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汴京,寒風刺骨。司馬光的書房卻是一片溫暖,幾案上的青銅暖爐飄著嫋嫋炭火,墨香與茶香交織。
\"華醫者,你來得正好。\"司馬光放下手中的毛筆,\"我正要向你請教一些事。\"
華千機看著案頭堆積如山的史料,恭敬道:\"司馬大人夜以繼日修史,身子可要緊。\"
\"無妨,\"司馬光笑道,\"這《資治通鑒》關乎千秋萬代,熬幾個通宵算什麽。倒是你,最近可有什麽見聞要告訴我?\"
華千機略一思索:\"迴大人,最近城中確有一些特別的事。比如上個月,南市的米價突然上漲,引起不少民怨......\"
\"這個我知道,\"司馬光說著翻開一本記錄,\"但我想知道的是,在這件事背後,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如何受影響的。\"
\"這個......\"華千機迴想道,\"那段時間,來醫館看病的人明顯多了。很多是因為吃不飽,營養不良引起的病症。\"
司馬光眼前一亮,立即提筆記錄:\"繼續說。\"
\"有個老大娘印象特別深,\"華千機說,\"她把家裏僅存的糧食都留給孫子,自己餓出了病。我給她開了藥,又分了些粥......\"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細節,\"司馬光一邊記錄一邊說,\"曆史不應該隻記錄帝王將相的功過,更要記錄普通百姓的苦樂。\"
\"大人說得是,\"華千機深有感觸,\"我在醫館每天接觸的都是最普通的百姓,從他們的病症中,往往能看出整個社會的症候。\"
\"哦?此話怎講?\"
\"就拿這次米價上漲來說,\"華千機解釋道,\"不僅是窮人家看病的多了,就連一些殷實人家也來求醫。原來他們為了省錢,買了些便宜的劣質米,結果整家人都鬧了腸胃病。\"
司馬光若有所思:\"這倒提醒了我。前些日子戶部說糧倉充足,可為何市麵上還會出現劣質米?\"
\"這個......\"華千機遲疑片刻,\"我倒是聽一個糧商說過,說是有人借機囤積居奇。\"
\"果然如此!\"司馬光重重一拍案幾,\"難怪最近有禦史彈劾某些官員與商人勾結。這些都要記下來,讓後人知道,一時的謀私利益會帶來多大的民生之害。\"
他翻開另一本記錄:\"說說最近還有什麽見聞。\"
華千機想了想:\"前幾天,我去城郊出診,發現今年的農田比往年少了很多。打聽才知道,有不少農戶改種了經濟作物。\"
\"為何要改種?\"
\"聽說是因為賦稅太重,種糧食掙不了多少錢。種些花草藥材反而來錢快。\"華千機歎息道,\"可這樣一來,明年的糧食產量恐怕會更少。\"
司馬光放下筆,踱步沉思:\"這是個大問題。農田減少,糧食短缺,米價上漲,百姓挨餓,生病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啊。\"
\"正是。我最擔心的是,\"華千機說,\"這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最近來看病的孩子特別多,都是營養不良導致的。\"
司馬光立即提筆繼續記錄:\"這些都是朝廷必須正視的問題。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的根本。\"
\"說起孩童,\"司馬光忽然想起什麽,\"聽說你在醫館後麵開了個義學?\"
華千機點頭:\"是的。發現很多生病的孩子都沒錢看病,我就讓他們幫忙打打雜,順便教他們認些字。沒想到慢慢就成了個小義學。\"
\"這很好,\"司馬光讚許道,\"教育和醫藥,都是濟世之道。對了,你平日都教些什麽?\"
\"除了基本的認字寫字,我還教他們一些簡單的醫理。比如哪些食材相克,哪些草藥有毒,怎樣保持健康......\"
\"妙!\"司馬光眼睛一亮,\"這些都該記錄下來。你可知道,古代的醫書,其實就是最好的史料?它們記錄了各個時期百姓的生活狀態、飲食習慣,甚至社會風俗。\"
