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秦王朝,李斯貴為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但丞相李斯卻過得膽戰心驚。
說起來,李斯的出身很低,很低。
他本是洛陽最底層的小吏員,在國家糧倉裏做一個小小的管理員。
小,是很小了,但畢竟也算是公務員,小日子還是有得過。
但某一天,一個無意中的發現,徹底改變了李斯的思想,進而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最後,甚至影響並改變了中國曆史的發展走向。
那天,李斯到廁所出恭。
那個時代的廁所,自然沒有後世的星級設備,能夠不露天,就算是很好的了。
廁所裏麵有幾隻大老鼠正在搶食汙垢之物,發現人來後,驚慌失措,在廁內狂奔驚慌失措的樣子,讓李斯覺得甚是惡心。
惡心歸惡心,其實本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如廁之後,李斯重新走進糧倉,卻發現糧倉裏有幾隻大老鼠,吃得膘肥體壯,甚至早已經失去鼠類的敏捷天性了,見由人來,卻是一副熟視無睹的樣子,尤其讓李斯不忿。
聯想起剛才廁所中見到的那幾隻老鼠的狀態,二者一相比較,李斯不由得發生無限感慨來——環境地位之不同,待遇迥然之異也,人生莫非如此!
李斯毅然決然地拋棄安逸的小吏員的生活,拋妻別子,到齊國稷下學宮跟隨大學問家荀子求學。
此後,李斯的人生軌跡,便如同開了外掛一般,一路飆升,直至做了戰國七雄老大秦國的丞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襄助秦王嬴政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但李斯的內心裏,並沒有被眼前至高無上的權勢所迷惑。
對於秦始皇,他比誰都清楚——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偉人,更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帝王!
這是一個除了國家,沒有任何私人情感的帝王典範。
某天,秦始皇在阿旁宮高高的城門樓上看風景,無意中看見一隊豪華車駕在鹹陽城中穿過,車馬如龍,槍戟如林,奴仆雲從,路人避之如虎。
有人告訴他,這是丞相李斯的車馬隊伍。
秦始皇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第二天,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秦始皇依然站在城門樓上看風景。
看風景是假,看鹹陽城和城裏的人,才是真。
這是他的偉業,是他姬姓嬴氏的榮耀所在。
站在這裏,俯瞰天下蒼生如螻蟻的感覺,尤其讓他著迷。
然後,他看到一輛簡陋的小馬車從丞相府出來,悄無聲息地進入鬧市區,向丞相家的方向去了。
秦始皇當即對衛士道:“將昨日身邊當值的所有人都殺了。”
而就在前一晚,丞相府內,李斯得知秦始皇看到他迴府時的超級豪華排場而皺眉的信報時,冷汗當即就出來了。
大意了啊。
位高權重太多年了,自己內心裏的那根弦,竟然鬆弛了許多。
竟然鬆弛到了如此令人膽戰心驚的地步!
當夜,他便將妾室陶氏和其所生的男童叫進書房,叮囑他們連夜出走鹹陽,並且指明了方向,西蜀南中之地,越遠越好。
他親自委派的最為心腹的老家人一路護送,且悄然將家族的財產分割了一部分送到蜀中。
這一切,除了他自己,留在鹹陽都城的族人,幾乎無人知曉。
甚至連自己的幾個嫡子都不清楚。
陶氏帶著男童潛逃至西蜀南中建寧俞元停留了下來,並且在建寧開枝散葉。幾百年過去,建寧李氏早已經成了南中最大豪族之一。但真正知道其家族底蘊淵源的,卻隻有曆代族長。
而且,都是在新老族長交接之時才得以口口相傳,絕對不敢訴諸於文字。
但是,所有建寧李氏出來的族人,都知道南中李氏高祖李涯,乃洛陽人士,因故流落南中建寧。
李氏這樣的大戶,一點點的漣漪,在外麵,都能翻騰出滔天巨浪來。
而大家族的毀滅,往往就是由一點點小事情引起的。
這個時代的人,自然還不知道什麽叫“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但並不代表人家不了解這個現象。
千裏大堤,毀於蟻穴——這個道理,豪族大姓都懂。
尤其是他最傑出的兒子李恢臨終前,拉著他的手,怎麽也不願意撒開,那種不舍,那種擔憂,至今,想起來,老爺子還淚水濕衣襟。
最好的李氏族長人選就是李恢啊,可惜這孩子什麽都好,睿智卓越,反應敏捷,大局觀超強,處理政務的能力更強,但卻不長壽!
