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51:征辟(二)
全史人物亂入:劉備二周目人生 作者:再造炎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點曹操麾下人物時,劉備忽然驚覺素有“鬼才”之稱的郭嘉,此刻竟還在袁紹帳下效力,且對袁紹頗為不滿。
這等良機,豈容錯過?劉備不假思索,當即揮筆疾書,向郭嘉發出征辟。
為彰顯對郭嘉的重視,劉備特意派遣簡雍攜書信前往。以簡雍的出眾口才,此事成功的幾率必將大幅提升。
曹操收攬人心的能力著實不凡,劉備自知在其麾下已難挑出可用之才。
陶謙與劉備乃是盟友,若劉備開口要人,陶謙大概率會給麵子。
陶謙手底下亦有諸多劉備心儀之人,如糜竺、陳登。然而,劉備心裏清楚,他們決然不會來投。
曆史已充分證明臧霸的能力,可他如今身為小軍閥,連同孫觀等泰山賊,皆是割據一方的勢力,斷然不會輕易投靠劉備。
江東二張、徐盛等一幹東吳要員雖皆為徐州人,但劉備並不知曉此事。一番思量後,劉備驚覺,徐州竟無一人可被征辟!
劉備陷入沉思,片刻後,一個人影在他腦海中浮現:諸葛亮。
此時的諸葛丞相尚年幼,但其兄諸葛瑾應已年近二十,正是踏入仕途的年紀。諸葛家乃琅琊大族,雖說當家之人並非諸葛瑾,且琅琊距平原亦不似荊州那般遙遠。
綜合種種因素,諸葛瑾前來投奔劉備的可能性還是頗高的。劉備隨即寫下一封言辭懇切的征辟信。
事實上,諸葛亮早年便逃亡荊州避難,諸葛瑾不見記載,姑且以諸葛亮的生平推測諸葛瑾,所以他也不在徐州。
接著,劉備將目光投向豫州。
前世,劉備曾駐紮於豫州的小沛,還擔任過豫州牧,因而對豫州的賢才頗為了解。聲名遠揚的陳到,便是在劉備於豫州之時,加入了他的陣營。
陳到,豫州汝南人,身為劉備帳下白毦兵統領,其名位常僅次於趙雲,以忠勇著稱。蜀漢建興年間,官至征西將軍、永安都督,獲封亭侯。
還有不太知名的劉琰,史書對他的記載甚少,且多為負麵評價。
然而,張飛死後,接替其位置的正是劉琰。
能擔此重任,足見劉琰必有一定才能。
否則,若僅論資曆,為何不是糜竺、簡雍接任?
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怎麽說也不該由一個無能之人擔任。
劉備自然不會放走這兩位大才。
豫州潁川郡,堪稱大漢名士的搖籃。劉備將有印象的幾位豫州的士人納入征辟之列。
說起豫州,還有一員虎將許褚,即“虎癡”。
在劉備的印象中,許褚此時應還未投靠曹操。不過,他與曹操同鄉,且自身又是豫州豪強,劉備權衡再三,認為招募到他的可能性不大,但還是提筆寫下了征辟信。
還有一個老相好陳群也在征辟之列,但陳群在豫州有家族利益,會不會投奔自己劉備不確定。
荊州其實還有一名可以征辟的文人,徐庶!
