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是端午,端午是中國傳統親人團聚的三大節日之一,有的地方叫龍舟節、五月節。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來的,應景的食品主要是粽子和龍船飯。


    這個節日的風俗全國大同小異,吃粽子是必須的,在東莞,一般人家裏也隻有到端午節當天才會包粽子。


    東莞過龍舟節,最熱鬧的是水鄉片區的人們,賽龍舟、吃龍船飯,出嫁的女兒還會迴家過節,熱熱鬧鬧地過上一天,特別是近年來過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每到端午節當天,簡直比過年還熱鬧。


    迴娘家吃粽子這種風俗讓很多人費解, 至今為止,一凡仍然沒有找到答案,為何一定要迴娘家吃,其間的意義和根源大概隻有很少的老人能弄明白。


    廣東人對粽子的熱愛是出了名的,東莞有道滘粽,肇興有裹蒸粽,潮汕地區有雙烹粽,而中山則以其獨特的蘆兜粽聞名。


    一凡在中山時就很喜歡吃蘆兜粽,中山的蘆兜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美味。


    一凡老家端午節的風俗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還要插艾和灑雄黃酒。


    每年的端午賽龍舟鎮裏都會舉行,出隊的龍舟有十五六艘,全部都是以姓氏堂名命名,比如姓曾的是魯國堂,姓朱的沛國堂,一凡自己姓氏的龍舟取名清河堂。


    堂兄早就通知自己要迴來參加姓氏的龍舟比賽,一凡說自己可能沒時間參加集訓,在資金方麵可以支持一下,捐助了兩萬塊錢用於平時集訓的費用。


    一凡記得自己的清河堂隊有一年得了冠軍,那年自己還在讀大四,下學期也在鎮裏的一所完中實習,每天下午有空就參加集訓,姓氏上年輕人多,又是有力的時候,得了獎以後,晚上整整辦了三十多桌酒席,揚眉吐氣了一迴。


    今年端午節一凡是原準備去中山過的,可自己聽到親生母親說過種生基和改運的事後打算迴家一趟,一來鼓舞一下自己姓氏龍舟隊的鬥誌,二來親自去五顯廟向大師兄討教一下種生基和改運程的流程和方法。


    就在一凡準備迴去的前一天晚上,德永勝公司的甄珍說很久沒聚了,晚上聚一下,一凡帶著丁愛玲一起去赴約,也想介紹一下她們倆認識,畢竟在歐湧就隻有這兩家公司最大,而且又是兩對麵。


    那晚吃飯四個人,甄珍和她的秘書譚梓桐,一凡和丁愛玲。


    晚飯談到端午在哪過的事,一凡說準備明天迴老家,甄珍說這幾天也沒什麽事,要不跟一凡迴他老家看看,丁愛玲也說一起去,就這樣,四個人兩部車,第二天,也就是農曆五月初四一早,四人就趕赴一凡老家。


    一凡開車帶著丁愛玲,譚梓桐開車帶著甄珍,一凡的是越野車,甄珍的是奧迪小轎車,譚梓桐開得慢,一凡時不時減速等等她,路上行了有六個小時,在服務區吃的午飯,迴到家是下午的三點多。


