,有人拿著四哥的北疆令牌來購買兵甲,我們當時也未懷疑四哥與胡羌人有所往來。
直到有一次十一弟與胡羌發生小規模衝突之後,發現他們的甲胄與兵器竟然與平陽礦產的如出一轍,這才引起了警覺。於是我們也在暗中展開調查。
此時,平陽縣發生了鄭衛國殺人案,我們立刻意識到此事可能會鬧大,所以提前撤離了。在撤離之前,我們對平陽山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搜查,這才發現了這些書信。但是由於太過匆忙,生產好的甲胄並未及時運出。”
“十殿下,據陸大人所言,平陽山穀還發現了大量的銅幣,這又作何解釋?”何守道問道。
“這說來有些難以啟齒,也是十一弟的無奈之舉。由於大量士兵需要自掏腰包訂製兵器甲胄,而朝廷軍餉又不能足額且及時發放,所以,為了穩定軍心,才打算用平陽銅礦製造銅幣以補充軍餉,一部分用以充抵與鄭衛國的交易款項。”
十皇子的這番解釋,讓何守道與在隔壁的陸雲軒都震驚不已。這一番操作手法,著實高明。 也填補了何守道所有的疑問。這一下,何守道不知該如何推托,而更為驚訝的還是七皇子。因為他也曾在邊關戍邊,知曉十皇子所言確為實情,隻是未曾想到他的兩個弟弟竟能如此解決問題。
何守道暗自思索,他定然不能當下就與兩位皇子一同奏陳此事,畢竟僅從十皇子的口中所述,隻能算是一麵之詞,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比如代表十皇子與十一皇子的那個人究竟是誰?十一皇子又會如何表述?而控製製造與造幣之事,鄭衛國並未交待。
於是,何守道說道:“十殿下,您的這番說辭或許能夠消除下官的所有疑慮,但是審案要求證據完整且形成閉環,所以下官需要對殿下所言逐一進行查證,也希望十殿下能將自己所說的內容寫成具陳書,簽字畫押,以作為呈堂證供。不日,下官會奏請陛下,派人前往北疆分別向慶王與十一殿下核實,不知二位殿下意下如何?”
七皇子見何守道步步為營、以退為進,就是不肯就範,也不好憑借皇子的威嚴強行施壓。隻好說道:“希望何大人盡快公事公辦。一旦四哥知曉事情敗露,聯合胡羌共同滋事,國家戰亂將起,這個責任,你我都無法承擔。”
何守道趕忙說道:“七殿下放心,下官定會以社稷為重,妥善處理。待事情查證清楚之後,必定給二位殿下一個交代。”
七皇子與十皇子離開京兆府衙,一同返迴了七王府。
這邊,九皇子與陸雲軒從隔壁房間走出。何守道看到二人,連忙擦拭額頭的汗水。說道:“九殿下與陸大人都聽到了,此事極為棘手。倘若十皇子所言屬實,而慶王與胡羌通商叛國之事確鑿無疑。而陸大人由於牽連其中,也必須暫時離職避嫌,效仿楚宰輔在瓊筵閣案中的做法。”
“當下,我們要做的是再次提審鄭衛國,將十皇子所說的內容一一與之對質。若確實如此,再奏請聖上,前往邊疆與兩位殿下對質。”九皇子說道,“陸大人放心,我與何大人定會還您清白,絕不讓功臣蒙冤。”
此時,陸雲軒隻能苦笑。事已至此,他已無需多言,隻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正好剛剛新婚,可以休息一段時日。
提審鄭衛國,果然不出他們三人所料。鄭衛國並不知道平陽山穀的背後竟有兩位皇子作為靠山。
他說道:“難怪平陽山穀的冶煉、製造我都插不上手,而且,也不讓其他人過問。原來是有這樣的緣由。”
這讓他想起,在平陽山穀的那兩個人,他也曾試圖以父親的官威壓製他們,但是,他們二人卻說道:“你若不想讓你父親官位不保,盡管讓他來試試,莫說一個區區皖江都尉,就是皖江總督又如何?你隻管平白拿錢,縱情享樂,別的一概不要多問,知道得多了,對你沒有好處。”
自那以後,他就成了一個擺設,後來索性將產業轉移到平陽縣城,任由他們二人做主。誰承想,他在平陽山穀未能施展的官威,在平陽縣城竟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猶如土皇帝一般。要不是殺人,或許也不會牽連至此,真是後悔萬分,悔不當初。
如今隻剩下兩件事,一件是向十一皇子對質,另一件是向慶王對質。他們認為十一皇子應該會與十皇子的口供一致,而他們那兩個人的口供想必也不會有差。
慶王自然不肯承認與胡羌勾結。但是人證物證俱在,這一劫慶王恐怕難以逃脫。
這事該如何向皇上奏陳,如何能讓慶王與十一皇子配合質證,這事比較棘手,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引起兵變。
禦書房。皇上與何守道。
何守道向皇上一一詳細奏陳審問經過。幾位皇子如何參與其中。而其中與胡羌交易之事,亦是婉轉說來。
但說到陸雲軒避嫌一事,何守道道:“啟奏陛下,陸大人此次被牽連其中,一定是被人誣陷,如若被停職避嫌,恐怕會中人算計。還請陛下三思,如今陸大人身兼禦史台與吏部兩職主官,輕易不能職啊”
皇上略一思忖,說道:“陸愛卿之為人忠誠,朕亦是頗為欣賞,隻是這事關重大,如果不避嫌,恐難堵幽幽眾口。濁者自濁,清者自清。朕將此案交於你來主審,希望你能盡快還陸雲軒之清白。為了便宜行事,特讓九皇子與十二皇子配合你調查。明日,你便與九皇子與十二皇子一起,赴邊關與十一皇子與四皇子分別對質。有兩位皇子陪同,想必不會有多少曲折。”
第二天,朝會。
陸雲軒請奏,聽如何避嫌。被準。
散朝之後。何守道與九皇子、十二皇子一起,帶領一千禁衛軍奔赴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