新任都督張翼來後,和老爺子見過一麵,坦誠言其欲將庲降都督府遷離建寧,搬遷到平夷縣城去,老爺子自然知道人家的用心良苦——
南中,不是他李家的。
建寧,也不是他李家的。
庲降都督府,更不是李家的。
人家不願意再依附於李氏的覆巢之下,用疏遠李氏來昭告南中其他蠻夷,他張翼會公平公正公開對待所有人。
老爺子理解,但不代表他心裏就非常舒坦接受這個現實。
豪族,對於官府的依附,是必然的。
而張翼將軍的這個舉動,無疑將李氏推向了風口浪尖,對於豪族而言,不亞於一場政治災難。
反倒是孫媳婦兒關銀屏給老爺子開解開來。
說起來,好像人家在這裏是依附於我李氏的覆巢之下,然後,未嚐不可以說是我李氏依附於人家庲降都督府的覆巢之下。
離開,各自安好。
離開了李氏的覆巢之下,張翼將軍可以有更好的施政,也就會有一個更好的南中,同樣對我李氏有利。
離開了庲降都督府的覆巢之下,我李氏也可以獨立發展,不再看人臉色,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族群越大,力量,自然也就越大,但風險,也越大。
福者,禍所倚;禍者,福所伏。
福禍相依,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李氏口口相傳的家族生存秘訣有一句:“依附強權,獨自發展”,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既要依附強權求生存,又要有獨自發展的能力和決心。
當時,老爺子李治頓時就茅塞頓開,開心地對關銀屏說道:“丫頭,怪不得人家都叫你‘觀音娘子’,三爺爺我好像是著了相呢。”
今夜,李治請關銀屏來,可不單單是為了喝茶。
二人聊一聊孩子,話題便迴到嚴肅的事情上來。
李治問:“丫頭,最近,外麵是不是動蕩得厲害?”
銀屏道:“不瞞爺爺,是的,估計,這才是剛剛開始吧。哎——”
關銀屏深深地歎了口氣。
她是真的為蜀漢帝國擔憂。
自小,關銀屏生活在荊州,後來陰差陽錯的,她和二哥代表父親去向皇帝陛下表達謝意,最後,滯留在成都。荊州丟了,父親和大哥戰死,嫂子侄兒們至今不見蹤影。
然後,為了給父親報仇,皇帝陛下親自帶領大軍東征,夷陵之戰,一戰而將新生的蒸蒸日上的蜀漢帝國打得差點就沒了元氣。
大廈將傾之際,幸虧諸葛丞相力挽狂瀾,征南中,伐曹魏,才使得奄奄一息的蜀漢帝國又緩過一口氣來。
也就是在這時候,諸葛丞相親自做媒,將自己嫁與李遺為妻,希望借此將南中豪門李氏穩定住,不至於發生更大的禍患。
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媒介,一個載體,一個“和親”的女子,但關銀屏無怨無悔。
她生是蜀漢的人,死是蜀漢的鬼。
她的父親,她的兩位兄長,她的侄兒,都為蜀漢帝國而亡,自己,又算得了什麽呢?
在國家麵前,個人,真的,微不足道。
好在李遺對自己非常好,更慶幸的是,李氏長輩三爺爺李治對自己,更是嗬護有加。
所以,在整個李氏家族中,關銀屏和三爺爺最是和睦親近。她也最是尊重這位老人家。在老人家麵前,也最放得開,最能敞開心扉說心裏話。
老爺子看著銀屏,笑笑,指著關銀屏的鼻子道:“丫頭,你們倆口子這玩的是哪出?非得將二房三房逼得跳井不成?”