    養父母和陳豔青聽說一凡會帶朋友迴來,早早地就在準備晚飯。


    一凡家雖然簡陋點,但很幹淨,不像有的農戶家到處是雞屎,陳豔青把家整理得整潔明亮。


    一凡把三位美女介紹給陳豔青認識,說叫甄珍為姐,其他兩位叫妹妹。


    丁愛玲見過陳豔青以後心裏有些感慨,覺得跟眼前這女人爭老公有點過意不去,再想想自己隻是和一凡要個孩子罷了,又不跟她爭地位,心裏才舒服些。


    晚飯全是陳豔青弄的,菜品也全是地道的土菜和山珍、河鮮。


    她們說從來沒吃過這麽地道的菜,特別是那道銀魚湯,三個女人都沒見過,每人喝了兩碗。


    丁愛玲學著一凡原來教她的吃白切雞,告訴甄珍和譚梓桐怎麽弄,她們吃過後都讚不絕口,都提出迴去時帶些米酒迴東莞。


    養父母聽到幾個女人的稱讚,笑得合不攏嘴。


    晚上自然不可能住在一凡家,一凡把三人送到雙乳峰山下的民宿裏住,聊到很晚一凡才迴到家。


    丁愛玲雖然有心留一凡在民宿一起住,但想想一凡也差不多有半年沒迴了,占著別人的老公讓別人繼續守空房就有點不地道了。


    第二天一早,一凡就開車去了民宿,一起吃過野菜稀飯,飯團後,帶著三個美女就上了五顯廟。


    一凡一路介紹這裏的風景,說了美麗雙乳峰的傳說,她們都稱太象了,就好似睡著女人的雙峰,挺拔而秀美,讓人不忍直視。


    他還介紹了五顯廟,講了自己在這裏生活的點點滴滴,她們三人都不知一凡是在道觀裏長大的,也不知道他救的自己親人的醫術是在這裏傳承來的,對五顯廟油然而生敬意。


    女人最信神鬼之類的,一凡趁她們三人敬神抽簽的空檔去拜訪了大師兄。


    大師兄知道了一凡的來意,也就長話短說,把種生基和改運程的所有細節都告訴了一凡。


    一凡聽後才發現自己早就擁有了這些技能,隻不過不知程序而已。


    謝過大師兄後,一凡拿出一萬塊錢作為香油錢捐給了大師兄。


    一凡說:\"謝謝大師兄指點,還要帶朋友去看龍舟賽,就不久留了,迴了家就一定會來拜訪。\"


    四人開車迴到一凡家,帶上陳豔青和女兒依晨往龍舟賽現場趕。


    趕到鎮裏已經是十點多了,人山人海,河道兩旁到處站滿人,有的爬到大樟樹、大荷樹的上麵,隻要夠大的樹都坐滿了人,弄得碗口大的樹枝垂得很低,穿得花花綠綠的肯定是哪家的姑娘、媳婦。


    整個現場鑼鼓喧天,嗩呐齊鳴,時不時的傳來一陣陣加油聲和鼓掌聲。


    一凡借口是清河堂隊的副隊長才帶著幾人擠進了本姓龍舟候賽的地方,見到一張張熟悉而在集訓時曬得黝黑的臉,一凡每人都發煙,說一聲辛苦了。


    比賽方式是淘汰賽,本姓龍舟隊已經過了第一輪的淘汰,是以本組第二名的資格進入決賽的。


    十一點,決賽開始,總共有六個隊,也就是爭奪冠亞季軍的一場,賽道一共是一百五十米,清河堂隊抓鬮在第三賽道,雖然是在水庫舉行,中間賽道本就水流較急,相對兩邊賽道明顯吃虧。


    抓的哪一賽道全憑運氣,一凡家有句話說得好:\"解決人們內部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抓鬮\",很多事通過抓鬮省去了很多麻煩。


    最後一凡姓氏的清河堂隊榮獲了亞軍,姓氏的人歡欣鼓舞,舉著龍頭在街上遊走,還到本姓各家各戶報喜。


    端午節那晚的飯是在雙乳峰山下農家樂吃的,五月的天,菜品比年後鄧為毅他們來時更加豐富,茄子、青椒和豆角是時菜,一凡點了幾個土菜,河鮮,要老板娘做一個禾花鯉煮茄子,做好後再滴幾滴自製的花椒油,那個菜的味道一般的廚師是做不出來的,魚肉鮮嫩,味道鮮美,三個女人吃過後又再做了一道。


    五月的鄉村早就鳥語花香,蟲鳴啾啾,對於在香港長大的甄珍和在新加坡長大的丁愛玲來說無疑算得上來到了天堂,天氣熱而不燥,到處都能伸手摘到野果,心情自然高興,看到如此美好的自然風光都流連忘返。


    幾人很想留下來再住幾天,可惜時間不允許,甄珍說下次帶自己父母來這裏遊玩,讓父母也來體驗一下鄉村愜意的生活。


    臨行前的早上,一凡把鄰居家的土特產基本買光了,裝了整整的一後備箱,養父母沒忘記甄珍和丁愛玲說的米酒,用二十斤裝的塑料桶裝滿兩桶。


    四人是五月初六九點多起程迴東莞的,臨行前她們每人給了小依晨一個大紅包,要小依晨以後喊她們姑姑。


    車子在小依晨的一聲聲\"姑姑,再見!爸爸,再見!\"中遠離了一凡的老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醫打工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魯國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魯國夫並收藏道醫打工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