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裝備火銃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押送物資的車隊在夜幕籠罩大地時,才緩緩抵達澤州城。
周雲毫無倦意,雙眸緊盯著城門方向,他已經許久未曾合眼,就為等待這批物資的到來。
不隻是他,州衙六部中的兵、戶、工房,還有軍隊的後勤人員以及軍事將領們,也都在翹首以盼。
如今澤州的形勢嚴峻,物資極度緊缺,尤其是糧草。
城內有數千軍隊嗷嗷待哺,城外更有幾萬流民等待救濟,糧食就是生存的希望。
當消息傳來,車隊已進入澤州城,停在原招兵處——如今的軍器局臨時營地時,周雲當即動身,急匆匆地前往查看。
戶房、兵房、工房的小吏們迅速開始清點數據。
周雲站在一旁,親眼看著那一車車的糧食和武器裝備,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這些物資,就像是黑暗中的曙光,讓人心安。
當看到車隊後麵的一車車火槍彈藥時,周雲笑得合不攏嘴。
他拿起一支火銃,在火把搖曳的光芒下,仔細端詳起來。
此時,張蒼也走上前,拿起一支火銃,拆開包裹的油布,不禁驚訝地大叫一聲:“魯密銃!”
魯密銃,乃是明朝傑出火器研製家趙士楨改進而成,其原型是土耳其魯密國(奧斯曼帝國)進貢的火繩槍。
這魯密銃約重七八斤,也有的重六斤,長度約六七尺,發射機關巧妙地設置在床裏。
它比鳥銃更為先進,射程更遠、威力更大,還設有照門、準星等精準的瞄準裝置,在當時堪稱先進火器。
周雲是從後世部隊穿越而來之人,對槍械有著特殊的情感,各種槍支知識都有所涉獵。
魯密銃他自然知曉,不過他手中剛拿的是鳥銃,並非魯密銃。
鳥銃,也就是火繩槍,早在永樂年間經倭寇之手從西洋傳入中國。
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而得名鳥嘴銃。
其大致構造包括銃管、銃身、槍機、扳機等,槍機可繞軸旋轉,一端連著扳機,一端夾持著經過特殊處理的燃燒火繩。
扣動扳機時,槍機下壓,火繩便會點燃火門擊發。
鳥銃引入明朝後,被兵仗局大量仿製,逐漸成為明軍的製式火器,無論是清軍、明軍還是大順軍,幾乎都在使用。
周雲曾經從範村的範永年那裏要來的500杆火銃,便是鳥銃。
他本以為這批物資中隻有鳥銃,沒想到竟有魯密銃,這可真是意外之喜。
有了魯密銃,無論是戰場上的大規模廝殺,還是夜不收小隊的特種作戰,遠距離射殺敵人,甚至是萬軍從中取敵首級,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極有可能實現之事。
周雲拿過張蒼手中的魯密銃,感覺這槍有些沉重且過長,竟比後世的長槍三八步槍加上刺刀還要長。
就在周雲為魯密銃的出現而驚喜不已時,又聽到張蒼的驚唿聲:“虎蹲炮?”
周雲聞言一愣,手中的槍差點驚得掉落。
他從未想過這批物資中還會有炮,這簡直是驚喜中的驚喜。
明朝中期,東南山區倭患猖獗,南方水田溝渠縱橫、地形複雜。
在與倭寇的長期鬥爭中,兵器家們根據實際作戰需要創製了虎蹲炮。
最初,戚繼光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時,發現鳥銃威力小,難以抵禦大隊倭寇,而佛朗機炮又較重,不利於行軍作戰。
為彌補這些外國火器的缺點,虎蹲炮應運而生。
張蒼興奮地又叫了一聲:“旅帥,有兩門虎蹲炮呢!”
周雲滿心歡喜,有兩門虎蹲炮加入,戰鬥力必將大幅提升。
不過,他此時心中也泛起一絲好奇,這張蒼為何對這些火器如此熟悉,一眼就能叫出名字?
周雲暗自感歎:這張蒼定是個有故事之人。
周雲等人見物資已安全抵達,數量也頗為可觀,高懸的心終於放下。
安排好三房人員繼續清點後,眾人便各自迴去休息。
周雲與劉良佐一同往迴走,周雲對劉良佐說道:“輔仁,從明日起,州衙裏的事務以及安排流民以工代賑之事,就都要你來擔負了。”
劉良佐轉頭看向周雲,問道:“不知大人此言何意?”
