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沉悶,有天氣的成分,但更多人卻不這樣認為,在他們心裏,這一切,不過是在醞釀某些重大事項而帶來的沉悶感。
這是風雨欲來之前的沉悶。
就看誰會第一個站出來,打破這種局麵了。
終於,光祿大夫譙周再次啟奏道:“陛下,既然已經坐實魏延謀反,當夷滅三族,還請陛下立即派人,捉拿魏延家族!”
司徒徐靖難得上一次朝,卻也趕緊出班上奏道:“陛下,老臣徐靖附議。此亂臣賊子,必當夷滅三族,否則不足以平民憤彰顯大義啊!”
很多人聽了徐靖的話,都不由得皺起眉頭。
魏延謀反,夷滅三族是應該的,但這話,從徐靖的嘴巴裏說出來,總讓人感覺怪怪的。
要說這徐靖,也是一個奇葩,既德高望重,又臭名遠揚。
徐靖本是漢少帝時期的朝堂尚書郎,專門負責考察孝廉事。徐靖和他堂弟許劭就是最著名的士大夫的代表,由他二人每半月發出的對時下人物的評價,幾乎成為當時最被人癡迷的“月旦榜”,任何人隻要經過他二人的點評,立即便能身價倍增,或者跌落塵埃。
董卓擅權時,也覺得徐靖有些才能,就讓他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
但徐靖卻聯合了許多人反對董卓,董卓要誅殺徐靖,不得已,徐靖逃亡四方,曾先後投奔孔伷、陳禕、許貢、王朗等人,於孫策攻王朗前與家屬俱避難交州,受到交趾太守士燮禮待,再後來,輾轉到西川成為劉璋手下。
劉璋對徐靖的觀感很好,直接讓徐靖做了成都太守。這種信任度,不可謂不夠。
但是,當先主劉備的大軍圍城,徐靖卻在關鍵時刻選擇打開成都大門,迎接劉備的大軍入城。
不巧的是,徐靖做事的能力不夠,城門還沒有打開,便被劉璋的手下當場活捉了。
但因為劉璋當時也已經在考慮開城投降,所以,就沒有治徐靖的罪。也許,劉璋根本就瞧不上徐靖,不屑於殺他。
劉備入川成功,對徐靖的感觀不是很好,不打算用他。法正卻堅持說,劉備初出川,必須要效仿一下“千金市馬骨”的故事,這徐靖,不就是最好的“馬骨”?
諸葛亮也是這個意思。
而且,徐靖是個學問大家。
先主劉備用人,要麽不用,要麽就往死裏用,既然大家都說應該用他,好吧,他直接給徐靖一個司徒的位置,這就是位列三公了。於是,一個以清閑名士著稱的徐靖,竟然陡然成了蜀漢政權唯一的三公。
位列三公,地位之崇高,無人可比,就連諸葛亮見了他,也得低頭彎腰給他行禮。但徐靖卻無一點實權,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吉祥物。
司徒,不是丞相一樣的官職嗎?怎麽徐靖這個司徒,就成了個花架子呢?
為什麽呢?
原來,大漢朝從武皇帝開始,便刻意削弱丞相權柄,到了東漢,司徒司空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榮銜兒,也就是名譽稱唿,很高很高的名譽政治頭銜兒,屬於高高掛起的那種。
此時的徐靖年紀已經很大了,卻熱心初衷不改,很是為朝廷推薦了一些人才。
所以說,徐靖在蜀中,既德高望重,又臭名遠揚。
今天,老司徒徐靖聽說諸葛丞相去世,前線風雲變幻的事情後,也深感此事對朝堂的震動影響,主動來到大殿之上,盡自己的一點力量。
焦慮、悲傷、驚恐……種種情感交織之下的劉禪早已經兩眼恍惚,他這才發現老司徒也來到朝堂之上,趕緊讓值班太監拿來一個凳子給老司徒,攙扶他坐下。
劉禪對董允道:“休昭,還得你走一趟,假節釋勸,用好言撫慰,將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帶迴成都即可,你傳朕的旨意,隻要南鄭侯願意迴來,朕,既往不咎!”
群臣一片嘩然。
大家其實也都知道他們這位皇帝陛下的性子,懦弱、平庸,好色、好美食,耳根子軟,但卻善良、大度、不苛刻,不嗜好殺戮。但你是皇帝,對於一個已經確認謀反的人,還這樣大度,“既往不咎”,是不是太那個了點兒?
譙周當即上奏道:“陛下不可。魏延謀反已經是證據確鑿,若陛下尚念及其過去功績,予以輕饒,則何以懲戒後來者也?”
譙周的話,大義凜然,鏗鏘有力。
但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在大義名分的背後,譙周未嚐沒有小心思在。
要知道,蜀漢帝國自建立之初,就存在嚴重的幫派鬥爭。荊州幫占據了朝堂大勢,益州幫把控著經濟命脈。
東州幫早已經灰飛煙滅。
而現在,政治強人諸葛亮去世,蜀漢內部的鬥爭將會進入新的階段,那就是益州幫無可遏製地會強勢崛起。
魏延,作為荊州幫最後的大佬,最後的旗幟,不徹底將其家族整垮,未來,還哪裏有這樣的良機!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放虎歸山,虎必傷人。
這樣的道理,誰不懂。
夷滅魏氏三族,其實隻是一個契機,一個標誌,一個益州幫公開向荊州幫開火的宣言!
