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魏不恨諸葛孔明。”
“一點也不恨。”
“真的,騙你是狗!”
這樣說,恐怕很多人都不相信,若沈騰不是身臨其境,他也不會相信,覺得這是老魏在矯情做作。
但現在,他就坐在魏延身旁,所以,他選擇了相信。
諸葛亮是一個政治人物。很純粹的政治人物。
魏延也是。
在朝堂上,諸葛亮可以犧牲任何人,隻要是為的國家利益。
在戰場上,為了大局,魏延也會有選擇地犧牲掉一部分手足的性命,以換取全局的勝利。
所以,今天,為了大局著想,諸葛亮毅然犧牲掉魏延,以換取蜀漢的穩定。
這道理,不是一樣的麽?
諸葛亮是個強權人物,他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自信。
所以,他活著的時候,小的矛盾如魏延和楊儀糾紛,他壓得住。大的矛盾,如荊州幫和益州幫,他同樣壓得住。
甚至可以說,有的時候,有些矛盾,本就是在他的刻意操縱下而發生的。
盡管這樣說,對偉大英明如斯的諸葛丞相是一種侮辱,但,那的的確確就是實情。
而他,要死了。
接下來,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誰壓得住?
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孔明之後,再無諸葛。
皇帝劉禪更不可能允許再出現一個諸葛亮這樣的一個強權人物!
相權大於皇權的時代,永遠不會再迴來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蜀漢帝國內部最大的矛盾——益州幫和荊州幫之爭——怎麽辦?
諸葛亮唯一能做的,就是犧牲掉荊州幫最後一個大佬,將荊州幫的勢力打壓下去,將蜀漢帝國讓給益州幫。
——本地化,才能換得蜀漢帝國更加持久的未來。
“丞相如此,既是無奈之舉,卻也是聰明之舉。”魏延道,“一旦益州幫占據朝堂大勢,則他們勢必為自己的福祉負責,至少能保證蜀漢依然還是劉家的蜀漢,隻是大臣們換了一撥人而已。”
“這就是政治。”
“對呀,這就是特喵地狗血政治!”
諸葛亮主動將荊州幫打散打殘,犧牲掉荊州幫的旗幟人物魏延,向益州幫示弱,甚至可以說是向益州幫投降,但由此而獲得一個穩定發展的蜀漢帝國,為什麽不可以!
所以,當魏延將所有事情都想通了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恨諸葛亮。
相反地,他甚至更加欽佩這個將自己“出賣”並“犧牲”了的家夥——足夠偉大足夠英明。
“我為什麽不早點戰死在沙場呢?我該早點死的啊。”魏延喃喃自語。
“嗬嗬嗬嗬……哈哈哈哈……嗚嗚嗚嗚……”
魏延不由得笑起來,一開始是小聲的“嗬嗬”,然後是大聲的“哈哈”,笑到後來,淚流滿麵,不可遏製。
笑聲蒼涼,悲憤,無奈,卻又帶著深深的寂寞。
一群鳥雀被驚擾得四處亂飛,幾個黑點漸行漸遠,消失在視野的盡頭。
衛士們都站得很遠,看著須發皆白的老將軍坐在那裏沉默,悲傷,大笑,狂歌當哭,卻誰也不敢上前。
最近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處處都透露著蹊蹺。
丞相病逝,楊儀得權,老將軍帶著部下星夜趕路,期間還燒毀了部分棧道,好像要去找誰的麻煩似的。
然後,卻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麽變故,老將軍拋下大部隊,隻帶了這千餘親隨兵卒,丟掉一切旗幟標識物,繞過成都,匆匆向南狂奔不止。
而這一係列的變故,卻都起源於半途遇見這個奇奇怪怪的年輕人。
據說,那年輕人還襲擊綁架過咱老將軍咧。
許久,沈騰終於把自己的胯下事務“料理”清楚了,經過仔細檢查,胯下除了磨破了一些皮肉外,該有的零部件一個不少,功能也都還算正常。
“這就好!”
