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紫禁謀議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抗擊多鐸清軍的準備之中。
不久,轘轅關大戰正式爆發,戰火瞬間點燃。
雙方在關城上下,先是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紅衣大炮對轟。
炮彈唿嘯著劃過天空,在城牆上、陣地上炸開,土石飛濺,硝煙彌漫,喊殺聲、爆炸聲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
緊接著,便是慘烈無比的短兵相接。雙方士兵如發狂的野獸般,揮舞著利刃,衝向對方。
一連多日,戰火不熄,雙方均死傷慘重,互有勝負。
清軍萬萬沒想到,這夏軍在轘轅關上竟也有紅衣大炮,而且打得比他們更遠、更準。
雖說清軍大炮數量占優,可還沒等靠近關城,便被夏軍的大炮炸得七零八落,沒了聲響。
反觀夏軍,大炮轟鳴不斷,轟擊次數明顯更多,這讓清軍原本的數量優勢瞬間化為烏有,鬱悶不已。
多鐸與孔有德商議一番後,決定憑借清軍的火器部隊,試圖先發製人,打開局麵。
可誰曾想,更讓他們鬱悶的事情接踵而至——夏軍的鳥銃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射擊精度更是遠超清軍。
清軍在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下,自覺占不到絲毫便宜,無奈之下,隻得暫停對轘轅關的繼續進攻,轉而采取圍而不攻的策略,試圖等待時機,扭轉戰局。
多鐸心中焦急萬分,眼巴巴地盼著碩塞大軍的消息,期望能從那裏尋得轉機。
可如今,碩塞有消息了,多鐸卻恨不得從未收到過——
隻見碩塞領著僅剩的幾百兵馬,疲憊不堪、狼狽至極地終於抵達了多鐸大軍之中。
多鐸聽聞稟報,匆匆趕去查看,眼前的景象讓他目瞪口呆。
這哪裏還是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率領萬餘軍中精銳出征的少年碩塞?
此刻的他,蓬頭垢麵,滿身傷痕累累,眼神中滿是絕望與疲憊,身後跟著的,是一群同樣狼狽、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
多鐸氣得差點一口氣上不來,眼前一黑,險些昏倒在地。
待聽完碩塞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講清楚,多鐸長歎一口氣,滿臉無奈:“這是天意啊!”
的確,多鐸心中清楚,從碩塞的講述中,並未發現他在指揮上有什麽重大失誤。
隻是沒想到,夏軍的抵抗竟是如此頑強,在天井關,哪怕已然瀕臨絕境,全軍覆沒就在眼前,卻依舊拚死抵抗,絕不言棄。
終究還是差了那麽一點運氣啊!多鐸心中暗自思忖,天井關和碗子城兩處,哪怕各提前半個時辰有所轉機,這場仗也不至於敗得如此慘烈。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夏軍無論是在澤州的防守,還是在轘轅關上的防禦,所使用的火器都異常犀利。
相較之下,自家大軍的火器,在射距、威力以及持久性上,都與對方相差甚遠。
“為何這夏軍有如此厲害的火器,自家卻毫不知情呢?”
