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我老了老了,卻要受你這癟犢子的氣,你爹也不敢給老子戴綠帽子!


    怎麽了,這是讓你小子蹬鼻子上臉了!


    給你臉了!


    你爹當年一個破落戶,是我老劉第一個公開為他站台,才坐實了他“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否則,鬼才信你這個劉家的血脈正統!


    現在好了,你家坐上了皇帝位,反手就給我老劉一個綠帽子!


    覺得自己受到莫大侮辱,但劉琰也不敢公開去和皇帝辯一個子醜寅卯來。


    但是,這口窩囊氣,劉琰卻絕對不打算自己就吞下去了事。


    老子拿皇帝小兒是沒轍,但你胡氏算什麽東西!隻不過是老子的一件隨時可以丟棄的換洗衣服而已!


    你咋不上天呢?


    人要臉,樹要皮,這老劉琰打算豁出去,給皇帝劉禪一個難堪。


    既然你敢給老子戴綠帽,老子就敢戴著綠帽子逛大街!


    看最後,到底是誰丟了誰的臉麵!


    劉琰的小暴脾氣上來了,拉都拉不住。


    於是,劉琰對胡氏施以私刑,還讓手下兵卒以鞋子掌摑胡氏臉麵,甚至,他還讓500士卒排成隊,輪番向胡氏身上吐口水。


    他並沒有殺死胡氏。


    而是在極盡侮辱之後,將其逐出家門。


    “去吧,找你相好的去吧,老子倒是要看那小子是否有膽量將你接進宮去!若他真有這個膽量,老子給你送嫁妝,親自到場喝你的喜酒!”


    這劉琰在處置胡氏的過程中,因為心情實在激憤難當,就說了很多過頭的話。


    誰知那胡氏卻也不是善茬子,直接跑到禦史台告發劉琰,揭發其在家中諸多不臣言論……


    想到劉琰,楊儀就覺得好笑,“你本來就是吉祥物,卻不好好做你的本職工作,竟然因為一些流言蜚語,就想要上天,這不是作死之道是什麽?”


    果然,劉琰被處以極刑。


    殺死劉琰的罪名並不是他侮辱皇帝,而是他動用國家公器(軍隊)去私刑一個女人。


    劉琰棄市事件,其實質不是他的妻子與後主是不是有染,而是他結結實實地將皇帝陛下的臉麵放在地上摩擦。


    這讓皇家的顏麵何存!


    蜀漢帝國的正統性本來就被很多人懷疑,現在倒好,你這個最堅定的鐵杆兒忠臣,卻公然將皇帝搞成了淫賊一般,人民會如何看待蜀漢帝國?


    在這個時代,這不就是作死的節奏嘛。


    其實,劉琰和皇帝劉禪等人在這件事情上,都被人下了“蠱”,中了別人的陰謀算計。


    隻不過是在多年以後,整個事情才暴露出來,而當事人之一的劉琰,卻早已經因此而被殺,皇帝劉禪也因此而聲名狼藉,淪為民間的一個笑柄。


    也因此,大臣家眷入宮賀新春的舊例自此作廢。


    想到劉琰,楊儀就不由得一陣唏噓——如此清閑自在的一個侯爺啊,竟然落下如此不堪的下場,說沒就沒了,著實讓人感慨。


    按照原來上朝的排隊規矩,王爺在前,王爺之後有三公,然後是侯爺,再之後,才是丞相府的一把手,六部緊隨其後,接著,就是丞相府的重臣們。


    再然後,是各部官員。


    蜀漢的王爺就兩位,但自從今上皇帝劉禪登基十多年以來,這兩位王爺從來也沒有上過朝,因為劉禪信奉一個傳說:皇不見王。


    今天,在排隊的順序上,不僅僅是楊儀犯難,其他排在前麵的人,都有點犯難了,不知道該怎麽排列才好。


    因為原來總是排在第一的司徒都鄉侯劉琰沒了,排第二的丞相諸葛亮也沒了。


    過去,排在最前麵的都有固定人選,後麵的,位置秩序亂一點,其實也無所謂的,但今天,現在,卻有所謂了。


    因為今天的大朝會,是後諸葛亮時代的第一次大朝會,是皇帝劉禪親政的第一次朝會。


    再說得明確些,本次朝會,其實就是蜀漢帝國新時代的排座次大會!