“徐元直啊徐元直,朕可太想念你了。”劉備伏案揮毫,洋洋灑灑寫下數千字,大致內容是身邊人皆向他舉薦徐庶,他因此對徐庶的才能傾慕已久,渴望能與徐庶攜手匡扶漢室大業。
劉備承諾,若徐庶前來投奔,將直接授予其軍師之位!還建議徐庶帶上老母一同前往青州,以盡孝道。
徐庶中平六年殺人犯事,距離現在已有數年時光,按理說也該學有所成了。
而且他的身份比魏延黃忠高一些,更好尋找,或許可以更早到達青州。
提及揚州,劉備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呂蒙。
“他是揚州人嗎?”劉備不禁心生疑惑。
對於魯肅、周瑜這些人,劉備雖知其才能出眾,卻不知他們身在何處。最終,劉備在揚州未征辟到一人。
征辟信一封接一封地送出。青州的孫乾、是儀二人最先收到征辟信。
孫乾自覺身無長物,收到信後即刻起身前往平原。是儀猶豫了幾日後,也踏上了前往平原的路途。
不久,孫乾抵達。
劉備聽聞後,親自出城迎接,拉著孫乾的手步入大堂,分賓主落座。
劉備目光誠摯,開門見山地說:“如今漢室衰微,奸臣當道,我雖能力有限,卻一心想伸張正義、拯救天下。然而,錢糧諸事常令我深感棘手,不知先生有何高見?”
前世孫乾便擔任劉備的錢糧官,對錢糧事務極為精通。劉備有意重用他,自然要詢問他擅長的領域。
孫乾拱手行禮,神情鎮定,緩緩說道:“明公誌在天下,此乃大義之舉,感天動地。錢糧乃行軍理政之根基,猶如大廈之基石,不可或缺。欲妥善管理錢糧,需從開源與節流兩方麵著手。”
劉備微微點頭,示意孫乾繼續說下去。
孫乾見狀,繼續侃侃而談:“先論開源。其一,勸課農桑。當務之急是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以確保農業豐收。百姓富足,方能多納賦稅,充實府庫。”
“青州剛曆經賊寇劫掠,又遭袁譚之亂,百姓流離失所,此事尤為關鍵。我在來的路上,見齊國有屯田之策,青州不妨效仿並推廣。”
“其二,振興工商。青州治下,應設立坊肆,鼓勵手工技藝發展,促進商貿往來。可在交通要道設立關隘,合理征收商稅,這也是重要的財源之一。”
青州的桑麻種植頗為廣泛。桑麻可用於紡織,製作成衣物、營帳等物資,具有發展手工業的客觀條件。
“其三,廣納賢才。招攬擅長理財之士,他們或許能帶來新奇的生財之道,或能更有效地經營管理,為明公謀劃財源。”
劉備聽得入神,頻頻點頭,不禁拍手稱讚。
孫乾所言皆是發展經濟的基本舉措,劉備並非不知,隻是苦於身邊無人能操辦這些事務。
如今,能擔此重任的人終於來了。
劉備接著問:“那麽,節流之道又該如何施行呢?”
孫乾微微一笑,接著說道:“節流之關鍵,首在精簡。軍中吏員、府中屬官,應淘汰冗餘人員,裁撤閑散無用之輩,如此,俸祿開支便可減少。”
“再者,軍費開支需精打細算。兵器鎧甲的製造,應選用優質材料,但不可鋪張浪費。糧草運輸,也需精心規劃,減少損耗。”
“其三,嚴格控製賞賜。賞賜乃激勵將士之手段,但不可隨意為之,應論功行賞,恰到好處,使賞賜之財發揮最大效用。”
劉備聽後,心中大喜,起身踱步,思索片刻後說:“先生所言,句句切中要害,如撥雲見日,令我茅塞頓開。錢糧之事,關乎興衰成敗,非先生不能擔當此重任。”
“我欲任命先生為簿曹從事,掌管錢糧諸事,還望先生不要推辭。”
從一介白身一躍成為從事,孫乾可謂一步登天。
孫乾沒有前世的記憶,可劉備有。
在劉備心中,虧待誰也不能虧待自己的忠臣!
哪怕世家對此有異議,孫乾簿曹從事的位置,劉備也認定了!
