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世,辣椒是人們生活中最須臾不可缺的物種之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如此廣大的區域,人們幾乎是無辣不歡!
而重慶火鍋裏麵,辣子,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還有,貴州一個“老幹媽”,在漂亮國度日快落國度都是當奢侈品銷售的!
中國的曆史書上,都說這玩意兒原產地是南美洲,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明朝時期,也就是所謂的大航海期間。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在蜀漢時期的南中,就發現了玩意兒!
有了這東西,簡單點說,就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往複雜點說,即便在軍事上、醫藥上,都很有用途。
這就有點扯遠了不是?
其實後世,辣椒用在軍事上,可不是沈騰瞎說,最簡單的,辣椒粉在上風處潑灑出去,下風口的人唿吸後,就會喪失很大一部分戰鬥力,如果這個時代用了,不就等於後世的毒氣彈麽?
眾人看沈騰說得斬釘截鐵,也就懶得在這上麵糾纏什麽。
大家更希望聽沈騰多講一點。
因為沈騰的“其一”“其二”確實太震撼人心了。
對於南中的現在,甚至很長一段時期的未來,在座的這三位無一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個是朝廷賜封的南中唯一的蠻王,一個是現任的庲降都督府都督,一個是李氏未來掌門人,蜀漢的興亭侯爺,如果一切順利,他將會是下一任庲降都督府的都督,誰也不會懷疑。
對於南中,他們要感情有感情,要想法有想法,尤其是馬忠,作為張翼的繼任者,可以說肩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
因為張翼的庲降都督任基本上算是失敗的,性格堅毅但不懂得變通,執法嚴峻卻不夠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與情感,更沒有考慮蠻族兄弟們的精神信仰。
最主要的,張翼在經濟建設上,極少建樹,既沒有給豪酋如劉胄這樣的人帶來利益,也沒有為普通蠻族人民帶來福祉。相反的,他還想從南中扣點物資出來,供應蜀漢的北伐戰場。
說到底,張翼的“文治武功”中間那個“文治”能力少了點。也可能是蜀漢根本就沒有給他時間,也可能是張翼的行為迫切了些,總之,張翼在庲降都督府任上,算是徹底失敗了。
張翼後來幾乎遇到所有蠻酋豪族長老們的排斥,成為南中人民的公敵,以至於小小的牂牁郡竟然都建國了。
且蘭國立,張翼將軍也在第一時間進行征剿,但是,軍事行動進展得極為不順,因為此時雖然沒有另外的偽政權建立起來,但不代表人家心裏沒有這個想法。
失去南中蠻族人民支持的戰爭,僅僅依靠南中庲降都督府的那幾千人馬,宛如陷入了南中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你前麵走,後麵的糧道便被斷了。
你出城,還得擔心老巢被人家給你放一把火燒了。
再說直白些,你士卒到溝渠邊林子裏去拉一泡屎,可能就再也迴不來了。
張翼又是一個執拗的性子,一切都不順,便越發地暴躁了,對待蠻人便再也沒有了一點的好脾氣。
勢若水火,便是張翼將軍庲降都督任上後期的真實寫照。
馬忠就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走馬上任的。
隻能說,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也已經認識到南中事務的迫在眉睫。
如果說當初諸葛亮南征,其推出“以蠻治蠻”的政治方針還可以勉力維持這十多年的話,其實到目前為止,這個政策已經遇到極大的障礙了。
障礙在於,第一,蜀漢政府內部高層已經對此政策表示不滿,南中說起來是蜀漢政權帝國的後花園,但根本沒有起到後花園的作用。
不僅僅沒有起到後花園的作用,甚至還像一個無底洞一般,大量吞噬蜀漢帝國的財政和精力,更如同蜀漢帝國背部一個永遠不會結疤的潰爛的膿包,將蜀漢的精氣神一點點地抽光了。
第二,南中人民不樂意。
一開始,這政策確實讓部分人先富起來,比如劉胄李氏孟氏楊氏這樣的豪酋貴族,越來越好,幾乎將南中的經濟命脈都掌控了,用富可敵國來形容這些豪族,一點也不為過。
但南中人民呢?