周雲抬頭望向遠方的天空,說道:“我明日起便要駐軍營中,組織火槍營練兵。大陽鎮王家之事必須盡快處理,否則清軍南下之時,我們可就無暇顧及了。”
劉良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大人放心,屬下定當竭盡全力完成大人交待之事。”
周雲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次日淩晨,三房主事將連夜清點的數目呈給周雲。
紙上清晰地列著:糧草4000石,各式刀劍弓5000把,箭矢約五萬支,鳥銃3000把,魯密銃500把,火藥約五千斤等等。
周雲安排好押送糧草的民夫和兩個連的兵士後,便叫來劉良佐,讓他代理自己處理州衙事務。
周雲來到城外的近衛二團駐所,這裏原是寧山衛所。
近衛二團原本隻有三個營,自從輔兵調去駐守各關口後,又抓緊招募了兩個營,如今達到了五個營。
其中一二三營是火器營,其餘兩營則是常規的長槍和刀盾營。
此前,一二營因沒有火器,士兵們隻能天天拿著長槍吊石頭,以此來練習臂力和持槍穩定性,這種訓練枯燥乏味。
如今火銃下發,全軍一片歡騰。
誰願意日複一日地舉著長槍做那單調的訓練呢?
周雲將火器營的每個連分成三排,排成三段擊的隊列,恰好一排50人,如此一來,一個營一次齊射就是250槍,三個營一次齊射便是750槍。
如此循環往複,擋住對方千人衝鋒規模的敵軍,應當不成問題。
每天,校場上乒乒乓乓之聲不絕於耳,火銃擊發時產生的煙霧彌漫整個校場,刺鼻的硫磺味四處飄散。
周雲每天都和士兵們一起協同演練,仔細琢磨火器營如何列隊、長槍兵與刀盾兵如何相互掩護和跟進、騎兵又該如何配合火器營作戰等。
總之,一切戰術都是圍繞火器營展開戰鬥。
徐同道在一旁跟著學習,還親自擔任模擬敵方將領,兩方進行對抗演習,在演習過程中不斷調整和改進不足之處。
周雲將夜不收隊人員補齊為一個連後,讓薑雲升組織夜不收連與自己的警衛連也進行特種對抗作戰演習。
每天都有不少鼻青臉腫的士兵去找醫護隊診治,偶爾還會出現一些下手過重導致傷筋動骨的情況。
而此時,在大陽鎮旁的王家鐵礦內,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練兵。
在鐵礦中心旁一座修建得極為氣派的宅院內,一位威嚴的老者正坐在首位,聽著下首站著之人的稟報:“老爺,州城外的衛所駐軍前幾天新到了一批物資,裏麵有不少的火器和糧草裝備。”
周雲毫無倦意,雙眸緊盯著城門方向,他已經許久未曾合眼,就為等待這批物資的到來。
不隻是他,州衙六部中的兵、戶、工房,還有軍隊的後勤人員以及軍事將領們,也都在翹首以盼。
如今澤州的形勢嚴峻,物資極度緊缺,尤其是糧草。
城內有數千軍隊嗷嗷待哺,城外更有幾萬流民等待救濟,糧食就是生存的希望。
當消息傳來,車隊已進入澤州城,停在原招兵處——如今的軍器局臨時營地時,周雲當即動身,急匆匆地前往查看。
戶房、兵房、工房的小吏們迅速開始清點數據。
周雲站在一旁,親眼看著那一車車的糧食和武器裝備,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這些物資,就像是黑暗中的曙光,讓人心安。
當看到車隊後麵的一車車火槍彈藥時,周雲笑得合不攏嘴。
他拿起一支火銃,在火把搖曳的光芒下,仔細端詳起來。
此時,張蒼也走上前,拿起一支火銃,拆開包裹的油布,不禁驚訝地大叫一聲:“魯密銃!”
魯密銃,乃是明朝傑出火器研製家趙士楨改進而成,其原型是土耳其魯密國(奧斯曼帝國)進貢的火繩槍。
這魯密銃約重七八斤,也有的重六斤,長度約六七尺,發射機關巧妙地設置在床裏。
它比鳥銃更為先進,射程更遠、威力更大,還設有照門、準星等精準的瞄準裝置,在當時堪稱先進火器。
周雲是從後世部隊穿越而來之人,對槍械有著特殊的情感,各種槍支知識都有所涉獵。
魯密銃他自然知曉,不過他手中剛拿的是鳥銃,並非魯密銃。
鳥銃,也就是火繩槍,早在永樂年間經倭寇之手從西洋傳入中國。
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而得名鳥嘴銃。
其大致構造包括銃管、銃身、槍機、扳機等,槍機可繞軸旋轉,一端連著扳機,一端夾持著經過特殊處理的燃燒火繩。
扣動扳機時,槍機下壓,火繩便會點燃火門擊發。
鳥銃引入明朝後,被兵仗局大量仿製,逐漸成為明軍的製式火器,無論是清軍、明軍還是大順軍,幾乎都在使用。
周雲曾經從範村的範永年那裏要來的500杆火銃,便是鳥銃。
他本以為這批物資中隻有鳥銃,沒想到竟有魯密銃,這可真是意外之喜。
有了魯密銃,無論是戰場上的大規模廝殺,還是夜不收小隊的特種作戰,遠距離射殺敵人,甚至是萬軍從中取敵首級,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極有可能實現之事。
周雲拿過張蒼手中的魯密銃,感覺這槍有些沉重且過長,竟比後世的長槍三八步槍加上刺刀還要長。
就在周雲為魯密銃的出現而驚喜不已時,又聽到張蒼的驚唿聲:“虎蹲炮?”