多鐸滿心疑惑,卻又無從解答。此刻的他,也懶得再理會這狼狽不堪的碩塞,當務之急,是趕緊將自己所處的困境以及心中的分析,如實奏稟自家哥哥多爾袞。
為何不是奏稟皇上呢?隻因如今的順治帝,還是個七八歲的孩子,軍政大權皆牢牢操於攝政王多爾袞之手。
北京紫禁城,紅牆映日,黃瓦生輝,在日光的輕撫下,散發著莊嚴肅穆的氣息。
那紅牆宛如曆史的衛士,靜靜佇立,見證著歲月的滄桑;黃瓦則閃耀著皇家的威嚴,讓人望而生畏。
武英殿偏殿,一片靜謐,卻又透著幾分凝重。
暖閣之中,布置簡潔而不失大氣。黃花梨木的羅漢床置於一隅,木質紋理細膩而溫潤,散發著淡淡的香氣。
榻上的軟墊和靠枕,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彰顯著主人的尊貴身份。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身著蟒袍,身姿矯健。
蟒袍上的金線繡紋在微光中閃爍,仿佛一條條靈動的蟒蛇。
此刻,他盤腿坐於羅漢床上,麵容冷峻,深邃的眼眸中透著幾分疲憊與思索。
那眼神,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霧,洞察天下局勢。
床沿邊另一頭,端坐著當今的皇太後布木布泰。
她身著華麗的旗裝,旗裝上的刺繡精美絕倫,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工匠的心血。
頭上的珠翠隨著她的動作微微晃動,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映襯出她端莊秀麗的麵容。
歲月似乎並未在她臉上留下太多痕跡,隻是那雙眼睛裏,多了幾分曆經世事的沉穩與睿智。
中間隔著一張放滿奏折的案幾,奏折堆積如山。
有些已經批閱,朱紅的字跡在宣紙上映襯得格外醒目,那是權力的印記;
有些則還未開封,靜靜地躺在那裏,似乎在等待著命運的裁決。
兩人分別坐於那案幾兩側,氣氛略顯壓抑。
一旁站著幾名太監和宮女,個個垂首低眉,大氣都不敢出,隨時準備上前侍候。他們的身影在光影中顯得格外渺小,仿佛隻是這宮廷畫卷中的點綴。
外間傳聞兩人有著特殊的情感關係,街頭巷尾,茶樓酒肆,人們總是在私底下竊竊私語,談論著這朝堂之上的隱秘。
有人說攝政王對太後情深義重,也有人說太後為了穩固兒子的皇位,不得不與攝政王周旋。
至於具體有沒有,隻有雙方自己清楚,那些流言蜚語,在這深宮裏,就像一陣風,吹過了,卻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
多爾袞伸手拿起一份奏折,眉頭微微皺起,“這孫之獬上疏提議加快執行剃發令,
稱: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此言甚善,此舉可強化我大清的控製力。”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這暖閣內迴蕩,仿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布木布泰輕輕歎了口氣,“如今局勢不穩,內有民生憂患,外有反清勢力蠢蠢欲動,前明的版圖並未盡數歸我大清,咱們得想個萬全之策,此事得慢慢來。”
她抬起頭,目光與多爾袞對視,那一瞬間,仿佛時間都凝固了。
不久,轘轅關大戰正式爆發,戰火瞬間點燃。
雙方在關城上下,先是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紅衣大炮對轟。
炮彈唿嘯著劃過天空,在城牆上、陣地上炸開,土石飛濺,硝煙彌漫,喊殺聲、爆炸聲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
緊接著,便是慘烈無比的短兵相接。雙方士兵如發狂的野獸般,揮舞著利刃,衝向對方。
一連多日,戰火不熄,雙方均死傷慘重,互有勝負。
清軍萬萬沒想到,這夏軍在轘轅關上竟也有紅衣大炮,而且打得比他們更遠、更準。
雖說清軍大炮數量占優,可還沒等靠近關城,便被夏軍的大炮炸得七零八落,沒了聲響。
反觀夏軍,大炮轟鳴不斷,轟擊次數明顯更多,這讓清軍原本的數量優勢瞬間化為烏有,鬱悶不已。
多鐸與孔有德商議一番後,決定憑借清軍的火器部隊,試圖先發製人,打開局麵。
可誰曾想,更讓他們鬱悶的事情接踵而至——夏軍的鳥銃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射擊精度更是遠超清軍。
清軍在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下,自覺占不到絲毫便宜,無奈之下,隻得暫停對轘轅關的繼續進攻,轉而采取圍而不攻的策略,試圖等待時機,扭轉戰局。
多鐸心中焦急萬分,眼巴巴地盼著碩塞大軍的消息,期望能從那裏尋得轉機。
可如今,碩塞有消息了,多鐸卻恨不得從未收到過——
隻見碩塞領著僅剩的幾百兵馬,疲憊不堪、狼狽至極地終於抵達了多鐸大軍之中。
多鐸聽聞稟報,匆匆趕去查看,眼前的景象讓他目瞪口呆。
這哪裏還是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率領萬餘軍中精銳出征的少年碩塞?
此刻的他,蓬頭垢麵,滿身傷痕累累,眼神中滿是絕望與疲憊,身後跟著的,是一群同樣狼狽、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
多鐸氣得差點一口氣上不來,眼前一黑,險些昏倒在地。
待聽完碩塞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講清楚,多鐸長歎一口氣,滿臉無奈:“這是天意啊!”