南中人民的生活,卻沒有任何改變。
蜀漢的“以蠻製蠻”等於完全徹底地拋棄了廣大的南中人民,隻是養肥了諸多豪酋罷了。
蠻人見識不多,但不代表人家就沒有腦子。十多年過去了,什麽事情還不水落石出?有什麽事情十多年了,還沒有鬧明白?
既如此,我們擁護你這個政府有什麽價值?何必!不如我們自己管自己好了。
就“文治武功”而言,此時的馬忠在整個蜀漢政府官僚隊伍裏麵,算是頂級的了,堪稱“文武雙全”。但是,南中該怎麽發展,真正拿得出手的東西,說實話,他還真不多。
不能說腹內空空可能有點冤枉了他,但真實情況,也差不多就那樣。
目前為止,他能想到的,就是保持核心區域的蜀漢統治秩序,放開偏遠山區的管製,維護豪酋的利益和穩定,尊重蠻族兄弟的習俗和信仰,選擇核心區域建立市場,維護市場的穩定和平,化解漢夷之間的矛盾……
但真正在經濟上的措施呢?
一點都沒有。
諸葛亮在蜀中治水,在關中治水,算是這個時代少有的主觀高端經濟行為,但在南中,放眼整個蜀漢,幾乎都選擇了戰略性的無視。
其實不說馬忠了,這個時代,真正具有較高經濟開發思維的人,本就乏善可陳。這個時代最不缺的是戰爭人才,最缺的,卻是高端戰略人才。
在民生方麵,曹魏屯田軍戶,蜀漢治水治錦治鹽鐵,都算做得比較好的了,孫吳因為本來就地處江南魚米之鄉,所以,什麽也沒有做。
但真要深究的話,曹魏的屯田,也不是為了民生而屯田,隻是為了軍事,不得不為之。
蜀漢治水,可以算是為了民生,但治錦治鹽鐵,出發點根本就不是為了民生,而是為了軍事,為了斂財,為了打仗。
孫吳那邊,天然的地理優越條件,北民南移,東夷漢化,物產豐富,人家根本就不考慮民生那點事兒。
也正是因此,放眼這整個時代,幾乎就沒有一個在後世叫得響的“民生大家”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經濟學家都沒有一個。
若真說有,那就把“諸葛亮”這三個字填上去好了。
所以,當沈騰的民生觀念一經麵世,頓時就顯得不同凡響。
若放在後世,沈騰的這個觀點一點也不新鮮,不過是集約發展某些特殊產業以求規模效益罷了,高中生的娃娃們都懂的道理。
而南中區域,確是最適合集約發展某些產業的,最簡單不過便是種植業、采掘業,發展高端釀造業等。
三個人都眼巴巴地看著沈騰,搞得沈騰都不好意思了,隻好自己勉為其難地講下去。
其實,他在這些方麵,一點也不專業。
“一個地方想要穩定,首先便是經濟要發展,讓人民有甜頭,有奔頭。而要想經濟有發展,這個地方就必須要有產出,比如有礦產資源,這個當然是最好的。但是,沒有呢?那就要調研這個地方適合發展什麽。”
“比如,這個地方是否適合種植某些特產?如果可以,就大麵積種植,用規模求效益,把小農經濟打破,形成規模經濟。”
“再比如,某些地方明顯什麽也沒有,隻有幾戶山民居住,靠漁獵為生,很簡單,把這些人搬遷到適合人類大規模居住的地方去,不要散居在山林中,生活也沒有保障,質量更不用說。還難以管理。”
“還有,是不是可以引進一些好的產業,比如木材加工?中草藥種植和加工……”
“最好,將南中人民盡量集中居住,這樣會產生出很多新的行業來。有人,就有各種需求,就會出現各種行業,就會有經濟流動,市場才會繁榮……”
一開始,三個人自覺都聽懂了,也覺得沈騰說的很對,並且也漸漸有了一些感悟。
但到後麵,越來越多的新鮮詞匯的出現,便顯得有些燒腦了,再到後來,大家甚至覺得有些雲山霧罩虛無縹緲的。
但核心的東西,卻是懂得。
因為道理本就淺顯易懂,一點就破。
沈騰講了那麽多,關鍵點其實不多,或者這個地方本來就有產出,比如孟獲的三江口銀坑洞,比如蜀鹽,蜀錦等;或者這個地方本沒有,但要調研出這個地方適合做什麽,然後由政府主導,去大力發展。
如果按照沈騰這樣的說法,南中哪裏沒有經濟?任何一個集市上,都有啊。
馬忠問了一個很燒腦的問題:“沈兄弟,那麽,錢,是從哪裏來的呢?錢的總量是有限的,你多了,我就少了,不是嗎?”