而皇帝劉禪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想著保全魏氏,在益州幫的人眼中,士可忍孰不可忍。
但益州幫的勢力主要在地方上,真正屹立朝堂不倒的,也就杜瓊譙周等寥寥幾人。
益州幫曾經選定的帶頭人李嚴,已經被閑賻在家幾年了。
杜瓊悄悄看了學生譙周一眼,譙周迴應了一個堅定的眼神。
李嚴已經於幾天前悄然離開居住地梓潼老宅,來到成都。昨天晚上,譙周已經和李嚴密謀了整整一宿。
在蜀中,益州幫土著勢力第一人,不是譙周,而是李嚴。無論在地方,還是在軍隊裏,李嚴都有著他人無可企及的高度和地位。杜瓊譙周充其量,也就是還有些話語權,這個東西,說不清楚斤兩輕重的,而軍權,才是實實在在的硬通貨。
但是,自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李嚴和皇帝二人合夥玩了一出躲貓貓的遊戲後,李嚴就被諸葛亮剝奪了所有權力,閑賻在家。
其實在諸葛亮病重期間,益州幫的小手段就已經層出不窮地上演了,隻是,當時的人們敏感度不夠,沒有發覺罷了。而在多年之後,東窗事發,人們才幡然醒悟,胡氏之禍,劉琰之死,讓劉禪背負了貪戀大臣妻室的惡名,就是人家益州幫的傑作之一。
這是後話,我們後麵再說。
譙周向李嚴透露了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李嚴給譙周的就是一句話:“借魏文長之死,搶班奪權,大事可成!”
在益州幫裏,杜瓊處於最高的領袖地位,尤其是理論方麵,擁有絕對的權威。譙周是杜瓊的唯一親傳弟子,負責聯絡執行。李嚴是隱藏在水麵之下的實權派,再下麵,則是諸多豪門大族的族長家主,一起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金字塔一樣的體係。
本來,在益州幫的計劃中,諸葛亮死,便是契機,想辦法在後諸葛亮時代的朝堂之上搶占幾個實權位置,最好便是將李嚴再度推舉出來,作為領袖。
讓譙周和李嚴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荊州幫最後一個大佬魏延竟然自己謀反了!
這簡直就是荊州幫自己把刀把子遞到益州幫人的手裏嘛。
“正方兄若能再度出山,登高一唿,應者雲集,我益州幫壓過荊州人,便指日可待了!”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幫對李嚴的重視,尤其強烈。益州幫不缺人,不缺錢,但唯獨缺少像李嚴這樣的,在軍隊裏有足夠分量話語權的人物!
李嚴並非益州土著,但卻成為益州幫選定的大哥,自然有其特殊的緣由在內。李嚴還有一個身份——先帝托孤大臣。
當年,先帝白帝城托孤,軍政歸李嚴,民政歸諸葛亮,這本是先帝的無奈之舉,卻也是睿智決定。不提高益州幫的政治地位,蜀漢政權便始終會被益州幫排斥。而得不到本地土著們擁戴的政權旗幟,究竟能夠打多久,想想,便知道了。
世事難料。
先帝去世前,南中便開始陷入蠻人造反亂局之中,曹魏五路伐蜀,與孫吳的關係降至冰點……一出又一出,層出不窮。
這個時候,國家急需強權人物出現,將整個帝國的力量聚焦,應對危局。所以,諸葛亮便站了出來,集軍政民政於一身,頂著巨大壓力,應對險象環生的亂局。李嚴則作為永安都督,負責對孫吳的第一線。
但是,當國家的局麵穩定下來後,大家才發現,同樣是托孤達成,人家諸葛亮獨撐危局,他李嚴卻在永安沒什麽事兒!
益州幫本已到手的帝國軍政大權,就這樣悄然滑落,大家博得一個空歡喜。
所以,諸葛亮病危之際,益州幫就開始了李嚴再度複出的謀劃。
殺死魏氏,徹底將荊州幫打倒在地,是今天朝堂上務必要完成的任務。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譙周的話,讓皇帝劉禪眉頭一皺。
劉禪雖然是個大度的人,也沒有多高的政治智商,但在諸葛亮多年的熏陶影響之下,對於政治權利的渴望,卻一點也不缺乏。
在諸葛亮主政的這十多年裏,如果說劉禪沒有一點怨氣,那是不可能的。但他能怎麽辦呢?所有的一切都是老爹劉備安排好的,或者都是以老爹的名義安排好的,就連諸葛亮也從大哥哥搖身一變成為相父,你讓他劉禪怎麽辦?!