說著,他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古醫書:\"你看這本《黃帝內經》,表麵上講的是養生之道,實際上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再看這本《傷寒論》,字裏行間都是漢代的社會環境......\"
華千機若有所悟:\"所以大人著史,不隻是記錄大事件,更要記錄這些細微之處?\"
\"正是!\"司馬光讚許地說,\"曆史不該隻是帝王將相的舞台。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才是一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外麵飄起了雪花,給整個汴京城披上一層銀裝。
\"你知道我為什麽要寫《資治通鑒》嗎?\"司馬光望著飄雪,\"不是為了記功頌德,而是要給後人一麵鏡子。讓他們看到,當政者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的命運。\"
他轉過身,目光炯炯:\"所以我需要你這樣的記錄者。你在醫館看到的每一個病人,聽到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這麵鏡子的一部分。\"
華千機肅然起敬:\"大人的用心,學生明白了。\"
\"不過,\"司馬光話鋒一轉,\"這些記錄不能出現在正史上。\"
\"為何?\"
\"正史畢竟是要呈給皇上禦覽的,\"司馬光意味深長地說,\"但我們可以另外編一本《民間見聞錄》。這些真實的記錄,或許在將來某個時候,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那就從今天開始吧,\"司馬光從書架上取出一本嶄新的空冊,\"這將是《民間見聞錄》的第一本。你我雖身處不同崗位,卻都是這段曆史的見證者。\"
華千機恭敬接過:\"大人放心,學生一定如實記錄。\"
\"記住,\"司馬光叮囑道,\"要特別注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最能反映民生疾苦的細節。比如米價、布價的變化,各種病症的流行,甚至街頭巷尾的閑言碎語,都要記錄在案。\"
\"學生明白。不過......\"華千機有些猶豫,\"若遇到一些對當權者不利的記錄......\"
\"全都要記!\"司馬光斬釘截鐵地說,\"曆史的價值就在於它的真實性。當今之事,必為後事之師。若隻記歌功頌德之事,如何能給後人以借鑒?\"
說著,他從袖中掏出一枚銅印:\"這是我的私印,你將來的記錄都蓋上它。它能證明這些記錄的真實性,也是我們對曆史負責的態度。\"
華千機雙手接過銅印,隻覺沉甸甸的,不僅是分量,更是責任。
\"大人,\"他忽然想到什麽,\"這些記錄會不會給您帶來麻煩?\"
司馬光笑了:\"你以為我為什麽選在這個時候告訴你這些?\"
華千機一怔,隨即明白過來:範仲淹的秘密組織,司馬光的民間見聞錄,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讓這個王朝能夠走得更遠、更穩。
\"來,\"司馬光給華千機斟了杯茶,\"我給你講個故事。\"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屋內的炭火越燒越旺。司馬光坐在案前,開始講述一個發生在太宗年間的往事。那是一個關於史官如何堅持真實記錄,即使麵對帝王的雷霆之怒也毫不退縮的故事。
\"......所以你看,\"司馬光總結道,\"為史者,當存秉筆直書之心;為醫者,當存救死扶傷之念。你我雖事不同,卻都是為了這天下蒼生。\"
夜色漸深,華千機告辭離去。走在飄雪的街道上,他的心中充滿了使命感。那本嶄新的《民間見聞錄》和司馬光的銅印,都在他的懷中安靜地躺著,卻仿佛有千鈞重量。
從此以後,華千機在醫館中除了認真看診,還會默默記錄每一個病人背後的故事。米價上漲導致的營養不良,苛捐雜稅致使的生活困頓,官府政策對百姓生計的影響......這些點點滴滴的記錄,匯聚成了一部真實的民間曆史。