沈騰去軍需官處要了一囊酒,一扭一拐地向老魏的地方走。
皮囊搖搖晃晃的,人也歪歪倒倒的,這副場景很有些喜感。所以,有些人笑了,也有些人覺得很好笑,卻又不敢笑。
護衛們欲言又止,但最終還是沒有說什麽。
沈騰來到魏延身旁,卻聽見魏延正喃喃自語地說著:“老子不服……老子不服……憑什麽……”
沈騰嘴巴一撇,譏諷地道:“你老魏也是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了,土都埋到嗓子眼兒了,還說這樣的話,一大把年紀活到狗身上去了。”
說著,他將酒囊遞了過去,還不忘記揶揄一句:“我都替狗不值呢。”
魏延一把奪過皮囊,狠狠灌了一口,伸手抹了一把胡須上的酒水,再次惡狠狠地灌了一口,嗓子處發出“咕咚”聲響。
然後,他將皮囊轉手遞還給沈騰,抬手示意他也喝一口。
沈騰卻鄙夷地“耶——”了一聲,道:“惡心,你的口水鼻涕都進去了,好意思害我?”
說著,從腰裏掏出另外一個小皮囊,小口小口地喝起來。
“楊儀,嗬嗬嗬……”魏延笑起來,“楊儀啊,楊威公,你老小子和我老魏不對付,卻不也一樣被丞相拋棄了?”
沈騰也不由得笑了起來。
後世,每次看《三國演義》《三國誌》裏,死諸葛“算死”活魏延的橋段時,沈騰都對諸葛亮的計謀很是不屑。、
魏延和楊儀的個人糾紛,卻被偉大睿智英明的諸葛孔明拿來做了一篇好大的文章,成功地將老將軍魏延“算死”了,還將魏延的三族夷滅。
而楊儀呢,等他迴到成都,才發現,自己這個臨時領導卻是臨時工一枚,政治利益早就被人家諸葛亮安排好了,接下來的蜀漢將正式進入蔣琬、費禕時代,與他楊儀毫無關係!
更因為楊儀逼反殺害了荊州幫最後一個大佬——軍中第一人魏延——他幾乎成了軍中所有人的死敵,荊州幫上下更是將殺死楊儀當做第一件大事情做。想要扒皮抽筋吃他肉喝他血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楊儀的下場也很不妙,
這是後話,但作為一個聰明的大傻瓜,魏延自然早已經想明白了這些個彎彎繞繞的事情。
也就是說,明麵上,諸葛亮拋棄了魏延,私下裏,諸葛亮將楊儀,也拋棄了。
魏延不服的是為什麽是我魏延!
你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來算計我魏延,剝奪我的兵權也好,讓我歸隱也罷,憑什麽要逼著我造反,將我霍霍成世人所不齒的賣國賊!
造反,是要夷滅三族的!
乖乖,想想自己家五朵金花一樣的姑娘,想想自己家善良仁厚懦弱的兒子魏小六,我魏家哪一點對不起蜀漢了?
憑什麽是我!
他可以理解,可以不恨,但不可以不忿,不可以不怒。
出奇地憤怒!
二人再也無言,默默地看著西邊天幕處,餘輝無力拋撒,漸漸消退。
天色晦暗。
山林間,有鳥雀歸巢。
他們,它們,都在享受一天中最後的時光。
慈寧宮內,劉禪終於看完了魏延和馬岱的密信,也明白了這二人的苦心。
“這,不挺好的麽?”
“嗯,還請陛下親自拿個主意。”
“拿主意?拿什麽主意?還能拿什麽主意?”劉禪不禁感覺有些好笑。
“算死他魏延的是相父大人,出假死主意的是他馬岱,私自前往南中平亂的是他魏延,我這個皇帝一切都蒙在鼓裏,母後您讓我拿什麽主意?”
想想,劉禪都覺得有些好笑了。
這一出一出的,莫不是在唱戲?鬧著玩兒的?過家家的?
但這出戲,劉禪很喜歡——因為,後麵這兩個唱戲的家夥,徹底將英明神武睿智無雙的諸葛丞相給“算計”了。
——就憑著一條,劉禪就不由得從心底裏感覺開心。
“陛下,你看這個事情——?”
“母後,朕已經知道了,這個事情,就按照他們的計劃去辦吧。”劉禪說著,站起身來,給吳太後行了一禮,道:“母後,朕還有些事情要安排一下,您也要節哀,相父的靈柩也就這兩天要到成都了。”
一邊向外麵走去,他一邊輕聲說道:“相父啊,也不知道您是怎麽想的……”
出了慈寧宮,劉禪卻沒有直接去大殿,而是轉彎去了自己休憩的地方,對身邊的貼身太監道:“去,把李公公叫來——”
不大一會兒,李公公就來到身邊。太監宮女們看到李公公來到皇帝身邊,都自覺地躲到遠遠的地方,連看一眼,也不敢。
李公公跪下給劉禪行禮,劉禪問道:“征西大將軍都走到哪裏了?”
