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佳節。
宋皇後一如既往地出席了皇宮舉辦的祭祀儀式。
由皇後帶領的後宮女眷們,在宮廷內的祭月堂進行祭月儀式。
宋皇後身穿深青色的翟衣,如同深邃的夜空般,上織十二對翟鳥紋,衣襟側邊和底邊皆織金色的小雲龍紋。黃色織金彩色雲龍紋帶束於腰間,以紅綠線羅為結,紅線羅係帶一條,白玉雲樣玎璫兩邊,金如意雲蓋,金方心雲板各一邊。
這身皇後的禮服穿著極為繁瑣,她不到寅時便已起身,由宮女伺候,穿了一個多時辰才穿好。
這身衣服既代表著皇後無限尊敬的身份,也代表著她能夠站在後宮權力的頂峰。
宋皇後一身華服,頭戴鳳冠,手持玉如意站在高處,她居高臨下地掃視了一圈底下跪著的嬪妃們。
今日後宮的妃嬪們也全部身著禮服,雖然也華貴非常,但是與皇後的禮服比起來,還是要遜色許多。
淑妃位列妃位之首,此刻心裏卻大都是不甘願。
她進宮多年,同樣育有皇子,身後也有顯赫的家世,一直屈居皇後多年,貴妃的位份明順帝從未提及分毫。
曲嬪在後宮一直沒什麽存在感,這次舉行儀式,她行為舉止也處處小心,生怕出錯引來皇後的斥責,將七皇子從身邊遣去皇子所。
曾經的三皇子,如今的賢王,當年就是因為先皇後病逝後被遣去了皇子所,無人問津。
孩子是她的命,她還是盡量降低的存在感為好。
宋皇後的目光在掃視到最近得寵的劉貴人身上停住了。
這劉貴人正是那個被皇帝寵幸的宮女,從一個身份低微的尚食局宮女,居然成了新寵的貴人,皇上居然還要直接冊封她為妃位,要不是那個已經沒有的孩子幫了她······
想到這裏,宋皇後的眸子裏閃過一絲陰毒和怨恨。
這個劉貴人,她必定會給她一些顏色瞧瞧。
儀式過後便設宴賞月,君臣同歡。
明順帝帶著皇後,妃嬪和皇子公主們,同大臣們一同出席。
宋大將軍未能歸京,宋襲野便代替他父親的位置坐在了武將的首位。
宋皇後見了,眉間倒是舒展了些。
今日是宮廷宴會,安王,賢王和四皇子,七皇子皆出席,妃嬪們坐在屏風後麵。
隻有皇後陪著明順帝坐在主位上。
昭陽公主已經好幾個月沒有見到宋襲野,她心裏萬分掛念,她派人多次去了宋大將軍府,都沒有見到人,府裏的人說宋襲野離了京,她心裏很是失落。
問了母後才知道原來表哥去了江南。
都說江南的女子大都溫婉豔麗,也不道表哥身邊會不會有女子陪伴······
表哥走了連封書信也沒有留給她,昭陽心情低落,鬱鬱寡歡,做任何事都打不起精神,就連後花園最後的秋千也沒有興趣。
宋皇後見她如此,勸說多次無果,也隻得隨她。
如今昭陽公主已經到了可以相看駙馬的年齡,她也有意在朝中留意那些青年才俊,可是每次她才起了個頭,昭陽便一臉不耐煩地跑了。
安王這幾個月在府裏閉門不出,對外宣稱安王在府裏每日讀書治學。
幾個月過去,如今的安王不光看上去氣色很好,春風滿麵,還長胖了許多。
淑妃長相美貌,安王得了八九分,但是如今人一旦發福,再配上那雙上挑的雙眼,看上去便猶如登徒子一般,讓人覺得油膩。
他是第一個出宮建府的皇子,淑妃疼愛他,也暗自補貼了不少。隻要聖上不過問,他在安王府比他之前住在皇宮的日子還暢快安逸許多。
今夜幾人相見,再加上賢王從潭州迴來確實功績顯著,他看賢王的眼神便有些不友好。
四皇子是皇後所出,他一般不去挑釁,但是賢王,他不諷刺幾句,他便心裏著急。
“三皇弟,幾個月不見,看著你著實清減了些,想必是在潭州那處受了大苦,當真是不易。”
親王的袞服一般為朱紅色,安王看向身邊的賢王,語氣裏也帶著諷刺。
聽到這句話,四皇子瞥了二人一眼,眼神裏帶著些不耐。
七皇子嘴裏含著賢王從潭州帶迴來的燈芯糕,鼓著腮幫子去聽幾位皇兄們說話。
“倒是勞煩二皇兄惦記,在潭州一切都好。雖說潭州離京城遠些,但是那裏風景秀麗,民風淳厚,比起上次皇兄出使的北地倒是別有一番風情,皇兄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
賢王麵色平靜,迴答安王的問題也迴答得滴水不漏。
“離京城那麽遠,又氣候濕熱,我平白無故去那裏作甚。依本王看,三皇弟在那裏待久了,居然覺得潭州那種窮鄉僻壤好。”安王一臉嫌棄。
他年後就要去番地,淑妃明裏暗裏告訴他會給他選個好地方。
雖說他不太情願離開京城,但是能在自己的地盤吃喝不愁且遠離京城,想想也是好的,雖說因為北地那件事,明順帝對他有些異議,但是總歸是他父親,也不會不管他。
再說安王自己也看得開,經過上次的事情,他迅速轉換了思路。
雖說那至高無上的位置人人都想要,但是他思前想後,這件事還是得從長計議,反正父皇沒有立太子,他就還有機會,就算立了太子,他貴為長子,也想去爭一爭。
“三皇兄,潭州真的好嗎?為何書上都沒有提到過?”