    所以,排序,就顯得異常重要,且意味深遠。


    楊儀心裏,本以為大長秋李公公親自出麵,會親自主持,給大家排一個先後順序,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暗示也好,讓大家心裏有所準備。


    但是,很遺憾,李公公像是看也沒有看大家,更沒有特別重視他楊儀的架勢。


    這就有點意思了。


    “莫非,欲擒故縱?咱家陛下什麽時候愛上這個調調的?”


    楊儀本來心裏就有事,再加上又存了爭先的心思,所以,最猶豫矛盾的就是他。


    蔣琬本就是一個遇事不爭的人。


    而費禕更是如此,一生低調,從來就沒有高調的時候。


    他們心裏怎麽想的,楊儀不知道,但楊儀卻在心裏想,這二人該讓一讓他楊儀才是,因為,他楊儀手裏托著的,可是蜀漢帝國丞相的印信!


    還好,李公公仿佛終於想起來什麽事情似的,姍姍來到楊儀麵前,示意他站在第一個位置。


    楊儀心下大喜,對李公公拋灑了一個笑臉,但是,李公公卻依然像是根本就沒有正眼看他一眼。


    他沒有看楊儀,但他也沒有看別人啊。


    接下來是蔣琬,費禕,李福……


    諸位大臣站班落定,氣氛異常嚴肅,甚至顯得有點……壓抑。


    還是那句話,這是後諸葛亮時代的第一次大朝會!


    隨著太監一聲接一聲的“皇帝陛下駕到——”的聲音漸次傳來,氣氛莊嚴肅穆來到頂點。


    所有人的心,都已經跳到嗓子眼了。


    等皇帝劉禪在龍椅上坐定,大家站得近些的就發現,陛下的眼睛也紅腫得厲害。


    大朝第一件事情,誰也不會和楊儀爭,因為他必須第一時間將前丞相諸葛亮的印信上繳給朝廷。


    第二件事情,依然是楊儀的,他向皇帝陛下匯報,前線數萬大軍安然返迴漢中,無恙。期間,並無任何差錯。


    第三件事情,還是楊儀的,他向皇帝陛下匯報,征西大將軍南鄭侯魏延謀反,被誅,首級已經帶迴。


    這些,都需要他作為當事第一人親自匯報的,雖然,這些事情,早已經是所有大臣們都知道的事情。


    印信被收迴後,放置在龍書案上。


    第一件事情匯報完畢,皇帝陛下隻說了一句話:“楊長史辛苦了。”


    第二件事情匯報完畢,皇帝陛下還是那句話:“楊長史辛苦了。”


    第三件事情匯報完畢,皇帝陛下依然是那句話:“楊長史辛苦了。”


    接下來,第四件事情,照樣是楊儀的。


    楊儀上奏:“魏延謀反,其罪不赦,當夷三族,還請陛下立即下旨。”


    皇帝劉禪一陣沉吟,尚未發話,益州從事李邈當即出班奏事:“陛下,臣益州從事李邈上奏——魏賊一貫居功自傲,藐視同僚,丞相剛剛故去,屍骨未寒,魏賊便舉兵造反,其罪當夷三族,以儆效尤!”


    蜀漢勸學從事譙周當即也出班奏道:“臣附議。”


    先前出班奏事的李邈,出身蜀中豪族李氏,兄弟三人被稱為李氏三龍,而李邈卻是其中最為桀驁不馴者,什麽事情都愛出頭,且經常因為嘴巴惹事。


    當時劉備入川之時,剛剛拿下益州,自領益州牧,元旦酒會上,李邈借著喝了二兩酒之際,大庭廣眾之下,直接對劉備說:“益州牧(劉璋)本來想請同為漢室宗親的您來幫忙禦敵,最後可倒好,敵人沒有來,您卻反客為主,成為這裏的主人。我個人覺得您這樣做很不地道!”


    劉備差點被他氣哭了,“給你丫臉了!”


    當即毫不客氣地反唇相譏道:“你覺得我不地道,你可以幫他打我啊,為什麽還要投降我?”


    李邈當即就迴懟了一句:“我不是不想幫他,隻是我能力有限罷了。”


    這意思就是,假如我能力足夠,我肯定幫他幹死你!


    劉備當時就想將這廝殺了,以儆效尤,但一則有諸葛亮求情,二則李家是蜀中豪門,兄弟幾人聲名顯赫,自己這才剛剛入蜀,便殺大族子弟,不合適,故而,不得不饒了他。


    此次站出來的譙周,與李邈相比,雖然家族勢力小了些,但就本人的影響力而言,卻高出李邈許多許多。


    “好了,蜀中孔子都耐不住寂寞了,這下子,就有得好戲看嘍……”


    譙周為蜀中文化大家,號為第一,被時人稱之為“蜀中孔子”。


    並且,這譙周還是當世著名的史學家。


    後世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的作者陳壽,就是他的學生之一。


    譙周頗愛研究天文曆法,在天象學說這一塊,亦堪稱三國第一人。


    總之,這是一個在蜀中在外地都有著諸多“第一”頭銜兒的大牛!