“啟稟皇上,征西大將軍今日晚間該到閬中,以老奴合計,他們該在當年車騎將軍的閬中營寨裏歇息,距離成都,也就不遠了。”
“一支如此隊伍,一人雙馬,銜枚疾進,就這麽暢通無阻?那中軍是幹什麽吃的?”
“啟稟皇上,向寵將軍的中軍已經盯了上去。但因為一時情況不明,該是尚未發生衝突。”
劉禪終於笑了。
這是許多天以來,他第一次笑。
在這裏,他可以肆無忌憚地開心。
蜀漢的軍隊建設在前期和後期建製有所不同。
先主稱漢中王時期,軍隊分為五軍,關羽、黃忠、馬超、張飛分別擔任前、後、左、右將軍,趙雲領中軍,拱衛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統領所有軍政,受漢中王直接轄製。
而這,也就是後來《三國演義》中所謂的五虎上將的來曆。如果真要這麽稱唿他們,也是沒有問題的,雖然實際上,官方當初沒有這種說法。
先主稱帝後,諸葛亮任丞相錄尚書事,輔佐劉備總理軍政事務。國家的軍隊,也分中軍、外軍,而外軍依然如故設置,隻不過前後左右將軍稱唿改變了,由各種名號的將軍統領。
其中,以驃騎、車騎、衛將軍的地位最高,監軍、護軍、領軍和都護次之,另設一些雜號將軍,用來獎勵軍功,界定官階。有的統兵,有的隻是官階並不統兵。
中軍都護府,由皇帝直接管轄,屬於後世衛戍部隊的性質。我們熟知的白毦軍,就隸屬於中軍都護府,戰時由皇帝派出,協助邊軍作戰,也用作皇帝本人的親兵護衛。
這是皇帝手裏的一股力量,一向由皇帝最為親近的人任中軍都護將軍。
趙雲之後,此時中軍護軍將軍為向寵,為人低調務實,從不喜出頭露麵,一切以皇帝的號令行事,受到中軍上下一致擁護,就連諸葛亮丞相生前也對其多有美言。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這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原文,對向寵的溢美之詞,尤其為多。
蜀漢時期,朝廷並不像後世的明朝那樣,設有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機構,作為皇帝本人親自掌握的監察百官的特務機構。
劉備入蜀之初,就確定了法治治國的路線,製訂《蜀科》,法治麵前,人人平等,很有點法家的意味。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自然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問題也在這裏,皇帝本人對於百官的掌握,就沒有多少力度,一切都是靠官員的自覺和法令的約束。官員們私下的一些行為,哪怕是一些小動作,皇帝基本是難以知曉的。
劉禪本人更是一個相對懶散的人,前期有父親在,後期有相父在,他做好自己的本色演出就好了。這個所謂的本色,說穿了,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他提出的要求:一切按照我和先帝的安排來,別瞎折騰。
相父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信報不斷傳迴成都,劉禪對此也不是沒有一點點準備。
生而為人,便有生老病死,這是誰也難以避免的事情,睿智如神且近乎妖的諸葛亮,也同樣不能例外。
劉禪所謂的“做準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是必須讓相父指定好後麵的接班人,其二,就是加強對中軍的掌控,保證成都的權力平穩過渡。
北方前線的戰事不利,中軍護軍將軍向寵自然也都是知道的。
北方前線下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衣甲為蜀漢北軍裝扮,但無一旗幟標識,更無任何招唿,一人雙馬,匆匆忙忙自北方漢中郡方向直直奔向南方,自然在他們一進入成都府地界,就被中軍的探哨所知悉,隻是這彪人馬的速度太快,中軍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反應,他們已經到了閬中,這速度,如同救火一般。
向寵手裏拿著這信報,大惑不解,陷入長久的沉思中。
按照職能分工來說,隻要人家不是沒打招唿沒有詔令直奔他成都,中軍完全可以不管不顧。但值此風雨飄搖之際,自己這個中領軍,就真的可以做到置若罔聞?
這,當然不是向寵的風格。
綜合各種信息,向寵依然對這支軍隊的行為迷惑不解——
“速度之快,幾乎全所未有。這是幹什麽去?”