其實,在收到劉備的征辟信,看到許諾的從事之位時,孫乾心中滿是懷疑。
他自覺名聲不顯,前世是沾了鄭玄的光,而今生劉備親自征辟他,反而讓他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孫乾趕忙起身,再次行禮道:“承蒙明公厚愛,我願為明公效犬馬之勞,必定竭盡全力,不負所托。”
這等良機,豈容錯過?劉備不假思索,當即揮筆疾書,向郭嘉發出征辟。
為彰顯對郭嘉的重視,劉備特意派遣簡雍攜書信前往。以簡雍的出眾口才,此事成功的幾率必將大幅提升。
曹操收攬人心的能力著實不凡,劉備自知在其麾下已難挑出可用之才。
陶謙與劉備乃是盟友,若劉備開口要人,陶謙大概率會給麵子。
陶謙手底下亦有諸多劉備心儀之人,如糜竺、陳登。然而,劉備心裏清楚,他們決然不會來投。
曆史已充分證明臧霸的能力,可他如今身為小軍閥,連同孫觀等泰山賊,皆是割據一方的勢力,斷然不會輕易投靠劉備。
江東二張、徐盛等一幹東吳要員雖皆為徐州人,但劉備並不知曉此事。一番思量後,劉備驚覺,徐州竟無一人可被征辟!
劉備陷入沉思,片刻後,一個人影在他腦海中浮現:諸葛亮。
此時的諸葛丞相尚年幼,但其兄諸葛瑾應已年近二十,正是踏入仕途的年紀。諸葛家乃琅琊大族,雖說當家之人並非諸葛瑾,且琅琊距平原亦不似荊州那般遙遠。
綜合種種因素,諸葛瑾前來投奔劉備的可能性還是頗高的。劉備隨即寫下一封言辭懇切的征辟信。
事實上,諸葛亮早年便逃亡荊州避難,諸葛瑾不見記載,姑且以諸葛亮的生平推測諸葛瑾,所以他也不在徐州。
接著,劉備將目光投向豫州。
前世,劉備曾駐紮於豫州的小沛,還擔任過豫州牧,因而對豫州的賢才頗為了解。聲名遠揚的陳到,便是在劉備於豫州之時,加入了他的陣營。
陳到,豫州汝南人,身為劉備帳下白毦兵統領,其名位常僅次於趙雲,以忠勇著稱。蜀漢建興年間,官至征西將軍、永安都督,獲封亭侯。
還有不太知名的劉琰,史書對他的記載甚少,且多為負麵評價。
然而,張飛死後,接替其位置的正是劉琰。
能擔此重任,足見劉琰必有一定才能。
否則,若僅論資曆,為何不是糜竺、簡雍接任?
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怎麽說也不該由一個無能之人擔任。
劉備自然不會放走這兩位大才。
豫州潁川郡,堪稱大漢名士的搖籃。劉備將有印象的幾位豫州的士人納入征辟之列。
說起豫州,還有一員虎將許褚,即“虎癡”。
在劉備的印象中,許褚此時應還未投靠曹操。不過,他與曹操同鄉,且自身又是豫州豪強,劉備權衡再三,認為招募到他的可能性不大,但還是提筆寫下了征辟信。
還有一個老相好陳群也在征辟之列,但陳群在豫州有家族利益,會不會投奔自己劉備不確定。
荊州其實還有一名可以征辟的文人,徐庶!
“徐元直啊徐元直,朕可太想念你了。”劉備伏案揮毫,洋洋灑灑寫下數千字,大致內容是身邊人皆向他舉薦徐庶,他因此對徐庶的才能傾慕已久,渴望能與徐庶攜手匡扶漢室大業。
劉備承諾,若徐庶前來投奔,將直接授予其軍師之位!還建議徐庶帶上老母一同前往青州,以盡孝道。
徐庶中平六年殺人犯事,距離現在已有數年時光,按理說也該學有所成了。
而且他的身份比魏延黃忠高一些,更好尋找,或許可以更早到達青州。
提及揚州,劉備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呂蒙。
“他是揚州人嗎?”劉備不禁心生疑惑。
對於魯肅、周瑜這些人,劉備雖知其才能出眾,卻不知他們身在何處。最終,劉備在揚州未征辟到一人。
征辟信一封接一封地送出。青州的孫乾、是儀二人最先收到征辟信。
孫乾自覺身無長物,收到信後即刻起身前往平原。是儀猶豫了幾日後,也踏上了前往平原的路途。
不久,孫乾抵達。
劉備聽聞後,親自出城迎接,拉著孫乾的手步入大堂,分賓主落座。
劉備目光誠摯,開門見山地說:“如今漢室衰微,奸臣當道,我雖能力有限,卻一心想伸張正義、拯救天下。然而,錢糧諸事常令我深感棘手,不知先生有何高見?”