不得不說,馬忠問了一個這個時代人民最揪心的問題,那就是——財富,從哪裏出來的。
在古代人民的普遍認知裏,錢的總量是固定的,你多一枚銅錢,我就少一枚銅錢。
但作為後世人的沈騰,對這個東西的理解簡直不要太簡單。
他便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一個農民,他花了一兩銀子,買了種子種地,花了很多勞動力,播種除草維護等,到了秋季產出糧食收入賣了5兩銀子,我們如果我們將他的勞動力也算做錢的話,就算二兩銀子吧,那麽,農民這一季的種植利潤,就是總的收入,減去成本,再減去農民的勞動力支出,剩下的那二兩銀子,就是純利潤。”
“什麽叫純利潤呢?就是你的勞動的一係列行動下來,產生了新的價值。”
“再比如,另外一個商家老板,將這農民的糧食買了去,並且通過他的勞動,動用車馬,將這些糧食運到了需要它的地方售賣,期間花費運費3兩銀子,一共賣了10兩銀子迴來,那麽,在這個過程中,總收入減去成本,減去運費,純利潤就是2兩銀子。”
“也就是說,這個商人,為整個社會產生的價值為2兩銀子。”
“所以,當這糧食從種到收,到銷售出去,整個過程,農民和商人一共為社會創造了4兩銀子——這,就是新增的財富!”
當沈騰將這兩個案例講出來的時候,三個人都是同樣的一個表情包——緊皺雙眉,盯著沈騰,做沉思狀。
沈騰覺得好無聊啊,自己這個特種兵戰士兼體育老師,竟然穿越到蜀漢時代來給南中的幾位大佬講經濟學!
而且他自己根本也是一知半解的半吊子水平,哪裏能講出多少有價值的東西來?
就剛才這一番“財富從哪裏來”的論述,都幾乎將他的經濟學細胞整死了幾個億了吧,我的老天爺爺!
但看到這三位大佬暖寶寶眼巴巴的可愛樣兒,實在不好意思辜負了他們的這一副求知欲,隻好自己燒自己的腦算了。
“那麽,財富,是怎麽來的呢?”沈騰自問自答,他不由得想起後世上學期間老師們的形象來,接下來,該敲黑板才是,這裏是考點了,同學們——“我們會發現有一個現象,就是無論哪一個過程,都有人參與其中,並且付出的勞動。所以,各位,”
他不由得重重地敲了敲桌子,道:“所以,各位,勞動,創造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利潤,也叫財富!”
一陣沉寂之後,孟獲同學首先舉手發言,道:“那麽,以你小子如此說來,隻要付出勞動,就會產生價值?”
“很好,”沈騰給孟獲同學點了一個大大的讚,道:“蠻王理解得對。可以這樣理解。但要真的去細究的話,卻也不盡然。比如,那糧食,我們幾人一人背一袋子,走到成都去售賣,賣出去的錢,還抵不上我們一路上的開銷。這就涉及到商業的本質問題了,商業的本質,是在流通中創造價值,如果不能創造出來價值,這個勞動,就是無用功。”
沈騰講到這裏的時候,自己在心裏不斷地劃十字了,“求你們了,各位大佬,別再往下問了,否則……我也不知道哇——”
還好,這三位同學真的如願沒有往下問了,但馬忠同學卻舉手說了一句非常有見地的話來:“如此說來,隻要能讓更多的人勞動,就會產出更多的財富來了?”