周雲聞言一愣,手中的槍差點驚得掉落。
他從未想過這批物資中還會有炮,這簡直是驚喜中的驚喜。
明朝中期,東南山區倭患猖獗,南方水田溝渠縱橫、地形複雜。
在與倭寇的長期鬥爭中,兵器家們根據實際作戰需要創製了虎蹲炮。
最初,戚繼光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時,發現鳥銃威力小,難以抵禦大隊倭寇,而佛朗機炮又較重,不利於行軍作戰。
為彌補這些外國火器的缺點,虎蹲炮應運而生。
張蒼興奮地又叫了一聲:“旅帥,有兩門虎蹲炮呢!”
周雲滿心歡喜,有兩門虎蹲炮加入,戰鬥力必將大幅提升。
不過,他此時心中也泛起一絲好奇,這張蒼為何對這些火器如此熟悉,一眼就能叫出名字?
周雲暗自感歎:這張蒼定是個有故事之人。
周雲等人見物資已安全抵達,數量也頗為可觀,高懸的心終於放下。
安排好三房人員繼續清點後,眾人便各自迴去休息。
周雲與劉良佐一同往迴走,周雲對劉良佐說道:“輔仁,從明日起,州衙裏的事務以及安排流民以工代賑之事,就都要你來擔負了。”
劉良佐轉頭看向周雲,問道:“不知大人此言何意?”
周雲抬頭望向遠方的天空,說道:“我明日起便要駐軍營中,組織火槍營練兵。大陽鎮王家之事必須盡快處理,否則清軍南下之時,我們可就無暇顧及了。”
劉良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大人放心,屬下定當竭盡全力完成大人交待之事。”
周雲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次日淩晨,三房主事將連夜清點的數目呈給周雲。
紙上清晰地列著:糧草4000石,各式刀劍弓5000把,箭矢約五萬支,鳥銃3000把,魯密銃500把,火藥約五千斤等等。
周雲安排好押送糧草的民夫和兩個連的兵士後,便叫來劉良佐,讓他代理自己處理州衙事務。
周雲來到城外的近衛二團駐所,這裏原是寧山衛所。
近衛二團原本隻有三個營,自從輔兵調去駐守各關口後,又抓緊招募了兩個營,如今達到了五個營。
其中一二三營是火器營,其餘兩營則是常規的長槍和刀盾營。
此前,一二營因沒有火器,士兵們隻能天天拿著長槍吊石頭,以此來練習臂力和持槍穩定性,這種訓練枯燥乏味。
如今火銃下發,全軍一片歡騰。
誰願意日複一日地舉著長槍做那單調的訓練呢?
周雲將火器營的每個連分成三排,排成三段擊的隊列,恰好一排50人,如此一來,一個營一次齊射就是250槍,三個營一次齊射便是750槍。
如此循環往複,擋住對方千人衝鋒規模的敵軍,應當不成問題。
每天,校場上乒乒乓乓之聲不絕於耳,火銃擊發時產生的煙霧彌漫整個校場,刺鼻的硫磺味四處飄散。
周雲每天都和士兵們一起協同演練,仔細琢磨火器營如何列隊、長槍兵與刀盾兵如何相互掩護和跟進、騎兵又該如何配合火器營作戰等。
總之,一切戰術都是圍繞火器營展開戰鬥。
徐同道在一旁跟著學習,還親自擔任模擬敵方將領,兩方進行對抗演習,在演習過程中不斷調整和改進不足之處。
周雲將夜不收隊人員補齊為一個連後,讓薑雲升組織夜不收連與自己的警衛連也進行特種對抗作戰演習。
每天都有不少鼻青臉腫的士兵去找醫護隊診治,偶爾還會出現一些下手過重導致傷筋動骨的情況。
而此時,在大陽鎮旁的王家鐵礦內,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練兵。
在鐵礦中心旁一座修建得極為氣派的宅院內,一位威嚴的老者正坐在首位,聽著下首站著之人的稟報:“老爺,州城外的衛所駐軍前幾天新到了一批物資,裏麵有不少的火器和糧草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