關銀屏正色道:“三爺爺,不是銀屏和夫君非要如此,而是二叔三叔他們實在太無眼界,竟然和那些人勾當上了。銀屏雖然是一女子,但我卻知道,大軍壓境之日,一切魑魅魍魎自然灰飛煙滅。”
“這倒也不差。”李治點點頭,道,“給些教訓,未嚐不可,但畢竟都是一族,不可失了分寸,沒的讓外人笑話。”
“三爺爺,這一點,您不該對銀屏說呢,咱們家,可是我夫君當家的!”
銀屏說著,端起茶碗,給三爺爺做了個請茶的手勢。
李治也端起茶碗,喝了一口,道:“成都來了消息,很不妙啊——”老爺子深深地歎了口氣。
銀屏的眼淚,就掉了下來。
“孔明丞相去世了,魏家叔父也……”銀屏再也止不住,悲從中來,淚水漣漣。
李治也一時陷入不可名狀的沉默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成都未亂南中先亂,成都已平南中不平。
而蜀漢帝國高層的一舉一動,莫不牽扯著這些豪門的神經脈絡。
小門小戶的,自然不懂得其中真味,而豪族,本就是與強權相伴相生的產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尤其是建寧李氏這樣伴隨著新鮮出爐的蜀漢帝國而興盛起來的家族。
沒有豪族喜歡亂世。
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些希望在亂世中火中取栗的,無非都是一些賭徒罷了。
真正像李氏這樣的族群,更希望和平安寧的環境。至於誰當皇帝,其實對於他們而言,並不重要。
但現在可不一樣。
李氏已經深深地打上了劉漢的烙印,這個時候換皇帝,對於李氏而言,無異於是一場遭難。
這種遭難,往小了說,傷筋動骨。
往大了說,便是滅頂之災。
李治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過了好久,他才醒悟過來——今晚,請銀屏過來,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商議呢。
“丫頭,不哭了,鬧得三爺爺我也傷心了。三爺爺有事情要和你商議。”
關銀屏好不容易才止住悲傷,道:“三爺爺,您老請講——”
“丫頭啊,不用爺爺說什麽,你比三爺爺還清楚,接下來,南中,必然有一場大災難。是南中人民的災難,也是我李氏的災難,更是國家的災難。你和你夫君,可有章程了?別最後被你那兩位眼皮子淺的叔父給帶到溝渠裏去了,再想爬起來,可就難嘍。”
看著老爺子關懷懇切的目光,關銀屏內心也是好一陣感動:“三爺爺,好的章程,卻也還沒有,因為整個局勢尚不夠明朗,夫君也難有作為,倒是孫媳婦兒有些安排,隻怕難以起到大作用。關鍵時刻,還得您老人家出手才是。”
李治點點頭,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你和大郎在,三爺爺我倒也不是很怕。但是,丫頭,對於這庲降都督府,爺爺我倒是真的有點看不很懂了,真要到不可收拾再出手麽?國事頹廢如此,南中舉足輕重,這一舉一動,皆關乎國家社稷,不可兒戲啊!”
老爺子的一句話,其實已經暴露了他超高的政治智商。
確實,他也已經感覺到,目前的這個局麵,貌似被庲降都督府自己鼓搗起來的一樣,但是,經曆兩場大地震的蜀漢政壇,還經得起第三次地震麽?
這地震還來自偏遠的南中,遠離了成都中心,誰敢保證最後的結局就一定在自己掌控之中呢?
至於馬忠和張嶷來此替換張翼,這件事情,估計在南中,尚無一人知曉,所以,包括李老爺子,同樣也不知道。
老爺子可是經曆過南中多次動蕩的老人了,自然知道,南中亂,蜀漢不寧,最後,受傷的,自然是人民,也包括他們這樣的豪門大族。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李氏自保的能力,是有的,表麵上沒有私兵,但哪個豪門大族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諸葛亮當初征服南中後,就曾公開承諾,允許豪酋大族們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在南中,豪酋們擁有私家武裝力量,根本就不需要隱瞞。
諸葛亮認為,隱藏起來的力量更可怕。
因為蜀漢帝國本就沒有多少力量可以投放在南中區域,還不如優待孟獲這樣的蠻王豪酋們,讓他們感受到政府的誠意——你們可以過的很好,可以很肥壯,很茁壯,但請你們記得感恩。
如此一來,既方便了政府直觀了解各個豪酋大族們的力量多寡,更讓蠻族集中居住,多從山林之中走出來生活,便於未來對這些人的管控加強。
但如此一來,也留下諸多隱患,那便是豪酋大族們可以公開地打著旗號武裝自己,為武裝暴動大開方便之門。
但若是重大兵禍呢,豪族們受到的損失,也一樣難以估量。
對於平頭百姓來說,還可以逃,逃進山林沼澤之中,而豪門大族呢?怎麽逃?