幾乎所有的朝堂大事人事大權都被相父諸葛亮緊緊握在手裏,自己連一點插手的機會都沒有,還被相父明裏暗裏各種教訓。
劉禪不是沒有過其他想法和行動。
建興八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在益州幫的鼓搗下,劉禪和李嚴下定決心折騰一次,將諸葛亮從前線調迴來,還在涪城附近安排了一支兵馬。李嚴對皇帝劉禪說得非常清楚,擲地有聲——他們隻是想讓諸葛亮還政於皇帝,並不是要對丞相如何如何。
但是,事情最後還是泄密了。
其實想想,也是劉禪被憋屈得太狠,以至於想做這個事情的心情過於迫切。他身邊幾乎所有人都是先帝和相父安排的,這麽大的事情,怎麽可能不泄密!
不得已,隻好棄車保帥,李嚴獨自吞下了所有的苦果。
此次,相父諸葛亮去世,對於劉禪來說,悲傷是自然的,畢竟和相父相處了這麽多年,說沒有感情那是假的。
更何況,諸葛亮終其一生,是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不是像曹操老賊那樣,不僅僅是做個權臣,還公開說明,要做周文王,讓自己的兒子做周武王。
作為一個有想法的君主,借此機會,將本屬於自己的政權拿迴來,這個想法一點也沒有錯。
劉禪不是傻瓜。
他自然知道,現在蜀漢要進入新的階段了,後諸葛亮時代,他不會允許再出現另外一個權臣諸葛亮,但是,幫派的鬥爭卻不會因為沒有權臣就自動消失。反而隻會更激烈,更公開化,因為沒有了權臣的壓製,大家不需要在遮遮掩掩。
所以,對於譙周要求立即誅殺魏延全族的奏請,劉禪一點也不願意做。魏延也好,趙雲也罷,當年的老臣子們,哪一個對劉禪沒有活命之恩?馬踏聯營救世子的,可不僅僅隻有一次長阪坡,可不僅僅隻有一個趙子龍!
可以這樣講,自己屁股底下的這個龍椅,一樣有魏延的血汗忠魂附著其上。
譙周的話不僅僅讓皇帝劉禪皺起眉頭,還有更多的人皺起眉頭。
蔣琬、費禕就在其中。
蔣琬費禕可以說是荊州幫的,也可以說不是荊州幫的,但是,對於魏延的事情,他們心裏的想法,卻與譙周等人完全不同。
他們甚至對魏延的謀反有一種悲憫的心理——魏延這是被硬生生地逼反的。
而逼反魏延的人,最大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他們最尊敬的諸葛丞相。
但他們又十分理解諸葛丞相的這個做法。
“說到底,老魏近些年的心態已經失衡得厲害。”對於魏延的心態失衡,費禕的感觸是最深的。因為很多次,魏延與楊儀發生矛盾,都是費禕親自做的調解。這個過程中,老魏說過許多過頭的話,也做過一些過頭的事情,隻不過當初有諸葛丞相在,魏延也不可能做出對國家有重大損害的事情。
但現在,不一樣了。
蔣琬的內心,想的又是另外一些事情——
魏延鎮守漢中十多年,將蜀漢帝國的北大門守護得堅固牢靠,一點機會都沒有給曹魏,可以說是圓滿完成了先帝劉備當初交付的重任。在這一點上,他完成得甚至比所有人都好,包括所謂的五虎上將。
相比而言,關雲長作為荊州第一線的負責人,卻大意失去了荊州,將蜀漢帝國最好的長江出川口丟了個一幹二淨,甚至引發的蝴蝶效應,將皇帝劉備、車騎將軍張飛、老將黃忠、悍將馮習、張南、傅肜、謀士馬良、程畿、王甫、蠻王沙摩柯等全部犧牲在其中,杜路、劉寧等悍將被迫降吳;黃權退路遭阻而降魏。
後續的連鎖反應,劉封被殺,孟達降曹,新城郡一帶全部拱手讓與曹操,漢中向東的出口,被曹魏死死封鎖!
普通士卒方麵呢?
蜀漢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白毦軍一戰而隕滅,不複建製。當初最能打的那部分軍陣老卒幾乎全部陣亡在此次戰役中,水軍一次性全部毀損幹淨,黃權帶領的江北軍沒有迴來一個!
南中庲降都督部,蠻夷叛亂四起,無力平複,後來還是諸葛丞相親自帶領大軍前往南中平亂,甚至還動用了漢中都督府部的部分軍力,魏延本人也親自參與了此次平亂。
所以說,蜀漢在夷陵之戰到現在,能保持核心腹地的平穩建設,魏延是出了最大力的。
所以,魏延有他驕傲的資本,無可厚非。
但是,為什麽又說魏延的心態失衡了呢?
還是與諸葛亮丞相有關。
諸葛亮丞相在南中平亂兩年後,立即將蜀漢帝國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戰爭之中,北伐大本營就設在漢中。大軍進駐漢中,立即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其實就是把北方漢中都督府的兵權全部拿下了,魏延由此變成了北伐軍中的一員戰將。人家當初可是主持漢中軍務的第一人!
北伐是蜀漢帝國的重大戰略,諸葛亮如此安排,也沒有什麽不對,對於老將軍魏延來說,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
但問題在於,做了十多年的漢中太守北方都督部總司令的魏延,對於北伐不是沒有自己的思路,但他所有的思路,在諸葛亮那裏都吃了閉門羹。
也就是說,二人對於北伐的戰略意見是一致的,但戰術方麵,卻有很大的差異。
那麽,到底誰對誰錯呢?