多年後,當史學家們翻開這些塵封的記錄時,都不禁感歎:原來最真實的曆史,往往不在那些金光閃閃的殿堂,而在尋常百姓的點點滴滴中。
\"華醫者,你來得正好。\"司馬光放下手中的毛筆,\"我正要向你請教一些事。\"
華千機看著案頭堆積如山的史料,恭敬道:\"司馬大人夜以繼日修史,身子可要緊。\"
\"無妨,\"司馬光笑道,\"這《資治通鑒》關乎千秋萬代,熬幾個通宵算什麽。倒是你,最近可有什麽見聞要告訴我?\"
華千機略一思索:\"迴大人,最近城中確有一些特別的事。比如上個月,南市的米價突然上漲,引起不少民怨......\"
\"這個我知道,\"司馬光說著翻開一本記錄,\"但我想知道的是,在這件事背後,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如何受影響的。\"
\"這個......\"華千機迴想道,\"那段時間,來醫館看病的人明顯多了。很多是因為吃不飽,營養不良引起的病症。\"
司馬光眼前一亮,立即提筆記錄:\"繼續說。\"
\"有個老大娘印象特別深,\"華千機說,\"她把家裏僅存的糧食都留給孫子,自己餓出了病。我給她開了藥,又分了些粥......\"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細節,\"司馬光一邊記錄一邊說,\"曆史不應該隻記錄帝王將相的功過,更要記錄普通百姓的苦樂。\"
\"大人說得是,\"華千機深有感觸,\"我在醫館每天接觸的都是最普通的百姓,從他們的病症中,往往能看出整個社會的症候。\"
\"哦?此話怎講?\"
\"就拿這次米價上漲來說,\"華千機解釋道,\"不僅是窮人家看病的多了,就連一些殷實人家也來求醫。原來他們為了省錢,買了些便宜的劣質米,結果整家人都鬧了腸胃病。\"
司馬光若有所思:\"這倒提醒了我。前些日子戶部說糧倉充足,可為何市麵上還會出現劣質米?\"
\"這個......\"華千機遲疑片刻,\"我倒是聽一個糧商說過,說是有人借機囤積居奇。\"
\"果然如此!\"司馬光重重一拍案幾,\"難怪最近有禦史彈劾某些官員與商人勾結。這些都要記下來,讓後人知道,一時的謀私利益會帶來多大的民生之害。\"
他翻開另一本記錄:\"說說最近還有什麽見聞。\"
華千機想了想:\"前幾天,我去城郊出診,發現今年的農田比往年少了很多。打聽才知道,有不少農戶改種了經濟作物。\"
\"為何要改種?\"
\"聽說是因為賦稅太重,種糧食掙不了多少錢。種些花草藥材反而來錢快。\"華千機歎息道,\"可這樣一來,明年的糧食產量恐怕會更少。\"
司馬光放下筆,踱步沉思:\"這是個大問題。農田減少,糧食短缺,米價上漲,百姓挨餓,生病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啊。\"
\"正是。我最擔心的是,\"華千機說,\"這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最近來看病的孩子特別多,都是營養不良導致的。\"
司馬光立即提筆繼續記錄:\"這些都是朝廷必須正視的問題。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的根本。\"
\"說起孩童,\"司馬光忽然想起什麽,\"聽說你在醫館後麵開了個義學?\"
華千機點頭:\"是的。發現很多生病的孩子都沒錢看病,我就讓他們幫忙打打雜,順便教他們認些字。沒想到慢慢就成了個小義學。\"
\"這很好,\"司馬光讚許道,\"教育和醫藥,都是濟世之道。對了,你平日都教些什麽?\"
\"除了基本的認字寫字,我還教他們一些簡單的醫理。比如哪些食材相克,哪些草藥有毒,怎樣保持健康......\"
\"妙!\"司馬光眼睛一亮,\"這些都該記錄下來。你可知道,古代的醫書,其實就是最好的史料?它們記錄了各個時期百姓的生活狀態、飲食習慣,甚至社會風俗。\"
說著,他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古醫書:\"你看這本《黃帝內經》,表麵上講的是養生之道,實際上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再看這本《傷寒論》,字裏行間都是漢代的社會環境......\"