沈騰對馬忠同學的這種善於思考舉一反三自己能總結出經驗的行為大加讚賞,不由得給馬忠鼓掌,開心地道:“對!這位同學,不,馬都督說的對!我們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老百姓去勞動,創造財富!”
李遺卻道:“哪裏來的那麽多勞動機會呢?”
不得不說,人的屁股決定腦袋。
馬忠作為庲降都督,首先考慮的是宏觀上的。而李氏作為一個商賈世家,考慮的問題則要微觀很多,也實際很多,接地氣兒。
沈騰有點興奮了,這些人都是這個時代的人尖子啊,考慮問題也是一點就透。
於是,他便說道:“工業,必須有工業,無工不富!”
孟獲道:“工業?不就是手工業嘛,咱們南中的山民,編製的東西不要太精美,但沒有見幾個富裕起來的。”
沈騰笑道:“蠻王說的是另外一迴事。我這裏的工業,與傳統認知裏的手工業是不同的。比如,你一家人編製,這就是手工業。如果我讓一百個人一千個人在一起,共同來進行編製,並且把所有人都進行分工,合作,各幹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工序,這——就是工業,效率要高很多,效益嘛,自然不用說了,也會高得多。”
孟獲還是將信將疑。
馬忠和李遺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真要說他們就完全懂了沈騰的意思,倒也不盡然。
彼此之間的時代差有2000年呢。
比如,李遺現在就在想:“若真要說把一千個人集中在一起搞編織,東西賣給誰去?市場在哪裏?南中人,很多世代居住山林之中,每天吃飽肚子就是最大的企盼,最大的幸福,你讓他們都去做編織,是能當飯吃,還是能當水喝?”
馬忠的想法則是:“那麽多人集中在一起,對於管理來說,自然會有壓力,但有機會的話,不妨試一試嘍,反正,試一試又不要錢……”
唯有蠻王孟獲像看親兒子一樣看著沈騰,想到:“好小子,是不是去看過我銀坑洞?那裏不就是這小子說的那樣麽?”
沈騰才不管別人怎麽想,他的想法是:“以後,誰要再讓我講經濟,我入他大野!”
而重慶火鍋裏麵,辣子,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還有,貴州一個“老幹媽”,在漂亮國度日快落國度都是當奢侈品銷售的!
中國的曆史書上,都說這玩意兒原產地是南美洲,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明朝時期,也就是所謂的大航海期間。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在蜀漢時期的南中,就發現了玩意兒!
有了這東西,簡單點說,就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往複雜點說,即便在軍事上、醫藥上,都很有用途。
這就有點扯遠了不是?
其實後世,辣椒用在軍事上,可不是沈騰瞎說,最簡單的,辣椒粉在上風處潑灑出去,下風口的人唿吸後,就會喪失很大一部分戰鬥力,如果這個時代用了,不就等於後世的毒氣彈麽?
眾人看沈騰說得斬釘截鐵,也就懶得在這上麵糾纏什麽。
大家更希望聽沈騰多講一點。
因為沈騰的“其一”“其二”確實太震撼人心了。
對於南中的現在,甚至很長一段時期的未來,在座的這三位無一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個是朝廷賜封的南中唯一的蠻王,一個是現任的庲降都督府都督,一個是李氏未來掌門人,蜀漢的興亭侯爺,如果一切順利,他將會是下一任庲降都督府的都督,誰也不會懷疑。