這個,還真不好說。
諸葛亮丞相六出祁山,主打的方向是隴西雍涼地區,希望從那裏開始,占據隴西高地核心之處,穩固後,再向關中地區進發,圍堵長安。
其實,就是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而魏延的意見則剛好相反。
在魏延的心目中,西北隴西一帶,隻能作為軍事行動的幌子,該有一支軍隊直接插入到關中第一核心大城長安,拿下長安,關中隴西傳檄而定,唾手可得。
——這,就是後世的“先城市後農村”路線。
如果再說的明白些,就是偉大導師列寧同誌建立蘇俄的路線,和新世紀中國的路線。
二者本沒有什麽高下之分,隻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戰略決策而已。
但事情落在諸葛亮和魏延這二人身上,則影響就大了。
事實證明了誰對誰錯呢?
對不起,魏延的“子午穀奇謀奪長安”計謀,諸葛亮根本就沒有給他機會去驗證,而是將他的計謀束之高閣。
但諸葛亮自己的戰略,最終也沒有取得成功。
每一次蜀軍出祁山,占隴西,確是占了不少地盤,小城市也打了不少,但是,隴西之地本就地廣人稀,所謂的城市,也就三兩萬人,戰端一開,人就跑了大半。天水安定這樣的小城市,每一次都順風而降,但結果呢?你還是你,它還是它,帶不走隴西的一絲片雲彩。
最讓蜀人氣惱的是,曹魏對於隴西區域實行的是半堅壁清野的政策,就是將這裏的糧食實行軍管製,老百姓們隻有不多的口糧,多餘的糧食都集中在長安這樣的堅城裏,由軍隊管製。
所以,蜀漢軍隊到隴西,遇到的抵抗力很是弱雞,很容易就占領大量的地盤,但馬上就麵臨著饑荒的威脅,占領的地盤越大,要吃糧食的嘴巴就越多,你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吧,你是來解放老百姓的,總不能看著老百姓餓死吧。
怎麽辦?
隻好從秦嶺中綿延數百公裏的蜀道上運送糧食。
每次,諸葛亮帶領的北伐大軍都是因為糧道出現問題,糧草不濟,而被迫撤軍,將前期占領的廣大的隴西土地城池,再拱手相讓給曹魏。
而讓魏延特別氣惱的,還不僅僅是戰略戰術上的分歧。
諸葛亮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培養年輕人,小“五虎上將”張翼、張嶷、王平、廖化、馬忠等陸續上位,得到重用,而魏延這樣的老將,幾乎變相地“被平庸化”了,淪為路人甲路人乙一般的普通將軍。
如果說諸葛亮重用關興張苞,魏延沒有意見,畢竟這些人的老爹都是和自己一同扛過槍一同分過贓的老戰友了,但對於張翼、張嶷、王平、廖化、馬忠等人,魏延卻很不爽。
魏延自己的年紀也是一個夾心餅。
和老五虎上將相比,魏延要年輕很多,但與諸葛亮啟用的這批年輕人相比,他卻又年長許多歲。
魏延的心氣太高,他認為自己應該在北伐戰略中擁有該有的價值地位。
但諸葛亮卻一直把魏延當做一個救火隊員在使用。
所以,魏延這許多年,過得異常憋屈。
而魏延又是一個性格粗魯的老軍閥做派,屬於那種沒理占三分得理不饒人的性子,他不敢對諸葛亮說什麽,但卻選擇了楊儀做對手,多次和楊儀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而諸葛亮因為必須要依仗魏延的勇猛,也因為感覺到魏延的憋屈,所以,一直也就寬容大度地容忍了魏延的小暴脾氣。
諸葛亮選擇楊儀“托孤”,讓楊儀帶領大軍迴轉漢中,作為諸葛亮身邊最親近最信任的人,蔣琬和費禕未嚐不理解諸葛亮最後要將魏延“逼反”的安排。
說白了,諸葛亮在臨死前向“益州幫”土著勢力妥協了。
魏延不死,“荊州幫”的勢力依然會團聚在他身邊,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依然可以與“益州幫”抗衡,這對於蜀漢帝國的未來來說,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後諸葛亮時代,皇帝會收相權,不會再出現“相權大於皇權”的現象。那麽,幫派鬥爭,也就失去了諸葛亮這樣的強權人物的壓製,最後,火拚之下,不知道蜀漢帝國是否還能經受得起這樣的折騰。
而如果魏延“死”了呢?
魏延死了,事情就簡單得多了。荊州幫失去了最後一位大佬,蔣琬費禕他們屬於文人,幫派鬥爭的氛圍會減弱很多,“益州幫”再度崛起,就讓蜀漢帝國成為益州人的帝國,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北伐,是劉備諸葛亮這一代人的政治執念,但卻不是下一代執政者的政治桎梏,他們可以北伐,也可以不北伐。
所以,魏延的造反,說到底是被蜀漢帝國的政治局麵給“逼反”的,他不得不“反”。而“反”了的下場,就是“死”。
對於後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帝國來說,“死魏延”遠比“活魏延”有價值。
若一人死,而能換來政通人和,那麽,這個人也就死得其所了。
“是嗎?”蔣琬有些迷惘了,“真的如此麽?”