老爺子深感當初諸葛亮施行南中政策的不得已。
老爺子更深恨那些動輒就想搞事情的蠻族豪酋,自己能識得幾個字,心裏都沒個數?卻以為自己有機會稱王稱霸,看看南中這些豪門大族,哪一個不是經曆百年乃至幾百年的深耕沉澱,才有今日盛況。
那些蠻酋洞主們,自己占了一畝三分地,就以為外麵的世界都如眼前這一般,卻不知道,蜀漢朝堂是打出來的朝廷,這政權,經曆過無數次血與火的淬煉。
南中,經曆過什麽樣的血與火的洗禮?
根本沒有!
那些把幾個村子洞口相互打架都叫戰爭的洞主們,對於外麵的世界,弱智得幾乎等於白癡也似。
但現在的情況卻是,連他李氏主要話事人李享李沛,他李三爺的親兒子,不一樣被人家蠱惑得像個白癡?
還夢想著“建寧是李氏的建寧”,想想,真是好笑。
想,都是一種罪過!
還妄想瞞著自己,和劉胄等人勾連,哼哼,不知道這兩個傻兒子是在幫哪個大人物數錢呢?
自己族內尚且如此,切莫說那些豪酋洞主們了,一個個一輩子連牙都沒有刷過一次的貨!
想到此,老爺子氣得幾乎要笑起來。
但更多的,卻是對於兩個兒子的憤怒,和失望。
李恢去世後,老爺子李治傷心過度,主動退出家族一般事務的管理,都交給了李享和李沛去打理,既有培養這兩個兒子的意思在內,也有許多的迫不得已。
李遺注定要成為家族的話事人,但李享和李沛是他的長輩兒,並且也都是自命不凡的家夥,天資一般也就罷了,還自我感覺非常地良好。
李氏深耕南中幾百年,早已經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得厲害,一般人從外表根本就看不出它的真實力量到底有多大。
李治也深感自己年紀大了,很多事情,不得不交出去,提前將李享李沛這一代人打磨一下,指望他們將來在李遺掌舵族群時,能夠成為助力,至少,不要成為阻力。
很多大族,看似繁盛無比,但卻一夜之間,分崩離析,樹倒猴孫散,原因不在外部,而在於內部的根子壞了,被外來的風雨稍微一下,就轟然倒地。
現在看來,李亨李沛這兩個家夥顯然讓老爺子失望透頂了。
那兩個被人賣了還巴結著替人數錢的家夥,他們所有的事情,都沒有逃脫李遺和銀屏兩口子掌控。
對此,李治有欣慰,也有難過。
欣慰的是孫兒輩的李遺李球李勝等人,天資尚好,不會將偌大建寧李氏這艘大船給帶到溝渠裏去了。難過的是,即將犯下大錯的,卻是自己親生且寄予厚望的兩個兒子!
好在李遺和銀屏看似閑置,其實卻一直掌控著家族的方向,現在對於兩位叔父的放縱,也隻是為了給他們一個教訓而已,並不真正想將兩位叔父給推到火坑裏去。
大江大河,李治見得太多了。
南中,叛亂,既然一定要來,那好,就來吧!
我李氏蟄伏得也太久了,老虎不發威,你還當我是病貓呢。
那些豪酋們,竟然想著將我李氏也拖入風暴的旋渦中心去,哼,最後,誰死誰活可不一定呐。
李治對銀屏道:“丫頭,三爺爺想,你是不是該和夫君去一次平夷城了?”