對於南中,他們要感情有感情,要想法有想法,尤其是馬忠,作為張翼的繼任者,可以說肩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
因為張翼的庲降都督任基本上算是失敗的,性格堅毅但不懂得變通,執法嚴峻卻不夠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與情感,更沒有考慮蠻族兄弟們的精神信仰。
最主要的,張翼在經濟建設上,極少建樹,既沒有給豪酋如劉胄這樣的人帶來利益,也沒有為普通蠻族人民帶來福祉。相反的,他還想從南中扣點物資出來,供應蜀漢的北伐戰場。
說到底,張翼的“文治武功”中間那個“文治”能力少了點。也可能是蜀漢根本就沒有給他時間,也可能是張翼的行為迫切了些,總之,張翼在庲降都督府任上,算是徹底失敗了。
張翼後來幾乎遇到所有蠻酋豪族長老們的排斥,成為南中人民的公敵,以至於小小的牂牁郡竟然都建國了。
且蘭國立,張翼將軍也在第一時間進行征剿,但是,軍事行動進展得極為不順,因為此時雖然沒有另外的偽政權建立起來,但不代表人家心裏沒有這個想法。
失去南中蠻族人民支持的戰爭,僅僅依靠南中庲降都督府的那幾千人馬,宛如陷入了南中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你前麵走,後麵的糧道便被斷了。
你出城,還得擔心老巢被人家給你放一把火燒了。
再說直白些,你士卒到溝渠邊林子裏去拉一泡屎,可能就再也迴不來了。
張翼又是一個執拗的性子,一切都不順,便越發地暴躁了,對待蠻人便再也沒有了一點的好脾氣。
勢若水火,便是張翼將軍庲降都督任上後期的真實寫照。
馬忠就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走馬上任的。
隻能說,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也已經認識到南中事務的迫在眉睫。
如果說當初諸葛亮南征,其推出“以蠻治蠻”的政治方針還可以勉力維持這十多年的話,其實到目前為止,這個政策已經遇到極大的障礙了。
障礙在於,第一,蜀漢政府內部高層已經對此政策表示不滿,南中說起來是蜀漢政權帝國的後花園,但根本沒有起到後花園的作用。
不僅僅沒有起到後花園的作用,甚至還像一個無底洞一般,大量吞噬蜀漢帝國的財政和精力,更如同蜀漢帝國背部一個永遠不會結疤的潰爛的膿包,將蜀漢的精氣神一點點地抽光了。
第二,南中人民不樂意。
一開始,這政策確實讓部分人先富起來,比如劉胄李氏孟氏楊氏這樣的豪酋貴族,越來越好,幾乎將南中的經濟命脈都掌控了,用富可敵國來形容這些豪族,一點也不為過。
但南中人民呢?
南中人民的生活,卻沒有任何改變。
蜀漢的“以蠻製蠻”等於完全徹底地拋棄了廣大的南中人民,隻是養肥了諸多豪酋罷了。
蠻人見識不多,但不代表人家就沒有腦子。十多年過去了,什麽事情還不水落石出?有什麽事情十多年了,還沒有鬧明白?
既如此,我們擁護你這個政府有什麽價值?何必!不如我們自己管自己好了。
就“文治武功”而言,此時的馬忠在整個蜀漢政府官僚隊伍裏麵,算是頂級的了,堪稱“文武雙全”。但是,南中該怎麽發展,真正拿得出手的東西,說實話,他還真不多。
不能說腹內空空可能有點冤枉了他,但真實情況,也差不多就那樣。
目前為止,他能想到的,就是保持核心區域的蜀漢統治秩序,放開偏遠山區的管製,維護豪酋的利益和穩定,尊重蠻族兄弟的習俗和信仰,選擇核心區域建立市場,維護市場的穩定和平,化解漢夷之間的矛盾……
但真正在經濟上的措施呢?
