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侯恂勸降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雲心裏明白,這都是自己老爹的身份帶來的好處。
以前的夏軍,被人視作賊軍餘孽,那些秉持正統觀念的人,都避之不及。
可現在不同了,夏軍是大明諡號“忠武”的名將之後所領導,那些對大明還忠心耿耿的官將,都覺得找到了同類,毫不猶豫地就靠了過來。
對於侯恂的做法,周雲十分理解。侯家一門,想要延續家族的興旺,要麽投靠南明弘光朝,要麽委身清廷。
可南明弘光朝腐朽不堪,早已迴天乏術;清廷又是他們萬般無奈之下才會考慮的選擇。
如今,夏軍異軍突起,侯家無奈之下,暫時投靠夏軍,也不失為一個求全之策。
天色漸暗,營帳內燭火搖曳,周雲眉頭緊鎖,與副帥李岩、左參讚陳金鬥圍坐於案前,氣氛凝重。
桌上攤開的地圖,標記著各方勢力的態勢。
“左夢庚大軍意圖自九江東下,南京弘光朝庭壓力倍增。”
周雲手指輕點地圖,沉聲道,“我決定征調歸雲軍全部四個團,汝雲軍兩個團,共計三萬大軍,親率南下,解左軍東下之危。”
陳金鬥微微頷首,目光堅定:“都帥,弘光朝各軍正全力阻擊清軍,如果左軍東下臨近南京,局勢將急轉直下。”
李岩則微微皺眉,提醒道:“還有大軍出征,糧草輜重需妥善安排,後方亦不可鬆懈。”
一番商議後,周雲迅速做出部署:李岩負責後方糧草輜重的調集;嶽雲軍調一個團南下協防汝雲軍東部防線,向雲軍調一個團協防嶽雲軍東北部防線,開雲軍調一個團協防歸德府。
五日後,大軍開拔,向著汝寧府進軍。
周雲站在軍前,望著整齊的隊伍,目光堅定:“此去九江,關乎大局,諸位務必奮勇向前,擋住左軍東下的步伐!”
令汝雲軍副都統楊彪部領一萬汝雲軍為先鋒,出汝寧,翻過大別山進入湖廣。
周雲大軍一路急行,侯恂已在趙六的騎兵護送下先期趕往楊彪的先鋒軍中。
十幾天後,周雲大軍才剛剛趕到汝寧府的商城。
歸雲軍為全火器軍隊,輜重較多,行軍速度受到影響,好在有軍器局新製的馬車拖運,否則更慢。
周雲正準備讓大軍繼續行軍,突然,一名傳令兵匆匆入帳,呈上前方楊彪的先鋒軍軍報。
周雲展開軍報,神色凝重:“九江城已被左良玉部下縱火焚毀,城內一片廢墟。
左夢庚親率左軍大部已然東下去往安慶府,在九江城外軍營尚留有五萬兵馬駐守後路。”
周雲忙召來陳金鬥,商討接下來該如何應對。
“都帥,下官覺得一動不如一靜。”陳金鬥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我們對前方戰場情形不了解,前方又有侯老尚書在,相信自會隨機處理。
我等則不做他想,快速行軍趕往九江府,合兵一處。”
周雲聽後,覺得十分有理,遂下令全軍出發,快速向九江而去。
九江城下,左軍軍營內,氣氛緊張。駐守大將李國英高坐案後,神色冷峻。
聽聞有一萬不明大軍抵達九江城下,他迅速調兵遣將,應對未知的威脅。
“報!”一名親兵匆匆入帳,“啟稟將軍,城外有自稱侯恂的人求見。”
李國英心中一震,侯恂?那可是連左大帥都十分敬仰之人。
他不敢怠慢,急忙起身,大步走出營帳親自迎接。
“末將李國英參見侯大人,不知侯大人親臨,怠慢之處,請大人責罰。”李國英抱拳行禮,態度恭敬。
侯恂一臉疲憊中帶著熱情,托起李國英的雙臂,微笑道:“李將軍客氣了,老夫現在已經久不在廟堂,稱不上什麽大人了,倒是李將軍可謂威風凜凜。”
“大人過獎了,大人請進營帳述話。”李國英將侯恂引進中軍大營之內。
侯恂大方地進到大帳內坐定,李國英抱拳拱手,神色間帶著幾分疑惑:“不知大人從何而來?且不知與城外那支兵馬是何關係?”