“一人雙馬,這配置在蜀漢軍隊裏,獨一無二!”
“秋毫無犯,隻吃幹糧,這是標準的急行軍。”
“不報備,這更是聞所未聞!”
“執行特殊任務?”
向寵手裏拿著一疊子信報,皺著眉頭,十分疑惑。
他對探哨道:“馬上將此信報分做兩份,一份報給宮裏的李公公,請李公公上報給皇上,不可自誤!一份速速報給丞相府長史蔣大人和費大人知道!”
其實各軍中,也隻有中軍的信報會直接報給皇帝。大長秋李公公的另外一個身份,便是中軍信報的宮中傳遞人。
就在這時候,營帳外有人來報:“啟稟將軍,李公公駕到!”
向寵連忙起身,準備前往迎接,帷幕掀開處,李公公的那一張幹癟的老臉已經出現在營帳之中。
向寵連忙向李公公行禮,道:“不知李公公駕到,有失遠迎,還請恕罪!”
李公公卻急急地道:“向將軍就不要說這客氣話了,咱家是來替皇帝宣口諭的。”說著,李公公向左右一看。向寵會意,既然是皇帝的口諭,當然屬於非常機密,他連忙揮手,示意帳中的侍衛們都出去。
李公公道:“皇帝口諭——著中軍領軍將軍向寵,立即安排2000匹戰馬及軍糧若幹,交於李公公處理。”
向寵莫名其妙地聽完皇帝口諭,心下疑惑更深了。
但向寵為人一向沉穩,不該問的絕對不會問,不該知道的,絕對不主動打聽。他當即升帳下令,立即派出1000人,一人雙馬,攜帶軍糧若幹,交給李公公,並且慎重交代副將王申,此去隻要裝作啞巴就好,完全聽從李公公的指令行事。
向寵自己才不會去咧。
既然李公公沒有對他說明,他也就裝作啞巴好了。
他心裏雖然疑惑多多,但有一點他是知道的,這隻人馬的任何信息,都不是他這個中領軍將軍該知道的。否則,李公公不該給他傳來這樣一個前無頭後無尾皇帝口諭。
“成都,要變天了哦……”向寵望著隊伍遠去的背影,喃喃自語。
“一點也不恨。”
“真的,騙你是狗!”
這樣說,恐怕很多人都不相信,若沈騰不是身臨其境,他也不會相信,覺得這是老魏在矯情做作。
但現在,他就坐在魏延身旁,所以,他選擇了相信。
諸葛亮是一個政治人物。很純粹的政治人物。
魏延也是。
在朝堂上,諸葛亮可以犧牲任何人,隻要是為的國家利益。
在戰場上,為了大局,魏延也會有選擇地犧牲掉一部分手足的性命,以換取全局的勝利。
所以,今天,為了大局著想,諸葛亮毅然犧牲掉魏延,以換取蜀漢的穩定。
這道理,不是一樣的麽?
諸葛亮是個強權人物,他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自信。
所以,他活著的時候,小的矛盾如魏延和楊儀糾紛,他壓得住。大的矛盾,如荊州幫和益州幫,他同樣壓得住。
甚至可以說,有的時候,有些矛盾,本就是在他的刻意操縱下而發生的。
盡管這樣說,對偉大英明如斯的諸葛丞相是一種侮辱,但,那的的確確就是實情。
而他,要死了。
接下來,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誰壓得住?
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孔明之後,再無諸葛。
皇帝劉禪更不可能允許再出現一個諸葛亮這樣的一個強權人物!
相權大於皇權的時代,永遠不會再迴來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蜀漢帝國內部最大的矛盾——益州幫和荊州幫之爭——怎麽辦?
諸葛亮唯一能做的,就是犧牲掉荊州幫最後一個大佬,將荊州幫的勢力打壓下去,將蜀漢帝國讓給益州幫。
——本地化,才能換得蜀漢帝國更加持久的未來。
“丞相如此,既是無奈之舉,卻也是聰明之舉。”魏延道,“一旦益州幫占據朝堂大勢,則他們勢必為自己的福祉負責,至少能保證蜀漢依然還是劉家的蜀漢,隻是大臣們換了一撥人而已。”
“這就是政治。”
“對呀,這就是特喵地狗血政治!”