一點都沒有。
諸葛亮在蜀中治水,在關中治水,算是這個時代少有的主觀高端經濟行為,但在南中,放眼整個蜀漢,幾乎都選擇了戰略性的無視。
其實不說馬忠了,這個時代,真正具有較高經濟開發思維的人,本就乏善可陳。這個時代最不缺的是戰爭人才,最缺的,卻是高端戰略人才。
在民生方麵,曹魏屯田軍戶,蜀漢治水治錦治鹽鐵,都算做得比較好的了,孫吳因為本來就地處江南魚米之鄉,所以,什麽也沒有做。
但真要深究的話,曹魏的屯田,也不是為了民生而屯田,隻是為了軍事,不得不為之。
蜀漢治水,可以算是為了民生,但治錦治鹽鐵,出發點根本就不是為了民生,而是為了軍事,為了斂財,為了打仗。
孫吳那邊,天然的地理優越條件,北民南移,東夷漢化,物產豐富,人家根本就不考慮民生那點事兒。
也正是因此,放眼這整個時代,幾乎就沒有一個在後世叫得響的“民生大家”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經濟學家都沒有一個。
若真說有,那就把“諸葛亮”這三個字填上去好了。
所以,當沈騰的民生觀念一經麵世,頓時就顯得不同凡響。
若放在後世,沈騰的這個觀點一點也不新鮮,不過是集約發展某些特殊產業以求規模效益罷了,高中生的娃娃們都懂的道理。
而南中區域,確是最適合集約發展某些產業的,最簡單不過便是種植業、采掘業,發展高端釀造業等。
三個人都眼巴巴地看著沈騰,搞得沈騰都不好意思了,隻好自己勉為其難地講下去。
其實,他在這些方麵,一點也不專業。
“一個地方想要穩定,首先便是經濟要發展,讓人民有甜頭,有奔頭。而要想經濟有發展,這個地方就必須要有產出,比如有礦產資源,這個當然是最好的。但是,沒有呢?那就要調研這個地方適合發展什麽。”
“比如,這個地方是否適合種植某些特產?如果可以,就大麵積種植,用規模求效益,把小農經濟打破,形成規模經濟。”
“再比如,某些地方明顯什麽也沒有,隻有幾戶山民居住,靠漁獵為生,很簡單,把這些人搬遷到適合人類大規模居住的地方去,不要散居在山林中,生活也沒有保障,質量更不用說。還難以管理。”
“還有,是不是可以引進一些好的產業,比如木材加工?中草藥種植和加工……”
“最好,將南中人民盡量集中居住,這樣會產生出很多新的行業來。有人,就有各種需求,就會出現各種行業,就會有經濟流動,市場才會繁榮……”
一開始,三個人自覺都聽懂了,也覺得沈騰說的很對,並且也漸漸有了一些感悟。
但到後麵,越來越多的新鮮詞匯的出現,便顯得有些燒腦了,再到後來,大家甚至覺得有些雲山霧罩虛無縹緲的。
但核心的東西,卻是懂得。
因為道理本就淺顯易懂,一點就破。
沈騰講了那麽多,關鍵點其實不多,或者這個地方本來就有產出,比如孟獲的三江口銀坑洞,比如蜀鹽,蜀錦等;或者這個地方本沒有,但要調研出這個地方適合做什麽,然後由政府主導,去大力發展。
如果按照沈騰這樣的說法,南中哪裏沒有經濟?任何一個集市上,都有啊。
馬忠問了一個很燒腦的問題:“沈兄弟,那麽,錢,是從哪裏來的呢?錢的總量是有限的,你多了,我就少了,不是嗎?”
不得不說,馬忠問了一個這個時代人民最揪心的問題,那就是——財富,從哪裏出來的。
在古代人民的普遍認知裏,錢的總量是固定的,你多一枚銅錢,我就少一枚銅錢。
但作為後世人的沈騰,對這個東西的理解簡直不要太簡單。
他便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一個農民,他花了一兩銀子,買了種子種地,花了很多勞動力,播種除草維護等,到了秋季產出糧食收入賣了5兩銀子,我們如果我們將他的勞動力也算做錢的話,就算二兩銀子吧,那麽,農民這一季的種植利潤,就是總的收入,減去成本,再減去農民的勞動力支出,剩下的那二兩銀子,就是純利潤。”
“什麽叫純利潤呢?就是你的勞動的一係列行動下來,產生了新的價值。”
“再比如,另外一個商家老板,將這農民的糧食買了去,並且通過他的勞動,動用車馬,將這些糧食運到了需要它的地方售賣,期間花費運費3兩銀子,一共賣了10兩銀子迴來,那麽,在這個過程中,總收入減去成本,減去運費,純利潤就是2兩銀子。”
“也就是說,這個商人,為整個社會產生的價值為2兩銀子。”
“所以,當這糧食從種到收,到銷售出去,整個過程,農民和商人一共為社會創造了4兩銀子——這,就是新增的財富!”