這是風雨欲來之前的沉悶。
就看誰會第一個站出來,打破這種局麵了。
終於,光祿大夫譙周再次啟奏道:“陛下,既然已經坐實魏延謀反,當夷滅三族,還請陛下立即派人,捉拿魏延家族!”
司徒徐靖難得上一次朝,卻也趕緊出班上奏道:“陛下,老臣徐靖附議。此亂臣賊子,必當夷滅三族,否則不足以平民憤彰顯大義啊!”
很多人聽了徐靖的話,都不由得皺起眉頭。
魏延謀反,夷滅三族是應該的,但這話,從徐靖的嘴巴裏說出來,總讓人感覺怪怪的。
要說這徐靖,也是一個奇葩,既德高望重,又臭名遠揚。
徐靖本是漢少帝時期的朝堂尚書郎,專門負責考察孝廉事。徐靖和他堂弟許劭就是最著名的士大夫的代表,由他二人每半月發出的對時下人物的評價,幾乎成為當時最被人癡迷的“月旦榜”,任何人隻要經過他二人的點評,立即便能身價倍增,或者跌落塵埃。
董卓擅權時,也覺得徐靖有些才能,就讓他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
但徐靖卻聯合了許多人反對董卓,董卓要誅殺徐靖,不得已,徐靖逃亡四方,曾先後投奔孔伷、陳禕、許貢、王朗等人,於孫策攻王朗前與家屬俱避難交州,受到交趾太守士燮禮待,再後來,輾轉到西川成為劉璋手下。
劉璋對徐靖的觀感很好,直接讓徐靖做了成都太守。這種信任度,不可謂不夠。
但是,當先主劉備的大軍圍城,徐靖卻在關鍵時刻選擇打開成都大門,迎接劉備的大軍入城。
不巧的是,徐靖做事的能力不夠,城門還沒有打開,便被劉璋的手下當場活捉了。
但因為劉璋當時也已經在考慮開城投降,所以,就沒有治徐靖的罪。也許,劉璋根本就瞧不上徐靖,不屑於殺他。
劉備入川成功,對徐靖的感觀不是很好,不打算用他。法正卻堅持說,劉備初出川,必須要效仿一下“千金市馬骨”的故事,這徐靖,不就是最好的“馬骨”?
諸葛亮也是這個意思。
而且,徐靖是個學問大家。
先主劉備用人,要麽不用,要麽就往死裏用,既然大家都說應該用他,好吧,他直接給徐靖一個司徒的位置,這就是位列三公了。於是,一個以清閑名士著稱的徐靖,竟然陡然成了蜀漢政權唯一的三公。
位列三公,地位之崇高,無人可比,就連諸葛亮見了他,也得低頭彎腰給他行禮。但徐靖卻無一點實權,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吉祥物。
司徒,不是丞相一樣的官職嗎?怎麽徐靖這個司徒,就成了個花架子呢?
為什麽呢?
原來,大漢朝從武皇帝開始,便刻意削弱丞相權柄,到了東漢,司徒司空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榮銜兒,也就是名譽稱唿,很高很高的名譽政治頭銜兒,屬於高高掛起的那種。
此時的徐靖年紀已經很大了,卻熱心初衷不改,很是為朝廷推薦了一些人才。
所以說,徐靖在蜀中,既德高望重,又臭名遠揚。
今天,老司徒徐靖聽說諸葛丞相去世,前線風雲變幻的事情後,也深感此事對朝堂的震動影響,主動來到大殿之上,盡自己的一點力量。
焦慮、悲傷、驚恐……種種情感交織之下的劉禪早已經兩眼恍惚,他這才發現老司徒也來到朝堂之上,趕緊讓值班太監拿來一個凳子給老司徒,攙扶他坐下。
劉禪對董允道:“休昭,還得你走一趟,假節釋勸,用好言撫慰,將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帶迴成都即可,你傳朕的旨意,隻要南鄭侯願意迴來,朕,既往不咎!”
群臣一片嘩然。
大家其實也都知道他們這位皇帝陛下的性子,懦弱、平庸,好色、好美食,耳根子軟,但卻善良、大度、不苛刻,不嗜好殺戮。但你是皇帝,對於一個已經確認謀反的人,還這樣大度,“既往不咎”,是不是太那個了點兒?
譙周當即上奏道:“陛下不可。魏延謀反已經是證據確鑿,若陛下尚念及其過去功績,予以輕饒,則何以懲戒後來者也?”
譙周的話,大義凜然,鏗鏘有力。
但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在大義名分的背後,譙周未嚐沒有小心思在。
要知道,蜀漢帝國自建立之初,就存在嚴重的幫派鬥爭。荊州幫占據了朝堂大勢,益州幫把控著經濟命脈。
東州幫早已經灰飛煙滅。
而現在,政治強人諸葛亮去世,蜀漢內部的鬥爭將會進入新的階段,那就是益州幫無可遏製地會強勢崛起。
魏延,作為荊州幫最後的大佬,最後的旗幟,不徹底將其家族整垮,未來,還哪裏有這樣的良機!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放虎歸山,虎必傷人。
這樣的道理,誰不懂。
夷滅魏氏三族,其實隻是一個契機,一個標誌,一個益州幫公開向荊州幫開火的宣言!