諸葛亮主動將荊州幫打散打殘,犧牲掉荊州幫的旗幟人物魏延,向益州幫示弱,甚至可以說是向益州幫投降,但由此而獲得一個穩定發展的蜀漢帝國,為什麽不可以!
所以,當魏延將所有事情都想通了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恨諸葛亮。
相反地,他甚至更加欽佩這個將自己“出賣”並“犧牲”了的家夥——足夠偉大足夠英明。
“我為什麽不早點戰死在沙場呢?我該早點死的啊。”魏延喃喃自語。
“嗬嗬嗬嗬……哈哈哈哈……嗚嗚嗚嗚……”
魏延不由得笑起來,一開始是小聲的“嗬嗬”,然後是大聲的“哈哈”,笑到後來,淚流滿麵,不可遏製。
笑聲蒼涼,悲憤,無奈,卻又帶著深深的寂寞。
一群鳥雀被驚擾得四處亂飛,幾個黑點漸行漸遠,消失在視野的盡頭。
衛士們都站得很遠,看著須發皆白的老將軍坐在那裏沉默,悲傷,大笑,狂歌當哭,卻誰也不敢上前。
最近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處處都透露著蹊蹺。
丞相病逝,楊儀得權,老將軍帶著部下星夜趕路,期間還燒毀了部分棧道,好像要去找誰的麻煩似的。
然後,卻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麽變故,老將軍拋下大部隊,隻帶了這千餘親隨兵卒,丟掉一切旗幟標識物,繞過成都,匆匆向南狂奔不止。
而這一係列的變故,卻都起源於半途遇見這個奇奇怪怪的年輕人。
據說,那年輕人還襲擊綁架過咱老將軍咧。
許久,沈騰終於把自己的胯下事務“料理”清楚了,經過仔細檢查,胯下除了磨破了一些皮肉外,該有的零部件一個不少,功能也都還算正常。
“這就好!”
沈騰去軍需官處要了一囊酒,一扭一拐地向老魏的地方走。
皮囊搖搖晃晃的,人也歪歪倒倒的,這副場景很有些喜感。所以,有些人笑了,也有些人覺得很好笑,卻又不敢笑。
護衛們欲言又止,但最終還是沒有說什麽。
沈騰來到魏延身旁,卻聽見魏延正喃喃自語地說著:“老子不服……老子不服……憑什麽……”
沈騰嘴巴一撇,譏諷地道:“你老魏也是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了,土都埋到嗓子眼兒了,還說這樣的話,一大把年紀活到狗身上去了。”
說著,他將酒囊遞了過去,還不忘記揶揄一句:“我都替狗不值呢。”
魏延一把奪過皮囊,狠狠灌了一口,伸手抹了一把胡須上的酒水,再次惡狠狠地灌了一口,嗓子處發出“咕咚”聲響。
然後,他將皮囊轉手遞還給沈騰,抬手示意他也喝一口。
沈騰卻鄙夷地“耶——”了一聲,道:“惡心,你的口水鼻涕都進去了,好意思害我?”
說著,從腰裏掏出另外一個小皮囊,小口小口地喝起來。
“楊儀,嗬嗬嗬……”魏延笑起來,“楊儀啊,楊威公,你老小子和我老魏不對付,卻不也一樣被丞相拋棄了?”
沈騰也不由得笑了起來。
後世,每次看《三國演義》《三國誌》裏,死諸葛“算死”活魏延的橋段時,沈騰都對諸葛亮的計謀很是不屑。、
魏延和楊儀的個人糾紛,卻被偉大睿智英明的諸葛孔明拿來做了一篇好大的文章,成功地將老將軍魏延“算死”了,還將魏延的三族夷滅。
而楊儀呢,等他迴到成都,才發現,自己這個臨時領導卻是臨時工一枚,政治利益早就被人家諸葛亮安排好了,接下來的蜀漢將正式進入蔣琬、費禕時代,與他楊儀毫無關係!
更因為楊儀逼反殺害了荊州幫最後一個大佬——軍中第一人魏延——他幾乎成了軍中所有人的死敵,荊州幫上下更是將殺死楊儀當做第一件大事情做。想要扒皮抽筋吃他肉喝他血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楊儀的下場也很不妙,
這是後話,但作為一個聰明的大傻瓜,魏延自然早已經想明白了這些個彎彎繞繞的事情。
也就是說,明麵上,諸葛亮拋棄了魏延,私下裏,諸葛亮將楊儀,也拋棄了。
魏延不服的是為什麽是我魏延!