侯恂淡然一笑,目光深邃:“李將軍是想問老夫來此的目的吧?實不相瞞,老夫正為左軍前途而來。”
“哦?大人何出此言!”李國英假裝疑惑,心中卻隱隱猜到了幾分。
“李將軍可知忠武侯,夏軍大都督周雲?”侯恂端起茶杯,輕呷一口,目光落在李國英臉上。
李國英心下一愣,難道這城外兵馬是夏軍周雲的兵馬?怪不得探馬迴報對方打有夏字旗。
“略知一二,傳聞這夏軍主帥乃是大明名將周遇吉周將軍之子,末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侯恂放下茶杯,神色平靜:“此傳聞確為真,老夫現效力於麾下任一參讚之職。”
李國英驚訝不已,眼中滿是疑惑:“大人曾貴為前明戶部尚書,為何不出任弘光朝部堂閣老,卻願為這什麽周雲麾下一小參讚之職?”
侯恂長歎一聲,目光望向帳外,似在迴憶往昔:“老夫且問李將軍,弘光朝可有前景否?”
“據過往來看,無。”李國英思索片刻,如實答道。
“清廷為外族入侵我中原,可願盡信大膽任用我漢臣否?”
李國英猶豫半天後,緩緩搖頭:“短時間內應該不能。”
“那我等還能去哪?另擁一位皇帝做那曹操嗎?老夫自認沒那能力也沒那想法更沒那實力,更何況也無那縱橫捭闔的光武帝。”
李國英微微點頭,神色凝重,侯恂所言,正是他心中所想。
侯恂悠悠問道:“李將軍你等兵力雄厚,號稱百萬之師可能抵擋大舉南下的清軍其中一路精銳?”
李國英肯定地搖了搖頭,心中清楚,麵對清軍精銳,左軍雖眾,卻難以抵擋。
“可否能令原災荒嚴重的晉豫轄下近二百萬的百姓不餓肚子,安定生活?”
“這……不能。”李國英麵露難色,這一點,他自知無力做到。
“那可否能令弘光朝廷上下一個聲音,共同抗清?”
“啊?這……”李國英一時語塞,弘光朝廷內部紛爭不斷,要做到上下一心,談何容易。
“那又可否能讓頹廢而又狼狽逃竄的大順朝李自成有能力抵住清軍阿濟格的洶湧攻潮,從而止步於襄陽城下?”
“這……這……不能!”李國英低下頭,心中滿是無奈。
侯恂站起身,目光堅定:“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此時夏軍已露霸相,在老夫看來,此為良木,不知李將軍以為然否?”
以前的夏軍,被人視作賊軍餘孽,那些秉持正統觀念的人,都避之不及。
可現在不同了,夏軍是大明諡號“忠武”的名將之後所領導,那些對大明還忠心耿耿的官將,都覺得找到了同類,毫不猶豫地就靠了過來。
對於侯恂的做法,周雲十分理解。侯家一門,想要延續家族的興旺,要麽投靠南明弘光朝,要麽委身清廷。
可南明弘光朝腐朽不堪,早已迴天乏術;清廷又是他們萬般無奈之下才會考慮的選擇。
如今,夏軍異軍突起,侯家無奈之下,暫時投靠夏軍,也不失為一個求全之策。
天色漸暗,營帳內燭火搖曳,周雲眉頭緊鎖,與副帥李岩、左參讚陳金鬥圍坐於案前,氣氛凝重。
桌上攤開的地圖,標記著各方勢力的態勢。
“左夢庚大軍意圖自九江東下,南京弘光朝庭壓力倍增。”
周雲手指輕點地圖,沉聲道,“我決定征調歸雲軍全部四個團,汝雲軍兩個團,共計三萬大軍,親率南下,解左軍東下之危。”
陳金鬥微微頷首,目光堅定:“都帥,弘光朝各軍正全力阻擊清軍,如果左軍東下臨近南京,局勢將急轉直下。”
李岩則微微皺眉,提醒道:“還有大軍出征,糧草輜重需妥善安排,後方亦不可鬆懈。”
一番商議後,周雲迅速做出部署:李岩負責後方糧草輜重的調集;嶽雲軍調一個團南下協防汝雲軍東部防線,向雲軍調一個團協防嶽雲軍東北部防線,開雲軍調一個團協防歸德府。
五日後,大軍開拔,向著汝寧府進軍。
周雲站在軍前,望著整齊的隊伍,目光堅定:“此去九江,關乎大局,諸位務必奮勇向前,擋住左軍東下的步伐!”