的確,多鐸心中清楚,從碩塞的講述中,並未發現他在指揮上有什麽重大失誤。
隻是沒想到,夏軍的抵抗竟是如此頑強,在天井關,哪怕已然瀕臨絕境,全軍覆沒就在眼前,卻依舊拚死抵抗,絕不言棄。
終究還是差了那麽一點運氣啊!多鐸心中暗自思忖,天井關和碗子城兩處,哪怕各提前半個時辰有所轉機,這場仗也不至於敗得如此慘烈。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夏軍無論是在澤州的防守,還是在轘轅關上的防禦,所使用的火器都異常犀利。
相較之下,自家大軍的火器,在射距、威力以及持久性上,都與對方相差甚遠。
“為何這夏軍有如此厲害的火器,自家卻毫不知情呢?”
多鐸滿心疑惑,卻又無從解答。此刻的他,也懶得再理會這狼狽不堪的碩塞,當務之急,是趕緊將自己所處的困境以及心中的分析,如實奏稟自家哥哥多爾袞。
為何不是奏稟皇上呢?隻因如今的順治帝,還是個七八歲的孩子,軍政大權皆牢牢操於攝政王多爾袞之手。
北京紫禁城,紅牆映日,黃瓦生輝,在日光的輕撫下,散發著莊嚴肅穆的氣息。
那紅牆宛如曆史的衛士,靜靜佇立,見證著歲月的滄桑;黃瓦則閃耀著皇家的威嚴,讓人望而生畏。
武英殿偏殿,一片靜謐,卻又透著幾分凝重。
暖閣之中,布置簡潔而不失大氣。黃花梨木的羅漢床置於一隅,木質紋理細膩而溫潤,散發著淡淡的香氣。
榻上的軟墊和靠枕,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彰顯著主人的尊貴身份。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身著蟒袍,身姿矯健。
蟒袍上的金線繡紋在微光中閃爍,仿佛一條條靈動的蟒蛇。
此刻,他盤腿坐於羅漢床上,麵容冷峻,深邃的眼眸中透著幾分疲憊與思索。
那眼神,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霧,洞察天下局勢。
床沿邊另一頭,端坐著當今的皇太後布木布泰。
她身著華麗的旗裝,旗裝上的刺繡精美絕倫,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工匠的心血。
頭上的珠翠隨著她的動作微微晃動,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映襯出她端莊秀麗的麵容。
歲月似乎並未在她臉上留下太多痕跡,隻是那雙眼睛裏,多了幾分曆經世事的沉穩與睿智。
中間隔著一張放滿奏折的案幾,奏折堆積如山。
有些已經批閱,朱紅的字跡在宣紙上映襯得格外醒目,那是權力的印記;
有些則還未開封,靜靜地躺在那裏,似乎在等待著命運的裁決。
兩人分別坐於那案幾兩側,氣氛略顯壓抑。
一旁站著幾名太監和宮女,個個垂首低眉,大氣都不敢出,隨時準備上前侍候。他們的身影在光影中顯得格外渺小,仿佛隻是這宮廷畫卷中的點綴。
外間傳聞兩人有著特殊的情感關係,街頭巷尾,茶樓酒肆,人們總是在私底下竊竊私語,談論著這朝堂之上的隱秘。
有人說攝政王對太後情深義重,也有人說太後為了穩固兒子的皇位,不得不與攝政王周旋。
至於具體有沒有,隻有雙方自己清楚,那些流言蜚語,在這深宮裏,就像一陣風,吹過了,卻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
多爾袞伸手拿起一份奏折,眉頭微微皺起,“這孫之獬上疏提議加快執行剃發令,
稱: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此言甚善,此舉可強化我大清的控製力。”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這暖閣內迴蕩,仿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布木布泰輕輕歎了口氣,“如今局勢不穩,內有民生憂患,外有反清勢力蠢蠢欲動,前明的版圖並未盡數歸我大清,咱們得想個萬全之策,此事得慢慢來。”
她抬起頭,目光與多爾袞對視,那一瞬間,仿佛時間都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