而皇帝劉禪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想著保全魏氏,在益州幫的人眼中,士可忍孰不可忍。
但益州幫的勢力主要在地方上,真正屹立朝堂不倒的,也就杜瓊譙周等寥寥幾人。
益州幫曾經選定的帶頭人李嚴,已經被閑賻在家幾年了。
杜瓊悄悄看了學生譙周一眼,譙周迴應了一個堅定的眼神。
李嚴已經於幾天前悄然離開居住地梓潼老宅,來到成都。昨天晚上,譙周已經和李嚴密謀了整整一宿。
在蜀中,益州幫土著勢力第一人,不是譙周,而是李嚴。無論在地方,還是在軍隊裏,李嚴都有著他人無可企及的高度和地位。杜瓊譙周充其量,也就是還有些話語權,這個東西,說不清楚斤兩輕重的,而軍權,才是實實在在的硬通貨。
但是,自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李嚴和皇帝二人合夥玩了一出躲貓貓的遊戲後,李嚴就被諸葛亮剝奪了所有權力,閑賻在家。
其實在諸葛亮病重期間,益州幫的小手段就已經層出不窮地上演了,隻是,當時的人們敏感度不夠,沒有發覺罷了。而在多年之後,東窗事發,人們才幡然醒悟,胡氏之禍,劉琰之死,讓劉禪背負了貪戀大臣妻室的惡名,就是人家益州幫的傑作之一。
這是後話,我們後麵再說。
譙周向李嚴透露了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李嚴給譙周的就是一句話:“借魏文長之死,搶班奪權,大事可成!”
在益州幫裏,杜瓊處於最高的領袖地位,尤其是理論方麵,擁有絕對的權威。譙周是杜瓊的唯一親傳弟子,負責聯絡執行。李嚴是隱藏在水麵之下的實權派,再下麵,則是諸多豪門大族的族長家主,一起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金字塔一樣的體係。
本來,在益州幫的計劃中,諸葛亮死,便是契機,想辦法在後諸葛亮時代的朝堂之上搶占幾個實權位置,最好便是將李嚴再度推舉出來,作為領袖。
讓譙周和李嚴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荊州幫最後一個大佬魏延竟然自己謀反了!
這簡直就是荊州幫自己把刀把子遞到益州幫人的手裏嘛。
“正方兄若能再度出山,登高一唿,應者雲集,我益州幫壓過荊州人,便指日可待了!”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幫對李嚴的重視,尤其強烈。益州幫不缺人,不缺錢,但唯獨缺少像李嚴這樣的,在軍隊裏有足夠分量話語權的人物!
李嚴並非益州土著,但卻成為益州幫選定的大哥,自然有其特殊的緣由在內。李嚴還有一個身份——先帝托孤大臣。
當年,先帝白帝城托孤,軍政歸李嚴,民政歸諸葛亮,這本是先帝的無奈之舉,卻也是睿智決定。不提高益州幫的政治地位,蜀漢政權便始終會被益州幫排斥。而得不到本地土著們擁戴的政權旗幟,究竟能夠打多久,想想,便知道了。
世事難料。
先帝去世前,南中便開始陷入蠻人造反亂局之中,曹魏五路伐蜀,與孫吳的關係降至冰點……一出又一出,層出不窮。
這個時候,國家急需強權人物出現,將整個帝國的力量聚焦,應對危局。所以,諸葛亮便站了出來,集軍政民政於一身,頂著巨大壓力,應對險象環生的亂局。李嚴則作為永安都督,負責對孫吳的第一線。
但是,當國家的局麵穩定下來後,大家才發現,同樣是托孤達成,人家諸葛亮獨撐危局,他李嚴卻在永安沒什麽事兒!
益州幫本已到手的帝國軍政大權,就這樣悄然滑落,大家博得一個空歡喜。
所以,諸葛亮病危之際,益州幫就開始了李嚴再度複出的謀劃。
殺死魏氏,徹底將荊州幫打倒在地,是今天朝堂上務必要完成的任務。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譙周的話,讓皇帝劉禪眉頭一皺。
劉禪雖然是個大度的人,也沒有多高的政治智商,但在諸葛亮多年的熏陶影響之下,對於政治權利的渴望,卻一點也不缺乏。
在諸葛亮主政的這十多年裏,如果說劉禪沒有一點怨氣,那是不可能的。但他能怎麽辦呢?所有的一切都是老爹劉備安排好的,或者都是以老爹的名義安排好的,就連諸葛亮也從大哥哥搖身一變成為相父,你讓他劉禪怎麽辦?!
幾乎所有的朝堂大事人事大權都被相父諸葛亮緊緊握在手裏,自己連一點插手的機會都沒有,還被相父明裏暗裏各種教訓。
劉禪不是沒有過其他想法和行動。
建興八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在益州幫的鼓搗下,劉禪和李嚴下定決心折騰一次,將諸葛亮從前線調迴來,還在涪城附近安排了一支兵馬。李嚴對皇帝劉禪說得非常清楚,擲地有聲——他們隻是想讓諸葛亮還政於皇帝,並不是要對丞相如何如何。
但是,事情最後還是泄密了。
其實想想,也是劉禪被憋屈得太狠,以至於想做這個事情的心情過於迫切。他身邊幾乎所有人都是先帝和相父安排的,這麽大的事情,怎麽可能不泄密!