七皇子已經在文華殿讀了好幾年書,最近他正在學《史記》和《中庸》史記倒還有趣些,就是《中庸》實在晦澀難懂,每次聽到太傅講裏麵的知識,他都感到非常瞌睡。
如今聽到三皇兄講到他從來沒有聽過,到過的地方,他也忍不住好奇,於是他睜著大大的眼睛,眼神裏帶著向往地看向賢王。
如果潭州真的那樣好,那等他成年後,便帶著母妃去那裏,做個閑散王爺。
賢王對這個最小的弟弟總是多一些寵愛,他摸著七皇子的頭,一臉耐心地解釋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說的便是這個道理,等你再長大些,便可以出宮去看看這片天地,但是,身為皇子,你也要完成每日太傅教與你的道理。
三皇兄自小便對他很好,七皇子聽了這番話,心裏信服萬分,看向賢王的目光裏更加佩服和崇拜。
“哼!”
在一邊聽完全程的四皇子有些不屑,一個不受寵的王爺對另一個不受寵的皇子在這裏上演兄弟情深,他可不想與這些人為伍。
眼見大臣們也一一落座,四皇子便走開了。
安王見四皇子走了,也不想在這裏待著,他四處轉了一圈,走到邊上,遠遠看到等在角落裏的淑妃跟前的大丫鬟,安王知道淑妃有事找他。
這段時間,皇後失了孩子,心情不好,他每次想進宮都未果,正好趁著這次機會,問他母妃要點銀子。
宋皇後一如既往地出席了皇宮舉辦的祭祀儀式。
由皇後帶領的後宮女眷們,在宮廷內的祭月堂進行祭月儀式。
宋皇後身穿深青色的翟衣,如同深邃的夜空般,上織十二對翟鳥紋,衣襟側邊和底邊皆織金色的小雲龍紋。黃色織金彩色雲龍紋帶束於腰間,以紅綠線羅為結,紅線羅係帶一條,白玉雲樣玎璫兩邊,金如意雲蓋,金方心雲板各一邊。
這身皇後的禮服穿著極為繁瑣,她不到寅時便已起身,由宮女伺候,穿了一個多時辰才穿好。
這身衣服既代表著皇後無限尊敬的身份,也代表著她能夠站在後宮權力的頂峰。
宋皇後一身華服,頭戴鳳冠,手持玉如意站在高處,她居高臨下地掃視了一圈底下跪著的嬪妃們。
今日後宮的妃嬪們也全部身著禮服,雖然也華貴非常,但是與皇後的禮服比起來,還是要遜色許多。
淑妃位列妃位之首,此刻心裏卻大都是不甘願。
她進宮多年,同樣育有皇子,身後也有顯赫的家世,一直屈居皇後多年,貴妃的位份明順帝從未提及分毫。
曲嬪在後宮一直沒什麽存在感,這次舉行儀式,她行為舉止也處處小心,生怕出錯引來皇後的斥責,將七皇子從身邊遣去皇子所。
曾經的三皇子,如今的賢王,當年就是因為先皇後病逝後被遣去了皇子所,無人問津。
孩子是她的命,她還是盡量降低的存在感為好。
宋皇後的目光在掃視到最近得寵的劉貴人身上停住了。
這劉貴人正是那個被皇帝寵幸的宮女,從一個身份低微的尚食局宮女,居然成了新寵的貴人,皇上居然還要直接冊封她為妃位,要不是那個已經沒有的孩子幫了她······
想到這裏,宋皇後的眸子裏閃過一絲陰毒和怨恨。
這個劉貴人,她必定會給她一些顏色瞧瞧。
儀式過後便設宴賞月,君臣同歡。
明順帝帶著皇後,妃嬪和皇子公主們,同大臣們一同出席。
宋大將軍未能歸京,宋襲野便代替他父親的位置坐在了武將的首位。
宋皇後見了,眉間倒是舒展了些。
今日是宮廷宴會,安王,賢王和四皇子,七皇子皆出席,妃嬪們坐在屏風後麵。
隻有皇後陪著明順帝坐在主位上。
昭陽公主已經好幾個月沒有見到宋襲野,她心裏萬分掛念,她派人多次去了宋大將軍府,都沒有見到人,府裏的人說宋襲野離了京,她心裏很是失落。
問了母後才知道原來表哥去了江南。
都說江南的女子大都溫婉豔麗,也不道表哥身邊會不會有女子陪伴······
表哥走了連封書信也沒有留給她,昭陽心情低落,鬱鬱寡歡,做任何事都打不起精神,就連後花園最後的秋千也沒有興趣。