你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來算計我魏延,剝奪我的兵權也好,讓我歸隱也罷,憑什麽要逼著我造反,將我霍霍成世人所不齒的賣國賊!
造反,是要夷滅三族的!
乖乖,想想自己家五朵金花一樣的姑娘,想想自己家善良仁厚懦弱的兒子魏小六,我魏家哪一點對不起蜀漢了?
憑什麽是我!
他可以理解,可以不恨,但不可以不忿,不可以不怒。
出奇地憤怒!
二人再也無言,默默地看著西邊天幕處,餘輝無力拋撒,漸漸消退。
天色晦暗。
山林間,有鳥雀歸巢。
他們,它們,都在享受一天中最後的時光。
慈寧宮內,劉禪終於看完了魏延和馬岱的密信,也明白了這二人的苦心。
“這,不挺好的麽?”
“嗯,還請陛下親自拿個主意。”
“拿主意?拿什麽主意?還能拿什麽主意?”劉禪不禁感覺有些好笑。
“算死他魏延的是相父大人,出假死主意的是他馬岱,私自前往南中平亂的是他魏延,我這個皇帝一切都蒙在鼓裏,母後您讓我拿什麽主意?”
想想,劉禪都覺得有些好笑了。
這一出一出的,莫不是在唱戲?鬧著玩兒的?過家家的?
但這出戲,劉禪很喜歡——因為,後麵這兩個唱戲的家夥,徹底將英明神武睿智無雙的諸葛丞相給“算計”了。
——就憑著一條,劉禪就不由得從心底裏感覺開心。
“陛下,你看這個事情——?”
“母後,朕已經知道了,這個事情,就按照他們的計劃去辦吧。”劉禪說著,站起身來,給吳太後行了一禮,道:“母後,朕還有些事情要安排一下,您也要節哀,相父的靈柩也就這兩天要到成都了。”
一邊向外麵走去,他一邊輕聲說道:“相父啊,也不知道您是怎麽想的……”
出了慈寧宮,劉禪卻沒有直接去大殿,而是轉彎去了自己休憩的地方,對身邊的貼身太監道:“去,把李公公叫來——”
不大一會兒,李公公就來到身邊。太監宮女們看到李公公來到皇帝身邊,都自覺地躲到遠遠的地方,連看一眼,也不敢。
李公公跪下給劉禪行禮,劉禪問道:“征西大將軍都走到哪裏了?”
“啟稟皇上,征西大將軍今日晚間該到閬中,以老奴合計,他們該在當年車騎將軍的閬中營寨裏歇息,距離成都,也就不遠了。”
“一支如此隊伍,一人雙馬,銜枚疾進,就這麽暢通無阻?那中軍是幹什麽吃的?”
“啟稟皇上,向寵將軍的中軍已經盯了上去。但因為一時情況不明,該是尚未發生衝突。”
劉禪終於笑了。
這是許多天以來,他第一次笑。
在這裏,他可以肆無忌憚地開心。
蜀漢的軍隊建設在前期和後期建製有所不同。
先主稱漢中王時期,軍隊分為五軍,關羽、黃忠、馬超、張飛分別擔任前、後、左、右將軍,趙雲領中軍,拱衛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統領所有軍政,受漢中王直接轄製。
而這,也就是後來《三國演義》中所謂的五虎上將的來曆。如果真要這麽稱唿他們,也是沒有問題的,雖然實際上,官方當初沒有這種說法。
先主稱帝後,諸葛亮任丞相錄尚書事,輔佐劉備總理軍政事務。國家的軍隊,也分中軍、外軍,而外軍依然如故設置,隻不過前後左右將軍稱唿改變了,由各種名號的將軍統領。
其中,以驃騎、車騎、衛將軍的地位最高,監軍、護軍、領軍和都護次之,另設一些雜號將軍,用來獎勵軍功,界定官階。有的統兵,有的隻是官階並不統兵。
中軍都護府,由皇帝直接管轄,屬於後世衛戍部隊的性質。我們熟知的白毦軍,就隸屬於中軍都護府,戰時由皇帝派出,協助邊軍作戰,也用作皇帝本人的親兵護衛。
這是皇帝手裏的一股力量,一向由皇帝最為親近的人任中軍都護將軍。
趙雲之後,此時中軍護軍將軍為向寵,為人低調務實,從不喜出頭露麵,一切以皇帝的號令行事,受到中軍上下一致擁護,就連諸葛亮丞相生前也對其多有美言。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這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原文,對向寵的溢美之詞,尤其為多。
蜀漢時期,朝廷並不像後世的明朝那樣,設有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機構,作為皇帝本人親自掌握的監察百官的特務機構。