不得已,隻好棄車保帥,李嚴獨自吞下了所有的苦果。
此次,相父諸葛亮去世,對於劉禪來說,悲傷是自然的,畢竟和相父相處了這麽多年,說沒有感情那是假的。
更何況,諸葛亮終其一生,是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不是像曹操老賊那樣,不僅僅是做個權臣,還公開說明,要做周文王,讓自己的兒子做周武王。
作為一個有想法的君主,借此機會,將本屬於自己的政權拿迴來,這個想法一點也沒有錯。
劉禪不是傻瓜。
他自然知道,現在蜀漢要進入新的階段了,後諸葛亮時代,他不會允許再出現另外一個權臣諸葛亮,但是,幫派的鬥爭卻不會因為沒有權臣就自動消失。反而隻會更激烈,更公開化,因為沒有了權臣的壓製,大家不需要在遮遮掩掩。
所以,對於譙周要求立即誅殺魏延全族的奏請,劉禪一點也不願意做。魏延也好,趙雲也罷,當年的老臣子們,哪一個對劉禪沒有活命之恩?馬踏聯營救世子的,可不僅僅隻有一次長阪坡,可不僅僅隻有一個趙子龍!
可以這樣講,自己屁股底下的這個龍椅,一樣有魏延的血汗忠魂附著其上。
譙周的話不僅僅讓皇帝劉禪皺起眉頭,還有更多的人皺起眉頭。
蔣琬、費禕就在其中。
蔣琬費禕可以說是荊州幫的,也可以說不是荊州幫的,但是,對於魏延的事情,他們心裏的想法,卻與譙周等人完全不同。
他們甚至對魏延的謀反有一種悲憫的心理——魏延這是被硬生生地逼反的。
而逼反魏延的人,最大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他們最尊敬的諸葛丞相。
但他們又十分理解諸葛丞相的這個做法。
“說到底,老魏近些年的心態已經失衡得厲害。”對於魏延的心態失衡,費禕的感觸是最深的。因為很多次,魏延與楊儀發生矛盾,都是費禕親自做的調解。這個過程中,老魏說過許多過頭的話,也做過一些過頭的事情,隻不過當初有諸葛丞相在,魏延也不可能做出對國家有重大損害的事情。
但現在,不一樣了。
蔣琬的內心,想的又是另外一些事情——
魏延鎮守漢中十多年,將蜀漢帝國的北大門守護得堅固牢靠,一點機會都沒有給曹魏,可以說是圓滿完成了先帝劉備當初交付的重任。在這一點上,他完成得甚至比所有人都好,包括所謂的五虎上將。
相比而言,關雲長作為荊州第一線的負責人,卻大意失去了荊州,將蜀漢帝國最好的長江出川口丟了個一幹二淨,甚至引發的蝴蝶效應,將皇帝劉備、車騎將軍張飛、老將黃忠、悍將馮習、張南、傅肜、謀士馬良、程畿、王甫、蠻王沙摩柯等全部犧牲在其中,杜路、劉寧等悍將被迫降吳;黃權退路遭阻而降魏。
後續的連鎖反應,劉封被殺,孟達降曹,新城郡一帶全部拱手讓與曹操,漢中向東的出口,被曹魏死死封鎖!
普通士卒方麵呢?
蜀漢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白毦軍一戰而隕滅,不複建製。當初最能打的那部分軍陣老卒幾乎全部陣亡在此次戰役中,水軍一次性全部毀損幹淨,黃權帶領的江北軍沒有迴來一個!
南中庲降都督部,蠻夷叛亂四起,無力平複,後來還是諸葛丞相親自帶領大軍前往南中平亂,甚至還動用了漢中都督府部的部分軍力,魏延本人也親自參與了此次平亂。
所以說,蜀漢在夷陵之戰到現在,能保持核心腹地的平穩建設,魏延是出了最大力的。
所以,魏延有他驕傲的資本,無可厚非。
但是,為什麽又說魏延的心態失衡了呢?
還是與諸葛亮丞相有關。
諸葛亮丞相在南中平亂兩年後,立即將蜀漢帝國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戰爭之中,北伐大本營就設在漢中。大軍進駐漢中,立即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其實就是把北方漢中都督府的兵權全部拿下了,魏延由此變成了北伐軍中的一員戰將。人家當初可是主持漢中軍務的第一人!
北伐是蜀漢帝國的重大戰略,諸葛亮如此安排,也沒有什麽不對,對於老將軍魏延來說,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
但問題在於,做了十多年的漢中太守北方都督部總司令的魏延,對於北伐不是沒有自己的思路,但他所有的思路,在諸葛亮那裏都吃了閉門羹。
也就是說,二人對於北伐的戰略意見是一致的,但戰術方麵,卻有很大的差異。
那麽,到底誰對誰錯呢?