說起來,李斯的出身很低,很低。
他本是洛陽最底層的小吏員,在國家糧倉裏做一個小小的管理員。
小,是很小了,但畢竟也算是公務員,小日子還是有得過。
但某一天,一個無意中的發現,徹底改變了李斯的思想,進而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最後,甚至影響並改變了中國曆史的發展走向。
那天,李斯到廁所出恭。
那個時代的廁所,自然沒有後世的星級設備,能夠不露天,就算是很好的了。
廁所裏麵有幾隻大老鼠正在搶食汙垢之物,發現人來後,驚慌失措,在廁內狂奔驚慌失措的樣子,讓李斯覺得甚是惡心。
惡心歸惡心,其實本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如廁之後,李斯重新走進糧倉,卻發現糧倉裏有幾隻大老鼠,吃得膘肥體壯,甚至早已經失去鼠類的敏捷天性了,見由人來,卻是一副熟視無睹的樣子,尤其讓李斯不忿。
聯想起剛才廁所中見到的那幾隻老鼠的狀態,二者一相比較,李斯不由得發生無限感慨來——環境地位之不同,待遇迥然之異也,人生莫非如此!
李斯毅然決然地拋棄安逸的小吏員的生活,拋妻別子,到齊國稷下學宮跟隨大學問家荀子求學。
此後,李斯的人生軌跡,便如同開了外掛一般,一路飆升,直至做了戰國七雄老大秦國的丞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襄助秦王嬴政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但李斯的內心裏,並沒有被眼前至高無上的權勢所迷惑。
對於秦始皇,他比誰都清楚——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偉人,更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帝王!
這是一個除了國家,沒有任何私人情感的帝王典範。
某天,秦始皇在阿旁宮高高的城門樓上看風景,無意中看見一隊豪華車駕在鹹陽城中穿過,車馬如龍,槍戟如林,奴仆雲從,路人避之如虎。
有人告訴他,這是丞相李斯的車馬隊伍。
秦始皇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第二天,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秦始皇依然站在城門樓上看風景。
看風景是假,看鹹陽城和城裏的人,才是真。
這是他的偉業,是他姬姓嬴氏的榮耀所在。
站在這裏,俯瞰天下蒼生如螻蟻的感覺,尤其讓他著迷。
然後,他看到一輛簡陋的小馬車從丞相府出來,悄無聲息地進入鬧市區,向丞相家的方向去了。
秦始皇當即對衛士道:“將昨日身邊當值的所有人都殺了。”
而就在前一晚,丞相府內,李斯得知秦始皇看到他迴府時的超級豪華排場而皺眉的信報時,冷汗當即就出來了。
大意了啊。
位高權重太多年了,自己內心裏的那根弦,竟然鬆弛了許多。
竟然鬆弛到了如此令人膽戰心驚的地步!
當夜,他便將妾室陶氏和其所生的男童叫進書房,叮囑他們連夜出走鹹陽,並且指明了方向,西蜀南中之地,越遠越好。
他親自委派的最為心腹的老家人一路護送,且悄然將家族的財產分割了一部分送到蜀中。
這一切,除了他自己,留在鹹陽都城的族人,幾乎無人知曉。
甚至連自己的幾個嫡子都不清楚。
陶氏帶著男童潛逃至西蜀南中建寧俞元停留了下來,並且在建寧開枝散葉。幾百年過去,建寧李氏早已經成了南中最大豪族之一。但真正知道其家族底蘊淵源的,卻隻有曆代族長。
而且,都是在新老族長交接之時才得以口口相傳,絕對不敢訴諸於文字。
但是,所有建寧李氏出來的族人,都知道南中李氏高祖李涯,乃洛陽人士,因故流落南中建寧。
李氏這樣的大戶,一點點的漣漪,在外麵,都能翻騰出滔天巨浪來。
而大家族的毀滅,往往就是由一點點小事情引起的。
這個時代的人,自然還不知道什麽叫“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但並不代表人家不了解這個現象。
千裏大堤,毀於蟻穴——這個道理,豪族大姓都懂。
尤其是他最傑出的兒子李恢臨終前,拉著他的手,怎麽也不願意撒開,那種不舍,那種擔憂,至今,想起來,老爺子還淚水濕衣襟。
最好的李氏族長人選就是李恢啊,可惜這孩子什麽都好,睿智卓越,反應敏捷,大局觀超強,處理政務的能力更強,但卻不長壽!