宋皇後見她如此,勸說多次無果,也隻得隨她。
如今昭陽公主已經到了可以相看駙馬的年齡,她也有意在朝中留意那些青年才俊,可是每次她才起了個頭,昭陽便一臉不耐煩地跑了。
安王這幾個月在府裏閉門不出,對外宣稱安王在府裏每日讀書治學。
幾個月過去,如今的安王不光看上去氣色很好,春風滿麵,還長胖了許多。
淑妃長相美貌,安王得了八九分,但是如今人一旦發福,再配上那雙上挑的雙眼,看上去便猶如登徒子一般,讓人覺得油膩。
他是第一個出宮建府的皇子,淑妃疼愛他,也暗自補貼了不少。隻要聖上不過問,他在安王府比他之前住在皇宮的日子還暢快安逸許多。
今夜幾人相見,再加上賢王從潭州迴來確實功績顯著,他看賢王的眼神便有些不友好。
四皇子是皇後所出,他一般不去挑釁,但是賢王,他不諷刺幾句,他便心裏著急。
“三皇弟,幾個月不見,看著你著實清減了些,想必是在潭州那處受了大苦,當真是不易。”
親王的袞服一般為朱紅色,安王看向身邊的賢王,語氣裏也帶著諷刺。
聽到這句話,四皇子瞥了二人一眼,眼神裏帶著些不耐。
七皇子嘴裏含著賢王從潭州帶迴來的燈芯糕,鼓著腮幫子去聽幾位皇兄們說話。
“倒是勞煩二皇兄惦記,在潭州一切都好。雖說潭州離京城遠些,但是那裏風景秀麗,民風淳厚,比起上次皇兄出使的北地倒是別有一番風情,皇兄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
賢王麵色平靜,迴答安王的問題也迴答得滴水不漏。
“離京城那麽遠,又氣候濕熱,我平白無故去那裏作甚。依本王看,三皇弟在那裏待久了,居然覺得潭州那種窮鄉僻壤好。”安王一臉嫌棄。
他年後就要去番地,淑妃明裏暗裏告訴他會給他選個好地方。
雖說他不太情願離開京城,但是能在自己的地盤吃喝不愁且遠離京城,想想也是好的,雖說因為北地那件事,明順帝對他有些異議,但是總歸是他父親,也不會不管他。
再說安王自己也看得開,經過上次的事情,他迅速轉換了思路。
雖說那至高無上的位置人人都想要,但是他思前想後,這件事還是得從長計議,反正父皇沒有立太子,他就還有機會,就算立了太子,他貴為長子,也想去爭一爭。
“三皇兄,潭州真的好嗎?為何書上都沒有提到過?”
七皇子已經在文華殿讀了好幾年書,最近他正在學《史記》和《中庸》史記倒還有趣些,就是《中庸》實在晦澀難懂,每次聽到太傅講裏麵的知識,他都感到非常瞌睡。
如今聽到三皇兄講到他從來沒有聽過,到過的地方,他也忍不住好奇,於是他睜著大大的眼睛,眼神裏帶著向往地看向賢王。
如果潭州真的那樣好,那等他成年後,便帶著母妃去那裏,做個閑散王爺。
賢王對這個最小的弟弟總是多一些寵愛,他摸著七皇子的頭,一臉耐心地解釋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說的便是這個道理,等你再長大些,便可以出宮去看看這片天地,但是,身為皇子,你也要完成每日太傅教與你的道理。
三皇兄自小便對他很好,七皇子聽了這番話,心裏信服萬分,看向賢王的目光裏更加佩服和崇拜。
“哼!”
在一邊聽完全程的四皇子有些不屑,一個不受寵的王爺對另一個不受寵的皇子在這裏上演兄弟情深,他可不想與這些人為伍。
眼見大臣們也一一落座,四皇子便走開了。
安王見四皇子走了,也不想在這裏待著,他四處轉了一圈,走到邊上,遠遠看到等在角落裏的淑妃跟前的大丫鬟,安王知道淑妃有事找他。
這段時間,皇後失了孩子,心情不好,他每次想進宮都未果,正好趁著這次機會,問他母妃要點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