當沈騰將這兩個案例講出來的時候,三個人都是同樣的一個表情包——緊皺雙眉,盯著沈騰,做沉思狀。
沈騰覺得好無聊啊,自己這個特種兵戰士兼體育老師,竟然穿越到蜀漢時代來給南中的幾位大佬講經濟學!
而且他自己根本也是一知半解的半吊子水平,哪裏能講出多少有價值的東西來?
就剛才這一番“財富從哪裏來”的論述,都幾乎將他的經濟學細胞整死了幾個億了吧,我的老天爺爺!
但看到這三位大佬暖寶寶眼巴巴的可愛樣兒,實在不好意思辜負了他們的這一副求知欲,隻好自己燒自己的腦算了。
“那麽,財富,是怎麽來的呢?”沈騰自問自答,他不由得想起後世上學期間老師們的形象來,接下來,該敲黑板才是,這裏是考點了,同學們——“我們會發現有一個現象,就是無論哪一個過程,都有人參與其中,並且付出的勞動。所以,各位,”
他不由得重重地敲了敲桌子,道:“所以,各位,勞動,創造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利潤,也叫財富!”
一陣沉寂之後,孟獲同學首先舉手發言,道:“那麽,以你小子如此說來,隻要付出勞動,就會產生價值?”
“很好,”沈騰給孟獲同學點了一個大大的讚,道:“蠻王理解得對。可以這樣理解。但要真的去細究的話,卻也不盡然。比如,那糧食,我們幾人一人背一袋子,走到成都去售賣,賣出去的錢,還抵不上我們一路上的開銷。這就涉及到商業的本質問題了,商業的本質,是在流通中創造價值,如果不能創造出來價值,這個勞動,就是無用功。”
沈騰講到這裏的時候,自己在心裏不斷地劃十字了,“求你們了,各位大佬,別再往下問了,否則……我也不知道哇——”
還好,這三位同學真的如願沒有往下問了,但馬忠同學卻舉手說了一句非常有見地的話來:“如此說來,隻要能讓更多的人勞動,就會產出更多的財富來了?”
沈騰對馬忠同學的這種善於思考舉一反三自己能總結出經驗的行為大加讚賞,不由得給馬忠鼓掌,開心地道:“對!這位同學,不,馬都督說的對!我們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老百姓去勞動,創造財富!”
李遺卻道:“哪裏來的那麽多勞動機會呢?”
不得不說,人的屁股決定腦袋。
馬忠作為庲降都督,首先考慮的是宏觀上的。而李氏作為一個商賈世家,考慮的問題則要微觀很多,也實際很多,接地氣兒。
沈騰有點興奮了,這些人都是這個時代的人尖子啊,考慮問題也是一點就透。
於是,他便說道:“工業,必須有工業,無工不富!”
孟獲道:“工業?不就是手工業嘛,咱們南中的山民,編製的東西不要太精美,但沒有見幾個富裕起來的。”
沈騰笑道:“蠻王說的是另外一迴事。我這裏的工業,與傳統認知裏的手工業是不同的。比如,你一家人編製,這就是手工業。如果我讓一百個人一千個人在一起,共同來進行編製,並且把所有人都進行分工,合作,各幹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工序,這——就是工業,效率要高很多,效益嘛,自然不用說了,也會高得多。”
孟獲還是將信將疑。
馬忠和李遺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真要說他們就完全懂了沈騰的意思,倒也不盡然。
彼此之間的時代差有2000年呢。
比如,李遺現在就在想:“若真要說把一千個人集中在一起搞編織,東西賣給誰去?市場在哪裏?南中人,很多世代居住山林之中,每天吃飽肚子就是最大的企盼,最大的幸福,你讓他們都去做編織,是能當飯吃,還是能當水喝?”
馬忠的想法則是:“那麽多人集中在一起,對於管理來說,自然會有壓力,但有機會的話,不妨試一試嘍,反正,試一試又不要錢……”
唯有蠻王孟獲像看親兒子一樣看著沈騰,想到:“好小子,是不是去看過我銀坑洞?那裏不就是這小子說的那樣麽?”
沈騰才不管別人怎麽想,他的想法是:“以後,誰要再讓我講經濟,我入他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