前世孫乾便擔任劉備的錢糧官,對錢糧事務極為精通。劉備有意重用他,自然要詢問他擅長的領域。
孫乾拱手行禮,神情鎮定,緩緩說道:“明公誌在天下,此乃大義之舉,感天動地。錢糧乃行軍理政之根基,猶如大廈之基石,不可或缺。欲妥善管理錢糧,需從開源與節流兩方麵著手。”
劉備微微點頭,示意孫乾繼續說下去。
孫乾見狀,繼續侃侃而談:“先論開源。其一,勸課農桑。當務之急是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以確保農業豐收。百姓富足,方能多納賦稅,充實府庫。”
“青州剛曆經賊寇劫掠,又遭袁譚之亂,百姓流離失所,此事尤為關鍵。我在來的路上,見齊國有屯田之策,青州不妨效仿並推廣。”
“其二,振興工商。青州治下,應設立坊肆,鼓勵手工技藝發展,促進商貿往來。可在交通要道設立關隘,合理征收商稅,這也是重要的財源之一。”
青州的桑麻種植頗為廣泛。桑麻可用於紡織,製作成衣物、營帳等物資,具有發展手工業的客觀條件。
“其三,廣納賢才。招攬擅長理財之士,他們或許能帶來新奇的生財之道,或能更有效地經營管理,為明公謀劃財源。”
劉備聽得入神,頻頻點頭,不禁拍手稱讚。
孫乾所言皆是發展經濟的基本舉措,劉備並非不知,隻是苦於身邊無人能操辦這些事務。
如今,能擔此重任的人終於來了。
劉備接著問:“那麽,節流之道又該如何施行呢?”
孫乾微微一笑,接著說道:“節流之關鍵,首在精簡。軍中吏員、府中屬官,應淘汰冗餘人員,裁撤閑散無用之輩,如此,俸祿開支便可減少。”
“再者,軍費開支需精打細算。兵器鎧甲的製造,應選用優質材料,但不可鋪張浪費。糧草運輸,也需精心規劃,減少損耗。”
“其三,嚴格控製賞賜。賞賜乃激勵將士之手段,但不可隨意為之,應論功行賞,恰到好處,使賞賜之財發揮最大效用。”
劉備聽後,心中大喜,起身踱步,思索片刻後說:“先生所言,句句切中要害,如撥雲見日,令我茅塞頓開。錢糧之事,關乎興衰成敗,非先生不能擔當此重任。”
“我欲任命先生為簿曹從事,掌管錢糧諸事,還望先生不要推辭。”
從一介白身一躍成為從事,孫乾可謂一步登天。
孫乾沒有前世的記憶,可劉備有。
在劉備心中,虧待誰也不能虧待自己的忠臣!
哪怕世家對此有異議,孫乾簿曹從事的位置,劉備也認定了!
其實,在收到劉備的征辟信,看到許諾的從事之位時,孫乾心中滿是懷疑。
他自覺名聲不顯,前世是沾了鄭玄的光,而今生劉備親自征辟他,反而讓他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孫乾趕忙起身,再次行禮道:“承蒙明公厚愛,我願為明公效犬馬之勞,必定竭盡全力,不負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