劉備入蜀之初,就確定了法治治國的路線,製訂《蜀科》,法治麵前,人人平等,很有點法家的意味。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自然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問題也在這裏,皇帝本人對於百官的掌握,就沒有多少力度,一切都是靠官員的自覺和法令的約束。官員們私下的一些行為,哪怕是一些小動作,皇帝基本是難以知曉的。
劉禪本人更是一個相對懶散的人,前期有父親在,後期有相父在,他做好自己的本色演出就好了。這個所謂的本色,說穿了,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他提出的要求:一切按照我和先帝的安排來,別瞎折騰。
相父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信報不斷傳迴成都,劉禪對此也不是沒有一點點準備。
生而為人,便有生老病死,這是誰也難以避免的事情,睿智如神且近乎妖的諸葛亮,也同樣不能例外。
劉禪所謂的“做準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是必須讓相父指定好後麵的接班人,其二,就是加強對中軍的掌控,保證成都的權力平穩過渡。
北方前線的戰事不利,中軍護軍將軍向寵自然也都是知道的。
北方前線下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衣甲為蜀漢北軍裝扮,但無一旗幟標識,更無任何招唿,一人雙馬,匆匆忙忙自北方漢中郡方向直直奔向南方,自然在他們一進入成都府地界,就被中軍的探哨所知悉,隻是這彪人馬的速度太快,中軍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反應,他們已經到了閬中,這速度,如同救火一般。
向寵手裏拿著這信報,大惑不解,陷入長久的沉思中。
按照職能分工來說,隻要人家不是沒打招唿沒有詔令直奔他成都,中軍完全可以不管不顧。但值此風雨飄搖之際,自己這個中領軍,就真的可以做到置若罔聞?
這,當然不是向寵的風格。
綜合各種信息,向寵依然對這支軍隊的行為迷惑不解——
“速度之快,幾乎全所未有。這是幹什麽去?”
“一人雙馬,這配置在蜀漢軍隊裏,獨一無二!”
“秋毫無犯,隻吃幹糧,這是標準的急行軍。”
“不報備,這更是聞所未聞!”
“執行特殊任務?”
向寵手裏拿著一疊子信報,皺著眉頭,十分疑惑。
他對探哨道:“馬上將此信報分做兩份,一份報給宮裏的李公公,請李公公上報給皇上,不可自誤!一份速速報給丞相府長史蔣大人和費大人知道!”
其實各軍中,也隻有中軍的信報會直接報給皇帝。大長秋李公公的另外一個身份,便是中軍信報的宮中傳遞人。
就在這時候,營帳外有人來報:“啟稟將軍,李公公駕到!”
向寵連忙起身,準備前往迎接,帷幕掀開處,李公公的那一張幹癟的老臉已經出現在營帳之中。
向寵連忙向李公公行禮,道:“不知李公公駕到,有失遠迎,還請恕罪!”
李公公卻急急地道:“向將軍就不要說這客氣話了,咱家是來替皇帝宣口諭的。”說著,李公公向左右一看。向寵會意,既然是皇帝的口諭,當然屬於非常機密,他連忙揮手,示意帳中的侍衛們都出去。
李公公道:“皇帝口諭——著中軍領軍將軍向寵,立即安排2000匹戰馬及軍糧若幹,交於李公公處理。”
向寵莫名其妙地聽完皇帝口諭,心下疑惑更深了。
但向寵為人一向沉穩,不該問的絕對不會問,不該知道的,絕對不主動打聽。他當即升帳下令,立即派出1000人,一人雙馬,攜帶軍糧若幹,交給李公公,並且慎重交代副將王申,此去隻要裝作啞巴就好,完全聽從李公公的指令行事。
向寵自己才不會去咧。
既然李公公沒有對他說明,他也就裝作啞巴好了。
他心裏雖然疑惑多多,但有一點他是知道的,這隻人馬的任何信息,都不是他這個中領軍將軍該知道的。否則,李公公不該給他傳來這樣一個前無頭後無尾皇帝口諭。
“成都,要變天了哦……”向寵望著隊伍遠去的背影,喃喃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