新任都督張翼來後,和老爺子見過一麵,坦誠言其欲將庲降都督府遷離建寧,搬遷到平夷縣城去,老爺子自然知道人家的用心良苦——
南中,不是他李家的。
建寧,也不是他李家的。
庲降都督府,更不是李家的。
人家不願意再依附於李氏的覆巢之下,用疏遠李氏來昭告南中其他蠻夷,他張翼會公平公正公開對待所有人。
老爺子理解,但不代表他心裏就非常舒坦接受這個現實。
豪族,對於官府的依附,是必然的。
而張翼將軍的這個舉動,無疑將李氏推向了風口浪尖,對於豪族而言,不亞於一場政治災難。
反倒是孫媳婦兒關銀屏給老爺子開解開來。
說起來,好像人家在這裏是依附於我李氏的覆巢之下,然後,未嚐不可以說是我李氏依附於人家庲降都督府的覆巢之下。
離開,各自安好。
離開了李氏的覆巢之下,張翼將軍可以有更好的施政,也就會有一個更好的南中,同樣對我李氏有利。
離開了庲降都督府的覆巢之下,我李氏也可以獨立發展,不再看人臉色,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族群越大,力量,自然也就越大,但風險,也越大。
福者,禍所倚;禍者,福所伏。
福禍相依,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李氏口口相傳的家族生存秘訣有一句:“依附強權,獨自發展”,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既要依附強權求生存,又要有獨自發展的能力和決心。
當時,老爺子李治頓時就茅塞頓開,開心地對關銀屏說道:“丫頭,怪不得人家都叫你‘觀音娘子’,三爺爺我好像是著了相呢。”
今夜,李治請關銀屏來,可不單單是為了喝茶。
二人聊一聊孩子,話題便迴到嚴肅的事情上來。
李治問:“丫頭,最近,外麵是不是動蕩得厲害?”
銀屏道:“不瞞爺爺,是的,估計,這才是剛剛開始吧。哎——”
關銀屏深深地歎了口氣。
她是真的為蜀漢帝國擔憂。
自小,關銀屏生活在荊州,後來陰差陽錯的,她和二哥代表父親去向皇帝陛下表達謝意,最後,滯留在成都。荊州丟了,父親和大哥戰死,嫂子侄兒們至今不見蹤影。
然後,為了給父親報仇,皇帝陛下親自帶領大軍東征,夷陵之戰,一戰而將新生的蒸蒸日上的蜀漢帝國打得差點就沒了元氣。
大廈將傾之際,幸虧諸葛丞相力挽狂瀾,征南中,伐曹魏,才使得奄奄一息的蜀漢帝國又緩過一口氣來。
也就是在這時候,諸葛丞相親自做媒,將自己嫁與李遺為妻,希望借此將南中豪門李氏穩定住,不至於發生更大的禍患。
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媒介,一個載體,一個“和親”的女子,但關銀屏無怨無悔。
她生是蜀漢的人,死是蜀漢的鬼。
她的父親,她的兩位兄長,她的侄兒,都為蜀漢帝國而亡,自己,又算得了什麽呢?
在國家麵前,個人,真的,微不足道。
好在李遺對自己非常好,更慶幸的是,李氏長輩三爺爺李治對自己,更是嗬護有加。
所以,在整個李氏家族中,關銀屏和三爺爺最是和睦親近。她也最是尊重這位老人家。在老人家麵前,也最放得開,最能敞開心扉說心裏話。
老爺子看著銀屏,笑笑,指著關銀屏的鼻子道:“丫頭,你們倆口子這玩的是哪出?非得將二房三房逼得跳井不成?”