華千機若有所悟:\"所以大人著史,不隻是記錄大事件,更要記錄這些細微之處?\"
\"正是!\"司馬光讚許地說,\"曆史不該隻是帝王將相的舞台。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才是一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外麵飄起了雪花,給整個汴京城披上一層銀裝。
\"你知道我為什麽要寫《資治通鑒》嗎?\"司馬光望著飄雪,\"不是為了記功頌德,而是要給後人一麵鏡子。讓他們看到,當政者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的命運。\"
他轉過身,目光炯炯:\"所以我需要你這樣的記錄者。你在醫館看到的每一個病人,聽到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這麵鏡子的一部分。\"
華千機肅然起敬:\"大人的用心,學生明白了。\"
\"不過,\"司馬光話鋒一轉,\"這些記錄不能出現在正史上。\"
\"為何?\"
\"正史畢竟是要呈給皇上禦覽的,\"司馬光意味深長地說,\"但我們可以另外編一本《民間見聞錄》。這些真實的記錄,或許在將來某個時候,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那就從今天開始吧,\"司馬光從書架上取出一本嶄新的空冊,\"這將是《民間見聞錄》的第一本。你我雖身處不同崗位,卻都是這段曆史的見證者。\"
華千機恭敬接過:\"大人放心,學生一定如實記錄。\"
\"記住,\"司馬光叮囑道,\"要特別注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最能反映民生疾苦的細節。比如米價、布價的變化,各種病症的流行,甚至街頭巷尾的閑言碎語,都要記錄在案。\"
\"學生明白。不過......\"華千機有些猶豫,\"若遇到一些對當權者不利的記錄......\"
\"全都要記!\"司馬光斬釘截鐵地說,\"曆史的價值就在於它的真實性。當今之事,必為後事之師。若隻記歌功頌德之事,如何能給後人以借鑒?\"
說著,他從袖中掏出一枚銅印:\"這是我的私印,你將來的記錄都蓋上它。它能證明這些記錄的真實性,也是我們對曆史負責的態度。\"
華千機雙手接過銅印,隻覺沉甸甸的,不僅是分量,更是責任。
\"大人,\"他忽然想到什麽,\"這些記錄會不會給您帶來麻煩?\"
司馬光笑了:\"你以為我為什麽選在這個時候告訴你這些?\"
華千機一怔,隨即明白過來:範仲淹的秘密組織,司馬光的民間見聞錄,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讓這個王朝能夠走得更遠、更穩。
\"來,\"司馬光給華千機斟了杯茶,\"我給你講個故事。\"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屋內的炭火越燒越旺。司馬光坐在案前,開始講述一個發生在太宗年間的往事。那是一個關於史官如何堅持真實記錄,即使麵對帝王的雷霆之怒也毫不退縮的故事。
\"......所以你看,\"司馬光總結道,\"為史者,當存秉筆直書之心;為醫者,當存救死扶傷之念。你我雖事不同,卻都是為了這天下蒼生。\"
夜色漸深,華千機告辭離去。走在飄雪的街道上,他的心中充滿了使命感。那本嶄新的《民間見聞錄》和司馬光的銅印,都在他的懷中安靜地躺著,卻仿佛有千鈞重量。
從此以後,華千機在醫館中除了認真看診,還會默默記錄每一個病人背後的故事。米價上漲導致的營養不良,苛捐雜稅致使的生活困頓,官府政策對百姓生計的影響......這些點點滴滴的記錄,匯聚成了一部真實的民間曆史。
多年後,當史學家們翻開這些塵封的記錄時,都不禁感歎:原來最真實的曆史,往往不在那些金光閃閃的殿堂,而在尋常百姓的點點滴滴中。