    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消息傳來成都,譙周當時正好在家,聽聞這個消息後,也不申報,隨即前往北地奔喪。


    時有後主詔書禁止大臣前往奔喪,但因為譙周行動迅速,得以提前離開成都,到達前線。


    譙周是蜀中大臣前往北地奔喪第一人。


    也是唯一人。


    這是譙周率直的一麵。


    但譙周卻也是益州土著勢力的帶頭人之一。


    甚至,用“教父”“先知”這樣的詞來形容其在益州土著們中的作用和影響力,都不算過分。


    在楊儀的邏輯認知裏,李邈是蜀中李家的代表人,譙周更是益州勢力裏超越李嚴之上的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這二人的出頭,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我楊儀的支持,這是否就代表了益州土著們的態度呢?是否擺明了從今以後,益州幫會站我楊儀的台?”


    不管他會不會,此時楊儀的心裏有點得意,但也有些惴惴不安。


    他不相信自己竟然有如此好運。


    但從另外一方麵來說,益州幫不站他楊儀的台,就意味著會拆他楊儀的台。


    那麽,在此大勢之下,他們有誰可以站出來與自己打擂台?


    李嚴麽?


    若真要論資曆,論能力,李嚴,還真的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想到這些,楊儀的心裏不免有點毛躁了。


    還有,陛下那裏,會是什麽態度?


    他太了解當今的皇帝陛下的性子了——寬厚仁慈,但卻懦弱,耳根子軟。


    自己和李邈譙周三人的聯袂上奏,頗有點逼宮的架勢了,按照楊儀對陛下劉禪的了解——他不同意,也得同意!


    但相比諸葛亮當初的義正言辭也好,盛氣淩人也罷,反正,楊儀的內心,的的確確還是有點氣餒。


    當初諸葛丞相執政之時,無論大小事情,對皇帝陛下奏報,其實隻是相當於“知會”一下而已,哪裏用得著自己這樣的,一下子就上來三個大佬級別的人,給陛下做思想工作順便為他打氣的?


    譙周之後,再無奏報的聲音發出。


    朝堂之上,除了大臣們的粗壯的唿吸聲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任何一點聲響發出。


    楊儀很奇怪。


    其他人怎麽都無動於衷了呢?


    他們怎麽能無動於衷了呢?


    蔣琬,費禕,董允、李福……他們怎麽能做到如此淡定無動於衷?


    莫非自己做錯了什麽?


    莫非反賊魏延不該殺麽?


    莫非謀國罪人不該夷三族麽?


    要知道,魏延謀反,證據確鑿,人證物證都在啊。馬岱馬守義那廝親手斬殺的,還能有錯麽?


    人頭,不是都已經帶迴來了嗎?


    朝堂的氛圍,已經不能用“莊嚴肅穆”這個詞來形容了,而是沉悶、壓抑。


    對於楊儀而言,卻並非如此,他覺得,這氛圍,是……詭異。


    詭異得一塌糊塗!


    三人站在議殿中央,一時也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更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麽辦了。


    皇帝陛下一向都是順水推舟的柔弱性子,今天,這是怎麽了?


    許久之後,才聽見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劉禪沉聲道:“諸位愛卿,相父靈柩已到成都,還是先把相父的後事料理清楚了,再言其他。”


    值守太監一嗓子:“散朝——”將眾人解放了出來。


    於是,一係列與治喪有關的旨意便陸陸續續頒布下來——


    朝廷組成最高級別的諸葛亮治喪委員會,蔣琬任諸葛亮治喪首席負責人,費禕次之,予以協助,其他官員,任其調度。


    邊關將士俱戴孝。


    民間禁止婚慶事宜,為期一月……


    然後,散朝。


    蜀漢帝國後諸葛亮時代的第一次大朝會,就如此……結束了。


    諸多人物意料之中的、計劃之中的、預謀之中的……分利大會,在皇帝劉禪的一句中中,徹底流產,化於無形。


    風起,雨落。


    這是深秋初冬時節的成都的第一場雨。


    乍寒。


    還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星落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倔強的紐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倔強的紐扣並收藏星落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