關銀屏正色道:“三爺爺,不是銀屏和夫君非要如此,而是二叔三叔他們實在太無眼界,竟然和那些人勾當上了。銀屏雖然是一女子,但我卻知道,大軍壓境之日,一切魑魅魍魎自然灰飛煙滅。”
“這倒也不差。”李治點點頭,道,“給些教訓,未嚐不可,但畢竟都是一族,不可失了分寸,沒的讓外人笑話。”
“三爺爺,這一點,您不該對銀屏說呢,咱們家,可是我夫君當家的!”
銀屏說著,端起茶碗,給三爺爺做了個請茶的手勢。
李治也端起茶碗,喝了一口,道:“成都來了消息,很不妙啊——”老爺子深深地歎了口氣。
銀屏的眼淚,就掉了下來。
“孔明丞相去世了,魏家叔父也……”銀屏再也止不住,悲從中來,淚水漣漣。
李治也一時陷入不可名狀的沉默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成都未亂南中先亂,成都已平南中不平。
而蜀漢帝國高層的一舉一動,莫不牽扯著這些豪門的神經脈絡。
小門小戶的,自然不懂得其中真味,而豪族,本就是與強權相伴相生的產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尤其是建寧李氏這樣伴隨著新鮮出爐的蜀漢帝國而興盛起來的家族。
沒有豪族喜歡亂世。
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些希望在亂世中火中取栗的,無非都是一些賭徒罷了。
真正像李氏這樣的族群,更希望和平安寧的環境。至於誰當皇帝,其實對於他們而言,並不重要。
但現在可不一樣。
李氏已經深深地打上了劉漢的烙印,這個時候換皇帝,對於李氏而言,無異於是一場遭難。
這種遭難,往小了說,傷筋動骨。
往大了說,便是滅頂之災。
李治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過了好久,他才醒悟過來——今晚,請銀屏過來,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商議呢。
“丫頭,不哭了,鬧得三爺爺我也傷心了。三爺爺有事情要和你商議。”
關銀屏好不容易才止住悲傷,道:“三爺爺,您老請講——”
“丫頭啊,不用爺爺說什麽,你比三爺爺還清楚,接下來,南中,必然有一場大災難。是南中人民的災難,也是我李氏的災難,更是國家的災難。你和你夫君,可有章程了?別最後被你那兩位眼皮子淺的叔父給帶到溝渠裏去了,再想爬起來,可就難嘍。”
看著老爺子關懷懇切的目光,關銀屏內心也是好一陣感動:“三爺爺,好的章程,卻也還沒有,因為整個局勢尚不夠明朗,夫君也難有作為,倒是孫媳婦兒有些安排,隻怕難以起到大作用。關鍵時刻,還得您老人家出手才是。”
李治點點頭,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你和大郎在,三爺爺我倒也不是很怕。但是,丫頭,對於這庲降都督府,爺爺我倒是真的有點看不很懂了,真要到不可收拾再出手麽?國事頹廢如此,南中舉足輕重,這一舉一動,皆關乎國家社稷,不可兒戲啊!”
老爺子的一句話,其實已經暴露了他超高的政治智商。
確實,他也已經感覺到,目前的這個局麵,貌似被庲降都督府自己鼓搗起來的一樣,但是,經曆兩場大地震的蜀漢政壇,還經得起第三次地震麽?
這地震還來自偏遠的南中,遠離了成都中心,誰敢保證最後的結局就一定在自己掌控之中呢?
至於馬忠和張嶷來此替換張翼,這件事情,估計在南中,尚無一人知曉,所以,包括李老爺子,同樣也不知道。
老爺子可是經曆過南中多次動蕩的老人了,自然知道,南中亂,蜀漢不寧,最後,受傷的,自然是人民,也包括他們這樣的豪門大族。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李氏自保的能力,是有的,表麵上沒有私兵,但哪個豪門大族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諸葛亮當初征服南中後,就曾公開承諾,允許豪酋大族們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在南中,豪酋們擁有私家武裝力量,根本就不需要隱瞞。
諸葛亮認為,隱藏起來的力量更可怕。
因為蜀漢帝國本就沒有多少力量可以投放在南中區域,還不如優待孟獲這樣的蠻王豪酋們,讓他們感受到政府的誠意——你們可以過的很好,可以很肥壯,很茁壯,但請你們記得感恩。
如此一來,既方便了政府直觀了解各個豪酋大族們的力量多寡,更讓蠻族集中居住,多從山林之中走出來生活,便於未來對這些人的管控加強。
但如此一來,也留下諸多隱患,那便是豪酋大族們可以公開地打著旗號武裝自己,為武裝暴動大開方便之門。
但若是重大兵禍呢,豪族們受到的損失,也一樣難以估量。
對於平頭百姓來說,還可以逃,逃進山林沼澤之中,而豪門大族呢?怎麽逃?