這個,還真不好說。
諸葛亮丞相六出祁山,主打的方向是隴西雍涼地區,希望從那裏開始,占據隴西高地核心之處,穩固後,再向關中地區進發,圍堵長安。
其實,就是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而魏延的意見則剛好相反。
在魏延的心目中,西北隴西一帶,隻能作為軍事行動的幌子,該有一支軍隊直接插入到關中第一核心大城長安,拿下長安,關中隴西傳檄而定,唾手可得。
——這,就是後世的“先城市後農村”路線。
如果再說的明白些,就是偉大導師列寧同誌建立蘇俄的路線,和新世紀中國的路線。
二者本沒有什麽高下之分,隻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戰略決策而已。
但事情落在諸葛亮和魏延這二人身上,則影響就大了。
事實證明了誰對誰錯呢?
對不起,魏延的“子午穀奇謀奪長安”計謀,諸葛亮根本就沒有給他機會去驗證,而是將他的計謀束之高閣。
但諸葛亮自己的戰略,最終也沒有取得成功。
每一次蜀軍出祁山,占隴西,確是占了不少地盤,小城市也打了不少,但是,隴西之地本就地廣人稀,所謂的城市,也就三兩萬人,戰端一開,人就跑了大半。天水安定這樣的小城市,每一次都順風而降,但結果呢?你還是你,它還是它,帶不走隴西的一絲片雲彩。
最讓蜀人氣惱的是,曹魏對於隴西區域實行的是半堅壁清野的政策,就是將這裏的糧食實行軍管製,老百姓們隻有不多的口糧,多餘的糧食都集中在長安這樣的堅城裏,由軍隊管製。
所以,蜀漢軍隊到隴西,遇到的抵抗力很是弱雞,很容易就占領大量的地盤,但馬上就麵臨著饑荒的威脅,占領的地盤越大,要吃糧食的嘴巴就越多,你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吧,你是來解放老百姓的,總不能看著老百姓餓死吧。
怎麽辦?
隻好從秦嶺中綿延數百公裏的蜀道上運送糧食。
每次,諸葛亮帶領的北伐大軍都是因為糧道出現問題,糧草不濟,而被迫撤軍,將前期占領的廣大的隴西土地城池,再拱手相讓給曹魏。
而讓魏延特別氣惱的,還不僅僅是戰略戰術上的分歧。
諸葛亮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培養年輕人,小“五虎上將”張翼、張嶷、王平、廖化、馬忠等陸續上位,得到重用,而魏延這樣的老將,幾乎變相地“被平庸化”了,淪為路人甲路人乙一般的普通將軍。
如果說諸葛亮重用關興張苞,魏延沒有意見,畢竟這些人的老爹都是和自己一同扛過槍一同分過贓的老戰友了,但對於張翼、張嶷、王平、廖化、馬忠等人,魏延卻很不爽。
魏延自己的年紀也是一個夾心餅。
和老五虎上將相比,魏延要年輕很多,但與諸葛亮啟用的這批年輕人相比,他卻又年長許多歲。
魏延的心氣太高,他認為自己應該在北伐戰略中擁有該有的價值地位。
但諸葛亮卻一直把魏延當做一個救火隊員在使用。
所以,魏延這許多年,過得異常憋屈。
而魏延又是一個性格粗魯的老軍閥做派,屬於那種沒理占三分得理不饒人的性子,他不敢對諸葛亮說什麽,但卻選擇了楊儀做對手,多次和楊儀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而諸葛亮因為必須要依仗魏延的勇猛,也因為感覺到魏延的憋屈,所以,一直也就寬容大度地容忍了魏延的小暴脾氣。
諸葛亮選擇楊儀“托孤”,讓楊儀帶領大軍迴轉漢中,作為諸葛亮身邊最親近最信任的人,蔣琬和費禕未嚐不理解諸葛亮最後要將魏延“逼反”的安排。
說白了,諸葛亮在臨死前向“益州幫”土著勢力妥協了。
魏延不死,“荊州幫”的勢力依然會團聚在他身邊,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依然可以與“益州幫”抗衡,這對於蜀漢帝國的未來來說,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後諸葛亮時代,皇帝會收相權,不會再出現“相權大於皇權”的現象。那麽,幫派鬥爭,也就失去了諸葛亮這樣的強權人物的壓製,最後,火拚之下,不知道蜀漢帝國是否還能經受得起這樣的折騰。
而如果魏延“死”了呢?
魏延死了,事情就簡單得多了。荊州幫失去了最後一位大佬,蔣琬費禕他們屬於文人,幫派鬥爭的氛圍會減弱很多,“益州幫”再度崛起,就讓蜀漢帝國成為益州人的帝國,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北伐,是劉備諸葛亮這一代人的政治執念,但卻不是下一代執政者的政治桎梏,他們可以北伐,也可以不北伐。
所以,魏延的造反,說到底是被蜀漢帝國的政治局麵給“逼反”的,他不得不“反”。而“反”了的下場,就是“死”。
對於後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帝國來說,“死魏延”遠比“活魏延”有價值。
若一人死,而能換來政通人和,那麽,這個人也就死得其所了。
“是嗎?”蔣琬有些迷惘了,“真的如此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