令汝雲軍副都統楊彪部領一萬汝雲軍為先鋒,出汝寧,翻過大別山進入湖廣。
周雲大軍一路急行,侯恂已在趙六的騎兵護送下先期趕往楊彪的先鋒軍中。
十幾天後,周雲大軍才剛剛趕到汝寧府的商城。
歸雲軍為全火器軍隊,輜重較多,行軍速度受到影響,好在有軍器局新製的馬車拖運,否則更慢。
周雲正準備讓大軍繼續行軍,突然,一名傳令兵匆匆入帳,呈上前方楊彪的先鋒軍軍報。
周雲展開軍報,神色凝重:“九江城已被左良玉部下縱火焚毀,城內一片廢墟。
左夢庚親率左軍大部已然東下去往安慶府,在九江城外軍營尚留有五萬兵馬駐守後路。”
周雲忙召來陳金鬥,商討接下來該如何應對。
“都帥,下官覺得一動不如一靜。”陳金鬥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我們對前方戰場情形不了解,前方又有侯老尚書在,相信自會隨機處理。
我等則不做他想,快速行軍趕往九江府,合兵一處。”
周雲聽後,覺得十分有理,遂下令全軍出發,快速向九江而去。
九江城下,左軍軍營內,氣氛緊張。駐守大將李國英高坐案後,神色冷峻。
聽聞有一萬不明大軍抵達九江城下,他迅速調兵遣將,應對未知的威脅。
“報!”一名親兵匆匆入帳,“啟稟將軍,城外有自稱侯恂的人求見。”
李國英心中一震,侯恂?那可是連左大帥都十分敬仰之人。
他不敢怠慢,急忙起身,大步走出營帳親自迎接。
“末將李國英參見侯大人,不知侯大人親臨,怠慢之處,請大人責罰。”李國英抱拳行禮,態度恭敬。
侯恂一臉疲憊中帶著熱情,托起李國英的雙臂,微笑道:“李將軍客氣了,老夫現在已經久不在廟堂,稱不上什麽大人了,倒是李將軍可謂威風凜凜。”
“大人過獎了,大人請進營帳述話。”李國英將侯恂引進中軍大營之內。
侯恂大方地進到大帳內坐定,李國英抱拳拱手,神色間帶著幾分疑惑:“不知大人從何而來?且不知與城外那支兵馬是何關係?”
侯恂淡然一笑,目光深邃:“李將軍是想問老夫來此的目的吧?實不相瞞,老夫正為左軍前途而來。”
“哦?大人何出此言!”李國英假裝疑惑,心中卻隱隱猜到了幾分。
“李將軍可知忠武侯,夏軍大都督周雲?”侯恂端起茶杯,輕呷一口,目光落在李國英臉上。
李國英心下一愣,難道這城外兵馬是夏軍周雲的兵馬?怪不得探馬迴報對方打有夏字旗。
“略知一二,傳聞這夏軍主帥乃是大明名將周遇吉周將軍之子,末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侯恂放下茶杯,神色平靜:“此傳聞確為真,老夫現效力於麾下任一參讚之職。”
李國英驚訝不已,眼中滿是疑惑:“大人曾貴為前明戶部尚書,為何不出任弘光朝部堂閣老,卻願為這什麽周雲麾下一小參讚之職?”
侯恂長歎一聲,目光望向帳外,似在迴憶往昔:“老夫且問李將軍,弘光朝可有前景否?”
“據過往來看,無。”李國英思索片刻,如實答道。
“清廷為外族入侵我中原,可願盡信大膽任用我漢臣否?”
李國英猶豫半天後,緩緩搖頭:“短時間內應該不能。”
“那我等還能去哪?另擁一位皇帝做那曹操嗎?老夫自認沒那能力也沒那想法更沒那實力,更何況也無那縱橫捭闔的光武帝。”
李國英微微點頭,神色凝重,侯恂所言,正是他心中所想。
侯恂悠悠問道:“李將軍你等兵力雄厚,號稱百萬之師可能抵擋大舉南下的清軍其中一路精銳?”
李國英肯定地搖了搖頭,心中清楚,麵對清軍精銳,左軍雖眾,卻難以抵擋。
“可否能令原災荒嚴重的晉豫轄下近二百萬的百姓不餓肚子,安定生活?”
“這……不能。”李國英麵露難色,這一點,他自知無力做到。
“那可否能令弘光朝廷上下一個聲音,共同抗清?”
“啊?這……”李國英一時語塞,弘光朝廷內部紛爭不斷,要做到上下一心,談何容易。
“那又可否能讓頹廢而又狼狽逃竄的大順朝李自成有能力抵住清軍阿濟格的洶湧攻潮,從而止步於襄陽城下?”
“這……這……不能!”李國英低下頭,心中滿是無奈。
侯恂站起身,目光堅定:“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此時夏軍已露霸相,在老夫看來,此為良木,不知李將軍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