老爺子深感當初諸葛亮施行南中政策的不得已。
老爺子更深恨那些動輒就想搞事情的蠻族豪酋,自己能識得幾個字,心裏都沒個數?卻以為自己有機會稱王稱霸,看看南中這些豪門大族,哪一個不是經曆百年乃至幾百年的深耕沉澱,才有今日盛況。
那些蠻酋洞主們,自己占了一畝三分地,就以為外麵的世界都如眼前這一般,卻不知道,蜀漢朝堂是打出來的朝廷,這政權,經曆過無數次血與火的淬煉。
南中,經曆過什麽樣的血與火的洗禮?
根本沒有!
那些把幾個村子洞口相互打架都叫戰爭的洞主們,對於外麵的世界,弱智得幾乎等於白癡也似。
但現在的情況卻是,連他李氏主要話事人李享李沛,他李三爺的親兒子,不一樣被人家蠱惑得像個白癡?
還夢想著“建寧是李氏的建寧”,想想,真是好笑。
想,都是一種罪過!
還妄想瞞著自己,和劉胄等人勾連,哼哼,不知道這兩個傻兒子是在幫哪個大人物數錢呢?
自己族內尚且如此,切莫說那些豪酋洞主們了,一個個一輩子連牙都沒有刷過一次的貨!
想到此,老爺子氣得幾乎要笑起來。
但更多的,卻是對於兩個兒子的憤怒,和失望。
李恢去世後,老爺子李治傷心過度,主動退出家族一般事務的管理,都交給了李享和李沛去打理,既有培養這兩個兒子的意思在內,也有許多的迫不得已。
李遺注定要成為家族的話事人,但李享和李沛是他的長輩兒,並且也都是自命不凡的家夥,天資一般也就罷了,還自我感覺非常地良好。
李氏深耕南中幾百年,早已經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得厲害,一般人從外表根本就看不出它的真實力量到底有多大。
李治也深感自己年紀大了,很多事情,不得不交出去,提前將李享李沛這一代人打磨一下,指望他們將來在李遺掌舵族群時,能夠成為助力,至少,不要成為阻力。
很多大族,看似繁盛無比,但卻一夜之間,分崩離析,樹倒猴孫散,原因不在外部,而在於內部的根子壞了,被外來的風雨稍微一下,就轟然倒地。
現在看來,李亨李沛這兩個家夥顯然讓老爺子失望透頂了。
那兩個被人賣了還巴結著替人數錢的家夥,他們所有的事情,都沒有逃脫李遺和銀屏兩口子掌控。
對此,李治有欣慰,也有難過。
欣慰的是孫兒輩的李遺李球李勝等人,天資尚好,不會將偌大建寧李氏這艘大船給帶到溝渠裏去了。難過的是,即將犯下大錯的,卻是自己親生且寄予厚望的兩個兒子!
好在李遺和銀屏看似閑置,其實卻一直掌控著家族的方向,現在對於兩位叔父的放縱,也隻是為了給他們一個教訓而已,並不真正想將兩位叔父給推到火坑裏去。
大江大河,李治見得太多了。
南中,叛亂,既然一定要來,那好,就來吧!
我李氏蟄伏得也太久了,老虎不發威,你還當我是病貓呢。
那些豪酋們,竟然想著將我李氏也拖入風暴的旋渦中心去,哼,最後,誰死誰活可不一定呐。
李治對銀屏道:“丫頭,三爺爺想,你是不是該和夫君去一次平夷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